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1章 北平方式和平路!握手言和中南海(6)

  华北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和副政委李天焕跨着战马,飞也似地向东并辔而去。

  在他们的前后,都是行进的队伍。长长的队伍向着张家口延伸,远得望不到尽头,多得数不清数目。其气势,磅礴雄伟,其力量,无坚不摧!

  1948年11月29日,杨成武指挥华北第3兵团3个纵队开始向张家口外围据点发起攻击,在西线打响了平津大战。

  第1纵队奔袭怀安、沙岭子,切断张家口与宣化敌军的联系;

  第2纵队进占柴沟堡、周家河;

  第6纵队占领万全、郭磊庄;

  接着,3个纵队并肩攻占黄土梁、吴家窑、孔家庄……

  解放军突然从东、南、西三面进逼张家口,给傅作义集团西线造成严重威胁。

  张家口当时是国民党察哈尔省的首府,是北去张北坝上,西往山西、内蒙的交通要冲,是华北一个较大的物资集散地。傅作义出于保持平津与绥远必经通道的需要,派第11兵团司令官孙兰峰在此坐镇,统一指挥105军、骑兵3个旅、5个保安团等共5万人担任防守。

  孙兰峰成了笼中之鸟,惊恐万分,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他命令105军冲破共军的包围网,3个保安团坚守城池,2个骑兵旅在张北县以南机动作战。

  105军军长袁庆荣调集精锐之师,拚死反扑,但结局不是惨败就是扑空。

  挣不破的包围圈。

  解放军逐步向心收拢,大有攻击张家口之势。

  枪炮声都听到了,孙兰峰的第11兵团已经坐在了火山口上。

  孙兰峰火了,疯了,没用。

  他真担心张家口落入共军之手,一面加强城防,准备固守,一面急电傅作义要求派兵增援。

  张家口陷入重兵包围,傅作义拿着孙兰峰的求援加急电报出神。解放军的神速又一次使这位总司令坐卧不安。他十分清楚,张家口一失,西撤绥远老家的退路就没有了。

  救援要快,他首先想到了手中的快速机动部队35军。该军是傅作义的起家军,心腹主力部队,号称“王牌军”。他立即召见了35军军长郭景云。

  郭景云确实是个人物,因为他深受傅作义的赏识和器重。在35军惨败涞水、军长鲁英麟自杀后,35岁的郭景云成了35军的第4任军长。他狂妄骄横,唯我独尊。他长了满脸麻子,故有个“郭大麻子”的绰号。他在就职那天说:

  “35军是常胜军,常胜军的军长就要干出个样子来,你们这些师长、团长、营长们也都要好好干。前任军长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样子,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你们给我丢脸,我也自杀。”

  在傅作义的心目中,郭景云是位称职的指挥官。他从不把共军放在眼里,有股不怕死的闯劲,带兵打仗没有含糊过。

  郭景云来到总部会议室,看到王克俊便问:“总司令呢?他急着找我有什么重要事情?”

  王克俊回答道:“听说派你去打硬仗。”

  郭景云挺着胸脯说:“打硬仗我喜欢,手正痒着哩。这些年来跟共军打的都是蘑菇仗,没打过一个正经仗。你一去,他就不见了,要是摆开阵势,真刀实枪来一回,我……”

  他俩正说着,见傅作义走进会议室,便站起身来。王克俊托辞告退,傅作义作个手势让郭景云坐下,然后开门见山地说:“张家口方面的孙司令来电,11兵团受到共军杨成武部的重兵包围,处境困难。”

  郭景云忙问:“杨成武不是围攻我归绥、卓资山,刚败退不久吗?怎么会忽然出现在张家口那里?是不是孙司令把共军小股部队当成主力了?”

  傅作义说:“现在详细情况还未查清。不过从孙司令报告的情况看,共军来势凶猛,兵力不少。”

  郭景云晃了下膀子说:“好哇,我还担心共军的主力部队不来哩。”

  傅作义说:“就一个杨成武,孙司令完全可以应付。不过,现在的问题并不在这。”稍作停顿,傅作义接着说:“从目前的战局看,杨成武部突然进犯张家口,说明华北共军着急了,想占点便宜,探探虚实。”

  郭景云说:“总司令明鉴。他们肯定是在归绥碰了钉子,不甘心,又想到张家口捞回点面子。”

  傅作义说:“近半年来,东北共军占了很大便宜,华东、中原、西北的共军也打了几个好仗,惟有华北共军没有什么建树。”

  说到这里,傅作义看着郭景云说:“我想让你辛苦跑一趟,一来去解救孙司令之围,二来打掉华北共军的幻想,免得老来找事,给我争取些时间。”

  郭景云十分傲慢地说:“没问题。别说杨成武,就是聂荣臻又有啥了不起?凭35军的威名,绝对的装备、兵力优势,此去张家口定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以雪年初涞水之耻!”说着,郭景云站起身就想走。

  傅作义满意地看了看他,做了个手势,让他坐下别走,又说:“行动要快,快去快回。原想让104军去的,就是考虑到行动速度你比他更有把握些。104军、16军做预备队,配合你部行动。这次去张家口,要狠一点儿,要让共军明白他们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你先头走,我随后就让安春山把怀来的258师移至宣化地区,归孙司令指挥。同时,命令平张线各部加强戒备,要春山他们随时准备西进接应你们。”郭景云心想,这个安小个子,肯定在背后搞了鬼,有意保存实力。他压根儿没把104军军长安春山放在眼里。

  傅作义打断郭景云的思绪,说:“你们各部要密切配合,精诚团结,就会稳操胜券。眼下,华北虽还乐观,但整个局势对我们并不利。大敌当前,今非昔比。听说林彪有一枝先遣部队刚入关,现在又回去了,他们可能有一个时期的休整。我想,只要东北共军不入关,华北共军不会有大的行动。”

  他放慢语速,用一种绝对信任的神情望着郭景云,说:“35军是我的王牌,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调用的。这次增援张家口,要速去速回,切不可因小事滞留。另外,你要多听听参谋长们的意见,多跟他们商量商量。”

  “请总司令放心,我和他们相处得很好。我们一定速去速归,不辜负总司令的栽培和信任!”郭景云振振有词地说着。

  “祝你成功!凯旋后,我还有要事托付。”傅作义的口气有些勉强,还带着几分凄凉,因为这毕竟不是送郭景云去赴宴。

  郭景云没事一样,站起身给傅作义恭恭敬敬地敬了一个军礼。

  傅作义站起来握了握郭景云的手,深沉中渗着忧郁,目送着郭景云大步流星地走出会议室……

  1948年11月29日14时,郭景云率领35军2个师从丰台、长辛店出发了。

  这是一支全部美式装备的摩托化部队。军、师级军官坐小卧车、吉普车,各种大炮都用汽车牵引,步兵也是以大卡车代步。400多辆汽车沿着平张公路蜿蜒10余里,向着张家口延伸。

  夜幕降临了,人困马乏了。但是,马达没有停歇,车轮还得向前挤压。

  11月30日下午,35军耀武扬威地开进张家口地区。

  郭景云跳下车,简单地抹把脸,吃口饭,便来到城内的孙兰峰司令部。

  孙兰峰很兴奋,有“王牌军”在张家口,就可高枕无忧了。他把郭景云当成救星,盛情款待。

  郭景云是个急性子,进屋开口就问孙兰峰:“共军主力部队在哪儿?什么方向对我们的威胁最大?”人家吃柿子拣软的捏,他却专挑硬的。喜欢硬碰硬,打个痛快仗,这就是郭景云。

  孙兰峰十分佩服郭景云的胆量,心想,难怪总司令会把“王牌军”的第一把交椅给了他。

  “西北面万全方向的共军多,对张家口的威胁最严重。”孙兰峰对郭景云说。

  郭景云看着作战地图,琢磨了一阵子,又指画了几下,说:“好办,我们就在万全同杨成武决战,非得把他们好好儿地整治整治不行!”

  郭景云憋着劲要与解放军见个高低,报35军在涞水的一箭之仇。

  万全县城位于张家口20余里,是张家口外围的一个重要据点,也是经张北西撤归绥的必经之地。

  郭景云与孙兰峰商量后,即令101师向万全方向展开攻击,但前哨部队刚交上火,共军就主动撤出了县城,他们占了一座空城。

  正当郭景云为找不到共军主力而发愁时,解放军向张家口以南约30里处的宁远堡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大有与35军真刀真枪较量一番的阵势。

  35军军部和267师就驻扎在宁远堡附近。郭景云立即命令267师从正面去迎战,抓住共军,同时派101师迂回共军侧后,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在宁远堡给华北共军一个“歼灭性”打击。

  出乎郭景云的预料,激战几个小时后,解放军又撤离得无影无踪,留下一座空城。

  郭景云的愤怒化成一片可怕的沉默。

  怀安、柴沟堡等张家口外围据点的共军都不战自退,不知去向。

  郭景云大惑不解:共军为何纷纷撤离?

  他想得头发疼,还是琢磨不透。他感到了一种无名的恐怖,不得不由“求战”变为“待战”,等待解放军向张家口发动进攻时再用主力决战。

  在郭景云率35军主力从北平郊区出发的同时,傅作义又命令104军的258师从怀来乘火车开抵张家口,105军驻怀来的310师增援宣化,驻昌平的104军主力调到怀来,驻涿县的16军移至昌平、南口一带,以增强平绥线上的防守力量。这样,傅作义的大部嫡系部队共约10万人,已被解放军牵制吸引到平绥线上的张家口、宣化地区。

  这时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统帅们在西柏坡的军事作战室里笑得好开心。

  毛泽东问身边的一位参谋:“你给我查查,张家口现在有敌人多少兵力?”

  答:“1个兵团部、2个军、2个骑兵旅和2个保安团。此外,在宣化还有2个师、1个保安团。”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脸上露出兴奋的神色。

  朱德接上去说:捅在张家口的这一棍子,把傅作义给捅痛了。

  周恩来说:“35军都出来了,效果不错。”

  毛泽东吐了一口烟,对周恩来说:“电告杨成武,暂时不要与郭景云纠缠,欲擒故纵嘛!”

  周恩来望着毛泽东吐出的那尚未散开的烟圈,沉思起来……

  在张家口撒下大网的杨成武、李天焕两位将军,谈笑风生。

  “老李,引蛇出洞,我们成功了。既然蛇已经出来了,我们就拿出真本事,好好折腾折腾它。”杨成武笑着说。

  李天焕一边做着手势一边说:“依我看是牵住了牛鼻子,缰绳在咱们手里,往东还是往西,就由不得他郭景云了!”

  杨成武爽朗地大笑。

  李天焕从一张旧桌子上拿起刚刚收到的那封军委电报:“你们的任务是务必包围几部敌人,以便调动东面敌人西援,故不重在歼灭,而重在包围。你们包围几部敌人之后,紧筑工事围好,不使跑掉,至重。”

  他俩反复琢磨着电报上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

  杨成武接过电报,用铅笔在“不重在歼灭,而重在包围”下重重画了一道。他很能理解毛泽东的用意:围而不打,紧紧拖住援敌。

  杨成武是个出色的设计师。他在张家口一带撑开了一只口袋,不仅要装下张家口之敌,还要装下傅作义的西援之敌。

  他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毛泽东所计划的平津战役的第一个重大步骤。

  当然,此时的傅作义、郭景云并不认为自己正走着一步错棋,也不会知道自己正扮演着可悲的角色。

  傅作义站在北平郊区总部的作战地图前,参谋长李世杰和秘书长兼政工处长王克俊旁立于左右。

  李世杰说:“35军在张家口西北收复万全之后,连夜挥师南下,又于今日上午击溃进犯宁远堡的共军。”王克俊说:“两日击溃共军2个师。有人说郭军长胆量有余,谋略不足,我看也未必尽然。”

  傅作义把目光从地图上移开,沉思着问:“共军抵抗激烈吗?”他担心,共军会不会主动撤退?郭景云会不会中了共军圈套?

  王克俊回答说:“孙司令来电说,战斗甚为激烈,反复争夺。他建议嘉奖35军所有官兵。”

  李世杰说:“杨成武在归绥没占便宜,目前在张家口又碰了钉子。据侦察,杨部一夜之间逃了50里开外。”

  傅作义身边没有“王牌军”,心里就不踏实。他想,大敌当前需要的是谨慎和稳健,35军西援取胜的时候更应倍加小心。

  “给景云发报,令35军原地驻防一天,准备返平。”傅作义若有所思地问:“东北方面有什么动向吗?”

  李世杰答道:“东北共军连日来都在开什么庆功会,忙着练兵。空军每天都派飞机侦察,尚未发现什么情况。”

  傅作义神情怡然,安闲踱步。

  郭景云在张家口一带被杨成武折腾得精疲力竭,处处扑空。他又气又急,急着找杨部主力决战,急着报复,急着在返平之前有所建树。

  他得到情报:张家口西南的孔家庄一带发现共军,筑有工事,看样子要与35军分个高低。郭景云马上派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去攻击,要求占领共军阵地,吃掉这股共军。

  郭景云的报复是无情的,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向华北第3兵团第2纵队的防御阵地发动了疯狂进攻。他动用了大口径火炮,赌注也越下越大,一个连不行就上一个营,一个营垮下来就用一个团,攻势凶猛。

  坚守孔家庄阵地的2纵队5旅,顽强抗击,打退了35军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但伤亡较多,一部分前沿阵地丢失了。

  杨成武感到了不妙,立即赶到2纵队指挥所。他简要地了解一下战斗情况之后,就和2纵队政委李志民、副参谋长赵冠英一起研究对策。

  杨成武说:“敌人是强弩之末,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了。”

  李志民说:“他们在这里整整打了七八个钟头,虽然夺得了一些前沿阵地,但伤亡惨重,后劲不大了。”

  杨成武说:“我看组织反击的时候到了,要坚决夺回失去的阵地!”

  为了完成司令员交代的任务,李志民决定让赵冠英到5旅去,协助马龙旅长组织指挥。杨成武对赵冠英叮嘱道:“马龙是个炮筒子,免不了毛毛躁躁的,你去后可不能跟他跑,得让他听你的。特别是情势危急的时候,不可感情用事,否则会坏事的。”

  马龙从小参加红军,只有30多岁,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他有着壮实的体魄,性格豪爽,作战勇敢顽强,办事干脆利索。只要战斗一打响,在指挥所里就很难找到他。这次包围张家口,他向李志民政委保证过不让敌人从5旅的阵地漏网。眼下5旅丢失了一些前沿阵地,对马龙的压力当然很大。

  李志民深知马龙的脾气,担心他沉不住气,不管三七二十一同敌人硬拼,特意向赵冠英交代说:“你一定要转告马龙,不要搞红眼战术!”

  赵冠英临走时,杨成武又说了一句:“敌人是强弩之末,没有什么了不起!”

  5旅指挥所设在一个小村庄边的一间低矮的民房里。赵冠英急匆匆地赶往5旅指挥所,在路上就看到相距不远的一个团把队伍都展开了。敌人来势很猛,阵地防线都被打乱了,战斗异常激烈。

  敌人的炮弹不时飞来,有的就落在指挥所的附近,溅起的土块、石片都飞到了屋里。

  由于5旅连续作战,人员伤亡很多,炮弹打光了,步兵的弹药也不多了,而且把预备队甚至直属队都用上去了,已经没有组织反击的兵力。旅长马龙正准备亲自到炮兵阵地,组织炮兵也端着上刺刀的步枪进行反冲击。正在这时,赵冠英走进屋里。马龙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说:“参谋长,你来得正是时候。你在这里指挥,我到炮兵阵地组织兵力反击。”

  马龙果真打红了眼。

  赵冠英严肃地说:“哪儿也别去,这里就是你的位置!”

  马龙几乎是吼着说:“前沿阵地都丢了,我待在这里会憋死的。我想去组织反击,坚决夺回阵地!”

  赵冠英语调坚定地说:“你是旅长,需要冷静,咱们就在这儿一起组织反击。”接着,他转达了李志民政委的告诫,又传达了杨成武司令员的指示。他对马龙说:“敌人已经相当疲劳,没有后劲了。我们只要认真组织一次有力的突然的冲锋,就可以冲垮敌人,很有可能把丢失的阵地夺回来。”

  沉思了片刻,赵冠英不紧不慢地说:“组织反击光靠咱们5旅不行,动用担负守备铁路线任务的6旅又怕给敌人以可乘之隙,现在只有东面的友邻第1纵队有一个团可以抽兵援助一下。”

  马龙低着头,没有讲话,但通红的脸说明他心里不大愿意借兵,觉得很丢面子。

  赵冠英看出马龙的心思,但眼下没有时间解释,最要紧的是赶快借兵。于是,他对马龙说:“借部队的事你不用管了,由我来办。”

  马龙略点点头,表示同意。

  赵冠英要通了兵团司令部的电话,向杨成武司令员报告。

  电话又拨到了第1纵队指挥部,赵冠英和旷伏兆政委讲明实情。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