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言

红楼梦和诗歌美学发掘者. 如果你没有读过,哦,那你白读了一辈子书.
正文

揭开《红楼梦》一玉十二钗的凄美面纱 (3):妙玉

(2009-08-04 13:30:00) 下一个
揭开《红楼梦》一玉十二钗的凄美面纱 (3):
妙玉
版权所有,请勿拷贝(欲转载者请与笔者联系)

    为什么妙玉是第二个要被揭开盖头的妹妹?因为到今天还没有几个红学家敢对她多嘴多舌!虽然命运多舛,情史绚丽,倒也至情至性,真真一个女中豪杰!被俺大嘴抢去这一口胭脂,得以青史正名,也算是遇到知己,比及被个老朽轻薄一番之后,又糊里糊涂的被那高(鹗)举人遣来的兵匪掳去做个什么压寨夫人,岂不强过百倍?

    背后已经传来数声冷笑,似乎在说,上次湘云被你撞上了那么多侥幸,莫非你又行了狗“屎”运不成,连尼姑都不放过?那宝二哥不放过的,俺龙二哥自然也不放过!

    《红楼梦》中关于妙玉的有用的描写少得可怜,而八十回之后的描写,又多属那落魄高举人的杜撰,所以我们先将这些有用的描写在此重述一遍,以省看官翻书之劳。

    [第十八回]
    此时王夫人那边热闹非常。【庚辰双行夹批:四字特补近日千忙万冗多少花团锦簇文字。】原来贾蔷已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以及行头等事来了。。。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
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这里已经点出妙玉与苏州的关系。

[第四十一回]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
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靖眉批: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
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按:此批甚不可解。周汝昌校为: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戴不凡校为:〔乃〕妙玉偏僻处,此所谓 "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各示劝惩,〔岂〕不哀哉。红颜固〔不〕能不〔化为〕枯骨〔也〕,〔叹叹〕!小子愚见:此妙玉偏僻处,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岂〕不哀哉。固是劝惩,红颜能不〔为〕枯骨!以"固是""各示"为各本因吴音相混错抄之一例。)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
犀(乔皿)"(按:程高本作“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庚辰双行夹批:茶下"糟蹋"二字,成窑杯已不屑再要,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靖眉批:玉兄独至岂真无茶吃?作书人又弄狡猾,只瞒不过老朽。然不知落笔时作者如何想。丁亥夏。】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靖眉批:黛是解事人。】

   
这里我必须重新标点一下【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 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因为之前的标点都是不通的。这个批应该标点成: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 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

    这一节已经点出妙玉的神秘和怪僻的地方。

    第一个是洁僻。因被那刘姥姥受用了一口,她就连那国宝级的成窑五彩小盖钟也不要了,以至后来招来杀身之祸。窃想今天大家公证被俺抢了一口胭脂,只怕明日连嘴唇也不要了不成?罪过,罪过,俺今天还忘了刷牙!

    第二个是富有。谅她一个尼姑,却富有得可以,竟狠藏了一大堆象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
的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分瓜)瓟斝,杏犀(乔皿),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和鬼脸青的花瓮之类的国宝级的古董。

    第三个是讲究。且不说她喝茶的一道道茶道的复杂程序,就连那煮茶用的茶水,对付老祖母用的是旧年的雨水,而对付挚友用的茶水,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唉,简直叫我羡煞!我怎么不认识这么一个尼姑做红颜知己呢?

    第四个是聪颖到了极点。那贾母刚说,"我不吃六安茶。"她就知道她喜欢"老君眉"。那聪明绝顶的林妹妹,却被她说成“大俗人”。她知识之渊博,恐怕所有的红学家全加起来,也比不上。就说她用的杏(点)犀(乔皿)茶具,就惹得国学大师们如沈从文和周汝昌等,很争执了大半年,没个结果。正不知他们翻破了多少书,磨穿了多少鞋,也没搞清楚这“
杏(点)犀(乔皿)”的来头。不知哪个朝代留下的国宝?待余搞清楚雪芹的名堂之后,狂笑了三日不止!芹兄何苦诳后人无知如此!

   [第六十三回]
。。。岫烟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这一节点出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总结一下,妙玉具有如下的特点:跟苏州有关,性格怪僻,有洁僻,很富有,讲究情调,聪颖之极,有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那么这个过洁世同嫌的红粉佳人到底是谁呢?

    回首拙作在“《十三诗谜》对于红学的重要性:揭示一玉十二钗的命运和人物脸谱”已经指出,妙玉这个人物是“史鉴上无考”的,只能到“外传”上找。余找遍所有清初名人的外传,只找到一个人跟妙玉相符,就是柳如是([2][3][4])。

    “证据?”背后一身惊雷,数百个呲牙裂嘴的声音同时喊出,手上挥舞着的都是斧子,菜刀,和判官笔之类的利器,看来一场恶战是少不了啦!

    回想第五十一回宝琴的十首诗谜的第八首(对应妙玉的命运)“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个谜的谜底,有前人猜是提琴,灯笼,或竹帘。俱不得要领。它的谜底是“吊死鬼”。吊死鬼的学名是尺蠖,雌性的尺蠖先偷偷受孕后,才钻进自己做的“小红楼”里,(被夫人)吊在树上悠闲。这里每一句诗,又与柳如是的命运相关。“小红骨贱最身轻”指的是如是与其情人陈子龙在小红楼同居时的情况。“私掖偷携强撮成”,乃是指他们未婚先同居。“虽被夫人时吊起”,指如是终因遭到子龙家人的强烈反对,被迫与子龙分手。“已经勾引彼同行”乃是指后来被钱谦益诱回到杭州安居。柳如是难道不是吊死么?原来如此!

    “证据?”学者们兀自不服。谜虽然猜得不错,故事也很凄美,可是证据呢?“传证人陈寅恪先生和土默热先生!”俺高喊了三声,却没人应,不觉脊梁都凉了。罢了,罢了,只好按硬着头皮来证明了。
   
    这个陈子龙与柳如是的故事,自然是与“蒲东寺怀古”吻合的十分好了,但钱谦益呢?请问这位钱老,不是苏州常熟人么?这个对上了妙玉跟苏州的关系。再看
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 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那钱谦益让柳如是“屈从”的时候,不是已经快“枯骨”了么?瓜州渡口不是长江的渡口么?柳如是在长江边上,身着戎(男)装,为抗清复明的水军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至今令人唏嘘不已啊?请君阅读《柳如是别传》([2],莫非这位陈寅恪先生跟子龙。。。?)。

    “证据?”学者们兀自不服。怎么证明那个“枯骨”就是钱谦益?俺没有太多证明,只有“一点”点。先谬论一下:那旧年蠲的雨水是不是跟常熟有关啊?不行!那鬼脸青的花瓮(翁)呢?这个顶多说明妙玉跟个
老头有点瓜葛,你怎么知道那个老头是钱谦益?

    我也没辙了,只好将妙尼留下的古董使劲把玩。这个令后世学者伤破脑筋的“杏(点)犀(乔皿)”是什么?由于程高本及许多后来的红学家都认为,
"点犀(乔皿)"是正解,这个害得我也之前牵强地认为,乔皿)"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方式,点的钱谦益的“”字.因有学者提醒我,(乔皿)在抄本里是繁体,作(喬皿),其篆体跟益字差很远,而且十几本抄本全部都作"杏犀(皿)",而不是"点犀(皿)".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解释"杏犀(皿)". 如果是抄写错误, 不可能不同时期的十几个版本都错成一样.

    非常幸运的是,我仍采用字谜的方法,找出正解.
"杏犀"当是指谐音"姓犀"的意思. 中国没有姓,也就是说,无(此)姓,亦即"吴姓","名(皿)"(用来谐音名字).这个点的是明末清初大文人吴乔.吴乔即红楼梦题(作)者之一,吴玉峰.笔者将在后面的文章仔细谈到他.

    吴乔作有"正钱录"一书(今已失传),主要内容是
针对钱谦益<列朝诗集>中的诗人小传而发."正钱录"在明末清初喧嚷一时.因此,作者在这里将乔引出,决不是在下的乱扯.

    所以,"杏犀(乔皿)" 通过
      
吴乔=>"正钱录"=>
钱谦益
的方式,正式建立起妙玉
钱谦益的关系.并解决了"杏犀(皿)"和"点犀(皿)"之间的争论.

    原抄本"
杏犀(乔皿)"是本意,而"点犀(皿)"是高鹗自作聪明犯的谬误.这个自然也误了很多人. 而这个谜,也实在太难了点, 比十三诗谜还难.幸亏现在网络资讯发达,否则,才疏学浅的笔者,是万万猜不到的.
   
    你别指望雪芹明白告诉你谁是谁啊!我们只能按照他提供的线索去猜啊!

    妙尼,在下无礼了!两位陈老,钱老,还有土老,这口胭脂,在下当仁不让了!

[参考文献]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ISBN 7-80696-337-5。
2.《柳如是别传(上中下)》,陈寅恪著,陈美延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ISBN 9787108009456。
3.《土默热红楼故事新勘》,土默热著,秦轩编, 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80165-341-6。
4.《土默热红楼历史十讲》,土默热著,秦轩编, 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80165-342-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