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My Diary 276 --- 2006/2007全球经济回顾和展望

(2006-10-17 12:17:54) 下一个

2006/2007全球经济回顾和展望 (美国和中国部分)

九月初以来,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国际投行纷纷更新发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 9 月 14 日发布的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中,分别将 2006 年和 2007 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上调到 5.1 %和 4.9 %,均比 4 月份的预测值高出 0.25 个百分点。刚刚公布的加拿大帝国银行世界市场 (CIBC World Markets) 的研究报告也得出了和 IMF 相近的经济增长预测值。综合来看,未来12-18个月 内 ,全球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 IMF 也指出, 2007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到 3.25 %或更低的可能性为六分之一,因此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不容忽视。

市场也的确提前感受到了经济降温前的凉意。过去几个月内,全球金融市场弥漫着对美国住房市场是否会崩溃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受此拖累而大幅减缓的担心。不过,最近的几份研究报告指出,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是它已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在过去三年里,美国经济对全球 GDP 的15%的贡献比率仅仅只有同期中国经济贡献率的一半。不仅如此,就在人们为了美国经济忧心忡忡的时候,中国和亚洲的其它地区以及主要的能源输出国家( OPEC 国家和俄罗斯)仍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完全依赖对美国的出口来维持。例如:200 5 年,中国共生产和销售了650万辆机动车,其中却没有一辆销往美国市场。而且,国际原油价格在各种经济和政治因素作用下,仍然可能在未来1-2年内维持高位运行。

因此,尽管美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在明年减速至2%,人们仍然有理由相信世界经济将可能保持4 . 5%左右的增长速度。

全球经济的主要风险

然而,正像 IMF 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人们不应该对未来全球经济减缓甚至衰退的风险掉以轻心。除了已经降温的美国住房市场以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走向、原油和大宗原料价格以及来自劳动力市场的通胀压力等因素仍然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威胁。

2003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各自在经济扩张阶段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这使得美国等部分地区的经济运行出现减缓的迹象。受利率走高和房地产降温等因素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正在明显放缓,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速只有 2.5% ,还不到第一季度 5.6% 增幅的一半。美联储为防止 “ 矫枉过正 ” ,已结束了本轮的加息周期。欧元区经济今年上半年的增长率 ( 按年率计算 ) 虽然达到3.4%,创6年来最高纪录, 但国际市场预期,到 2006 年底欧洲央行还可能上调利率 2-3 次。由于货币紧缩的滞后效应通常需要 12-18 个月才能完全显现,加上财政政策大幅紧缩以及欧元走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欧元区经济明年的增长率仍有可能会跌回至 1.5% 。另外,关于日本经济是否真的走出了通缩阴影并应该步入升息周期还存在着相当的争议。

其次,国际市场的原油和大宗原料价格维持高位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因此来自原料价格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尽管近期全球供求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国际原油价格小幅回落,但由于原油的剩余产能不足、主要产油地区(中东、尼日利亚、拉美)的地缘政治紧张因素仍然存在以及中印两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未来原油价格的上行压力仍在。另外,市场普遍认为,即便没有上述影响石油供求的因素,石油输出国组织也会控制原油产量,以保证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这些因素也已经反应在了期货市场上,原油价格在2012年12月之前都高于每桶60美元。至于大宗原料市场,由于新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投产,全球大宗原料的供求仍然偏紧,高位价格仍将维持。

再者,近几个季度的宏观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失业率降至低点,美国和欧元区一直存在着劳动力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而且呈上升趋势。美国劳工部 9 月 4 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06 年第二季度,美国单位劳动力成本较一季度增长了 4.9 %,而单位劳动生产率仅上升 1.6 %。欧盟统计局也于 9 月 14 日公布,二季度欧元区劳动力成本同比上升 2.4 %,而欧盟 25 国劳动力成本更是同比上升了3 .1 %。这表明,美国和欧元区未来经济增长面临单位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而劳动生产率增长减缓的双重问题。由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刚性特征,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主要经济体来自劳动力市场的通胀压力仍然值得注意。

中国经济的外围环境

现在看来,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和欧元区)的下一波走向确实存在减缓甚至衰退的隐忧。虽然经济学家还不能确定这种变化到来的时间,但经济减缓的趋势已经成为未来全球经济运行格局的一个重要变数,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外围环境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一旦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而陷入困境,谁将能够填补美国消费者所留下的空缺呢?答案是,没有。对于失衡的全球经济而言,美国陷入衰退将对其主要贸易伙伴和日趋一体化的全球经济构成严重风险。欧洲经济 将再次 面临着由 出口萎缩 和欧元走强带来的难题,同时,刚刚走出长达15年的经济通缩和个人消费(以美元计算)仅为美国的 30% 的 日本也可能因为日元的走强而重新陷入泥塘。另外,经济严重过热和行业产能过剩的中国也不太可能单独为全世界抵挡住美国经济 的 减速趋势。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衰退将对世界贸易造成极大影响。 2000 年美国股市泡沫破裂之时,全球经常项目盈余与赤字之间的缺口不到世界 GDP 的 4% 。而今,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 6% 左右,而单单美国,就占全球经常项目总额的七成左右。由此可见,世界贸易何其依赖美国的消费者。

对于正在全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来讲,由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全球消费市场萎缩无疑会对其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由于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和较高的失业率,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仍然是外部需求增长,而不是居民个人消费。统计数据显示,从 2001 到 2005 年间,中国出口贸易平均增长率为 25% ,而 2004 年和 2005 年的增幅分别达到 35% 和 28% 。 2004 年,出口增长占中国 GDP 增长的 2% , 2005 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 4% ,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幅约占 GDP 增长的 2.5% 。

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贸易和资本两个方面 :

1) 如果美国经济情况恶化,贸易萎缩,不仅中美直接贸易额会有较大的下降,中国对主要经济体的贸易量也会有相应程度的下降。美国经济下滑不但会减少对中国进口产品的需求,也会减少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需求,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会受其影响。结果必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随之放缓,国内的消费需求下降,消费市场萎缩。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它们的国内消费市场不振将使中国的出口贸易进一步受挫。

目前中国对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出口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50% ,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21% (如果将经第三国或香港转出口的货品计算在内,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价值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50% )。由于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是以消费品为主,因此,中国的出口与美国私人消费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这使得人们担心一旦美国经济走向衰退,中国经济将可能面临同时来自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冲击。国内方面,由于占中国6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就业转移方向是制造和出口加工业,外贸出口的衰退会导致城镇失业率特别是农民工失业率的上升,进而减缓国内个人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甚至威胁社会稳定。

2) 不仅如此,外部市场需求还决定了中国在出口制造业和其他相关硬件设施 ( 如电厂、港口、公路及铁路 ) 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速。研究表明,外需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中国 65% 的国内投资。从 2001 到 2005 年,中国投资额年均增长超过了 21% ,而美国同期的个人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 3% ,与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相关的国内投资增长约占中国同期经济增长的一半。因此,如果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或收缩,并拖累世界经济增长,中国的出口可能会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国内投资增长则大约要减少一半,而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高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

客观上讲,通过国际贸易,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已达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还在进一步加深。高盛的经济预测模型显示,全球需求每下降 1 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下降 6.2 个百分点,而中国经济相应减低0.5个百分点。花旗银行预测结果显示,一旦美国经济每下降 1 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 1.3 个百分点。因此,对即将到来的美国/世界经济降温,中国应该早加防范,未雨绸缪。

由上述分析可见,对2006/2007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趋势判断是预测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关键,因为,一旦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了经济放缓,则势必影响中国的贸易出口。考虑到国内需求在短期内无法明显提升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内经济环境将可能发生本质的变化,即:投资将再度成为拉动 GDP 增长的根本动力,而防止通货紧缩也将再度成为中国经济的焦点。如果上述假设和判断成立,对于中国债券市场而言,则无异是一种长期利好。


写于2006年10月17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