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5

(2006-08-22 20:31:37) 下一个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1 15:26:44    陈友谅打了败仗,逃回了江西,而张士诚正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器小”,眼睁睁的看着陈友谅被痛打一顿,只派了几千兵马在江浙与朱元璋接壤一带武装游行了一番,就打道回府了,这个人确实如陈友谅所说,刀架在脖子上才会着急。      龙湾之战胜利后的一天,紫金山上的禅寺迎来了一位香客。当时的应天虽然已经为朱元璋所管辖,但治安情况仍然不好,所以寺中僧众一到晚上就会紧闭寺门,这天黄昏时分,这个香客走进了寺庙的大门,口称天晚无法赶路,希望留宿一夜,看门的小僧看此人相貌不俗(很丑)且十分凶恶,竟然不敢阻拦,让他进了内寺。      禅寺的主持闻听此事,慌忙出来看,当他初见此人,也不禁吃了一惊,但他毕竟是见惯大场面的人,细看之下顿觉此人身上自有一股豪迈之气,且带一把宝剑在身,他暗自揣测这人极有可能是出外打劫的强盗,像这种人一定不能得罪,如果激怒了他,一把火烧了禅寺,自己和老婆孩子怎么办,于是作主留他一晚。      此人正是应天的镇守者朱元璋,在龙湾战胜后,他也颇有些得意,常微服出巡,这也成为他之后几十年的习惯,这天他来到紫金山下,见山上有一座禅寺,回忆起自己当年做和尚的情景,便到寺中一游。      这天夜里,住持左思右想睡不着,他怕那个强盗嫌疑极重的人晚上会出来搞事,可这话也不能直说,他思虑良久,终于想出了个好主意。他决定邀请这个人去大殿讲禅。      所谓讲禅和魏晋时期的清谈差不多,一群人吃饱了饭,坐在一起吹牛,反正吹牛也不上税。      朱元璋深更半夜被吵醒,得知居然是让他去讲禅,哭笑不得,他是何等精明的人,自然明白住持的意思,住的还是人家的地方,礼貌起见,他随住持来到了大殿。      此时,空旷的大殿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分东西坐定后,住持开始仔细的打量起朱元璋来,他发现此人衣着朴素,虽面相凶恶,但举止还透着一股土气,顿时对此人大为藐视      做强盗做到这个地步,连件好点的衣服都没有,说他是强盗都抬举他了,顶多是个乡巴佬。      但既然是讲禅,还是要说点什么的,于是住持开口了:“施主何方人氏?”       朱元璋答道:“敢烦禅师下问,在下祖籍淮右”。       “所持何业?”       “目下无业,唯四处游侠而已”       住持一听此言,便觉自己判断不错,他准备教训一下这个乡巴佬      “我观施主面相,似有杀气,目下天下大乱,望施主早择良业,安分守己,闲来无事探研佛道,可悟人生之理”。       朱元璋不动声色的问道:“不知何谓人生之理”      “人生之理即心境二字,我送施主两句真言,望好自揣摩”       “敢情赐教”      “先祖有云: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人生无非虚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面露轻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       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久久不去       住持大惊失色,朱元璋站起身来,缓步走向圆普,突然抽出腰间宝剑,将剑架在住持的脖子上!       住持再也掩饰不住,惊慌失措,颤声说道:“你想干什么,如要钱财,可以给你”       朱元璋厉声说道:“禅师心境如此了得,为何也会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乱,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只由隔岸观火!如天下太平,谁愿游侠,如尔等人,饱食终日,娶妻生子,只是妄谈心境,苟且偷生,可耻!!”       言毕,朱元璋归剑回鞘,朝自己的禅房走去。       住持此时才发现,眼前的这个衣着简朴的人实在深不可测。       他对着朱元璋的背影大声喊道:“贫僧有眼不识泰山,敢问施主高姓大名?!”       朱元璋的背影没有停留,越走越远。       住持归房一夜未眠,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决定第二天要问个明白。       第二天,他起身后,便跑到朱元璋的禅房,但已是人去房空,在大殿的墙壁上,却留着用朱砂写就的的几行大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作者:露天沐浴 回复日期:2006-3-21 15:28:27    在召集(也可能是抢)了壮丁后,朱元璋来到了钟离(今安徽凤阳东面),这是他的家乡,在这里他遇到了二十四个来朱元璋队伍里找工作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这个说法,汤和应不在这二十四人之列。但   ——————————————————————————————————————     朱元璋在出发前,又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从自己的七百人中挑选了二十四个人,然后将其余的人都给了郭子兴,郭子兴多少有些意外,但仍然高兴的接受了。          朱元璋的这个行动似乎可以定义为一次挑选公务员的工作,比例是三十比一,没有笔试,考官就是朱元璋和他的眼光。          他挑的确实很准,看看这些人的名字,徐达、汤和、周德兴,这二十四个人后来都成为了明王朝的高级干部。   ————————————————————————————————————————   这里又有汤和的名字…………   ——————————————————————————————————————————     当朱元璋再次回到濠州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前途所在,所以他向郭子兴辞职,郭子兴非常高兴,这个讨厌的人终于可以走得远远的了。   ——————————————————————————————————————————   朱元璋辞职?是招兵避祸吧,大明军的老本就是郭子兴的部队,当然,这支部队的壮大全靠朱元璋,但没这大旗你聚不来人,照楼主意思老朱跳槽单干,带二十四人旬月间招聚了一大跎人跟玩似的!还有楼主你对四舍五入看来很感兴趣啊,在定远和张家堡收了四千人,再加横涧山二万人,算上战斗减员,怎么也得二万二、三千号人吧……   ————————————————————————————————————————      此时的郭子兴才明白了人生的艰难,他也没有选择,只能去投靠他的女婿朱元璋……      郭子兴带了自己的几万人来,滁州的粮食不够吃了   ——————————————————————————————————————————   郭子兴尚带几万人,退一万步都该算合股吧,没道理带几万人的投靠也带几万人的。楼主,我赞成历史应该写得有趣,可放开不应该是放飞,你这多少算信马由缰的逻辑是否太过不严谨? 作者:nlrx3785 回复日期:2006-3-21 16:07:36    禅寺的主持闻听此事,慌忙出来看,当他初见此人,也不禁吃了一惊,但他毕竟是见惯大场面的人,细看之下顿觉此人身上自有一股豪迈之气,且带一把宝剑在身,他暗自揣测这人极有可能是出外打劫的强盗,像这种人一定不能得罪,如果激怒了他,一把火烧了禅寺,自己和老婆孩子怎么办,于是作主留他一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末的和尚能娶老婆?!还有孩子?!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1 16:08:56    呵呵,不好意思,不是个人色彩浓重的情感作品,要一个人一次写完这种枯燥的历史题材,实在是还没有那种修为,毕竟不是专门干这个的,只好写写停停,麻烦各位多陪陪我了,只能保证写作时静心竭力,不敢马虎,多谢指教      另外多谢楼上的同志提出的问题,解释一下,朱元璋在钟离招来的二十四个人并不是后来他才从濠州出走时的二十四个人,后来的二十四个人是他挑过的,文中应该已经说过,如果写得不清楚,再次申明一下,相信这样可以解释清楚。   朱元璋并没有脱离红巾军的旗号,文中也没有这样写,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郭之兴还会去找朱元璋,而且孙德崖不敢杀害朱元璋的原因之一。   郭子兴是否算是投靠朱元璋的问题,这个应该算是个人观点问题吧,呵呵   至于合并后是两万三千人的问题,这个确实是我省略了,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太重要吧。      呵呵,多谢露天沐浴兄指教,看得如此之细,也实在是让我感动(认真地)。老兄所提问题已作解答,但这并不代表着此文不存在其他问题,说实话,本人水平有限,虽然参考多种史料,但必有疏漏,这也是我在前面写明不是史书的原因.      在下何德何能,敢写史?,只希望诸位当作闲暇之余的一种娱乐,我写此文本为自娱兼取乐大家,希望大家就不要用看待史书的要求看本人这篇小文啦,实在承担不起啊,呵呵, 如有错漏还请多多包涵,因为我写回复也很累的,希望把全部精力投入写作中,多谢啦。      再次多谢沐浴兄的意见,以后多多捧场啊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1 21:07:08    多谢大家的支持,休息了一会,感觉轻松多了,再写一篇,以报诸位抬爱之情         对于陈友谅来说,失败是不能承受的,毕竟一直以来,他都是成功者,但这次他是彻彻底底的输了。他认为上次战败的教训在于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水军,所以他更加用心调教自己的舰队,应该说陈友谅为我国的造船事业做出了贡献,后来伟大的郑和船队使用的航船技术和造船技巧就是从陈友谅那里继承过来的,当然,也算是抢过来的。      这次,他制造了一种秘密武器,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战船,这种战船高数丈,上下居然有三层,每层都可以骑马来往,下层只管划船,上下层相隔,这种设计非常科学,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还能保持动力,更为可怕的是,每条船外面还用铁皮裹着,这应该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另一个设计就很能体现陈友谅的性格了,这种战船上下之间的隔音效果非常好,下面只隔一层木板,就是听不见上面说话,看来陈友谅还是中国隔音技术的开创人之一。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把人隔绝开,即使上面吃了败仗,下面还是照样会拼命,还能防止泄密。反正要跟着我陈友谅一条路走到黑。      这种心思机巧的人,真是不能不服啊。       此时在他下游的朱元璋也不轻松,他知道上次的失败损失对于财大气粗的陈友谅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大户人家,家里有的是娘,碰到灾荒什么的不用怕,挺一挺就过去了,可是自己还是名副其实的贫农,手里有的只是那一点从陈友谅手中缴获来的家伙,万一出点什么事,这个秋风向谁去打?       更让他烦恼的是,陈友谅在上游,他在下游,让他很不舒服,这种心理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好比你住在山坡下面,他住山坡上面,每次都要抬头看人家,很难受。       陈友谅在江里洗脸,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脸水       陈友谅在江里洗脚,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脚水       陈友谅在江里撒尿,朱元璋。。。。。。。。。。。。。。。       这个挥之不去的人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总是高悬在朱元璋的头上,哪有一夜得好眠。       一定要打败他       陈友谅有了新式武器,他非常高兴,从至元二十一年(1361)开始,他不断和朱元璋打水战,结果是胜多败少,他更加迷信武器的威力。       应该说陈友谅的失败很大原因就是他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武器是最强大的,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武器是否先进,不是强大的舰队,而是人心。       赵普胜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每次进攻他总是手持双刀带头向对方发起进攻,从来不是叫着“弟兄们上”的那种人,威信非常高,他对陈友谅也不错,由于自己是个大老粗,他很敬佩会读书写字的陈友谅,每次都叫他陈秀才,把他当自己的兄弟看,而陈友谅为了能够控制天完国,杀害了他,赵普胜临死也没有想到平日笑面迎人的陈秀才会杀他。      陈友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从士兵的窃窃私语和议论中,从部下那异样的眼神中,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但他并不在乎,自己控制了最强大的战争机器,自己就是最强大的人。      变化就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大抵如此,从此天完的士兵们不再为了建立自己那理想的天完国打仗,他们打仗只是要拿饷银,活下去。      一支没有了理想,只是为吃饭打仗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而且很不稳定。      陈友谅很快就会尝到恶果了。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2 10:13:15    谢谢大家,这样的称赞我实在担当不起,唯有继续      当陈友谅的水军不断取得胜利时,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投降了朱元璋,这个消息惊呆了陈友谅。       所谓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洪都新府之言,这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了,因为他的吴国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这两个地方有多近,去过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相当于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个钉子。他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陈友谅没有匆忙进攻,从他一贯的军事风格来看,他是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可是这次的情况不同,他吸取了教训,要准备好一切再去作战,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从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闹,他没有这个心情和贫农朱元璋闹下去。       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终究会露出破绽的。       他确实等到了这个机会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张士诚攻击韩林儿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现在他是正规的元朝政府军了。和坏事做尽、做绝还敢洋洋得意的陈友谅相比,他是个软骨头,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之后不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号吴,真是个私盐贩子啊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徐寿辉是红巾军系统的,可是他不在了,还能指望谁呢,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就是这样的下场?      只能靠朱元璋了,虽然自己没有把都元帅的位置封给他,但相信他还是能念在同是红巾军的面子上来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来了刘基商量这件事,刘基不说话,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 其一,自己也是红巾军,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基反对。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      刘基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   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真是难于抉择啊,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基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是一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基,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朱元璋当时(注意这个词)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基。         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      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此时陈友谅也在江洲看着他。      一股强烈的喜悦感冲击着他      机会终于到来!       作者:我的刀并不快 回复日期:2006-3-22 10:18:44      此人正是应天的镇守者朱元璋,在龙湾战胜后,他也颇有些得意,常微服出巡,这也成为他之后几十年的习惯,这天他来到紫金山下,见山上有一座禅寺,回忆起自己当年做和尚的情景,便到寺中一游。   ------------------------------------------------    楼主说的禅寺应该是蒋山寺,位于紫金山东侧南麓。明初因建孝陵,拆寺东迁,并赐名灵谷寺。那里风水极好,按风水先生的说法是个葬帝王的地方。周围有孙权墓,中山陵。朱元璋的铁杆们多葬于此。据说始建孝陵时,有人建议向朱元璋建议把孙权墓迁走,朱说不用了,孙权也是条好汉。    我觉得楼主以后该在这里多发掘发掘。比如,朱元璋对群雄割据竞戎韬的局面定下缓称王的大计后,一个人到孙权墓去感怀与自已有相同处境的孙老英雄,才有了夜宿蒋山寺,禅房留字这一节。。。。。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2 20:25:19    谢谢大家捧场,继续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是的,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骚扰,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何可惧?       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他下定了决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决心已下,必取庐州!”       “出征!”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他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出征!”      两支军队,从不同起点,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作者:就是这样吗 回复日期:2006-3-22 21:55:46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一个人来到了洪都,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       这个人叫朱文正。       此人是朱元璋的亲侄子,由于洪都的位置很重要,不容有失,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把镇守洪都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这个嘴上还没有长毛的家伙。       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这是朱文正还未上任前人们对他的评价。       实际情况呢,看来这个评价并没有错的。       这位朱文正公一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还谱了曲,让使女们日夜排演。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操办,自己并不打理。      他的所作所为十分符合花花公子、败家子、浪荡子弟等不良形象的典型特征。       每次看到朱文正喝得醉醺醺,不省人事,总管李继元只能摇头叹气,这真是个大爷,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了。洪都危矣.       陈友谅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正是洪都。       后人一直为陈友谅的这个决定不解,为什么不直接进攻应天呢,那样朱元璋将腹背受敌,不堪一击,陈友谅为什么现成的便宜不捡呢       这似乎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我相信,在陈友谅那里,这个问题很好解释。       陈友谅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一定会进攻洪都。       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属于我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攻下洪都,就可以教训那些背叛我的人,让他们懂得,对我陈友谅要绝对的忠诚!      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是这类人的通病。      当然了,攻下洪都还有很多好处,此处可以作为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      纨绔子弟朱文正的各种轶事自然也传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但他似乎少考虑了一点      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交给这样的人?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得到这一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对陈友谅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