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8章 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土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地面潮湿,虫蛇横行。土家族先民根据居住地的这些特点,创建了吊脚楼这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独特建筑,并长期沿袭至今。

  土家族人所住山区,到处群峰连绵,坡陡路急;常年多雾、气候潮湿。聪明能干的土家族先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当地松杉杂木,依山取势,修建了各式各样的吊脚楼。吊脚楼依山而建,前高后低,前面柱子拔地而起,悬空立于坡坎低处;屋檐呈燕尾式上翘,造型别致,独具风格,既通风防潮,又防蛇防虫,很适合土家人居住。吊脚楼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其形状常有“撮箕口式”、“转角楼式”、“亭阁式”,木楼古色古香,极富个性特色。吊脚楼常为一楼一底,也有二楼一底的。底楼多用于关猪、牛、羊、马等牲畜,也有用来搁置农具或者碾子、石磨等生活设施的。二楼是住房,楼外建走廊,常用木头作椽子,从柱子中间打洞穿出去,挑起1米左右,所以俗称“吊楼”,也叫“杉栏子”,设有原木做成的柱子栏杆,或是木板做成的板式栏杆,供人们闲耍,或者晾晒衣服、农产品,姑娘们也常在走廊上绣花,所以,也被称作“耍楼”。居室一般分为三间,中间是堂屋,两侧是居室和灶屋。灶屋有条石砌成的火炉火塘,上吊炕架或者冲塘钩,用以炕腊肉、食物及挂鼎罐、铁锅、茶壶,用以煮饭、炒菜、烧水等。走廊每间隔一段和转角的地方,立一根用于固定栏杆的小木柱子,柱子上端多有工匠雕刻成的木瓜、动物、器具等造型作装饰。挑枋上有的还有形态各异的雕刻图案,有的刻五谷丰登,有的刻龙凤呈祥,有的刻双龙戏珠,有的刻丹凤朝阳,有的刻花鸟虫鱼——种类繁多,不胜枚举。这些雕刻为吊脚楼平添了几分典雅的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每年秋收后,土家族人常将玉米剥壳,以壳相结,连成一串,将金灿灿的玉米串挂在吊脚楼屋檐下;也有的将辣椒三五一束,绑成一串,结成红艳艳的辣椒串,挂到屋檐下,一片丰收景象,衬托出浓郁的农家小院的静谧与祥和的气氛。

  吊脚楼

  土家族人修建吊脚楼,具有明显的民风特色。一是从来不用一钉一铆,全部靠小木条削成的楔子,将柱子、椽子、挑枋等,通过打眼穿插后,以楔子固定相连。二是修建吊脚楼从不用图纸,全凭木匠师傅的技术水平,在得到房屋主人的修建要求之后,将造型融会于心,打磨好光滑的柱子,刨光椽子,然后挖槽打眼备用。备足了造房用的所有柱子、椽子、挑枋、楔子等材料后,到立房子的时候,按照木匠师傅所编定的序号,横穿直套,纵横交错,精密配合,毫厘不差,分别连接成数列。在木匠师傅的指挥下,用壮劳力将列子竖起来,再将列子连接起来。三是形成吊脚楼的框架。最后安上堂屋正中的中梁,房子的框架就已经完成。土家族人造房有许多禁忌,如安中梁是他们最看重的事情,要选长势最好、上下匀称、头尾大小差别不大的树作中梁。为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在中梁上做手脚,等到立房的那天,才让木匠打磨中梁。打磨时,木匠不能横跨中梁,只能一次一次地从头至尾绕着加工。打磨好后,还要留主人最信得过的人一直守护,不让任何人靠近,一旦被别人横跨中梁,主人就会认为不吉利,就会永远受别人欺压。安中梁时,两头以麻绳捆绑,在木匠师傅的指挥下,两边相同数量的壮劳力同时启动,同步上升,到了中柱安放中梁的地方,两边要同时放进预先挖好的槽内,这样才能让以后住在中梁两边的儿女们都平安富裕,不至于出现太大的贫富差别。建好吊脚楼的框架后,再用木板装上墙壁,安上楼板,做好门窗,就可以居住了。

  土家族人把建房当做是一生中的大事,所以很讲究排场和礼数。在作好准备要将做好的木架子立起来时,三亲六戚、知己朋友都来祝贺,称为泡“树立酒”,也称“短水酒”。在立房这天,要唱“造房歌”,目的是给主人祝福,带来吉利。当立第一列时,由掌墨木匠唱:“一不早来二不迟,正是主人立房时,左边撑起金鸡叫,右边撑起凤凰翅。”立第二列时,由木匠或者歌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正上主人立华堂,左边撑起福禄到,右边撑起状元郎。”在堂屋上中梁时,要唱上梁歌:“生在山上不敢砍,长在河边不敢量,鲁班师傅胆子大,砍你下来做栋梁。”房子立起后,将粑粑之类东西从梁上抛下来,让所有的亲戚朋友抢,抢得越多越吉利。这叫甩“抛梁粑”。抛梁时还要唱抛梁歌:“一不早来二不迟,正是主人抛梁时,左边抛出大发财,右边抛出万事吉。”土家族人建房很看重“龙脉风水”,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星象,多选择“前有向山、背有靠山、依山面川、负阴抱阳”的“风水宝地”建房,有的坐北向南,有的坐南向北,选择主人认为最吉利的地方建房,聚族而居。民国以后,土家族吊脚楼多盖青瓦,富裕人家用石灰粉刷,青瓦白墙,相互辉映,具有浓郁的民族情调。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人喜欢穿着打扮,爱美是土家族姑娘的共同特性。聪慧灵巧的土家族人早在宋代就能用自己纺织的“斑布”,编织具有明显土家特色的“西兰卡普”(土花被面),用自纺自织的白、青、蓝、灰色土布,编织五彩缤纷的土家族服饰。民国时期,土家族人一般穿本地自织自纺自染的白、蓝、青、灰色粗纱宽布或者绸缎缝制的长袍、对襟衫(习惯称作汗头)和灯笼裤脚白布腰的超腰裤。有钱人家常穿细纱宽布或绸缎制作的长袍马褂。土家族人头上一般包着长达3米左右的白帕。男子身着青蓝色对襟衣,一般为5耀7颗纽扣,穿盘裤腰、大脚裤,给人以精神焕发的感觉;上山打柴或是参加农耕时,腰里时常挂一把大的砍柴刀(当地人习惯称作沙刀),给人以勇敢、剽悍、粗犷、豪放的感觉;还常挂用兽皮或者柚壳做成的土烟盒包。土家族女子喜欢穿鲜艳夺目、美观绚丽的服饰,未婚姑娘常穿绣花鞋,腰系花围腰,围腰上绣的是“喜鹊闹梅”、“凤穿牡丹”、“鸳鸯戏水”、“丹凤朝阳”等图案,色彩艳丽,光彩夺目。土家少女十四五岁就开始学绣花,十七八岁就能飞针走线,绣出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绣花是土家少女的必修课,也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准。少女头上喜欢用野花作装饰,芳香扑鼻,色彩鲜艳,打扮得花枝招展,引人注目,惹人喜爱。妇女的衣着都绣有精美的图案,所绘图案种类繁多、特点各异,有的直观形象,清新艳丽;有的含意深刻、耐人寻味。每逢节日喜庆、走亲访友,土家族人都喜欢身着民族服饰,穿红披绿,花枝招展,缤纷艳丽。土家族妇女上衣齐膝,右开襟,圆摆,少数人穿旗袍,山区妇女喜欢穿大红花布。中小学生和城镇男孩穿童军服,女孩子穿旗袍。农村男孩多穿汗头,女孩子多穿短装。随着社会的发展,衬衫逐步在城乡流行。

  土家族婚娶

  土家族人的婚嫁大多习惯于安排在冬雪的寒冬腊月。入冬以后,就是农村的闲暇时节,没什么紧要的农活需要安排;加之,这个季节庄稼都收割了,进入秋收冬藏的丰收时间,家里五谷丰登,钱物充足,人们普遍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在这样的气氛中,吹起欢快的唢呐,响起喜悦的鞭炮,贴上鲜红的对联,飞出一张张请柬,招来三山五岳的亲戚朋友,垒起临时性的土灶,架上硕大的铁锅,燃起熊熊的炉火,用自己早就准备好的各种菜肴,汇集起三亲六戚送来的各种美味,烹制出一道道味道鲜美、色泽艳丽、香气扑鼻的精美菜肴,在宽阔的院坝内,一溜溜地摆起一桌桌酒席,配上土家族人自己酿造的咂酒,烘托渲染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土家族山寨哪里有人置办酒会,整个山寨都会沉浸在喜庆之中。

  土家族人婚嫁很注重过程。热心肠的媒人(土家族人称为介绍人)发现哪一对少男少女比较般配的时候,就会主动上门提亲。有时,是男方父母看上了哪一家的女子,去请和这家有关系、好说话的人做媒人提亲。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有男女双方有了“意思”之后,请媒人提亲的。也有男女双方不认识,媒人通过亲戚办酒会、赶集、开会等场合,让双方悄悄看人,待双方认识后,再逐一征求意见。如是大家都有点“意思”,就会定下时间,到男方正式“看地头”。“看地头”是土家人订婚的第一步。通过“看地头”,了解男方家庭居住的条件、人员结构、住房情况、贫富程度等基本情况,细心的还要了解家里的田地、为人处事、与友邻的关系、在当地的威信等,摸清这些情况后,再决定这门亲事能不能成,以保证女儿未来到了男方家有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受贫穷之苦和欺凌之罪。媒人是土家族少男少女婚姻联系的纽带,双方有什么意见建议都通过媒人来转达,女方到男方家都必须得由媒人去请,这叫“讲规矩”,不能乱。

  男女双方经过“看地头”初步订婚后,就成了亲戚,逢年过节或者双方家里有什么事,都会互相帮助,并且经常来往。经过一阵时间的交往,没有别的意见,经双方同意,就可进入下一步——“取同意”。“取同意”时,由男方发出邀请,征得女方同意后,由媒人带着女孩子,在女孩子亲友的陪同下,到男方家正式订婚。男方也会请来家族中最有威信的长者和亲戚中关系最为亲密的亲人作陪,以示对女方的重视和对男方婚姻的关心。正式订婚后,经过一阵热恋,双方没有意见,就可以约定时间举办婚礼了。

  土家族的婚娶,充满无穷的情趣,从订婚到结婚,除了几个大的环节外,还有很多细节是必须处理好的,否则就会认为是对女方的不尊重。整个过程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才最后完成,称为“周公六礼”。正式举行婚礼的过程也很复杂,要经过娶亲、拦门礼、发亲、圆亲、拜堂、抢坐床、闹洞房、回门等环节。

  男女青年谈恋爱,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就会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男方请客吃结婚酒,头晚叫“夜迎酒”,也称“耍酒”。第二天正式举行婚礼叫“正酒”。女方叫打发酒,也称戴花酒。到举办结婚酒的时候,男女双方都会请来当地的土秀才,在堂屋写上香火,中间多数以竖式写上“天地国亲师位”或者是“天地君亲师位”之类的牌位,再辅以其他文武众神位。在主人的堂屋、厨房、新郎新娘的住房、阶檐廊柱等地方,贴上鲜红的对联,渲染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夜迎之夜,双方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男方请来乐队,吹吹打打,奏起各种欢快的乐曲。凡一家有喜事,周边很远的友邻都会全体出动去“帮忙”,由主人家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是当地很有威信的干部当总管,将前来帮忙的人按特长进行逐一分工,然后用红纸一一写上帮忙的人的名字,称为分工榜或者直接称帮忙名单,贴在墙上。所有帮忙的人一一查对,对号入座,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天,由媒人和娶亲的总管带领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娶亲。领头娶亲的一对夫妻一般是由主人选择本族中有威望的人担任,专门负责与女方牵头送亲的联系衔接相关事宜;还要配以管理帮忙的和协调其他事务的负责人,称为“押礼”。根据女方提供的嫁妆数量,请来大批壮劳力随同娶亲的到女方搬运嫁妆。男方娶亲时,一般都要请上几个到几十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一起去迎亲,除了给娶亲队伍增光添彩外,兼顾拿一些诸如盆子、被子、枕头、茶具、小洁具、生活器具等小东西,余下的大型家具由帮忙的负责搬运。男方还要请来乐队,吹奏起优美的旋律,烘托喜庆的气氛。迎亲队伍一般打头的是乐队,随后是媒人、娶亲的、参加娶亲的年轻姑娘、新郎和帮忙的。一行人组成浩浩荡荡的娶亲队伍,一路上吹吹打打、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地到女方家娶亲。到达女方家时和离开女方家时,都要燃放三声礼炮,以示婚礼的庄重典雅。

  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父母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为女儿置办嫁妆,到出嫁那天,将所有置办的嫁妆摆到堂屋里,展示给前来祝贺的亲友。一般是根据家庭条件的好坏确定嫁妆的多少和优劣,但父母都会倾尽全力为女儿置办尽可能多的嫁妆。陪嫁的东西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而定。在七曜山土家族聚居区的沙子、马武、黄水、临溪一带,姑娘出嫁时,有很多独特的习惯,各有特色。但主要的习俗大致相同:一是有哭嫁的习俗。出嫁前,初是隔夜哭,到后来就是连夜哭,婚前3天连续哭。有时是新娘子一个人单独哭,有时是有一个人陪着新娘子哭,有时是有几个人陪着新娘子同时哭,最高潮时,新娘子的左邻右舍都来陪哭。不会哭的由长辈言传身教。哭的形式多种多样,哭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哭爹妈的,有哭兄嫂的,有哭姐妹的,有哭祖先的,有哭媒人的。多数是哭诉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亲人的离别之情、婚姻的不尽人意等等。当男方娶亲的队伍到达时,哭嫁达到了高潮。二是有穿“离娘鞋”的习俗。婚期的头夜,男方给女方送去7斤猪腰方、8斤猪肘子(土家人习惯称为“七方八肘”)、一坛酒和一些香烛纸蜡等,女方就开始给新娘开脸上头。婚期这天,男方娶亲时送来“离娘鞋”,新娘站在簸箕内穿上,由哥或者弟背到堂屋内,告别父母和祖先后,从铺地竹席上退出。看到男方娶亲队伍来到,女方的亲友族戚就会组成人墙,在大门口拦住娶亲队伍,这就是土家族人的“拦门礼”。由男女双方的说客(歌师)分别代表男方和女方在堂前对歌,就是“拦门歌”,对歌之后才能通过,允许进屋娶亲。进屋后,男方要将用来迎娶新娘的服饰及礼金向女方父母及亲友进行展示,在堂屋桌面上一一清点,摆出来,称为“摆礼”。随后,设“迎亲席”盛情款待娶亲队伍。待迎亲队伍吃饱喝足后,即开始交亲。交亲时,由女方族中有威望的长者将女方置办的家具、被子、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等嫁妆一一清点,交给男方娶亲的主要负责人,以确保嫁妆完好无漏地搬运到男方家。待男方帮忙的人将所有嫁妆捆绑好,就按照预定的时间出发,土家人称之为“发亲”。发亲时,土家姑娘就拜别父母,离开自小长大的家,向新郎家出发。参加送亲者由女方父母按照亲缘关系逐一发出邀请,一般受到邀请的都是新娘家的至亲至好的人,得到邀请后不能拒绝。同意随同护送新娘到男方的女方亲友族戚要写礼金,并作好登记,称为“上礼单”。在所有邀请前去送亲的亲人中,由女方父母确定一对夫妻作为送亲的主要负责人,称作“正送”;还要确定一位有威信的负责管理送亲人员、协调各种关系的人,称作“主席”。娶亲是一件高兴的事,在迎娶的过程中,沿途过要道口、过桥时,男方帮忙的有时会将嫁妆放下来,拦住路口或桥梁,向送亲的要烟要酒,要新郎背着新娘过道口、过河流、过桥梁,通过这样嬉闹的形式增添喜庆气氛。

  娶亲队伍到达男方家后,燃放三响礼炮,由施礼者主持新郎新娘“拜堂”。在施礼琅琅上口的祝词声中,身挂红绸带的新郎和在至亲族友的陪伴下的新娘在堂屋香火牌位前并排站立,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夫妻对拜后,旧时还有拜见亲族长者的习俗,按照男方父母根据亲缘关系确定的顺序逐一叫名字,由新娘奉上提前准备好的礼品,被喊的亲族则要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辈分的高低、新娘所给礼品的价值和自己的经济状况给一定数额的礼金,土家族人称为“喊拜”。之后是抢床,也叫坐床、奔床。拜堂结束后,新郎和新娘都要争先恐后地抢先进入洞房抢坐新床,土家族人称作“抢坐床”,按照土家人的习俗,新郎和新娘谁先抢坐到新床,谁就会在今后当家做主,管住对方。

  闹洞房是土家族人传统的习俗,为了增加新婚的喜庆气氛,有很多的人前去闹洞房,也不受更多的限制,土家族人沿袭了“闹洞房不分辈分大小”的习惯,新郎新婚这天,除了新郎的亲叔亲伯和父母外,都可以进去闹洞房,向新娘要米粑、花生、瓜子等礼品,或者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想尽办法逗新娘开心。

  土家族人的婚娶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情调和突出的区域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条件的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文明的新风也随之吹遍了土家族山寨,土家族人的思想观念也一天天在发生新的变化,婚事新办、革除陈规陋习的思想在土家山寨深入人心。

  民间丧葬

  丧葬旧习繁琐,从吉不从凶。土家族人在弥留之际,子孙要守护在病床前,与即将逝去的亲人告别,称为“送终”。土家族人认为,送终的人越多,死者越有福气,有无子孙养老和送终是土家族人很看重的事。断气后,要烧倒头袱子、放鞭炮,接着抹汗、剃头、更衣,用草纸掩面,移至堂屋,设灵堂,点桐油灯,燃起香火,请阴阳先生择期入殓。入殓时,子孙一齐跪拜,并开始披麻戴孝。随后,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期举行葬礼,土家族人称“坐夜”。还要选吉利的地点安埋死者。土家族人对安埋死者有很多特别的讲究,认为要选择最好的时间、最好的地点埋葬死者,才对后人最有利。再请邻居分赴各地,向死者的亲戚朋友送信,告诉死者已经去世,什么时间坐夜,以便亲人们好前来悼念。到了坐夜这天,死者家请来僧侣人士做道场。亲友们都邀请自己的邻居和亲友组成悼念队伍前往吊孝,送馔碗、挽联、祭帐、三牲祭品,玩狮子、龙灯,打锣鼓、放鞭炮。前去悼念的人越多,就越热闹,说明死者生前人缘好、威信高、亲戚朋友多。前去悼念的亲友都要到死者灵堂前行跪拜礼,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同时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土家族人的跪拜礼有很多讲究,死者比行礼的年长或者辈分高,施礼者得双腿下跪;其他的,单腿下跪,另一腿弯曲。前来悼念施礼时,由死者的子孙还礼,土家人称作“答礼”。城镇坐夜还要打围鼓。坐唱川戏、兴读祭文。祭文为追悼死者平生事迹,寄托哀思教育后人。民间主要是唱孝歌,哭歌者针对死者生前事迹有感而发,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对死者亲属的安慰。唱孝歌需要安排歌场,过后一个接着一个哭唱,通宵达旦,直到送死者上山。坐夜时还要打绕棺。在出殡头夜,由道场先生带着死者的亲属列成一列纵队,手捧点燃的香烛,打锣敲鼓绕着棺材边唱边舞,超度亡魂。

  时辰一到,阴阳先生开始做法事,主持人视死者情况作告别词:

  “孟子见梁惠王,你我人人有爹娘,今日大人把山上,三亲六戚来帮忙。上坡下坎人要广,过沟过桥莫慌张,今后众亲需要时,孝家自会来帮忙。”

  “昔孟母择邻处,你我人人有父母,今日大人归地土,惊动三亲与九族。不辞千里动了步,翻山越岭难叙述,花钱费来送礼物,来到孝家坐夜苦,只有孝家对不住,来日定把重情补。”

  “人之初性本善,今日大人要上山,孝家他把期辰看,黄道吉日是今天。要学王强行孝心,孝顺二字永相传,孝家发达金玉满,亡者乘鹤去祭仙,他在阴间把世管,孝家发达万万年。”

  时辰一到,鞭炮锣鼓齐鸣,死者亲属依次跪排在灵堂门外,号哭而拜。随着阴阳先生一声“起”的命令,全部壮劳力一拥而上,纸钱先行,花圈和孝子随后,精壮劳力抬着死者,一路小跑冲向墓穴。墓穴是提前按阴阳先生的指点挖好的,挖好后,死者的子孙要么亲自看护,要么请自己最信任的人看护,一刻也不离人,以防备别有用心的人调整墓穴的方向,或者在墓穴里放置铁钉之类的东西,会对死者后人不利。

  死者被抬到墓地后,阴阳先生做法事开始下葬,棺材入坑后,要由阴阳先生调整方向。土家族人认为,方向就在一线间,方向不准就不利。盖棺之前,要由死者亲属为其清棺,清除干净棺内的泥土、杂物,尤其不能有铁钉之类的东西,否则会对死者后辈不利。在盖棺培土之时,亲人孝子一齐下跪,鞭炮锣鼓齐鸣,死者算是真正入土为安。盖棺之时,阴阳先生会说各种各样的吉利话:

  一口冷气封了喉,犹如大树翻了兜,好似大江河水流,水流东海不回头。

  远看雾气沉沉,近看是孝家府门,亡者随鹤西天去,孝家福禄满门。

  孝家要从宽处想,大人上寿见阎王,山上只有千年树,世上少有百岁娘。

  亡者永别归天府,满门孝子放声哭,好比杨相去打虎,恰似孟中在哭竹。

  人生一世不平等,死人不分中青年,听说西天下了请,何处躲藏也不行。

  人生七十古来稀,孝友家风数第一,好似结发陶开母,犹如断机岳阳妻。

  孝狮坟前来拜贺,送别亡人归天涯,活龙此地观天地,寅时葬来卯时发。

  孝子尽了送老义务,感谢三亲六戚相助,放下狮子停止锣鼓,祝大家平安回到屋。

  旧时,农村还有坐迎风席的习俗。土家族人有一种说法:父死好葬,母死难埋。母亲去世了,坐夜的晚上子夜时分,孝子要将母亲的后家人全部请来入席,土家人称“迎风席”。孝子要将平时怎样赡养母亲、母亲何时得病、怎么医治、怎么去世、衣裤穿了多少件、棺材大小等情况向母亲的后家人一一汇报清楚,征求意见,有意见的一一改进;没有意见的向母亲后家人一一敬酒递烟,表达敬意。

  新中国成立后,丧葬开始改革,一切从简。机关、企事业单位,采取开追悼会、亲友戴黑纱或者白花、送花圈等方式吊唁。农村也改革了繁琐礼节和大操大办的丧葬陋习。

  龙河岩棺

  崖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石柱巴人崖葬属于岩棺葬,俗称仙人洞,主要分布于龙河流域及其支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是石柱历史上一种文化遗存,为“溪峒蛮”文化的重要代表。

  龙河于石柱境内穿行而过。龙河古称清江、望涂溪。发源于冷水乡李家湾,经黄水、沙子、三河、悦崃、南宾、下路等乡镇,蜿蜒进入丰都县境内,于丰都新县城东侧流入长江。龙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密集,村落棋布。古代的石柱先民,依山傍水,沿龙河而居,这是龙河两岸岩棺文化的形成原因。在龙河及其支流的两岸悬崖峭壁中,有许多鳞次栉比的人凿岩孔,这就是神秘的龙河岩棺。下路镇三五大桥至三河乡四方石,在近百公里的龙河两岸石岩上,尚存岩棺群130多处,近2 000余穴,每处岩棺群少则三五穴,多则百余穴。沿龙河流域和其支流两岸举目望去,便可看到位置高低不等、数量多少不同的岩棺,双庆羊耳坡柜子岩有94处,三星乡玉皇殿有65处,下路镇白岩有44处,四方石有43处。

  岩棺

  龙河岩棺的形状有条口横式(即横穴式)和条口纵式(即纵穴式)两种。横穴式岩棺洞口呈长方形,其长边与水流和山脊走向平行,一般为一穴一棺,穴略大于棺,一般穴长2耀2.5米,高度多为0.7耀1米,宽0.8~1米。纵穴式岩棺洞口呈正方形或者相似长方形,平均边长0.8耀1.5米,穴深2耀2.5米,高0.8耀1.2米,墓穴长边与水流和山脊走向垂直,穴口小,内室宽大,一般可容纳2具棺木。岩棺一般凿于离地面5米以上的悬崖陡壁上,岩棺穴正上方有小凹顶,有的棺穴内还有小穴。棺穴门上下还有门闩槽,门外石壁中打有两个圆孔,用于插木桩,有的石壁凿有供攀爬的石孔,有的岩顶石面凿有桩孔。

  绝大多数岩棺穴内部空空如也,有的是鸟巢羽毛,有的仅有白骨残木;有的虽然棺木尚在,但仅有的棺木损坏严重。棺木形制主要有两种:一为用厚木板拼合而成,长方形,由榫、槽、孔等加工咬合而成的匣式棺,这类棺数量相对较多;一为用整木挖凿成的“凹”形断面的棺身,盖子以半圆形断面的棺盖的整木棺,此类棺木一般长为0.7耀0.8米,数量相对较少。

  关于龙河岩棺,当地人们还有神奇的传说:远古时代,人老了是用蜕皮的方式获得再生,蛇是以“死”的方式得到转世。当人老了的时候,就钻进仙人洞,即岩穴内,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慢慢蜕去老皮肤,返老还童获得新生。但是,人在蜕皮的时候很难受,为了减少痛苦,后来就变成了人死蛇蜕皮。

  龙河岩棺穴壁除了錾子凿石的印痕,本身没有任何摩岩文字记载,也没有任何石刻雕塑,自唐代建县以来的乡土史料中也没有提及过何时、何人、何事凿岩为仙人洞的记录。考证表明,龙河岩棺最迟产生于隋末唐初。根据岩棺的石凿印痕,可以推知它不是铜器所为而是铁器所凿,因此它最早产生于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的战国时期。从战国时代到唐代,是巴人的活跃期。巴人勇敢善战,信奉巫教,崇拜鬼神,但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龙河岩棺不是土司凿建,也不是明清的移民所为,而是古代石柱巴人创造的巴巫丧葬文化的体现。

  1984年12月,县人民政府将龙河岩棺定为县级保护文物。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绝大多数悬棺已经破损不堪,幸存完好者寥寥无几。

  土家族俗语

  土家族俗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地方风格,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土家族俗语主要存在于土语、谚语、歇后语三个方面。

  一、土语

  土语,就是方言。土家族的土语有的与周遭的民族有融通之处,但有的却为土家族所独有。由于土语涉及音、意、形等音韵学、语言学、文字学以及社会学的方方面面,这里,仅以人物称谓略举例一二。

  在土家族土语中,土家族人习惯称父亲为爹、爷(读“衣”),有的直接称作大人;少数家族称母亲为“奶子”;称祖父、祖母为爹爹、奶奶;把曾祖父母统一称作祖祖。夫妻之间一般不好直接叫对方姓名,便产生一些习惯称法,丈夫管妻子叫“屋头的”、“内边的”,还有的直接称作堂客、右客。妻子管丈夫叫“外头的”;丈夫死了,妻子哭丈夫时,叫丈夫为“哥子人”。称旧时的童养媳为寒帮媳妇。叫外公、外婆为“家家”(读ga)。岳父、岳母称为表叔、表叔娘,或者叫老丈、老丈母。姑母称作老子、大大。姐夫、妹夫叫门客。女孩叫妹崽、丫头、女将;男孩叫牙。义子、义女叫干儿、干女,义父、义母叫作保爷、保娘或干老、干娘。已婚女子称作娘子,如老板娘子、师傅娘子、佃客娘子等。有势的人叫大甩甩、宰口;有钱的人叫富实郎、绅粮;穷人叫干人、干鸭子。讽刺别人土气叫山洋芋宝、山冒儿头。力夫叫背脚子。被水淹死的人叫水打棒、水棒头;吊死的人叫吊老二。喜欢惹事生非的人称天棒捶、天晃晃。被别人雇佣干活的人称丘二。喜欢吹牛皮、说大话的人叫日白大王、款天将。称无能的人为孬火药、孬杆子、捶草棒;称无赖叫赖时侯;称土匪为棒客、棒老二。

  二、谚语

  土家族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谚语,土家族谚语成为土家族人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参照。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气象谚语

  南风转北风,有雨在家中。未雨先有风,雨来也不凶。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早晨发霞,等水烧茶;晚上发霞,干死咯蚂。雷公先唱歌,有雨都不多。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星星稀,晒死鸡;星星密,戴斗笠。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斑鸠叫,天下雨;麻雀躁,天要晴。五月二十三,大落大干,小落小干,不落不干。丙不落,丁发作,戊辰己巳像瓢泼。今夜鸡鸭早归笼,明日太阳红彤彤。头顶斑斑云,必定要天晴。天上在起菩萨云,大雨下来淋死人。一虹虹东,一天一偏通(阵雨)。东闪霍闪西闪风,南闪北闪雨来翁。一黑一亮,大雨三趟。山雾雨,河雾晴。进沾(旧历八月十三)落雨出沾(旧历八月二十三)晴,出沾落雨害死人。八月怕进沾,九月怕排班(指淫雨)。十雾九天晴。罩雾在爬岩,大雨就要来。坏了白露,天天走滑路。毛星毛月,干断田缺。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久晴必有久雨,久雨要防久晴。清明在明,谷雨要淋。立夏不下,犁耙高挂。雨洒伏头,干死芋头。霜重见天晴,雪多兆丰年。雷打惊蛰前,四十八天不开明。雷打惊蛰前,几坂(田)不过镰。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惊蛰不落雪,冷到端阳节。秋风秋雨渐渐凉,一早一黑添衣裳。九月九,守灶门口。两春夹一冬,十个牛圈九个空。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袒,九九八十一,农夫田中犁。二月初一晴,树叶子发两层。三伏不热,五谷不结。重阳无雨望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春寒晴,冬寒雨。

  (二)农事谚语

  人不知春,草木知春。正月青蛙叫,秧田整二道。春天不做工,秋来一场空。桐子花开朵朵白,包谷上坡等不得。包谷薅得嫩,尤如上道粪。清明嫩,谷雨硬(指胡豆)。萌动萌动,春分下种。秧奔小满谷奔秋,包谷奔在伏里头。剩秧如剩草,差秧如差宝。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春争时,夏争日,分分秒秒不能失。房前屋后,栽瓜种豆。三分种,七分管。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犁得深,耙得烂,干田不怕旱。薅秧不存水,就要撞到鬼。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一年误了春,十年理不伸。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只要勤动手,肥源到处有。头伏萝卜二伏荞。七月葱,八月蒜。处暑点荞,白露看苗。白露白茫茫,寒露满田黄。寒露霜降,豌豆胡豆在坡上。八月犁田一碗油,九月犁田半碗油,十月犁田光骨头。八月豌,九月胡,十月就是矮楚楚。种地不打沟,犹如强盗偷。无事田中看,谷子多几石;早晚田里走,谷子多几斗。

  (三)生活谚语

  一年无二春,一日无二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身之计在于勤。失落寸金容易得,失落光阴无处寻。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养儿不读书,直如喂头猪。养儿不学艺,挑断箩筐系。河深有底,书深无底。牵牛要牵鼻子,打蛇要打七寸。独子不教,独狗爬灶。从小不育,长大是根弯翘木。人怕裹,蓑衣怕火。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儿才知父母恩。家有一个老,犹如一个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来一世穷。清闲坐,清闲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能处处能,草能处处生。出门不弯腰,进屋无柴烧。有米一顿耸,二顿吃谷种。滴水成河,粒米成箩。要得伙计长,天天算口粮。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邻里之间,和气为上。大路不平旁人铲。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得。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口软。端人碗,服人管。洗头洗脚,赛吃补药。早晨洗脚,当吃补药。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萝卜上市,医生没事;萝卜上街,药铺莫开。为人的话不好听,治病的药不好吃。蚊虫挨打,为嘴伤人。忍气家不败,和气能生财。心正不怕雷来打,真金不怕火来炼。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家有金银,隔壁有戥秤。水消石头现,鱼烂刺出来。人直有人逢,路直有人走。晴带雨伞,饱带饥粮。磨刀不误砍柴工。沿山打猎,见者有份。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逢贱莫懒,逢贵莫赶。一个光棍,十个帮衬。苦读书勤耕田,忌贪酒色莫赌钱。人是铁,饭是钢。人怕老来穷,谷怕午时风。人老癫懂,树老心空。树大要分桠,儿大要分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心隔肚皮,饭甄隔筲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人都说黄连苦,黄连却是药中灵。嫩笋出林高过母,出头桷(谐哥)子先遭难。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扁担无啄,两头失搭。

  三、歇后语

  三教寺的和尚——有家有室(相传三教寺和尚智先随秦良玉出征,北上勤王有功,崇祯皇帝亲赐婚娶成家)。上横街卖的酢肉——真(蒸)的。下路坝的小河——冲不出头(四龙溪流至下路坝下场口被挡住,要绕道,不能直流入龙河)。下路坝进城——一条路。背箕沟上茶店——一条路。大河嘴卖糍粑——烂了就是你那几爷子的。太保祠门前的石狮子——对起的。石峰寺的韦驮——两个。沙塘子造反——不凑机缘(清咸丰七年,县城北沙塘子“灯花教”起义,密订二月丁日祭孔机会,攻打县城杀厅同知。丁日前夜,倾盆大雨,暴发山洪,起义部队无法过南宾河,未成)。沙子关的戏楼——侧起的。南门口的土地——背靠背(南门口的两座土地庙背靠背)。野猪拱黄连——自讨苦吃。丙寅斋的先生——配牌。马二老爷的舅子——光是享福。恒足源的烟囱——包了的。

  民间禁忌

  土家族人禁忌很多。如不食猫肉、蛇肉,有的姓族不食狗肉。除夕夜吃年饭忌讳泡汤。逢戊日忌动土、挑粪。春分不进林。忌在灶门口搭脚、缠脚,忌脚搭在火架上烤火。客人可以同主人女儿坐同一条板凳,但忌讳和主人的儿媳坐同一条板凳。节日忌说不吉利的话。与人交往忌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一忌向外倒水、扫地、动土、出粪、吃药等,俗称“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作客他家忌哭泣吵闹,忌在别人家夫妻同宿,男客忌与主家闺女开玩笑。家有丧事或是逢火灾,七日内忌走亲访友。父母去世未满“七七”,孝子忌吃肉荤。忌下午或者晚上探望病人。在外死亡者,忌抬灵柩进灵堂。出丧埋葬忌走回头路。忌孕妇抱婴儿。忌哥哥与弟媳开玩笑,或进弟媳卧室。办酒席忌用笋子、魔芋、藕、葱混合等菜招待送亲客人。丧事酒席忌办扣碗(粉蒸肉)。忌同姓结婚。孕妇忌随意动土、钉钉子、拆门窗、搬动床和在门槛上砍柴。月母子忌进别家大门。忌在灶台上放衣裤、鞋袜。忌七日出门、八日归家。住旅馆忌在床上站立,进餐馆忌用筷子敲碗。煤矿忌言压、榨,船上忌言沉、翻,铁匠忌言精、光。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