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战神林彪传》第一章(1)

(2011-08-05 06:25:10) 下一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长江,几千年来,一直迈着深沉的脚步,从遥远西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缓慢走来,前赴后继,由西向东,横跨中华,弯弯曲曲奔跑了 6300 公里,挥洒着汗水,流进拥有宽阔胸怀的大海。

就长度和流经的水量而言,长江是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第三大河流。作为中华大地最大的河流,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用自己那温暖的怀抱,养育和温暖了无数代的中华英雄儿女。而明代杨慎的这首《临江仙》,导出的,又何止是这条母亲河的温馨和伟大,更多的,却是对人生的感叹,感叹这条宏伟大江所见证的,几千年来生活在她身边的那些炎黄子孙的世态炎凉,和一代又一代人对生活的无奈。

小时候的林彪,有时候喜欢站在高高峭立的山石上,长江岸边,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水,高声诵读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次朗读,他都喜欢重复这最后的两句,摇着头晃着脑,似乎,那才是整个诗的精华所在。

滚滚长江水东流,横穿华中,何止九曲十八弯。一幅长江流域图,从西到东横穿 3200 公里,由北至南,又挥洒 966 公里。大手笔的上蹿下跳,它所想表现的,似乎也不是潇洒,它所印证的,更多的,似乎是生活在那里的无数代中华儿女坎坷的命运。随他流走的,似乎远不是污浊的江水,而是好几代人污浊的眼泪,混合着已经变色的血液。

长江从西向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顺畅和“规矩”:一会向南,一会向北,一会还向西来个大的迂回,以退为进,随势就势,借力打力。大自然的鬼斧神雕,在这里演绎的,似乎也远不是一个川流不息的江河故事。而是一部历史,一本战策神书。水和土,山和石,在这一次次的战役之中,相互较劲,比武斗智。在这江边出生和长大的林彪,后来所演绎的战场故事,似乎也不逊色于这长江所表现出的精彩。

从宜昌到武汉再到南京,长江划出了一个大大的 W 字形。它的底部,是岳阳和九江,而武汉,则刚好处在那个 W 字形中间的顶部。黄石市位于从武汉到九江的中部。从武汉向东流,接近赤壁古战场,长江大蛇扭了一下腰,给古代好战的人们,留下了一个值得用无数的生命去争夺的“咽喉要道”。一片冲积平原,大量肥沃的土地,一个优雅的古城——依傍在黄州不远的团风县,就此产生。

在团风县城的正东方,翻越一片丘陵,直线距离大约十公里,有一大片凹地,依山傍水,存在着一个叫做回龙镇的古老小镇。沿着新建的 106 国道,回龙镇距黄州城 25 公里。从回龙山镇再沿着国道继续前行 3 公里,右侧的一个普通山村便是林家大湾。林家大湾座落在树木郁郁葱葱的白羊山脚下,倚山傍水。

它所背靠的白羊山,方圆大约有六平方公里。如果你变作孙悟空,站在临近上空的低轨道卫星上,用孙悟空的千里眼放眼望去,你所看到的,就像是平地兀起的一个大土墩,一座不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的巨大无比的帝王之墓。它的山体浑圆,而主峰却只有海拔 300 来米。

在相信迷信的人们看来,林彪的出生地背靠的白羊山拥有如此的形状,似乎早就意味着,他的未来,只有拼命为帝王打江山,而没有命来作为帝王号令山川鬼神之福。

林家大湾位于东经 114 度 52 分,北纬 30 度 48 分,是中国近代战神林彪的故乡。“湾”是当地人对村落的一种称谓。规模比较大的叫做大湾,而住家户数比较少的,则被称为小湾。林家大湾,说明这个村庄比较大,而且,住的户家多数为林姓,比较单一。如果住户的姓氏比较分散,很多时候就以村庄所在位置的特色来命名。就像附近的八斗湾。

[节选自《战神林彪传》(汪翔 著),2011年8月初稿。版权归作者所有,侵权必究。转载和出版,请事先征得作者书面授权同意。作者联系地址:

XiangWangBooks@GMail.Co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yamyam 回复 悄悄话 真正的外行觉得你的行动很伟大。
杂家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楼主,你的立意我看懂了,我将一直认真地细读大作,分享你苦思笔耕的收获和喜悦,为你加油,替你高兴。再次谢谢你的付出。
汪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杂家的评论:
谢谢“杂家”。
我写这部传记,用意不在告诉大家传主怎么想,而是想解读一下那段历史,基于行为的结果和影响,而不是愿望或者自己的“辩解”,以我的视角和理解。将主人翁放到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时空中来解读。
这和我写《奥巴马大传》的风格是一致的。那个“大传”是责编加的。
你读完我写的传记,就会发现一个很不同的地方:外行写的基于独特视角的解读。
再次感谢。
杂家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楼主的从善如流,我八十年代和台湾“传记文学”主编刘绍唐相识,(此刊物虽在台湾出版,但每期三百册定期由香港空邮北京机场,供应京中高干阅读,办得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还要好,因为够真实,没有降臣阿谀之语),我曾向刘先生请教过传记文学成功的要点,他说他只找当事人的亲戚、朋友、师生、上下级提供资料,道听途说的资料要考据来源,所以说写传记有很强的时间性,他周围的熟人死完了,再写就是演义了,比如今天文学城有一则文章说周恩来曾经背后骂毛泽东“他妈的”,一看就知道是文章作者自己在骂,因为周恩来是苏北人,那个地方的人不可能骂“他妈的”,最多只能像阿Q那样骂“妈妈的”,像唐国强、古月等人饰演的毛泽东,用共鸣腔、口吐“北京人艺”的标准普通话,那不是毛主席,那是戏子。
汪翔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建议,也是我当初所想。
杂家 回复 悄悄话 请不要轻易把一本由道听途说而拼凑出来的他人传记命名为“大传”。因为一般作者都太年轻,从其他间接又间接的资料上搜集到的东西,都是被篡改和阉割得不像样子的了,以讹传讹对作者和读者都没有任何意义的,偏偏坊间最近出了若干种什么“康熙大传”“苏东坡大传”等等,让人看了书名产生一种矮子挺胸充巨人的滑稽效果,本身出一本名人小传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什么大传,如果楼主以后将此书出版,我建议简单的起名“战神林彪”,磅礴有力,更起画龙点睛之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