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arg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2011-11-03 08:30:21) 下一个


这首作于 1798 — 1799 年间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 Grande Sonata Pathetique ”。其实为什么一定要翻成“悲怆大奏鸣曲”?俺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支旋律优美的曲子分明热情洋溢、坚强向上、激昂澎湃,没有丝毫悲怆的痕迹,而是充满了贝多芬的英雄气概。

正值青春年华的贝多芬,事业蒸蒸日上, 为什么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呢? 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这个疑问:“……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 1796 年至 1800 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侵袭。。。”

“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生命的痛苦。但音乐的本身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和无奈,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完美的音乐典范,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其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熟知。无论从内容、旋律和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还有一点,这只曲子非常通俗易懂,有别于有些深奥的古典音乐,演奏的难度也不大,有如古典里的通俗--轻音乐。这里的娃娃学琴都会弹的。
 
我最喜欢的一段,第三乐章快板, c 小调, 2/2 拍子,回旋曲形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8, Op. 13 in C Minor Rondo: Allegro



一起来欣赏,这支曲子是不是脍炙人口,无所不在?这,就是贝多芬的力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