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6

(2006-08-22 20:31:37) 下一个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2 10:13:15    谢谢大家,这样的称赞我实在担当不起,唯有继续      当陈友谅的水军不断取得胜利时,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投降了朱元璋,这个消息惊呆了陈友谅。       所谓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洪都新府之言,这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了,因为他的吴国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这两个地方有多近,去过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相当于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个钉子。他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陈友谅没有匆忙进攻,从他一贯的军事风格来看,他是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可是这次的情况不同,他吸取了教训,要准备好一切再去作战,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从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闹,他没有这个心情和贫农朱元璋闹下去。       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终究会露出破绽的。       他确实等到了这个机会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张士诚攻击韩林儿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现在他是正规的元朝政府军了。和坏事做尽、做绝还敢洋洋得意的陈友谅相比,他是个软骨头,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之后不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号吴,真是个私盐贩子啊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徐寿辉是红巾军系统的,可是他不在了,还能指望谁呢,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就是这样的下场?      只能靠朱元璋了,虽然自己没有把都元帅的位置封给他,但相信他还是能念在同是红巾军的面子上来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来了刘基商量这件事,刘基不说话,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 其一,自己也是红巾军,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基反对。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      刘基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   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真是难于抉择啊,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基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是一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基,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朱元璋当时(注意这个词)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基。         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      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此时陈友谅也在江洲看着他。      一股强烈的喜悦感冲击着他      机会终于到来!       作者:我的刀并不快 回复日期:2006-3-22 10:18:44      此人正是应天的镇守者朱元璋,在龙湾战胜后,他也颇有些得意,常微服出巡,这也成为他之后几十年的习惯,这天他来到紫金山下,见山上有一座禅寺,回忆起自己当年做和尚的情景,便到寺中一游。   ------------------------------------------------    楼主说的禅寺应该是蒋山寺,位于紫金山东侧南麓。明初因建孝陵,拆寺东迁,并赐名灵谷寺。那里风水极好,按风水先生的说法是个葬帝王的地方。周围有孙权墓,中山陵。朱元璋的铁杆们多葬于此。据说始建孝陵时,有人建议向朱元璋建议把孙权墓迁走,朱说不用了,孙权也是条好汉。    我觉得楼主以后该在这里多发掘发掘。比如,朱元璋对群雄割据竞戎韬的局面定下缓称王的大计后,一个人到孙权墓去感怀与自已有相同处境的孙老英雄,才有了夜宿蒋山寺,禅房留字这一节。。。。。       作者:泉印兰庭 回复日期:2006-3-22 10:58:45    喜欢楼主用的这个词:静心竭力         谢谢你讲故事的同时,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          作者:风吹的日子里 回复日期:2006-3-22 11:22:47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11 1:18:37      多谢支持,此文我想写多时,我原先也是某论坛版主,文章写过不少,不过那时不懂事,总是以浮躁的心情去写,多承错爱,点击率也很高,慢慢的也让我有些不可一世,自以为了不起,听不进不同意见。当我醒悟时,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怪圈,所以我辞去了所有职务,来到贵宝地注册,希望用心写出一部真正认真的作品。只有用心去写,才能有所得,才能对得起看贴的同志,此文我会一直写的,希望大家能支持我,这也是我的心愿,写一部真正用心的作品。          由于明天出差,可能要几天才能回来,在此先说声对不起,不在这几天,希望大家能多帮忙顶顶,再次多谢大家的支持,回来后必定完稿。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2 20:25:19    谢谢大家捧场,继续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是的,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骚扰,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何可惧?       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他下定了决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决心已下,必取庐州!”       “出征!”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他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出征!”      两支军队,从不同起点,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2 21:55:46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一个人来到了洪都,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       这个人叫朱文正。       此人是朱元璋的亲侄子,由于洪都的位置很重要,不容有失,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把镇守洪都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这个嘴上还没有长毛的家伙。       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这是朱文正还未上任前人们对他的评价。       实际情况呢,看来这个评价并没有错的。       这位朱文正公一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还谱了曲,让使女们日夜排演。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操办,自己并不打理。      他的所作所为十分符合花花公子、败家子、浪荡子弟等不良形象的典型特征。       每次看到朱文正喝得醉醺醺,不省人事,总管李继元只能摇头叹气,这真是个大爷,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了。洪都危矣.       陈友谅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正是洪都。       后人一直为陈友谅的这个决定不解,为什么不直接进攻应天呢,那样朱元璋将腹背受敌,不堪一击,陈友谅为什么现成的便宜不捡呢       这似乎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我相信,在陈友谅那里,这个问题很好解释。       陈友谅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一定会进攻洪都。       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属于我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攻下洪都,就可以教训那些背叛我的人,让他们懂得,对我陈友谅要绝对的忠诚!      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是这类人的通病。      当然了,攻下洪都还有很多好处,此处可以作为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      纨绔子弟朱文正的各种轶事自然也传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但他似乎少考虑了一点      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交给这样的人?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得到这一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对陈友谅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    作者:慈洵 回复日期:2006-3-22 22:04:32    陈友谅没有直接进攻应天是因为吸取了上次应天之败的教训~   他也想学朱元璋一步一步蚕食对方的地盘~~   因为他自恃兵多~有这个实力~      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一个洪都他打了几个月都没有打下来~这个城市改变了朱陈争霸的结局~ 作者:风生__水起 回复日期:2006-3-22 22:12:41    但他似乎少考虑了一点          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交给这样的人?      开始就感觉有点古龙的意思,这下可以确认了。   今晚在线等,大场面得一气呵成嘛。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3 13:00:53     诸位大哥大姐,不好意思,昨天开了一天会,翻了一天的法条,头疼,回到家里才有时间,牢记大家的话,无论如何保证质量,不敢马虎的,一个晚上写了这两篇,那些在线等的朋友们,对不起你们啊,实在是抱歉,我只有更加用心写作,才能报答大家的厚意。    在昨晚写作时,想起白天所写的东西,感觉到十分有趣,在此写出,与大家共同分享,由于我的工作性质,白天我写的都是极为枯燥、严谨,具有强烈的逻辑性的东西,这些玩意都是冷冰冰的,不能有任何个人感情和倾向。到了晚上,写历史,虽然历史是建立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上的,但由于史料往往自相矛盾,需要甄别,而且史观不同,应该说有很大的空间,在我写作时,必须把史料消化吸收,然后以自己的描写方式和笔法将之表现出,还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和历史观,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史料就永远是杂乱无章的史料,不是历史,也不是历史观。而承蒙大家错爱,愿意看在下的这篇小文相信也有写作方法的原因在内吧       这实在是一种矛盾,几年前我参加工作刚开始写的时候,确实很不适应,但慢慢的,我觉得这对我是很有好处的      因为白天长时间的类似钻牛角尖的逻辑分析,能够让我在写历史文章时把握住自己的思维,使文章具有较好的逻辑性,不致于走得太偏,太远。而那种在固定条文上的写法也让我习惯了在固定史料上写作这种“戴镣铐跳舞”的方法(呵呵,还是觉得不舒服啊)。      更重要的是,工作中的逻辑分析和思考让我发现了在历史中,很多表面上看来不相干,甚至相隔上百年的历史事件,实际上是有着很深刻的联系的,也让我看到了当时某些经济、政治制度对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影响,而这些制度的产生更是反映了神秘的历史规律。特别在明朝开国后以及明中期,表现的非常明显,这些东西,我都将在后面文章中为大家分析,当然还是尽量用比较通俗的说法,我会努力的。现在想来,真是受益匪浅。       呵呵,不注意一下子写了这么多,如果写历史文章也能像这样就好了。再次多谢大家的支持,相信这篇文章是我的一个旅途,在旅途中,遇到了大家,我会和大家一起把这段旅途走完,并在旅途中同大家继续这种交流的       多谢你们的支持,让我们一起走完这段长路,谢谢。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3 13:04:10    下面继续    天下第五名将       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以是否热衷于吃喝嫖赌作为标准来衡量人的好坏,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朱文正同志就一定是个坏人了。       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       朱文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一个有用的人。       在朱元璋手下,有着很多天才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名将。在这众多的将星中,朱文正是耀眼的一颗。      按照军事天赋和功劳,朱文正大致可以排在将领中的第五位,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前面的四个人都是无法超越的。后面将讲述他们几位的故事。       与朱文正共同守卫洪都的还有一个人,邓愈,这也是个关键人物,如果要排名的话,他应该排在第六。因为他就是后来的六公爵之一。       朱文正在大敌当前之下,显示了自己的能力,洪都是一个坚固的城池,但有一个缺点——门太多,我统一了一下,共有抚州、宫步、土步、桥步、章江、新城、琉璃、澹台八个门,此外还有水道门。       多门是大城市繁华的象征,但当这座城市面对六十万大军的时候,这种繁华就变成了噩梦。由于人多,攻城的军队大可以同时攻打各门,防守方却会顾此失彼。      但朱文正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城里可用的兵用来防守实在是捉襟见肘,但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      他应该感到幸运,在城中驻守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作出了调配。      最重要的抚州门由邓愈防守      赵德胜防守宫步、土步、桥步三门(这个比较累,任务最重)      薛显(猛人)守章江、新城两门      牛海龙、赵国旺守琉璃、澹台两门      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       万事俱备,只等陈友谅了      洪都之战将成为陈友谅的噩梦。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3 14:12:05     陈友谅率领大军向洪都前进,关于他军队的实际人数,历来有争论,我根据其战船的规模估计出了一个大概数字,他的战船有大小两种,大的可以装三千人,小的装两千人,而他此次出征的战船有两百多艘,那么人数大约在四十万到六十万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军团。“投鞭断江”并不夸张。       至元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大军到达了洪都。朱文正和他的将领们看到了最恐怖的景象,几十万人将城池围得水泻不同,江面上停满了巨大的战船,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闪耀出的光芒比阳光更刺眼,飘扬的旌旗几十里连成一片,如同一件大大的斗篷笼罩着洪都。       黑云压城城欲摧       朱文正在都督府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军事会议,他一反以往那玩世不恭的态度,庄严肃穆的站立着,这让以往背后议论他无武将之容的将领们非常吃惊,他那肃杀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他们都低着头听他训话。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在背后议论我,没有关系,我也并不喜欢你们,但此时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已在城下,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并不阻拦,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战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       他看着眼前的这些将领们,突然心中涌起了一股巨大的悲凉感,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呢,还能看见他们吗,自己呢       他用可能是一生中最温和的口吻结束了这次训话       “诸位珍重,望来日以富贵相见”       将领们听到了这句话,都抬起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朱文正的眼中竟似含着泪水。       什么都不用说了,对于这些在刀口上度日的人来说,他们很明白目前的形势,他们不喜欢朱文正,不喜欢他的放荡不羁,但他们明白,现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       他们分别向自己驻守的城门走去,对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那里就是生命的终点。      所谓战友,就是同生共死的伙伴            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发动了进攻,洪都战役开始。          作者:ddxxxx 回复日期:2006-3-23 20:02:39    当初朱元璋顶着手下谋士们的压力,决定先攻陈友谅而不是张士诚的时候,楼主不吝笔墨,着实表扬了朱一番。而事实上,朱并没有坚持自己原先的观点,他还是从张士诚开火了。那么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矛盾呢?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3 20:39:53     大家太关照,本人定不负所托,看到上面的问题了,呵呵,我想朱元璋同志也是会发火失去理智的       意志的较量       陈友谅的军队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正是邓愈守护的抚州门,此门四面开阔,十分适合进攻,陈友谅决定,就从这里进城!       拂晓时分,汉军向抚州门进攻,战况十分激烈,城内的士兵不断的把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头向城楼下的士兵砸去,陈友谅的士兵使用的是竹盾,对于从天而降的大家伙显然没有什么抵抗力,死伤惨重。       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天,汉军的尸体在抚州门前堆成了山,却没有能够前进一步。       陈友谅这才感觉到,问题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他严令士兵,如果不能拿下抚州门,军法从事!       二十七日,对抚州门最猛烈的进攻开始了       陈友谅的士兵们在后退必斩的威逼下,向抚州门发动了冲击,由于城楼上的箭弩和木石太猛,攻城木无法使用,士兵像发疯一样,用手中兵器猛砍城墙,居然把城墙冲出一个十余丈的大口子(豆腐渣工程),大凡到了这个时候,城门的指挥官会下令后撤,进行巷战,但名将邓愈用他自己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城墙是怎样炼成的。       邓愈的杀手锏       邓愈得知城墙被突破后,并未惊慌,他早有预料,准备了后着       当陈友谅的士兵们越过城墙破口准备进入城中时,发现城里的士兵用一种奇怪的东西对准了他们。       枪声大作       枪?是的,邓愈的后着就是火铳,元末的火枪经过宋代和元代的改造,已经非常先进,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但由于这种东西操作麻烦,很多人(如陈友谅)不愿意装备,虽然他们也偶尔使用,但真正将火枪作为一个单独兵种使用的只有朱元璋,后来的明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火枪营。       这种火枪给陈友谅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一时不敢进攻,邓愈不愧为名将,他知道汉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没有呆板的去修理城墙,而是迅速的用树木修建了临时城墙——木栏。       这种随机应变的细节最能反应将领的水平       果然,不久后,汉军重来,与邓愈军争夺木栏,守军用弓箭和火枪还击,但由于敌军太多,渐渐不支,此时,闲着没事干的琉璃、澹台两门守卫牛海龙、赵国旺带领士兵前来助战,朱文正此时正确分析了战场形势,带领主力亲自赶来增援,守军士气大振,与汉军死战,朱文正考虑到城墙如果不修好,迟早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便命令一边作战,一边修城墙。      说实话,我现在还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杀,他们后边的人用水泥刀砌墙。       陈友谅也认识到抚州门的城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机会,他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陈友谅和朱文正就在不远的地方对望,当他看到守军的勇猛,才感觉到自己可能错误的估计了朱文正的能力。       这场惨烈的战役,从早上打倒晚上,双方似乎都没有回去休息的愿望,为鼓舞士气,双方将领都亲自上阵,洪都总管李继元、跑来帮忙的牛海龙、赵国旺全部战死,一直打倒第二天早上,朱文正的施工队修好了城墙,汉军见攻城无望,终于退去。       此战是开战以来最为艰苦的一战,双方以命相博,最后的胜利属于朱文正,但他的损失也极为惨重,自己也负了伤。       回去一定要宰了那个承包抚州城墙工程的家伙       我相信这是朱文正最想做的事情    作者:慈洵 回复日期:2006-3-23 21:53:51    突然想起了邓愈逃命的故事~呵呵~~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3 22:14:50     不好意思,打错了字,更正一下,上文中李继元应为李继先      此战的惨烈也让陈友谅心有余悸,在之后的几天内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是分兵占领了吉安,作为后盾。城内的士兵在经历了残酷的战斗考验后,逐渐成长和适应了战争,事实证明,陈友谅此时的松懈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不久之后,他将面对更为顽强的防守。       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小规模进攻后,陈友谅重新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五月初七,陈友谅在实地勘查城防后,决定攻打新城门。       这不是一个好的抉择,因为守卫新城门的是薛显。       薛显此人,用今天的话说,应该算是个亡命之徒。一向以彪悍无理闻名,在洪都城内也是一霸,无人敢惹,陈友谅很快就会吃亏了。       五月初八,陈友谅命令大军攻击新城门,新一轮的攻击开始       然而当陈友谅的士兵们穿着铠甲,拿着竹盾小心翼翼的向城门接近时,却意外的发现城上的箭石并不猛烈,不禁大喜,陈友谅随即决定,使用吕公车!       吕公车是一种巨型攻城车,但由于拆卸复杂,不易活动,所以在激烈的战斗中很少使用,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城内的薛显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       此时,他打开了城门,汉军士兵们顿时激动起来,他们死活进不去的城门居然打开了。      出来的是薛显和他率领的骑兵。       正在准备攻城机器的士兵没有想到,城内的人如此大胆,居然还敢冲出来,大乱,薛显带着骑兵耀武扬威般的冲杀了一阵后,退了回去。       之后,汉军再也没敢猛烈进攻新城门。       真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啊       从五月打到六月,陈友谅一直在望城兴叹,难道洪都是攻不下的?       他决定攻击水路。       六月十四日,他出奇不意的从洪都的水关进攻,然而等待他的是早已守候在那里的长矛队。汉军士兵刚接近水关,守军就用特制的长矛穿过铁栅攻击他们,刺死刺伤不计其数,汉军拼死用手抓住刺出的长矛,才算暂时稳定住了局势,此时里面的守军的长矛刺击停顿了下来,汉军大喜,以为守军已经逃跑,谁知过了一会,里面又开始用长矛向外刺,汉军习以为常,仍旧用手去抓,谁知一抓便惨叫起来,细看才发现,守军将长矛和铁钩在火上烤红后,再用来刺击汉军。       原来刚才是去加热了       洪都近在眼前,就是进不去。      无计可施之下,他又去攻击赵德胜守卫的土步门,此战倒不是没有收获,守城大将赵德胜被汉军的冷箭射死,但立刻有人接替了他的指挥位置,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城门。       陈友谅陷入绝望       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什么时候才能进去!       其实,城内的朱文正也有着同样的痛苦       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啊!       围城,真正的围城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