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十二章 学“习”讲话--在全院处级以上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研讨班上的辅导报告

  (2014年3月20日)

  同志们:

  根据学院党委的统一安排,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对处级干部进行专题培训,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今天,我开个头,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重要意义及其特点出发,与同志们共同探索,如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和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和目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和论断。

  1.对建党90多年的历史有新的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述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特别是着重总结党的历史。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进行深入阐述。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离不开政党的领导。中国人民能够翻身解放,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党的领导,中国就不可能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一切不抱偏见的人们都能够看到: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顺应历史、遵从历史所做的真理性选择。

  2.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有新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改革开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开放。一方面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期意味着困难大,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深水区意味着险滩多,风险大。正如船到中流,不进则退。改革开放到了今天这一阶段,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都不能走,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应该从当年壮士断腕、扭转乾坤的战略家身上汲取力量,下决心打硬仗,冲破思想观念窠臼,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3.对未来发展有新的目标。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确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既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期盼,实际上也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同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水平将登上两个新台阶,为“中国梦”的实现铺平道路。

  因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学习,切实做到“一个看齐、三个坚定”。一个看齐:是增强“看齐”意识。1945年,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形象地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今天所说的“看齐”意识,是指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也可以叫作保持一致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增强政治意识和“看齐”意识。要“看齐”,先学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根本保证,是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中争取新胜利的迫切需要,是把握时代大趋势、赢得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法宝。增强“看齐”意识,首先要系统学习、完整理解、全面掌握深刻领会讲话精神,自觉地按照讲话的要求去实践。三个坚定: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念信念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兴党之要。我们党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老一辈革命家和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建设时期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真正做到了为主义和信仰而献身。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今天,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基本功”;把树立理想信念、培养理想信念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走好人生道路的“必修课”。要补足精神上的“钙”,治好“软骨病”,坚定“主心骨”,筑牢“压舱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排除和纠正各种错误思想认识,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二是要坚定改革开放,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正确方向,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全面准确把握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改革、统筹协调抓好改革,以改革开放统领发展大局,开创发展新局面。三是要坚定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把干事创业热情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与尊重规律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前工作与着眼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想、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切实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主要风格和显著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大大小小一百多次重要讲话,截至目前,粗略统计总书记共发表重要讲话140余篇,其中以中央文件形式印发的39篇,全文公开发布的33篇,新闻报道中摘发讲话要点的71篇。总书记系列讲话形成了其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语言魅力。让大家听了非常的舒服,也完全能够理解,往往觉得很过瘾、很解渴、很兴奋,常常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之感,许多话题被热议,许多语录成热词,许多观点成了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的经典和名言警句,既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冲击力;既娓娓道来、和风细雨,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真正能入耳入脑入心入神。他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于用极其凝练、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

  1.熟悉基层“接地气”。大树因接地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花草因接地气,姹紫嫣红、争相吐艳。万物之理皆互通,人亦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虽然不是农民出身,但农活没少干,俚语没少说,很多方言皆是“信手拈来俱天成”。他在“文革”中,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他15岁下放,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这段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不仅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正是这多年不变的深耕基层、踏实亲民的作风,使习近平在广大老百姓中赢得“平民书记”的赞誉;也正是这多年的基层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群众语言;同样是这么多年的基层经历,让他“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把话都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他经常用一些很质朴、很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特别是一些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来表达思想,包括还经常会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会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等等。比如,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比喻说明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等。他讲改革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讲树典型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催生;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甚至像当年毛泽东说有新闻也还有旧闻的句式,他提出,“‘一般’如果没有硬杠杠,最后都成了‘二般’了”。他讲,“我们手里捏着一把好牌,一定要有好牌打成为好局的自信”。他还讲,“做群众工作,我们共产党本来就是拿手的”。类似“一把好牌”“拿手的”这样极具口头语的用词和表达,远比那些“打磨”过后工工整整的大话更生动活泼,更具生活气息。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轻松自然、通俗易懂,口语化味道很浓,它一扫人们反感的大话、套话、空话和“官话”,与大众话语体系很对接、很吻合,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习总书记在讲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说,“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013年7月,他来到30多年前工作过的河北正定县,看望塔元庄村干部群众,就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听取最基层的意见。他说,“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总书记尚且如此,党员干部就更应“接地气”,更要有基层意识,更要有群众意识,不“接地气”长“官气”、缺“氧气”,干事没底气。作为一名处级干部,必须变“踩高跷”为“接地气”,“心”下移、“身”下沉、“力”下使,用脚跟牢牢地站在南工这块“大地”上,踏在师生这片“泥土”中,与师生打成一片,与群众抱成一团,做到“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那才对得起手中人民给予的“指挥棒”。

  2.务实亲民“很和气”。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但不居高临下,他经常用一些近乎唠嗑、拉家常似的聊天、谈心式话语触及人的心灵,话语中充满着和气,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不经意中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比如,令大家记忆犹新的是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说“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言语中一股理解人、关心人的暖流悄然涌动,浸润心田。在这篇精彩的讲话中,他还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语言没有高调和口号,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而是一种近乎谈心式的沟通交流,沐浴着人的心灵。他在视察武汉市民之家时,曾亲切的和市民郭婷婷打招呼。一句“美女,你好!”拉近了总书记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他在坦桑尼亚演讲时,一开口用“哈巴里”打招呼,用“阿桑特民萨那”来谢谢大家。他在墨西哥演讲时,还深情地道白:“我是一个足球迷。”等等,处处尽现一个大国领导人的平等待人、平易近人的亲民风彩。特别是总书记在每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时,经常用自己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来促膝谈心,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说管用的话。比如,他关于要求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系列讲话,都不是板着脸孔、硬邦邦地说话,而是言传身教,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示之以行。他曾讲自己在福建宁德当地委书记时为何不住窗式空调房间而住在居民区里,为何一直不敢带头装空调;在河北正定当县委书记时如何用车,以此告诫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殊化;在福州工作期间如何“坚壁清野”拒收购物卡等礼品,以此引导领导干部拒腐蚀永不沾;外出调研如何避免“扰民”、不搞特殊化,以此教育领导干部要跟群众多零距离接触,多打成一片,不做群众反感的事,等等。他还语重心长地要求领导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

  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问题,油腻的食物少吃一点对身体还是有好处”。这样的话语既如长辈,又似邻家兄长,让人如沐春风,心有所动。每次下基层,习近平总书记也喜欢来到群众中间,与群众共叙深情。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还称呼特困户施齐文为“大姐”。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亲民也是一种务实。没有前呼后拥,没有长枪短炮,仅仅老百姓的一句“怎么称呼您”,已让我们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务实作风;没有走马观花,没有“彩排”民意,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更有助于实打实地了解群众生活困难。这种务实作风,能让总书记掌握“原汁原味”的百姓实情,从而更加有效地找出问题的解决之策,正如他说的“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说到“和气”,我更是有感触,我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三次“近距离接触”,第一次是1998年,我当时在省委农工部工作,前往北京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一个小组讨论,他还做了大会发言,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分管农业;第二次是2006年,受当时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的盛情邀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江西艺术剧院,给江西省各级领导干部做报告,解读浙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第三次是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江西调研考察,了解江西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不论是开会还是做报告,亦或是调研,都能切身感受到总书记讲话非常和气,非常务实,不摆架子、不作秀,亲切、融洽、随和。因而,作为一名处级干部,必须变“趾高气昂”为“随和不随便”,用“随和不随便”的工作态度去感召人民,用“随和不随便”的生活作风去凝聚人民,用“随和不随便”的决策能力去服务人民,那才对得起头上人民给予的“乌纱帽”。

  3.沉稳淡定“有锐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位高、立意高,思想深邃、思路开阔,其讲话总有稳如泰山之势,从容淡定,不急不缓,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听来犹如春风拂面,温暖舒适,是标准的“淡定哥”。讲了这么多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无所不包,从国内到国际,一年基本谈了个遍,看起来都是底气十足、了然于心、成竹在胸,明显是厚积薄发、多年积累的结果,让人觉得很有锐气。这种锐气,一方面表现在语言气势上。比如,他面对广大青年阐述中国梦时大开大合地讲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这种锐气,另一方面贯穿于时空上的大跨越、大穿越。比如,对500年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他用“6个时间段”进行高度概括;对党走过的92年光辉历程,高度概括为“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3件大事”,并得出结论,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走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中“走出来的”,是从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走出来的”,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这四个“走出来的”由近及远,不断上溯,上下几千年,时空大纵横。又比如,他在参加“复兴之路”展览时,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用三句诗词作了高度凝练的描述和概括,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这种锐气,还常常体现在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揭示、把握上。比如,他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的30多年,大体每10年是一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又有一个共同特点:开头都充满机遇挑战或危机,之后又转危为安,这就是对规律的总结。他还善于用一些高度凝练的几个字或关键词,把思想浓缩其中,让人能听懂、能明白、能记住。比如,他在讲到中非关系时,用了“真、实、亲、诚”四个字高度概括,精辟而深刻。总书记的讲话,总是以这种凝练、归纳和概括的大手笔,高屋建瓴,有很强的历史纵横感和现实深邃感。习近平总书记的外在形象和气质给人的感觉始终是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的,但他面对那些不正之风、假丑恶现象,他也义正词严,不怒自威,敢于亮剑、敢于“唱黑脸”。比如,他经常列举干部队伍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可谓毫不留情,“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他讲到现在社会上浪费现象以及奢靡、奢华之风很甚,可谓痛心疾首,“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讲到一些干部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严重,可谓直指病根,“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特别是他对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诸多表现、干部队伍好人主义、不敢担当的种种样子,包括用人上的种种“关系圈”“潜规则”等不正之风、年轻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习气,甚至社会上的种种假丑恶现象,等等,都拿起手术刀,剖析得鞭辟入里,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不隔靴抓痒隔山打牛,这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气魄,使得每一次讲话都有大喝一声、猛击一掌的感觉,使大家更好地“照镜子、正衣冠”。因而,作为一名处级干部,必须变“霸气”为“锐气”,勇作为、敢担当,将锐气内化于心、外化于气,在学校各项改革面前保有顽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明辨力,那才对得起人民授予的“勤务兵”称号。

  可见,说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我们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特点,就是要学会讲话,让自己的讲话真正说得上去、说得下去、说得进去,增强讲话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千万不要“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要用“平民话”取代“官场话”,用“实在话”取代“书本话”,用“真心话”取代“场面话”,真正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

  三、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座精神“富矿”,是思想源、动力源,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我们要深刻把握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精神内涵,把握核心要义、领会思想精髓,特别是作为大学教师,要像习总书记一样,多用一些经典语句和格言,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努力在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实践上先一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加快发展的原动力、金钥匙、总开关,推动学院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积极稳妥阔步前进。

  1.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概,正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当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八大方面的趋势:一是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理顺政府、高校、社会关系;二是以章程、规程建设为抓手,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三是以“阳光财务”为举措,促进高校财务与审计制度的完善;四是以规范国际化办学为举措,促进国际化办学新发展;五是以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六是以审核评估为契机,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设;七是以改革转型为引领,促进高校特色办学;八是以依法治校为前提,促进高校校风学风建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认真分析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形势,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学校治理结构。当然,这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但伴随其间的,除了汗水、定有笑容,信心越来越足、脚步愈加坚定,不但要树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雄心,还要保持“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恒心,甘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奉献,最后收获的,一定是思想的升华、境界的提升,执着于理想、笃定于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2.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勇气,不断加快改革创新的进程。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智慧,又要有排除万难的勇气,要以壮志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勇趟“深水区”,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敢于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我们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同样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有敢闯、敢试、敢拼的精神,争当改革的先锋队和排头兵;要超前思维,超前谋划,超前部署,才能在大学改革发展中率先作为、率先突破、率先发展、率先崛起。尤其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能不能突破体制的桎梏,“杀出一条血路”,实现“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关键还是要看是否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比如,敢不敢从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顶尖大学中拿出40%的著名学院、系、实验室和40%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授),去和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牛津等世界顶尖大学搞合作、合资办学,以多种形式进行学术自由交流、科学前沿联合实验、教授自由流动、留学生学分学位互认互换等等,全方位推进大学国际化,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当前,高考制度改革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惊喜,也许能加快我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站在最前沿的大师级人物”的步伐,并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带来利好。但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知识没有国界,大学追求卓越,大学理应更加开放,大学国际化、全球化的合作,也许是一条较短时间实现中国“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3.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2013年3月,新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庄严承诺自己必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并要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要“勤奋工作,积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勤政廉政”。凡事,勤则易,惰则难。任何成功,都是勤奋的根茎上长出来的甜果。“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能补拙”、“人勤春来早”、“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勤天下无难事”。“志”与“勤”,实则务虚与务实的关系。非务虚不能目标高远,非务实不能积跬步而至千里。“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说的就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没有勤奋和毅力,再美好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热忱,只是纸上谈兵。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习近平总书记重提“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在厘清务虚与务实之间的关系。正如“中国梦”的最高境界就是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一样,领导干部要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始终埋头苦干、锐意进取。要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创造性地工作,抓住历史的大好机遇,既让自己的人生出彩,为自己的单位争光,更让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伟大的祖国骄傲地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4.以“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典范,鼓励并号召广大师生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一方面,我们要号召广大师生沉下去、走出去,坚持把重心向下移、身子往下沉,扎实做好基层工作,尤其是辅导员、教务员、实验员,要重视基层工作经历,把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作为一种财富来积累。另一方面,鼓励我们的学生积极报考大学生“村官”,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将书本知识与基层经验结合起来,将扎实的学问和厚实的见识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志当存高远,路自脚下始”,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广大学生把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作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统一于成长成才的实践中,既志存高远“装天线”,又立足基层“接地气”。

  5.以“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防微杜渐,做到干部清正廉洁。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一蠹固然不能断木,小隙或许不至墙坏,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国家机器犹如一座房子,不经常打扫,就会积满灰尘;如果不注意防雨防漏,及时检修,就会虫蛀雨侵而毁坏梁木,风推墙隙而坍塌。现实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恰似窃食官仓之硕鼠,噬蚀梁木之蠹虫。腐败的关键是第一次的“关口”未把持住。面临权、钱、色等各种诱惑和考验,意志薄弱者,往往以“难辞情面”“无碍大节”为借口而坦然纳之,而一旦打开贪欲的阀门,第一次底线被突破,就会无一例外的走上不归之路。因而,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守身如玉,防微杜渐,要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千万不要在关键时刻犯迷糊,懵懵懂懂往枪口上撞。要始终以审慎的心态忠于职守,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全部用在为人民服务上,要始终不迈出“贪婪第一步”,始终远离腐败“这条高压线”,始终坚守做人的道德底限,才能守得住一世清白,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

  6.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猛劲,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常识告诉人们,石头也好,钢铁也罢,都是非常坚硬的东西,不下真功夫,不下苦功夫,印记和痕迹是留不下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关键在会抓。抓作风,要在抓准、抓紧、抓成上狠下功夫。“抓准”就是要善于抓住核心要害,紧盯风险点,牵住牛鼻子,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抓紧”就是既要抓得快,加快节奏,雷厉风行,又要抓得牢,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成”就是要科学制订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逐项分解,集中攻关,出实绩、见成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重点在力行。“为政之要,贵在力行,重在履事。”行“踏石”之举,务“抓铁”之实,都是一种硬碰硬的功夫。这必须具有三种精神:一是打铁精神。铁匠铺里打铁要把握火候,要连续不断地趁热敲打,把击碎的东西击碎,夯实的东西夯实。二是钉子精神。要像钉子一样深入下去,掌握情况,了解情况。三是滴水精神。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要常抓不懈,从小处做起,从细微入手,一步步一点点地解决问题。因而,我们的领导干部应扑下身子,深入一线“接地气”,做到眼睛亮能发现问题、耳朵灵能掌握信息、嗅觉敏能见微知著、嘴巴勤能指出问题、手脚快能解决问题,切实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脑袋思考问题、用行动破解难题,拿出狮子率队的狠劲、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头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出工更要出力,上一线更要上火线,以“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胸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承前责,忧后患,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踏”出干劲,“抓”出实效,把发展的蓝图绘得精确,把师生期盼的事做得精细,让广大师生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7.以“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的决心,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自身做不到勤廉、清正,是很难让其他人信服的。如果一项制度或规定出台后,领导干部自己都无法做到,其结果可想而知。“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这既是一种领导方法,又是一种为官之德。首先,“自身硬”,彰显的是领导者的表率作用。硬不硬,看行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甩开膀子流身汗,做个好榜样。”说得到,做得到,不放空炮,时时处处做表率,说话就管用;反之,“口惠而实不至”,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其次,“自身硬”,体现了一种责任意识,一种担当精神。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该报告的必须报告,该打招呼的必须打招呼,该履行的职责必须履行,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少些“迈过锅台上炕”的做法,也少些“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因而,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练就“自身硬”的本领,“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敢于亮剑、坚决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必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绝不能畏缩不前。

  8.以“望尽天涯路”的追求,坚持不懈,加强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理论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人憔悴”的心甘情愿;更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最后在“灯火阑珊处”去领悟真谛。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善于挤时间。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想解决问题,想把问题解决好,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我们的干部也是这样,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在这个竞争力超强的时代,领导干部不学习,不仅会是知识上的匮乏,素质上的欠缺,信息上的闭塞,更会导致精神上的窒息。作为高校领导干部,不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就不能及时更新理念,谋划长远;不学习最新的教学艺术,就不能适应青年大学生的特征,进行因材施教;不学习最流行的概念文化,就不能融入天天发潮的时代,走进学生中间。正所谓“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高校领导干部更要带头重视和加强学习,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中学有所悟、用有所得。

  同志们,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要求我们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主观世界,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善于从宏观上思考问题,善于从矛盾转化中把握规律,善于从形势研判中发现风险,做到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