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兼点老八路那十四个团zt 1

(2006-08-22 20:31:35) 下一个
作者:本老夫子 提交日期:2005-12-14 10:02:00 ??中国有句话,叫做“过犹不及”,相当放之四海。即便拿毛泽东说事,如果将其思想宣传到极致,也会使人疑窦丛生。譬如前一段媒体大力刊载二战胜利文章,一些学者宣扬毛所创想的人民战争思想的卓越性时极为激越,竟将抗战首胜的平型关之战举作反证,加以鞭辟。据其称否定平型关之战的“先驱者”正是毛伟人,毛在上世纪中叶的一些兴之所至的谈话中有过如此的评价:(平型关)杀寇一千,自损一千,折我长征骨干,实对革命大业不利云云。这些学者钩沉到这份“御批”,于是就按党课的“作业导则”程序进行“真理”下的演绎推论、抑或还有下一步的普教宣传工作。若要就这等地贻教后人,有良知者则不能坐视。不过,与照旨断案或宣教的“学者”们理论实在不值,笔者自当鼓些勇气,去向此“公案”的始作俑者——毛泽东讨些说法。      就毛的言论我们先做一简单的数量计较。所谓杀寇一千,自损一千,这个数字倒是为当今军史界的多数人所认定。但就判为“八路(或红军)亏大了”我却不以为然。你的人自然是长征老红军,难道他日本兵士就不是孔武勇士?这个遭杀伤的日本第5师团,其将弁的资格难说可以追溯到日俄战争年代。仅就兵员基础而言,双方都算百炼成钢。如果还就当时世界陆军等级的划分来看,日本陆军肯定算二等甲级,中国陆军则肯定在四等N级之后;就红军的综合水准来看,排名还在这个N级之后应是不争事实(当时的世界真还没几人懂中国红军是何等神仙)。客观地讲,双方对战,你肯一对一交换,日本人还不情愿的。他就那点人口,野心是拿下整个太平洋,因此对他言,“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你这一千折了他那一千,他的本小目标却大他当然吃亏更大,这是其一。其二,1937年那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上下各党派,各阶层都大声疾呼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其时的蒋先生也甚冲动)。《八一宣言》不是也喊中国共产党要不惜一切抵达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吗?抗战枪一响,党不就是靠着最激昂的口号和最英勇的实行及牺牲才倾刻跃升到当年民族中枢的地位吗?从政治上讲,这个地位的获得不也才奠立了从那以后的革命大业吗(插一句,这个赢利还不大吗?)?其三,几千年来中国的精英们出道救世时有一立意叫毁家抒难,毛泽东几十年后却抖露出当年“惜本”的心迹。因此仅就中国文化的所谓境界衡量,“平型关”前这种小肚鸡肠的计较,毛其实也不算伟人,试问一句,成王者有后悔的么?。      现在来开正篇,思辩仅及军队。笔者有时真的很困惑,以毛的英明天纵,竟反思不透亮:平型关前慷慨一战,其实对他毕生御驾的“党军”之发达善莫大焉。我们来回放1937年115师东渡黄河开赴平型关的历史情景。虽说临战前全师从晋南的侯马车站出发,实际最终到达预定战场的就该师的三个团:685、686、687团。这几个团的战力在几个山头的红军队伍中都是数一不二的,确实是万里长征后剩下的老骨干,堪称共产党方面的战争精英。可对外的名头却不怎么样,不要说对头日本一概不知,即便在彼时的北中国,“八路”绝对不如老冯的残余29军那般声势浩大,村村寨寨是家喻户晓。再瞅瞅这茬开进队伍的“扮相”,此时的八路遭到山西一地军民的疑虑或轻视不是一般的普遍。据杨得志等写的回忆文章,就说阎锡山的晋绥军,这种在国民党军中都算窳劣的队伍,见到更“等而下之”的“破枪八路”时,竟平添了些久违的“豪门”意兴,竭尽取笑、挖苦之能事。由此可想当时八路的舆情“底线”。远在千里外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自然感觉不到他的军队在前方的这种荣誉危机。所以说115师官兵上下对“要找机会和日寇干上一仗”绝对共识,对外转达为:要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什么交代?林彪战前尚仅敢做如此的“奢望”:打一仗才足以显示八路军存在的价值。      我们来看37年9月25日的战斗。上午8时许,当林彪喊出“发信号弹”时,通向关口的蜿蜒公路两侧山岭上排山倒海般地掼下成百上千的手榴弹,爆炸声盖过了更急促的机、步枪声。顷刻685、686两团就成排成连地从两侧山岭冲下公路拦腰将日军纵队截成十几段,实施包围歼灭。紧接着,断尾的687团也冲上公路予敌兜击,将其后路堵塞封闭。红军的突击战术就是枪响即冲锋(为节省弹药),行动毫不滞迟。平生首遇凶顽坚韧,战术技术均好的日军官兵,是八路老骨干伤亡大的原因之一。日军遭此灭顶之灾,除与我争夺各点高地进行顽抗外,残部只能向关前豁口窜逃。我最西端的685团也当即分兵沿路向逃敌追击,以图扩充战果。无奈守关阻击的晋军弃地自保,残敌多数溃关出逃。这仗也就打到下午3点,大半天内,一千余日军尸横狼籍,无一生还。当然面对战力精锐的日军,即使是突然袭击,红军的伤亡也在千人上下(有说六百余人),并有杨(勇)团副负伤,杨(国夫)营座被咬下耳朵等“高损”。      仅仅半天,消灭日寇上千,这八路的战力如何?这战争效率又如何?我们来比照“历史的天空”。甲午年朝鲜之战,提督叶志超,总兵马玉昆、左宝贵等将率四镇精锐陆军(共廿九营)驰援牙山守将聂士成(也是名将,庚子年6月殉于抵御八国联军之役),一战即败全军退守平壤。二阶段日军攻平壤,战事仅历一天又告城破军溃。清军败兵直奔五百里,蜂拥退过了鸭绿江。朝鲜全境从此陷落,日军仅以几百人的代价就伏住了大清朝。第二次直奉战争,驻扎京畿一线的奉军第10军长郭松龄起兵响应冯玉祥闹国民革命。因该军沿学日军的新体制,其战力在奉军中超强。郭“鬼子”(因新潮得名)将个当时因战败吴佩孚而不可一世的张大帅打得落花流水,追得只能速退关外。接着郭军兵锋克绥中、胜连山、收锦州,一路跟进到了辽河边,隔岸正巴巴眺望沈阳城呢。不料,本来观战的日本南满驻屯军突然从营口出动狙击,三、四千人的守备联队拊了郭的背翼,震撼其后防阵地动摇瓦解。吉、黑铁骑乘机反攻复辟,胜局随之翻盘易手,郭氏夫妇也在潜逃中被戕死节。再说这上月的“8.13”凇沪会战,八十多万中国的国防正规军抵御不到卅万的日本陆、海军的登陆攻击,竟大败亏输。溃军鸡飞楼层狗跳墙,牵连影响了城防而导致南京陷落。所以,不管以什么方式、多大兵力开战,平型关一战之前,中国对日作战记录都是完败!因此,当平型关胜敌消息一发布,山西沸腾了,华北沸腾了,整个中华大地都沸腾了。苦难屈辱的中国人民才不计较你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金贵的是:中国军队从甲午战争以来取得了对日本的第一场胜仗!一条真理也从此诞生:日军不是不可战胜的!“忽如一夜梨花开”,“诸葛大名垂宇宙”,无论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八路军这个“品牌”旦夕之间举国传颂,甚嚣尘上,远远超出了林彪战前的设想和展望。这里引一个轶闻来证明当时八路军的名气。彭德怀早年有一湖南乡下的结发“堂客”,自其丈夫平江暴动出走后,十来年没有消息,那思念之苦自不待说。当湘报上“彭德怀副总指挥亲临平型关督战”等类的消息也传到乡场时,她萌动了要问问此人是否乃其夫的念头。她不知平型关在何地方,也不懂邮信写地址的规矩,以乡下人的唐突,就在信封面上写“中国平型关,彭德怀收”。首先平型关有多大的名头?其次邮差被胜利激发出何等的潜力?这封信居然“六百里加急”实实在在送到了彭总手里,成全了一段千里姻缘的离合佳话。仅据此证,林彪战前给总部的电报中所称:“目前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的威信”的目的是完全达到了的。      也是自37年这个秋天起,随着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全军发动的一系列对日破袭战,运动游击战(如阳明堡,广阳,雁门关,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中国老百姓才清清爽爽看明白:八路军那叫真抗日,共产党等于八路军,延安就是共产党。从此,穷极潦倒、昼伏夜出的共产党,才获得了一个壮大自身政治影响的“壳资源”,亮出了一个经天纬地的伟形象。所以毛泽东上世纪60年代接见日本人时才兀地冒出这么一句“真话”:当年你们帮了我们的大忙了。      平型关口的辉煌影响,八路军威名的及时应用,在随后全党实施毛泽东抗战始提出的“应能独立自主地作战建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以及自主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三大宏图构想时极具感召带动作用。先看山西一省,该地的共党分子薄一波不过一介书生,对外竟慑住阎司令长官,对内广获续范亭、韩钧、戎子和等太原战将的拥戴,硬生生将个山西新军/决死队的指挥权夺来手中,而晋绥军各宿将一时半会儿还没有脾气,凭什么?再看隔壁的河北,“七七事变”后死战不撤的东北军冀中硬汉吕正操,抗日辈分与八路比那是大哥级别。八路也就单枪匹马去了个程子华做政委,就将号称十万人抢的冀中自卫军收归八路名下。吕、孟(庆山)正、副司令从此以后还死心塌地追随共产党,且甚忠诚,又凭什么?又论齐鲁大地那因抗日风云际会而起,抢山占道称王的各式乡勇豪强,共党先也去了些张经武、王建安、许世友腕级的老红军,整编出个山东游击纵队,后来徐向前、朱瑞又设了个八路1纵队。可山东府县,水泊梁山,偷袭、游击谁的不会?做英雄老大习惯了,叫谁服从谁?38年间动员王牌115师入鲁,实际就一个686团大腕“猫”在鲁地,两、三年间就大权总揽,统编了那争雄不休的“一地鸡毛”。这又凭的啥?毛泽东所称党、军队的发展壮大是日本人帮大忙了,这还片面,只言及形势方面的条件。真正“壮大”还得靠自身的主观努力,军队的战力是靠打拼出来的,军队的阵容是靠吸收、整训出来的,军队的“品牌”是靠将士牺牲的代价铸就的,根据地的创建也是靠从敌人手中争、抢、夺来实现的。否则的话,日本人最帮汪精卫的忙,他那“和平军”到抗战末了怎么还是那等熊样?      慑于当时压倒一切的民族大义,毛泽东对平型关等仗的不满尚不敢如后来那么言无顾忌。但查毛当年给其手下彭、林等各“军头”的电报指示,倒可看出其心思念头的历史脉承。早在115师入晋开进时毛就提出:我1方面军应以自觉的被动姿势,即时进入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当林彪9月18日备战就绪电告前总后,毛回电除勉强同意“林以一个旅暂时集中打仗”外,又一再强调“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侧翼,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集中打仗为主。”即使在平型关打响的25日,毛仍致电八路军前总,称“不管蒋、阎协助与否,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要“暂时把我军兵力一概隐蔽,并养精蓄锐,”尔后伺机“举行广泛的袭击战”。这些指示“声声唤”,递进得越发具体明确,中心意思就是不希望八路主力直接打仗,或认打狠仗(若言打也是空洞泛然,哪像他后来指导解放战争时那具体至微的风格),一厢情愿地只想发展,只想扩张,建立根据地。所以最近搞纪念日,海峡那边的台胞还在攻击共产党抗日是游而不击,起码从其党魁的先后言论看,其实倒非完全是诽谤捏造。以今天的眼光看,笔者觉得毛泽东有些太聪明过头,机关算尽的味道。不靠打仗,打狠仗,这八路军在“社会”上怎么混?一副破烂穿戴,一些破枪旧炮,走走排场,比阎匪军还不耐看,就能伏住民心?就能唬住友军?说到去敌后创建根据地,即便绕过日军据点、封锁线(不打只能绕),凭什么那些守土有责的一方豪强就会给你腾地盘,听你使唤?那就夺吧,打吧,可那怎么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那不和专门消灭异己的国民党中央系一个样了?政治上能站住脚吗?发动群众抗日?也就是发动农民让他去和日军拼命。你“专业”队伍都在保存实力,不去帮助他报家仇,夺失地,想仅靠些文件中的“花招”、口号去“煽情”,那么在乎实际利害的中国农民会轻易上当?你不看从27年到37年,你花了那么大的精神,死了那么多的志士,找到了“打土豪,分田地”那么好的口号并全力实行之,才整起了不过二十来万长短不齐的队伍,几块支离破碎的苏区,还很不稳定。不是稍不留意一瞎忙活,一年时光就国破家亡了吗?所以,毛泽东37年的时候还在想着当年井岗山的那些招式,即便靠“空手道”真建起什么根据地,那也是做得很辛苦,需要时间拉动得很漫长。就像围棋中的“打劫”派棋手,赢输几步棋,时间、精力点点滴滴算在心头。哪会像成功收编如吕正操、续范亭、范筑先、赵辉楼、马本斋等成百上千伙英雄豪杰那样“屠下一爿爿大龙”,做成风云际会般的大棋局? 因此笔者想,平型关前115师那一千红军老骨头死得固然可惜,但也死得其所,其时。中国人相信,舍不得孩儿套不得狼。共产党人知道,“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告诫我们的毛泽东未奋斗却先惜本,所以他还没有做“大盘庄家”的狠劲气概。要短时间“做大做强”的事业,看准机会值得一搏的事业,或者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冒险的事业,要舍得贴身,咬紧牙关注本,并耐着性子熬日头。作为领袖,性格太灵动取巧,思想太理想浪漫,终不免“稍逊风骚”。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