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朱熹诗词题米仓①壁

  度量②无私本至公,寸心贪得意何穷?

  若教老子③庄周④见,剖斗除衡⑤付一空。

  注释:

  ①米仓:此指宋代福建同安县的一处官府粮仓,原为赈济伊民而设。

  ②度量:均计量器械,度为尺一类,量为斗一类。

  ③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战国时楚苦县人,曾为周藏书室史官。相传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五千言,主张自然无为。

  ④庄周:战国宋蒙人,曾为漆园吏。相传楚威王闻其名,厚币以迎,许以为相,庄坚辞不就。人称庄子。

  ⑤剖斗除衡:老庄认为,要去人的私心,只有把斗劈了,把秤废掉。斗与衡,均计量器具。斗以量体积,衡以称轻重。

  背景:

  此诗写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乙亥二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上书反对朝廷经总制钱,触动朝廷倚为命脉的“禁区”,显示出25岁初入仕途的小小主簿,对南宋社会的敏锐观察、早熟的思辨才华和犯上直言的道学胆识。在整顿版籍和整顿赋税都一无结果的情况下,只好把精力放在整顿吏治上。这是他在米仓壁上题的一首作为他和官吏们共同遵守的座右铭,体现了他既要忠君又要爱民的思想。

  浅析:

  这是一首劝戒米仓管理人员的警诗。诗中奉劝米仓的管理人员要像度量衡一样大公无私,不可舞弊贪污;并引用老庄观点,教育管理人员要自觉抛弃私欲。全诗命意托兴,严正典雅,别有风味。

  春日偶作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①去登临。

  千葩②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③造化④心?

  注释:

  ①芒履:用麻、草做的鞋。

  ②葩:草木之花。

  ③乾坤:天地。《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④造化:指自然的创造化育。《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

  背景:

  此诗作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巳。这一年朱熹和南平李侗相见后,面对“恐闻”,不但有对自己学术上的困惑,更有对内忧外患的国家的担忧。因此,他在拜师之中,仍呼唤着光复祖国大地的春天到来。他在八月以应诏上封事显示了他的“应事洒脱”:一是“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二是“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三是“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他以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三条,从思想、军事、政治三方面对赵眘初政的南宋现状作了剖析。可以说直到宋亡,再也没有人像朱熹这样明锐而沉痛地分析朝廷的形势了。

  浅析:

  诗人采用比兴手法,以春色比喻新发现的哲理,以千葩万蕊比喻理学繁荣兴盛、各种学术流派竞相出现的局面。前三句,通过“春色深”“去登临”,看到“争红紫”;末句画龙点睛,发出了“谁识乾坤造化心”的设问。一方面把理学昌明这一春天的出现,看作是先圣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即“天地的造化”;另一方面在兴奋中又微寓叹息,感到作为儒学发展新阶段的理学没有多少人能理解,表露了诗人的忧道之心。

  挽①蔬园

  未觉闲来岁月频②,荷锄③方喜土膏④匀⑤。

  连畦已放瑶簪⑥露,覆地行看玉本新。

  小摘⑦登盘⑧先饷客⑨,晚炊当肉更宜人。

  却怜寂寞公仪子⑩,拔尽园蔬不叹贫。

  注释:

  ①挽:原意为悼念、哀悼,此处作纪念、留念解。

  ②频:频繁,此处作迅速解。

  ③荷锄:背锄头。

  ④土膏:田土。

  ⑤匀:均匀,此处指畦整得平整匀称。

  ⑥瑶簪:玉簪,此处指蔬菜新抽出的嫩芽,下句的“玉本”同此意。

  ⑦小摘:小量采摘。

  ⑧登盘:盛在盘中。

  ⑨饷客:款待客人,供客人食用。

  ⑩公仪子:豪门贵族的子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公仪子养尊处优,平时很少能吃到蔬菜。

  背景:

  这是朱熹的一首描写农村俭朴生活的纪实诗,约写于宋乾道(1165)乙酉初在五夫家居住之时。原载于《伏读秀野刘丈〈闲居十五咏〉》。朱熹14岁时,父亲病逝,15岁时遵父命奉母依刘氏,师事五夫三先生,刘子羽为他筑室于潭溪之上,并为之置有园圃,使之“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此后长期过着奉母苦读的生活。这首诗虽为与秀野刘丈唱和之作,实是他乡居艺蔬自给的生活写照。

  浅析:

  诗的头两句,写荷锄整地的情况。三、四句,写蔬菜生长茂盛,“连畦”“覆地”形容其数量之多,“瑶簪”“玉本”比喻其长势之美。五、六句,赞蔬菜食用价值之高。“小摘登盘”,用以“饷客”,物以稀为贵,表示对客人的敬重;“晚饮当肉”,形容其滋味之佳。最后两句,叹惜“公仪子”远离平民百姓,生活寂寞单调,反衬农家生活的丰富多彩。全诗带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充分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自食其力的乐观主义精神。乳饼①

  清朝②荐③疎盘④,乳钵⑤有真味⑥。

  不用精琼糜⑦,无劳烂羊胃⑧。

  注释:

  ①此诗选自《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原载于《朱文公文集》卷三。乳饼:豆腐乳。

  ②清朝:比喻艰难、俭朴的日子,或苦日子。这里“朝”字作日子解。

  ③荐:进献、供奉。

  ④疎盘:粗陋的菜盘子。

  ⑤乳钵:盛食物的器皿。

  ⑥真味:名不虚传的美味。

  ⑦琼糜:像美味的粥浆一类的食物。

  ⑧烂羊胃:典出《后汉书·刘玄传》:东汉时,有李铁、朱鲔、王匡等权臣,专横跋扈,任意封官赐爵,被他们重用的人,都是些无能无耻之徒,被时人唾骂为“灶下养”“烂羊头”“烂羊胃”。

  背景:

  此诗约为宋乾道(1165)乙酉朱熹家居崇安五夫时所写。朱熹生平大多寓居乡村,接近社会下层,生活俭朴。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闽北山区民间的萝卜、白菜、乳饼、竹笋等一类的蔬食,既是他日常生活所必需,也是他诗文中的好题材。《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就是其生动写照,此诗为其中的一首。

  浅析:

  诗的大意是说:乳饼装在粗盘子里自食或待客,它确有美味,你可别瞧不起。官员们无须另求琼浆玉液等昂贵的粥糜,俭以养廉可免遭老百姓唾骂为“烂羊胃”。语言生动风趣,寓意深刻。

  苦雨用俳谐体

  仰诉天公雨太多,才方欲住又滂沱①。

  九关②虎豹还知否,烂尽田中白死禾。

  注释:

  ①滂沱:大雨貌。

  ②九关:天门九重。《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背景:

  此诗作于宋乾道四年(1168)戊子,即崇安大水之前。当地久雨成灾、禾稻歉收。朱熹乡居五夫,心里异常焦虑,有感而发,故写下该诗。

  浅析:

  该诗引用《楚辞》典故及民间传说,对“天公”进行了严厉谴责,对受灾百姓寄予无限同情,体现了朱熹关心民间疾苦、与乡民休戚与共的心情。诗句通俗易懂,感情强烈,“仰诉天公”“九关虎豹”,不失为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云谷杂诗之《谢客》

  野人①载酒来,农谈日西夕。

  此意良已勤,感叹情何极②。

  归去莫频③来,林深山路黑。

  注释:

  ①野人:山野之人、农夫。

  ②极:界限,穷极。“此意”句:这种情意实在殷勤。

  ③频:频繁。

  和喜雨二绝

  雨师谁遣送余春,珍重①天公惠我民。

  且看欢颜垂白叟,莫愁鬓颊②踏青人③。

  黄昏一雨到天明,梦里丰年有颂声。

  起望平畴④烟草绿,只今投笔事农耕。

  注释:

  ①珍重:爱惜,珍视。

  ②鬓颊:面容。

  ③踏青人:春日到野外游览的人。

  ④平畴:平坦的田地。

  背景:

  此诗摘自《朱文公文集》卷六,为朱熹应诏赴南康任之前的淳熙四年(1177)丁酉乡居五夫时所写。

  浅析:

  诗中第一首第一句写久旱逢甘霖的时间,第二句写这场及时雨惠及百姓,十分珍贵,三、四句写雨后白发老人及年轻踏青人都欢欣鼓舞。

  第二首一、二句写这场雨下了一晚,下得很透,人们做梦也在庆祝丰年来到;三、四句写雨后平原草绿,大地重现生机,要放下书卷,参加农事活动了。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与村民休戚与共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轻快,诗意盎然。德兴县叶元恺家题①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暖丹田麦疗饥。

  莫道儒家②风味薄,隔邻犹有③未炊④时⑤。

  附:诗慰女儿贫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注释:

  ①此诗为朱熹赴任南康军或者回闽途中,路过德兴县叶元恺家即兴题写。

  ②儒家: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

  ③犹有:还有。

  ④未炊:无法生火做饭。

  ⑤“隔邻(前村)”句:隔壁(前村)还有吃不上饭的人家。

  背景:

  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详,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逸诗,在闽北地区传播甚广。相传,有一次朱熹去女婿家,女婿黄外去未归,女儿因家贫拿不出好饭菜孝敬他,只能以葱汤麦饭相待,内心感到十分惭愧。朱熹乃赋此诗以表安慰。又据查,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癸卯,从福州返回时路过女婿家看望女儿,有可能是此时所作。杨青等《朱熹诗词选注》选自金循华《诗林遗事》。另据(清)吴之振等编《宋诗钞·文公集钞》记载,有朱熹的另一版本的诗作。通过诗题和内容分析,这首诗有可能是最初的版本。如属实,当为淳熙六年三月至淳熙八年闰三月(1179年3月—1181年闰3月),朱熹赴任南康军或者回闽途中路过德兴县叶元恺家时即兴题写。

  浅析:

  诗词的前两句,赞葱汤麦饭的药用价值,实为劝慰之词。后两句,勉励人们要体恤时艰,多想想平民百姓。诗句平白易懂、情真意切、发自肺腑,体现了朱熹安贫乐道、忧世恤民的民本思想。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