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不同习惯的细微区别(84) 脸型问题
(2009-11-29 22:08:54)
下一个
一般说来根据亚洲人脸型的特点,可以分为八种类型:
(1)三角形脸型;(2)卵圆形脸型;(3)圆形脸型;(4)方形脸型;
(5)长圆形脸型;(6)杏仁形脸型;(7)菱形脸型;(8)长方形脸型。
中国人根据脸型的“形状”来区别各种不同类型的脸型,而日本人则根据
“印象”来判断他人的脸型。
中日之间对“脸型”的认识习惯有很细微的区别。
日本人和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喜欢以身边的常见物体来形容
人们的脸型。
如: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瓦刀脸”来形容那些脸很长,
像刀一样不好看的脸型。以道具来形容人的脸型。
还有其表示方法:
“马起个脸”
“做鬼脸”
“愁眉苦脸”
“长脸”
“麻脸”
“喜皮笑脸”
......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则较常使用“青葫芦脸(青飘箪)”来形容
那些细长,青脸青深、瘦骨嶙峋的人(江湖时期)。也叫“未成(Uranari)”。
还有“薯蓣脸型”(芋颜Imo-gao)都是以植物来形容人的脸型。
然而在文学描述的语言中、中日之间的区别就大了。
在中国人们对脸型的分类方法很多。
1.根据形态观察法分类的有:
(1)椭圆形脸型;(2)卵圆形脸型;(3)倒卵圆形脸型;(4)圆形脸型;
(5)方形脸型;(6)长方形脸型;(7)菱形脸型;(8)梯形脸型;
(9)倒梯形脸型;(10)五角形脸型。
2.字形分类法。
这是中国人根据脸型和汉字的相似之处对脸型的一种分类方法,
通常分为八种:
(1)田字形脸型;(2)国字形脸型;(3)由字形脸型;(4)用字形脸型;
(5)目字形脸型;(6)甲字形脸型;(7)风字形脸型;(8)申字形脸型。
中国人“死要面子”,所以对脸的区分的方法也很多、很细。
日本人对于脸的区分更笼统一些,多数日本人喜欢用“调味料”来比喻
他人的脸型。
日本女人,特别是上年纪的女人对现在的年轻男女演员或歌手都喜欢
用调味料来形容其脸型,或以此来调侃他人。
如:
“酱油脸型”(Shouyu-gao):眼睛细长,鼻子挺立,脸型整体细而长,其
特征是冷淡而平凡。80后的年轻人的偶像,歌星较多,到现在都很有人气。
木村拓哉、風間通、巨人队的职业棒球手清原和博等就是这种脸型的人。
“沙司(辣酱,调味汁)脸型”(Sause-gao):有近似洋人一样的
轮廓较深给人有些“闷热”感觉的脸型。
1970年日本男人喜欢这类脸型的女性。
1987年后作为女性评价男性脸型的取向。
1988年“沙司脸型”和“酱油脸型”都成为当年的流行语获奖语言。
当年因“沙司脸型”代表而获奖的有少年隊成员,锦织一清,歌手
乡广美(ひろみ)、阿部寛、原巨人队职业棒球员定岡正二等。
“蛋黄酱脸型”(Mayoneizu-gao):比沙司、辣酱还要浓重的一类人
的肌黄瘦脸型。
“番茄酱脸型”(Ketchup-gao):比沙司、辣酱还要浓重,但更普通、
平凡而容易接近的那种脸型。TOKIO的“国分太一”、Kinki Kids的
堂本剛等都是“蕃茄酱脸型”的代表例子。
除此还有“大酱(味曾)脸型”(Miso-gao)等等说法颇多。
除了使用调味料的日本人脸型,还有使用原始社会人类脸型来形容的。
如:
“绳文人脸型”(绳文颜):指那些轮廓较深、眉毛和胡须都很重的脸型。
有点象“沙司脸型”。
“弥生人脸型”(弥生颜): 指那些轮廓圆形、整体曲线圆润、平坦,胡子眉毛
较薄的一类人的脸型,和1980年代的“酱油脸型”接近。
“塩巴脸型”
“芋頭脸型”
“栗子殻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