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97)
2009 (69)
2010 (71)
2011 (60)
2021 (2)
我感到。学诗的过程中,常有个“涩”和“油”的问题。
涩可包括艰涩和晦涩。当逢艰涩时,握笔在手,苦思再三,不得佳句,不能成篇。究其因,一为思绪不清,二为诗情未涌,因而下笔时不来灵感,没个头绪。每逢这种状况,只要不是非写不可,个人做法是搁笔。过几天再想,有时会突然开窍,另见洞天。如果勉强成篇,往往流于泛泛。而晦涩的诗,大都产生在刻意追求高深之时,因为想得太曲折,太隐晦,结果诗里都是--如鲁迅所说--“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杜甫虽然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句,但要惊人,首先得让人读懂,如果理解都不能,惊叹也就无从谈起。清人袁枚说:“诗言志,诗不能口齿不清”。我们读到的口齿不清的诗还是不少。
油和涩不一样。油诗俗谓打油诗,原是凑趣写着玩的。但不能养成习惯,变成写诗写油了的人。诗写油了的人,挥笔就是一首。在他们看来,诗是很容易写的,不就是每句七字加个韵吗?古人称这类诗为“七字段”,就是这意思。这类诗,虽然合辙押韵,但句不成意,诗不成篇,读完往往没有一句留在脑海中。记得以前有这么几句话说学医的人:“才学三年,天下能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说的是医生刚入门学了点医道,就以为治病就那么回事。只有等以后学深了,才知不容易。写油诗的人,大多处于这才学三年的阶段。
要改善写诗艰涩的毛病,个人感觉,需要静下心来多读书。不但读诗,也得读古文。没有一定的古文根基,诗是很难写得顺畅老成,写出那种淡而雅的气质和深而厚的韵味的。但对于眼下书店里比比皆是的所谓“导读”的书,似乎可不必太热衷。我感到那些书的作者,其中不少其实不会写诗,但能说,而且说得高深玄虚,最后把你导入天花乱坠的迷魂阵中,使你变得和他一样,不会写诗。当发现自己写诗有点写油了时,则应放慢创作节奏,不妨多琢磨琢磨。如果写诗写油了,又自感良好,那是比涩还要难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