对平凡的在意

用心触摸生活, 用片感觉心情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纪实摄影】 盲拍经验谈:平遥街头人物 - 转载 作者: 朱钢

(2008-11-23 21:13:08) 下一个
    编者按:“盲拍”更多的时候体现出的是一种心术和意念,当眼前出现的一幕引起自己兴趣的时,刺激感会一下子传到手指。

  07平遥摄影节闭幕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关于平遥街头拍摄的人物画面都一直静静地“躺”在苹果电脑里无暇顾及,到了假期才得空,开始坐下来一幅一幅重新翻看、整理,逐渐地,这些自然原始态的肢体和行为,这些话语时总透着几分淳朴的笑容,这些在古色建筑包容中保持着自己宁静心态的古城人们, 深深吸引了我的视线,仿佛把我带回到在平遥街头行走、骑车时的情形……

  因为对街头抓拍的热衷始终未减,所以兜里总带着小型相机,以前玩胶片的时候是μ-II,再后来开始玩数码了就变成那些便携型强的数码相机,比如现在手头这台已经快磨掉皮的GX8。总之,身上带有一台相机出门似乎都觉得很踏实,“走哪儿、看哪儿、拍哪儿”已经成为这几年来的一种摄影习惯(甚至有点成生活习惯了)。因此这次到平遥也不例外,尽管因工作需要,这几个大摄影展区的每一个展览的几乎每一幅作品都要浏览,日程安排比较紧张,但是在每次的“客舍-展区-展区-客舍”的辗转街头中,还是不时能够看到很多令自己视觉兴奋的景象,那些平时在自己生活工作周围很难遇见的人和物,在平遥总是不断地在我的眼前展现、凝固,于是“边行走边拍摄、边坐车边拍摄、边骑车边拍摄”成为那些天在平遥的第二大乐事(第一大乐事就是在平遥可以看到那么许多的、各式各样风格水准的摄影作品)。 

  说到这样行进中的拍摄,即使是现在可以用LCD取景的数码相机,要想正儿八经取景的可能行也是很少的(除非是配一个外接延长线的LCD眼镜偷偷摸摸取景),所以基本上是看到哪儿快门就按到哪儿了,这样就不得不提“盲拍”的事情了。

    和“抓拍”追求的那种快速和精确不同,“盲拍”更多的时候体现出的是一种心术和意念。当眼前出现的一幕引起自己兴趣的时候,这种冲动的刺激感会一下从大脑传递到了握相机的手指,凭着对自己手中工具日久的熟知和驾奴,在不抬起用眼睛进行取景的状态下,有意识地转动相机到意想中合适的方位,在合适的距离和合适的时刻,迅速按动快门,实现拍摄记录。此时的相机(镜头)真的就像是自己的眼睛,在一个非常规的视角观察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件,然后截取瞬间成为自己的记忆永恒。 


  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预想和结果,大多数时候,我的相机都处在P档,闪光灯一般不开,白平衡自动(后期我几乎只保留黑白灰的画面),对焦也自动,为求尽可能的画面细腻,感光度一般情况下设在ISO 64或者100。虽然利用自动测光在一些光比过大的场景中无法很好地顾全明暗,结果会出现过曝或者欠曝的遗憾,不过以目前成熟的照相研发制造厂商的水准,P档足以应付大多数情形下的拍摄需求了,而其它一些自动机能也基本能够保证一幅像样画面的生成。


   同时,一个具备一定广角的镜头是很有益处的,但是我也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变焦尝试,特别是感觉自己已经无法赶上远处即将发生的瞬间时,只有靠变焦来做尽可能的弥补,当然,由于没有取景,这个变焦过程也是凭感觉的,造成“盲拍”画面构图失败的几率自然也随之上升。


  使用一架小型便携的机型是街头“盲拍”的首选,这样就可以很自然那地在手中“边走边把玩”、变换不同的把持方式实现各方位的拍摄。

    例如,将相机整个握在右手手心中,用大拇指按快门(这个动作最管用,主要可以拍摄自己前方横幅、左侧横幅和身后竖幅的画面);大拇指尖搁快门部位,大拇指第二节与其余四指握相机(这个动作常用于拍摄前方竖幅和右侧横幅的画面);用大拇指和中指轻捏机身,手臂自然下垂,甚至随意摆动,在食指按快门的瞬间静止(这个动作常用于拍摄自己右侧竖幅的画面);将双手背后,右手握相机朝后,大拇指按快门(可想而知,这是专门用来拍自己身后的横幅画面)。这些就是我外出街头“盲拍”时常用的“把势”,其实就是一个右手手势的各种变换,但是可以满足大多数的拍摄需求。

    当然,尽量接近拍摄主体是我们已经熟知的法则,也是我们常见的能够拍好一幅像样画面的有意行为。在很多复杂环境中,为突出主体表现,接近主体是最好不过的技术手段,对于“盲拍”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一些难以确认变焦结果而无法在远处拍摄时,只有继续靠前才是“硬道理”。

    不过好在“盲拍”比较容易实现主体接近,因为不会有常见拍摄动作那样抬起显眼的相机,所以被摄人大多数情况下不为所动,即使知道我们拿着相机,也会以为我们没有要拍摄的意思而放松自我了。


    有了这样的得天条件,对于“盲拍”人物来说简直太有利了,在此分享一下我的常用手段,不外乎两类:

    一是不动声色逼近、不动声色离去,大有“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拍摄目的然后匆匆而去的感觉。以这次平遥街头拍摄为例,古城虽小,但要不断地在各个展区奔波还是挺耗耐力和体力的,所以在平遥的最后两天我干脆租了辆自行车在城里穿行,于是“左手握车把、右手捏相机”就成了我在平遥的标准骑车动作(好像不太安全哦!不过却很有感觉)。这里不少的画面就是在这样的骑行中、在街头那些人们全然不知的面前晃过时拍摄的(有些画面也因此出现成像模糊了)。 

  当然最常见的还是步行,这样比较安全,同时较低的行进速度更容易掌控拍摄。例如,远远看见前方有位大爷拎着折叠板凳过来,前面不远处还有一位大娘拿着水果正坐在墙根边,在这个不大的古城里,邻里街坊都是那么近,估计他们也认识对方,等会肯定会来个招呼什么的,于是我就赶紧几步,在他们接近并开始寒暄时、用大拇指按下手底下的相机快门,然后又继续自己的行程。 


    二是加入被摄者行列,声东击西、转移视线,在自然融合氛围中留下影像。这一招一开始会有些难度,毕竟需要自己介入被拍摄者的行为中,但是只要找到切入口就十分轻松自如了。在拍摄前与对方攀谈,分散其注意力,再适时地、自然放松地按动自己手中的相机快门,基本上就可以达到目的了。 

  这里我举一下在城门外看到的两位老人下棋的场面,我骑车经过时,就停下来在边上看了几盘,他们各有胜负,场面很和谐,我也不时插几句话,这样就自然而然开始交谈起来,甚至他们要让我也来杀一盘(用象棋的棋子和棋盘下跳棋,第一次看到,很有意思),呵呵,当然我舍不得失去按快门机会,就没接受邀请。就这样大家一边下棋谈笑,我一边在四周静悄悄地按快门,期间还来了三个小朋友看热闹,也被我不知不觉中纳入镜头……当然,后来两位大爷已经发现我在拍摄了,于是索性大方地留影、合影(这就不算“盲拍”了),临别时其中一位大爷(人称王秀才)还现场赋诗一首相赠,哈!整个过程感觉十分愉快。

  当然,有时在街上行走“盲拍”时,目视前方,相机却朝左、右侧拍摄,也不失为“声东击西”技法的合理运用。总之一条,“盲拍”的出发点就是不让被摄者受干扰、原始态地呈现镜头面前、然后原汁原味地记录在画面中。

    有了以上这些条件后,就剩下最后一道关键的技术活了——构图。虽说“盲拍”不需要取景,但终究是要拍摄画面的,构图是必须的,只不过这里不是通过拍摄当时的眼睛,而是通过当时的“心灵”。这样说得似乎有点“玄乎”,不过事实也正是如此。 


  前面已经提到了,“盲拍” 讲究的是心术和意念,对于自己手中武器掌控的娴熟程度直接会影响到“盲拍”的成败,其中关系最大的就是“盲拍”下来的画面内容是不是自己原先希望得到的。要想获得理想结果,对相机镜头的拍摄范围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是十分必要的。

 多远的距离能够拍摄多大的场景,同时主体在画面中能够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运动拍摄时的提前预估量等等,都是需要事先熟练的。实际拍摄时,虽然没有苛刻到100%的覆盖能力,但是如果能“罩”住70-80%的画面,后期裁剪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当然,倾斜的画面在“盲拍”时是经常会出现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和自己把持相机的手势习惯有关,还有就是摆动拍摄时停止机位没掌握恰当也有关系,不过更多的时候是和突发的拍摄动机有关,比如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感觉前方有画面,于是手这么一伸出去就按了,此时的相机十有八九是倾斜的,自然拍得的画面“不平也不直”。


    按照常规的摄影观念,很多时候这样的画面是需要裁剪的,不过有时不忍心下手,原因就是这样的不平衡似乎更能体现出拍摄当时的一种心情和气氛。

    另外,还有一种“盲拍”的技法很值得推荐。一般我们都在意瞬间的画面凝固,不过这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事件就一个画面”的概念,因为发生的事件永远是运动的,每一刻都会带来精彩,同时前后的精彩时刻连贯起来又会呈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这两幅画面,当骑着三轮助动车的大爷从大妈的门前驶过时,我在较远处拍下了一个瞬间:大妈注视了大爷;而在几秒种后,大爷已经接近了我在的位置,这是他开始有一个看观后镜的动作,似乎有意看一下身后的情况,于是我又有了另一个瞬间:大爷注视了大妈。大妈大爷前后各自不同的神情姿态这么一映照,就觉得蛮有意思了。


   如果时间比较充裕,有时见到一个自己觉得会有故事发生的场景时,不妨停止下来“守株待兔”,等待合适的人物进入画面。虽然这个时候可以好好取景拍摄,但为了不引起那些即将踏入场景的主角的注意,还是用“盲拍”更合适。不过呢,在等待正式拍摄前,不妨试拍一下,看一下场景在画面中的位置和范围是否合适,然后就可以十分有把握地等待主体人物出场、进入“指定”位置按快门了。


    套用一句文言老话:“无他,唯手熟尔”。将自己手中的相机把玩得“心”到手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上街“盲拍”就不用单凭运气了,一般按下去一张就有八九分的把握,“盲拍”的乐趣和成就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所以,经常换新机并不适合玩“盲拍”,如果一般性能、成像都还过得去的话, 手中的相机即使玩时间长了旧了,也不要轻易放弃了(厂商看到这个要伤心死了),我手中那台GX8就是这个情况;而一旦购新机后,如果仍痴迷“盲拍”的话,建议先在街头多练练手,找找感觉后再正儿八经启用新武器。


   关于“盲拍”一些技术性的自我总结就说这么多了。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拍摄活动中,“盲拍”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非唯一的摄影技法,它是根据拍摄时的实际情形而采取的一种果断行为,必要的时候,结合适当的抬手、快速的取景,使得自己手中的相机取得最理想的拍摄目的。


    而衡量“盲拍”水平高低、“盲拍”理念多深,光有一套练熟的“摄”的手艺还说明不了问题,关键还得有“影”的结果。如果最后的“影”能让自己看到笑容和满足,那么前面的那些“穿街走巷的瞎折腾”也就有价值了。


  看看这些平遥街头拍摄的画面(总共整理出了一百多幅),每一个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对我来说,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虽然就是些短暂的拍摄和行动,并且大部分和被摄者无关(或者说被摄者全然不知),但每一幅我都能体会出当时拍摄时的情形和感受。特别是那些能在画面中形成自我意识交流和自我寓意衍生的瞬间人物画面,正是我每次乐此不疲、急切盼望遇见的街头“盲拍”佳机。 

  按快门前的心理揣摩和身体靠近,按快门后的暗自喜悦和小小成就,然后还有回到家中、在电脑里进行的后期影调处理和必要的构图修正,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一种摄影过程的快感,一种先有无穷乐趣后有(又)沾点小小艺术气息的影像记录心态。

from: http://www.xiangji.cn/school/2008530923197346.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