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之344 --- 把目光投向印度的理由

(2005-07-11 10:15:28) 下一个
一个亟待了解的邻居

  最近两则关于印度经济的消息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一是印度经济在截至
3月31日的三个月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增幅高于预
期,位居世界前茅。二是在继6月20日SENSEX指数突破了7000点大关后
又连续多日收于7000点以上;套用一句印度人民党在去年大选中的宣传口号:在
亚洲股市普遍不甚景气的今天,印度股市真的是“大放光芒”了。

  实际上,世界清楚地感受到,印度崛起的步伐铿锵有力。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
大军队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正在创造人类历史
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
8%。这一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叹为观止的增长目标,对印度来说并非高不可攀,
过去两年,印度的增长率为8.1%和8.2%,在世界范围内,名列第二,仅逊色
于中国。值得说明的是,印度的数据是非常准确的,因为印度的统计质量被公认为是
世界一流的。

  在国际观察家们的眼里,中印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料引擎而经常被相提并论。
然而,对于这个雄心勃勃的邻居,我们了解多少呢?遗憾的是,在我们日益宽阔的国
际视野下,印度似乎一直被挡在了“世界屋脊”之后。提起这个文明古国,人们的记
忆里除了《流浪者》等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之外,所剩无几。

  这种空白随着今年4月份温家宝总理对印度的成功访问略有改变。然而,人们似
乎还很难找到足够的理由去说服自己改变对印度的印象。去过印度的人仍然惊讶于其
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城市外观的破旧。据说,在印度旅行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旅
店昂贵、服务费高昂,大街上随处可见懒散闲逛的年轻人。我们应该相信经济增长率
,还是自己的眼睛呢?

  印度:中国天然的参照系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过,对于现代经济来说,这句话未必准确
。其实,在印度学者眼里,中印两国经济完全可以用传统和现代来区分。虽然,这看
起来似乎有些武断甚至含有褒贬色彩,但很难全盘否定其合理性。现在,印度经济学
家习惯把自己的经济与“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济”连在一起,这似乎并不为过。
来自摩根斯坦利的数据显示,2003年服务业占印度GDP比重高达50.8%,
占GDP累计增长的62%,而有形的制造业一直停滞在27%左右。的确,以软件
、咨询业闻名于世的印度相当“内秀”,很难给一般人留下视觉上的冲击。

  而中国现代化走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老路。2004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
重仅为33.1%,十年间上升不到2个百分点,而制造业比重在50%的高位仍在
攀升。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楼大厦使得看上去中国“一天一个
样”;同时,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以低廉的“中国价格”包打世界,也足以
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在微观层面,中印两国经济运行的基础也差异显著。印度拥有历史悠久的私营经
济部门,1991年以来市场导向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私营企业的竞争力,并成
为上市公司的绝对主体,近年来,主要大型上市私营公司均取得了突出业绩。中国的
改革开放虽然早于印度十多年,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没有走上最终的正轨,国有
企业在控制着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部门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控制了民营经济
发展的“天花板”。

  因此,人们习惯用“龙”和“象”来比较中国与印度。对照窘异的发展模式,这
种比喻的确很有意思———虽然两者都是强大的动物,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向印度学习的可能性

  然而,在如此巨大差异的背后,中印两国的基本国情却十分相似:人口最多(两
者人口总量占到世界1/3以上),历史文化传统悠久厚重;历经漫长的封建社会,
并一度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最后经过艰苦的民族斗争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所
以,两国从基本相同的起点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印度之所以偏离发展的“标准”模式,似乎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

  首先,印度到1991年才真正对外开放,此时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其
次,印度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再次,印度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
了阻碍作用。最后,“绿色革命”发展在印度,并且印度可耕地面积为世界第二,农
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紧迫。

  这样,印度跨越了制造业,把经济直接建立在服务业之上。这种略显独特的发展
观虽然隐含着一些重要问题,比如基础设施落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乏力等,但在许
多方面,印度因此走在了中国的前头。发掘印度发展模式的优势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印度政府总理的特别顾问曾将印度模式归结为三个特点。首先,更少地依赖了物
质资本。在吸收外资方面,中国远在印度之上,相当于印度的10倍;同时中国的国
民储蓄率也是印度的两倍以上。其次,印度具有优良的制度基础设施,对合约和法律
的执行非常有效,交易费用接近香港,低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相对发达国家。最后
,本土的企业家精神十分活跃。

  目前,服务业部门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是印度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这样的
产业结构使印度能够避免能源、原材料供给约束,有效利用高度国际化的人力资源、
信息科技专长和通用英语等有利条件为经济提供了更加合理的上升空间。而这正是中
国必须转变经济方式的要旨所在。

  另外,应该特别注意到,良好的制度基础设施对印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印
度高效运作的金融体系就是良好制度环境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金融自由化是印度1
0年前的市场化改革的起点。而中国的金融改革一直举步维艰,远远地落在了工业化
的后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毕竟,金融的本质
就是信用,信用来自法律及其执行、合约及其诚信,这些东西在中国既缺少传统,又
没有经验。结果,在亚洲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中,只有印度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名列
前茅,而印度股指去年累计上升了64.19%。

  这些为我们提供了把更多目光投向印度的充分理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