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问苍茫大地沉浮,看英雄折戟沉沙:王树声部zt

(2006-08-22 20:31:35) 下一个
(修订版) 作者:本老夫子 提交日期:2005-12-23 13:15:00 ??流连军网,林、粟两派,诟骂攻讦无所不及,甚为心烦。涉及二人都是军中好将,国之神器,所胜何多,所败何少!拥戴者,奈何相煎遽急,一至于此,于后生小子演军习武有何教益?老夫建议,何如眼界稍纵,指点圈外将领,检讨更多战例,庶几可体察将帅之攻守进退,庙算决策,一碰到五花八门的实践,要稳握胜券,其实不容易。      笔者前不久寻阅抗战资料,检索到王树声所部,以前不求甚解,乍一深入,真正大吃一惊。该部发轫兴亡,延续交替这工夫,正应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句台词。      王树声部是44年秋毛泽东在延安亲自组建缔造,目的地是去河南,填补日军当年豫湘桂大掩杀后“国军”溃撤留下的敌后“真空”。起初番号叫做河南人民抗日军,司令部在延构成,由王树声、戴季英分任司令、政委。队伍名义上虽称民军,手底下团队却全是铁杆老八路,且真正是四方八路各山头形成。那1支队是早先就在豫西游击侦察的太行派遣部队。2支队由太岳军区负责组织。3、4支队则完全是延安“老种经略提辖府”的正版红军扩充,“主板”就那张才千的770团、陈先瑞的警备4团(时改称警2团)。45年中改河南军区又加入了刘昌毅的太行6支队,冀鲁豫军区也南下支援了个水东8团。仔细查找这几部分团队来源,就一个感觉:世间豪杰荟萃一堂也不过如此这般!1支队所辖3团为新1旅组建,那扯得上344旅的沿革;所辖35团则由769团的建制班排扩成,那是陈锡联的“底子”了。太岳2支队的18团来自386旅集团,你不看该集团“庶出”的16团是何等的生猛?17团则直接是772团“亲生”,16团走后就占据着太岳山老二位置。18团与俩“大哥”同年编成,那实力能弱多少?另一59团是从决1旅挖过来的,虽然与同门的25、38、57三团相比是敬陪末席,可决1旅出生以来就此四团,你说59的战力又差几何?也是陈赓的胸怀器宇,才舍得如此“出血”赞助“希望工程”。3支队7、9两团,上面谈及是由延安的警备4团拆分编成,4支队10、12团是由延安的770团拆分编成,因此各团都有一半的红军老骨干,这种部队经验上判断绝对是主力。6支队就一个13团,还是刘昌毅的兼职“标统”,渊源也出自769团。在晋豫,在太行,这老13都算陈385旅的二号狠角。最后入豫中驰援的水东分区8团,原属115师脉系。为陈士榘38年底组建晋西支队时所编2团,后来进入杨勇的教导3旅。教3旅也就7、8俩主力团,因此8团后来在中原的表现就代表了115师的作风。如果说老13是后来中原3旅的头张王牌(其时叫7团),那么这8团就是中原2旅的顶级翘楚了(其时叫4团)。      这几路支队的领兵将领除太岳来的刘聚奎“疲软”点,其余均甚了得。先锋1支队司令皮定均可称智深勇沉。不管是渡河首发豫西,还是后来的中原单独突围,甚至文革动乱批林批孔批邓,其应对处置之从容不迫,无一不说明此人属那类坐镇封疆的方面大将。红25军出身的陈先瑞,长征到陕南那一段很出彩,发展壮大了个成犄角之势的红74师,还搞掂下杨虎城的心腹警卫营,陕南遂成小气候。羡慕得个林彪放着个主力军团长不做,非要领头来关中入伙打游击。林彪是何眼力,无甚“亮点”的物事能让其如此心仪?太行的刘昌毅,那是“虎痴”类的猛将,在129师,打冲锋,打攻击,恶向胆边生的“湿活”,就王疯子可有得一比。后来在鄂西北,英雄穷途末路。“国军”狂嚣“消灭老7团(即13团),活捉刘昌毅”就喊他,不关那王(树声)司令什么事。那顽敌也识货,打掉刘昌毅就等于打垮共军的军心。末位算那头代的红军团长张才千,虽然时乖运舛趴在了延安,“弓马骑射”没有上面几位娴熟,后来所部又给剿个七零八落,可硬是咬牙血吞生生挺住。率残部偷袭江南,又北返中原,几经周折磨砺,终熬到与刘邓野战军大别山会合。新生得一独立旅的造化,所以也不失为共军一名将。这老张的故事有点像那三国中之曹仁,遭关羽突袭先丢了襄阳,抵死不撤就“赖”在樊城磨蹭。待到东吴进攻机会则施绝地反击,收复襄阳,遂断了关羽父子向北的生路。      再看上述主力团队的时任主官。3团团长钟发生、35团团长王诚汉两将一贯能打。中原军区时35团编为1旅1团,3团为1旅2团;突围到华东,1旅不管称谓淮南13旅还是华野独立师,主力都是这1、2团,王、钟哥俩一个不拉仍干团长。经那么多恶仗,变几番上级,职位一点没动容易吗?那表现,能力须得华野粟、谭首长的认账。后来返回华北见徐向前编成13纵队,这哥俩一起荣升都做师长,王诚汉且出任“皮旅”(即181师)正规化后的首任师长。这“皮旅”(时称13旅)二战涟水时露了次锋芒。那“国军”74师57旅攻得凶,占了华中6师18旅阵前的护城河道并死守不退。成钧纵队来增援,淮南5旅几次反击都不能得手,不得已调“皮旅”紧急出动。那种整连整营风生水泼、狂飙直落式的野战攻击,顷刻就卷进了河道堑壕,将恶敌拔除驱杀,直撵回巢。看得守城的新四军目瞪口呆,连呼八路大哥盖过了5旅,攻坚真是厉害。可乍一想,这种绝杀法自个儿要死多少人?主力嘛就有这狠劲!太岳18团闵学胜团长是那种临机处置果断刚决的战将。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该部安排是给南路军主力担任侧翼警戒。过平汉路本应破敌向西,可王树声为避战则向南迂回了三天。想再西过铁路时被敌堵个正着,不得已又绕一天路北向大悟山,30日傍晚了仍在铁路沿线找点磨蹭。闵学胜一看不是善事,当机立断率18团(当时叫8团)冲破敌防过了平汉路(王树声后来评论是“平行超越”),捎带过去5师的41团。接下来的7月11日过襄河,闵“护卫”又率3旅的18、41两团隔河断后,掩护王大将渡河脱险。当东岸余部遭三面围近的“国军”遮断,火起枪响之危难时刻,闵学胜叫停了半渡,果决地发起反攻逆袭。18团对冲脚跟未稳的一面敌军得手,杀开一条血路使2500余人众出围,后来转道北上会师了伏牛山区黄林所部。据47年中晋城会议作出的评估,闵旅也属李(先念)、王中原突围部队中保留得较为完整的团队。水东8团改为2旅4团后王定烈就任了团长。这个团队45、46两年在中原就没见什么作为,浑浑噩噩,一点没有当年开辟晋西,鏖战冀鲁豫时的气概精神。官兵上下就感觉有点明珠暗投的意思。不过王定烈在南路军的突围战中还是表现了一手。还是30日南路军过平汉铁路那回合,当时军直连同5师43团被设伏“国军”的突袭所惊散,在包围圈中打转转,一片狼籍混乱。王团长本来是拖后阻击汉口方向赶来的罗广文,得悉此情,大跨越从后队赶上来将蜂拥敌群杀退,生拉活扯把个王大将从“火坑”中拖出。那情景活生生一幕“典韦舍身救孟德”的翻版。这4团后来在那挣扎图存的鄂西北韧劲也好,战避之策拿捏恰当,骨干留下的最多。不象同是主力的老7团基本是折本拼光。王定烈及其4团后来入股中原独立旅一直唱主角,衬比下了张“旅座”的嫡5团(即770团)。 全国各阶层工资大曝光 作者:本老夫子 回复日期:2005-12-23 15:28:33    王树声麾下的部队、将领如此了得,那44年末河南的形势又如何呢?首先发动豫湘桂战役的日军兵锋早已跨越过豫鄂两省,指向了湘南、桂北。那大炮还在猛响,河南就没能留什么象样的守备部队。战前麇集豫西、豫南的1战区30万“国军”也已鸡飞狗跳墙,溃过了江南水北,要剩就那些一群一伙惊弓之鸟似的散兵游卒。按皮定均从豫西上的侦察报告,这种残部游荡到乡镇的圩围子,甚至整营整连被“杆子”缴了枪。加之河南又是个地广人多的省份,民风好武,乡间多备有枪弹刀矛。民军、“杆子”遍及村村镇镇,兵源十分厚实。粮饷方面是欠缺点,可感觉总比陕北那旮旯好得多,再说穷乡思变嘛。毛泽东那“法眼”盯住这地方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就碍着个八路不属1战区“指挥”的关系。现在好了,天赐机缘,所以老毛支持在河南创建根据地是念了“紧箍咒”。勒令各山头调兵谴将非挑“绩优股”,克日完成不可。即便那一向“悭吝”的晋绥贺龙,此番也不敢敷衍了事,指派了属下决死2纵的6团来入伙。看着力量还不够,老毛下旨延安府:去他俩红军团!得,就来了上面说起的这些腕儿品牌。      王树声部的诞生勃起正应和了天时,地利,人情,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之势。可看他的大事记,一个印象就是:这部队44年秋起河南,45年秋窜湖北,46年秋流亡鄂西,“如隔三秋”恐怕就是这概念了?这三秋,概括地说,不管它叫河南人民自卫军,叫河南军区,还是叫中原军区1纵队(抑或还有什么鄂西北军区),反正地盘是越来越小,队伍是越打越少,精神是越来越弱,最后还“直不叫人活”!      败落的原因现在已经很明白:勿怪客观怪主观,不怨群众怨领导,将熊熊一窝的道理。今天看,王树声部在中原三年的兴亡历程中,存在四大缺陷。一是不擅开天辟地。44年末八路各部悉数进抵嵩岳,那种五湖四海的气象,那样生龙活虎的热情,士气可用啊!王、戴本该趁着这高扬的气势,或者灭鬼子,或者驱顽军,把仗打大,把局面闹火,把河南民众煽起来,顺势排兵布阵,一泻千里而完成开局。这一大好时光可算到45年6、7月,几近1年的荏苒流失,惜乎!如若我军全力发动,河南日顽都无条件进行有力反疲?遣晃?玻?滴蘖σ病?烧绞吩兀?馐倍魏幽暇??蟮某霰?龃艘淮危?褪侨ゾ仍?幸庀蚋谋嗟纳瞎僮悠矫裢拧?9团一出手就击溃了三面围堵的“国军”游击纵队,佩服得个上官司令立马就揭竿起事入八路。后来就不见动作了,想来是等着“师出有名”的好事。可“国军”也狡猾,实力不济我就和你讲统战。“相安”到45年中,鬼子自个儿不行了,“国军”开始增援入豫,就来寻衅挑战。一上手就是个“豫西事变”,勾引叛逃了上官、刘连杰两个独立旅。等到8月间30军、40军整装上了平汉线,就开始下乡来挤压。王大将的万把条枪就戳在那巴掌大的几块地方,扛不住压力,于是就酝酿出走嵩岳的计划。对比45年初同时深入敌后的苏浙粟裕,一出苏南就连着发动了三次大的反击战,攻进了浙西3战区的天目山防区。顽不来犯,我就打那有敌嫌的“忠救军”。时不我待,大打出手,硬生生挤廓出个苏南、浙西根据地。部队士气一贯高涨,顽敌消极有所忌惮,非不得已不来找死。即使后来粟部奉命北撤过江,追敌也不敢过于迫近。      二是战略取向一直有问题。王树声部成立以来就没顺心过,研究讨论转移撤退属于重大行动之举至少有四次。每次转移,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是得来的处境更糟,所以就需要频繁地转移。因此讲他的战略取向出了问题。第一次是45年9月撤出嵩岳根据地。当时就有人提出渡河回晋冀鲁豫,但戴政委坚决主张南下会合李先念。这次取向不算问题,因为与5师汇合确实有创大局面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那晋绥6团就不愿再追随,借着整顿“豫西事变”错误的理由直返豫西,再渡河归建,后来就没受什么损失,这算“歪想”正着吧。于是此次就有了三大主力(另一部为王震的359旅)在桐柏山会师的结果。第二次是桐柏山撤守的争论。王、戴是10月下旬到的桐柏山。安顿下来一打听,才知道先念的5师是在大别山呆不走了才北上豫南,口号是“会师八路老大哥”。嘿,真正的哑巴吃黄连,这年头谁指靠谁啊?心里一疙瘩,见到了桐柏山区的贫困相,那心烦劲儿啊,就开始向中央喊困难了。一来二往的“沟通”就到了45年底,终于争取到全纵队或北撤渡河归建,或转东进入淮北的允诺。那几方的政府已经在候着张罗茶水了。可好,拍板的王司令怕冀鲁豫那几个口子不好过,心里嘀咕了。就打那崴主意向南兜圈子先到大别山,再从那转道皖东。这么一折腾,那就到了46年的1月份,国共签定的停战令下达了。好了,和平终于盼到了,大别山也到了,不走了,就在这“坐大听封”吧。对比此时此刻关外那林彪,一边在红天黑火地厮打,一边在声嘶力竭地呼吁:不要受国民党的骗!关内要打起来!那见识,那作为,南方,北方真是天上地下。第三次就是史称中原突围这战役。这次撤向往西或西北是无奈的,那是敌人帮你做的主,因为他把向东,向北的路全堵死了。没有选择向南也许可以聊算决策正确,中原诸将谁也没那胆识敢往“绝地”处走。第四次则是突围后来到鄂西北的故事了。王树声每次出征都对新去处估计不确,也许是他的参谋侦察能力不足。这不,46年的8月一到鄂西北就看出这他妈的是个“围地”。兵书上称“围地则谋”,那意思是有争的价值,有能利用的潜势。可王大将怎么个谋法呢?怕自个儿目标大,引敌来犯,首先就动了分散游击的心思(实际是躲)。这番4、5、7这几个铁杆团长也不干了,联手起来抗命,言称即使打光了也不能就这么窝囊散伙。这边战略定不下来,那边追兵可不懈怠,喊剿喊杀。苟延残喘中听到了359旅入了陕,心情越发骚乱,就想“仿制”一回也回延安。后来了解到王震的千难万险和牺牲空前,就又打东去北归的老主意。这当口刘少奇拍来的一纸“慰问加指示”几乎使王大将“醉晕”:中央疼着咱,咱哪儿也不去了。两月后就在鄂西北等来了彻底完蛋。    作者:本老夫子 回复日期:2005-12-23 15:30:08    三是决断能力差矣。说王树声不操心部队的发展生存恐怕不公正。实际上王大将这人实在着呢,党性忠诚度也绝对没问题。动部队安全转移的心思也不是一天两天,称得起是殚精竭虑,郑重三思。可恰恰就是这种多虑,这种迟钝,这种遇变动摇的性格丢了时机,坏了大事,害了部队。所谓多谋少断,优柔寡断这种缺陷是古今领军在外的将帅之大忌。在那关键或者危急时刻足以当场了断一支军队。你看45年底、46年初撤桐柏那次,大政方针既然已定,少想多行动,就是凭着个二杆子劲儿不也就回了冀鲁豫?信那“和平民主新阶段”,那是政治家玩的名堂,“冒得”逑用!将军要想的首先就是险地勿留。这番鄂西北地带如此不看好,我拔脚退出就是。手上这几个主力团开头殿尾的一分配扒拉,就开豫西。在那儿运动、游击都中,有机可趁就北渡。那陈赓部队正虎视河南,说不准就过河来会合。要不,就再往前去豫皖苏,会会那张鼎丞,总之挨着华东心踏实。王大将压根儿就不具备这样的决断水平。看他的同僚王胡子,突围到了鄂豫陕,“一根筋儿”那也不去,就回定陕北。跟那李先念也吵翻了,过鲍鱼岭把那追随的干部团也甩了,排除一切阻力不就到了延安么?这就叫决断!再看下级皮定均,本被指定在白雀园打掩护阻敌三天,可主力6月26日出走,他27日(当日下大雨)傍晚就把部队撤下集中。28日就开始向南突围(皮回忆说还尾追了1纵一段再折向东方),阻击也就打了一天多半。主力早已消失于茫茫黑夜之中,再打无益。不走,等敌人上来合围聚歼吗?这也叫决断!将贵专断就这意思,老毛不是对这两将的成功突围均喜出望外吗?现在的军史不也是一直肯定的吗?所以历史是不会责怪胜利者的,这是斯大林的原话。      四就是怯战。怯就是内荏心里怕。怕谁呢?说出来不怕当今人笑话,就怕国民党的正规军。这不单是王树声一部的“心病”,可以说是华东、中原大部份新四军部队的“隐疾”。从干红军起就和这类“国军”交手,胜少败多,吃他的亏太多了,追着打太惨。全新四军中就1师、3师他不怕。1师不怕,是因为打起来粟裕的赢面打。3师不怕,那是些惹火了能横过来走的兵。4师怕因相关于豫皖苏,两次开辟都失败。44年8月出师还战死彭雪枫,那哀兵折了锐气被汤司令追着走。5师怕那鄂豫皖区域的桂系军,那“猴子”打仗太精明,事端挑起来太难缠。7师很多团队是那皖变收拢的残部,惊魂甫定,眼前身在皖江,心理有病那自然。前不久看那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估摸就演7师在皖江的事,有什么历史感觉?剧中那号角色姜大牙,不就是个游击队的司令吗?其时和国民党打交道就那么盛气凌人,可信吗?你不看45年10月中央才出台“向南防御”的方针,那7师就迫不及待地渡江北上。还一家伙走到山东境内津浦线上,比那远在浙江的粟裕还撤得猛。看来是彻底吸取皖南事变的教训了。按说日本鬼子那更难打,但新四军中人不大怯他,因为那打赢打输都是民族英雄,没有心理故障。但对这“国军”反摩擦,那得有水平速胜。战事起来一拖长,那蒋政府就兴风作浪来高潮,这边中央就着急上火,怕坏了自个儿的大局面。你说这速胜谁有多少把握?那麻烦还是不惹好。但是,王大将怯战也忒过分了些。中原突围那双方已经撕破脸,全力以赴打就是,朝西的平汉线你往那南边绕三天干逑?6月25日连夜走图的就是“打他一个冷不防”!好,这下白白丢了这突然。这种举动就是怕(想要避开激战)。鄂西北到那种“置之死地”的份儿上,还不横下一心往外打?分散、躲避加逃窜、窝窝囊囊等电报,比比皆是败亡象。幻想侥幸存活那也是怕。客观地讲,王大将他那“怕”并非怕死,而是怕突围或对打中丧失了部队,辜负了毛泽东的嘱托期望。这是他心中根本魔障,这个定性应该确切,但仅靠这种“甚解朕意”如何就做一方大将?      见有网友称言:毛泽东是制定战略的大家,但识人用人水平颇为低下,有点见识。你看后来用林,用邓,用的张春桥,用的华国锋,站在毛的立场看无一不是败招。这其时用王树声也属识人不准,或者属思想“化疗”没到位就仓促拜将。你想西路军中败得那么惨的副总指挥,是否经过简单的学习整顿,就齐备了再次披挂远征,委以开创一方疆场重任的主观条件?客观素质上他的智谋勇毅怎么样?权达机变怎么样?毛泽东谋河南百密一失,恰如诸葛武侯街亭择马谡。笔者仿那元曲调儿来结文:那官家,费思量,谋划了一大段南征北战,安排了一扒拉兵队粮饷;援胡子,助先念,算定河南。最核心处伏隐患。眼翻翻啊哟,料不及落得个白茫茫中原大地寥廓惆怅。         老夫子05年八一建军节   12月修改于滇云昆明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