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

孤帆远影, 一阵风, 来去无踪
个人资料
正文

欲罢不能鼓山行

(2008-01-04 00:31:12) 下一个

 

每次回福州, 都想登鼓山, 欲罢不能! 这次全家一起上鼓山, 皆大欢喜!

十二月廿三日, 雨, 上午是陈奋武老师的书法作品集首发式, 很是气派。午饭後看天行事, 见雨小了, 约上师兄和雪山兄直奔鼓山。

到了山脚下已经16:20, 还是决定下车登山, 背上小女儿, 一家子踏上新修的石级步步高升, 雪山兄开车到涌泉寺山门前等候。

老天有眼, 雨竟停了, 除了我们一行, 湿漉漉的石阶上只有下山的人, 石级基本上是沿老路而修的, 保留两旁石刻, 据说有两千多级, 至半山涌泉寺停车场约一千六百米, 宽约两米, 半山上立了一块碑铭, 表彰闽籍台湾同胞卓文龙自一九九九年开始捐修上山石径和十八景山道,  不知当地政府是否觉得汗颜。 

鼓山位於福州市东郊, 闽江北岸, 因涌泉古刹、十八景早已闻名遐迩, 自宋朝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有云“左旗右鼓, 全闽二绝”, 旗即旗山, 山脚下的竹楼有溪滑可尝, 鼓即鼓山, 兴许那时他还不知八闽北有武夷, 南有九日山()。

鼓山主峰海拔969米, 比香港最高的大帽山(Tai Mo Shan)高出12米, 据说山顶有一巨石如鼓, 若遇风雨交加, 雨打石鼓, 风送鼓声, 冬冬声回荡山间, 故得此名。我没到过山顶观石, 也未听人说其身临其境听到鼓声, 坊间都这麽传, 不妨下次先登顶寻鼓再说。

其实以前在福州这麽多年, 也就知道鼓山这山名而已, 至於鼓岭、鳝溪、磨溪、凤池白云洞等其他景区都很少听说, 更没去过。

沿著新修的“古道”上山, 两侧摩崖石刻不断, 新旧小亭楼台有致, 虽是满天乌云, 也不减观摩石刻的雅兴, 品味历史的印痕, 感受苍松滴翠、幽谷秀岩。半山刻有“欲罢不能”四个大字, 道出了上山行人的心理, 再上已气喘如牛, 下又於心不忍。 我却想起两句诗来 - “山才好处行还倦”(辛弃疾), “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 心安理得, 继续拾级而上。

只是那第一次见到的缆车, 看上去比香港昂平360缆车简陋得多, 多少有点担心是否也会象昂平360那样吊车从钢缆上掉下来, 这时天快黑了, 上山的吊车空著, 下山的车斗里也没几个人, 菩萨保佑, 善哉善哉...... 

 


山下小村及繁荣的福州市


历史印记


山才好处行还倦(辛弃疾), 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

 

“天地正气”石刻好像是新凿的, 以前没见过或不曾留意, 心里总是想著一棵大松树旁的“皆大欢喜”四字, 曾记得那年陈老师率公子和几位师弟在此留影, 也许是期盼的原故, 老是觉得该到怎麽还未到, 莫非新石级弃“皆大欢喜”而过? 应该不至於吧!

鼓山上历代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有700多幅, 从宋代的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到现代朱德、郭沫若、罗瑞卿等人的手迹, 洋洋大观, 而香港的山摩崖虽多, 石刻却少得可怜。

踏石听松, 心无杂念, 刚好一个小时来到十八景路口, 天全黑了, 雨又飘至, 立刻加快步伐奔向石鼓名山山门, 雪山兄已来电询问了两次。大女儿一年没登山, 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小女儿坐在背架上自然是神采奕奕, 登上最後一段石级,“皆大欢喜”豁然出现在眼前, 携师兄和家人皆大欢喜拍了一番, 到山门前和雪山会合, 正好17:45。

 

 

山门前一片黑乎乎的, 看不清牌坊, 只有几辆面的, 突然闪出两个人来兜客, 甚麽涌泉寺喝水岩忘归石这次只好免了, 得赶在六点半进城赴政协的晚宴。或可找出以前拍的相片来看看, 另赘。

 从陈老师书法作品集里摘一首石默先生登鼓山诗, 抒一抒怀:

千山闻石鼓,
万里入胸怀。
横崖云路断,
险处人更来。


九日山人

2008年1月4日初稿於清风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jiurishanren 回复 悄悄话 脱不了俗啊, 这辈子都别想.
多谢飞飞大姐捧场
飞飞~ 回复 悄悄话 WOW,这些字都保存得不错啊。
你已经有点看破红尘,脱俗超凡的意思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