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学前教育

  一、幼儿教育财政体制的沿革与创新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

  我国真正的幼儿教育财政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1903年,第一所官办的具有教育特征的幼儿教育机构--湖北武昌蒙养院诞生。自此以后,一批官办的幼儿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相继出现。官办幼儿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标志着政府财政支持幼儿教育行动的开始。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涵盖幼儿教育阶段的法规--《癸卯学制》,确定了幼儿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其“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建议:各地方政府给育婴堂提供常年经费,对能识字讲授的乳媪“每月要格外优给工资”。该章程标志着近代我国政府财政支持幼儿教育政策的发端。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政府主要以老解放区的经验为基础,以前苏联为样板,建立并完善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老解放区的幼儿教育财政体制是新中国幼儿教育财政体制的渊源和早期雏形。当时边区政府主要采用重点包办党政军托幼机构,适当扶持社团托幼机构,发动群众集资创办民间托幼机构的投资思路和办学体制。

  综观我国幼儿教育财政制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幼儿教育财政和经济转型期的幼儿教育财政两个明显的阶段。

  1.计划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幼儿教育财政体制

  1949年至1979年,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幼儿教育财政体制和状况也经历了非常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的、多元化的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幼儿教育处,1952年该处调整为教育部的一个直属单位,专门负责管理幼儿教育。1951年8月,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中首先设立,然后逐步推广”。自此,幼儿教育事业从城市拓展到农村的基本发展思路被确立下来。幼儿教育财政投资的城市取向也初见端倪,农村幼儿教育则只能走农民集资办学的道路,城乡二元的、分化的幼儿教育投资体制初步形成。

  1952年3月,教育部发布《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经费来源和管理首次进行规范。其中规定:“县、市所办幼儿园的经费,由县、市人民政府在地方教育事业费内统筹统支。其他公办和私立幼儿园的经费,由设立者或董事会供给。”国家财政投资体制、其他机关和民间投资体制双轨并列、财权和事权统一的、相对分散的幼儿教育投资体制得以细化。

  1954年~1979年:国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块”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预算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安排。我国的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投资体制也很快做出了调整。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进一步地方化、部门单位化、分散化,实行横向联合管理,多方投资。

  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联合发出《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该通知再次对托幼机构的发展方针和领导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首次提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分开管理,托幼机构行政上归所属单位管理,业务上教育部门分管幼儿园,卫生部门分管托儿所。这样,托儿所和幼儿园开始被分段管理和分开投资。

  1958年~1960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幼儿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基本上回到1957年的水平。十年动乱期间,幼儿教育遭到全面破坏。动乱结束后,国家提出要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的要求。1978年,教育部恢复幼儿教育处,一些省市自治区也恢复了幼教管理机构,并配备了管理干部。1979年7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卫生部、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召开全国托幼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调整、提高各类托幼机构;在资金筹集方面,要坚持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多元化的幼儿教育投资体制再次得以恢复和强化。

  同年,在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的倡导下,省市先后设立了托幼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完整的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这样,“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渐趋成熟。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原则下,多元化的幼儿教育投资体制促进了幼儿教育的普及化、平民化,并走向农村。

  但国家拨付的幼儿教育经费有限,造成“权、利大家抢,责任无人担”的局面;政府对城乡集体和民办托幼机构,几乎没有财政投入。

  2.经济转型后,幼儿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市场”因素开始发生调节作用,并且作用日益加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的改革依次展开;国家的财政制度也开始了以“放权让利”为主调的财政改革;基础教育开始了分权化的制度调整;幼儿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我国的福利事业也踏上了社会化的进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依附型幼儿教育财政投资机制迅速崩溃,幼儿教育财政改革面临新的抉择。

  (1)加强规划和立法,明确政府和各部门的职责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总投入基本上做到了逐年增长,对幼儿教育承担了较多的财政责任。政府还用规划和立法形式保证财政投入稳定并略有增长,建议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1983年,教育部在《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就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财政部1980年制定的《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列幼儿教育专项。教育基建投资也应包括幼儿教育项目,以保证教育部门办园有计划地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地方财政还应对农村幼教事业给予适当补助。”

  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教育“九五”规划提出,各地政府要将幼儿教育纳入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对我国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责任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这也是我国政府首次将幼儿教育的事权和财权进行明确分工,是对我国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新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

  (2)调整非教育部门单位幼儿园的行政管理体制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企业转换经营体制过程中,企业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将许多企业幼儿园推向了社会。

  为引导这些作为单位集体福利发展起来的附属幼儿园的转制,保证幼儿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1995年9月,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指出有条件的企业要继续办好幼儿园;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社会化,对部分不具备独立办园条件和具备了分离条件的幼儿园,本着平稳过渡的原则,可在政府的统筹下,将园所交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社会团体、个人。2003年3月国务院转发《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许多机关园和集体制幼儿园基本上按照该思路进行改革。

  (3)规范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

  为满足城乡对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国家鼓励利用非政府力量创办托幼机构。198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指出“发展幼儿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村应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充分调动社(乡)、队(村)办园的积极性;支持群众个人办园。”

  1997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指出要动员社会力量办园,在国家“九五”期间发展幼儿教育的措施中也明确提出要动员社会力量办园,并认为,“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群众性,发展这项事业必须由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坚持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一起办的方针,按照‘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在地方政府举办幼儿园的同时,仍应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居委会、农村乡镇和村委会、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或捐资助园。”对民办园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民办园的管理,探索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机制。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至此,从法规的角度考虑,社会力量办园与公办园已能被同等对待。

  (4)建立幼儿园保教成本分担的制度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幼儿教育收费具有象征性、收费标准和水平较低的特点。经济转型后,平均主义思想的壁垒日渐崩溃,免费教育作为一种福利制度受到冲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享受消费就应支付费用。各地私立幼儿教育的收费标准首先被放开,收费范围不断扩大,幼儿园之间收费档次也不断被拉大。其次,公办园的学杂费标准也被适度放开,容许各幼儿园在一定的幅度内自定价格,对外招收幼儿可以收取一定数额的赞助费。

  (5)实施灵活和倾斜性的财政投资政策

  幼儿教育的“九五”规划和“十五”规划都提出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分区、分步骤普及的要求,允许不同地区的幼儿教育不均衡投资和发展。在多种类型的幼儿园中,教办园、机关园、示范园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政府的特殊关爱,其他类型的幼儿园则由各举办单位和个人出资。

  二、徐家乡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

  1.发展过程概述

  1949年~1952年,农村幼儿教育则走农民集资办学的道路。

  1954年~1979年,国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块”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预算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安排。徐家乡的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投资体制也很快做出了调整。

  1956年2月,托儿所和幼儿园开始被分段管理和分开投资。

  1958年~1960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幼儿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基本上回到1957年的水平。

  十年动乱期间,幼儿教育遭到全面破坏。徐家的幼儿教育基本由生产队办,指派的教师大部分素质低,教育质量差。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这种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有利于筹集社会资金和物资办园,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尽快普及幼儿教育。在农村的幼教事业几乎没有财政投入情况下,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进一步地方化、部门单位化、分散化,徐家人民公社幼儿教育实行人民公社联合管理,大队、生产队办,幼儿教师工资采取记工分方式进行。

  1979年~1998年,国家提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调整、提高各类托幼机构;在资金筹集方面,要坚持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多元化的幼儿教育投资体制再次得以恢复和强化。徐家乡的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幼儿教育事业刚踏上了社会化的进程。幼儿教育财政改革面临新的抉择,民办幼儿园还是一个空缺,只是各小学附设学前班。

  1999年~2005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许多村级幼儿园推向了社会。随后的事业单位改革、机关部门机构和人员调整,原各村附属幼儿园民办教师面临着脱离原单位的命运。被减员的民办教师,纷纷自行办起了个体幼儿园,徐家乡政府对民办园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民办园的管理,探索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机制。还是坚持教育部门办园为主民办幼儿园为附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调动乡、村的积极性;并支持群众个人办园。1999办起了4所民办幼儿园,2001年又增办了1所民办幼儿园。2002年9月,对部分不具备独立办园条件和具备了分离条件的幼儿园,本着平稳过渡的原则,可在政府的统筹下,纠正村办幼儿园在转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004年,为满足乡村对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需求,政府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同时纳入徐家乡中心小学统一管理。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至此,从法规的角度考虑,社会力量办园与公办园已能被同等对待。2005年再增办1所民办幼儿园,同时各小学也附设了学前班。

  为保证幼儿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制度形成后,逐步规范幼儿园收费,尝试建立幼儿园保教成本分担的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幼儿教育收费具有象征性、收费标准和水平较低的特点。经济转型后,平均主义思想的壁垒日渐崩溃,免费教育作为一种福利制度受到冲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享受消费就应支付费用。民办幼儿教育的收费标准首先被放开,收费范围不断扩大,容许各幼儿园在一定的幅度内自定价格。

  在财政拨款方面,我国还没有法律强制规定将幼儿教育经费专项单列,从中央到地方,幼儿教育经费都包含在中小学教育经费中,容易误解为幼儿教育侵占义务教育的经费。在义务教育作为各级教育的重中之重的情况下,地方的幼儿教育经费被削减甚至完全砍掉,徐家乡各小学附设的学前班教师基本为公办教师。

  由于长期以来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不合理,大部分适龄幼儿仍没有条件接受三年的学前教育。2004年,徐家乡3~6岁幼儿入园率较低。

  村级民办幼儿园,一是教育部门管理有难度。有一些“黑户幼儿园”,因陋就简地建起来,没有登记、注册,更不会参与当地的教科研活动。幼儿园分散、独立、隐蔽,时开时关。办得好民办幼儿园都可以养活自己。二是经费紧张。学前教育管理的大量工作主要集中在乡中心小学,本来人员编制就比较紧张,经费也不宽裕。一般管基础教育的干部兼管幼儿教育,这些干部的工作重心是义务教育,对民办幼儿园想管也是力不从心,使一些条件不具备的幼儿园停办,如下弓幼儿园(2009年停办)、潭市桥幼儿园(2010年停办)。

  2006年至2011年,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国家“十一五”期间对幼儿教育非常重视,对幼儿学前一年、三年入教比例要求较高,市、县督促力度进一步加强。徐家乡为保证幼儿入园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除各小学附设学前班外,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逐步完善各种办园设施,具备规模招生条件。2011年,民办幼儿园有乡中心幼儿园、小星星幼儿园(已注册)、圆圆幼儿园(已注册)、白洲幼儿园、圳上幼儿园、江家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分布在徐家乡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非常有利于幼儿入园。教育覆盖面遍布全乡,完全满足了徐家乡幼儿入园接受教育的需求。2011年,徐家乡有民办幼儿园6所,公办学前班7个,幼儿入园接受教育总数达到938人,使全乡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75%,达到了国家对幼儿入园率的要求,发挥了政府的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2012年,为使徐家乡的幼儿教育与时俱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要求,乡人民政府在湖东村与刘湖村中心处划出5亩地新建“徐家第二中心幼儿园”,可容纳幼儿1000余人。同时配置国家专用校车,2012年秋季向全乡招生。

  2.主要幼儿园简介

  (1)徐家小星星幼儿园

  徐家小星星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幼儿园,园长孙小容,创建于1999年,位于徐家乡排头村,原址在排头村杨家坊,2010年迁至现址。校园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园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7个,在园幼儿280人,教职工16人。2010年,该园投入经费20万元,购买了原排头小学一幢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校舍。该园不断改善办园条件,购置配备教育教学设备和玩教具。现在,该园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场地充足,设备齐全。园内有教室、活动室、幼儿阅览室、午睡室、盥洗室、儿童乐园、绿化带等。配备彩电、录音机、电钢琴、风琴、VCD影碟机等。“儿童乐园”中有长廊、沙地、滑梯、火箭、转椅、攀登架等。

  创办以来,该园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宗旨,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能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徐家乡五所小学输送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幼儿。

  2008年,经南城县教育局等四家单位检查考核批准,向上级申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幼儿园办园许可证”。

  2011年,该园园长被评为南城县优秀教师。

  (2)徐家圆圆幼儿园

  徐家圆圆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幼儿园,园长吴春红,创建于1999年,位于徐家乡厚坪村,原址在厚坪村,2011年将园址迁至圳上村与五帝村之间。幼儿园总投资50万,校园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园舍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个,在园幼儿160人,教职工8名。幼儿园大力改善办园条件,购置配备教育教学设备和玩教具。现在,该园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场地充足,设备齐全。园内有教室、活动室、幼儿阅览室、午睡室、盥洗室、儿童乐园、绿化带等。配备彩电、录音机、电钢琴、风琴、VCD影碟机等。“儿童乐园”中有长廊、沙地、滑梯、火箭、转椅、攀登架等。

  该园始终坚持以幼儿园指导《纲要》精神,树立“热爱幼儿,尊重家长,服务社会”的意识,把“家长满意,社会信赖,孩子向往,保教质量过硬”为发展方向,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办园的宗旨,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能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徐家乡六所小学输送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幼儿。

  2008年,经南城县教育局等四家单位检查考核批准,向上级申报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幼儿园办园许可证”。

  (3)徐家中心幼儿园

  徐家中心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幼儿园,园长游红宇,创建于2009年,位于徐家乡严家村。幼儿园总投资40万,校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园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个,在园幼儿220人,教职工16名。该园不断改善办园条件,配置国家专用校车,重新购置配备教育教学设备和玩教具。现在,该园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场地充足,设备齐全。园内有教室、活动室、幼儿阅览室、午睡室、盥洗室、儿童乐园、绿化带等。配备彩电、录音机、电钢琴、风琴、VCD影碟机等。“儿童乐园”中有长廊、沙地、滑梯、火箭、转椅、攀登架等。

  该园以“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办学效益”为发展目标,坚持“德育为首位、师资为根本、教学为重点、设施为基础、管理为保障”的办学思路,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能力,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徐家乡小学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幼儿。

  徐家中心幼儿园于2012年9月创办分园,在湖东村与刘湖村中心处划出5亩地新建“徐家第二中心幼儿园”,配置国家专用校车,2012年春季开始向全乡招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