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2024 (64)
2025 (3)
“大溪档案”的来龙去脉
田子渝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出于美国大选和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开始调整美国远东战略,即实行与中国由对抗到联合的战略转变。这对台湾当局来讲无疑是晴天霹雳。1968年台湾当局将在美国执教的历史家梁敬錞招回台湾,开始撰写《史迪威事件》。1971年7月22日,就在尼克松将访华《公告》发表的第六天,台湾“中央社”报道了《史迪威事件》出版的消息。该书是蒋介石借史迪威事件揭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蒋(介石)矛盾,利用历史来抗议美国政府出卖“老朋友”的一种方式。出于这样的特殊政治目的,梁敬錞经蒋介石“特许”,充分利用“大溪档案”,并且第一次公开在注释中注明许多第一手资料来源于此。从此“大溪档案”露出冰山一角。
1972年2月尼克松以美国总统的身份访问了北京,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几乎与以上同样的目的,台湾当局特别批准日本主流媒体《产经新闻》编辑委员古屋奎二组成一个班子,到台湾桃园大溪,查阅 “大溪档案”,据此写出《蒋总统密录》,于1974年8月15日至1976年12月29日在《产经新闻》上连载。随后《中央日报社》出版了中文本,共15册。由于“大溪档案”主人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特殊而十分显赫地位,因而“大溪档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这批原始资料长期由“总统府机要室”负责管理,属于高度机密,内容不为外界所知,因而变得十分神秘。
1995年8月14日台湾《联合报》于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澳档案解密,年底前对外开放》的新闻,一时成为众所注目的焦点,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事实上直到1997年2月26日“大溪档案”才正式开放。在此前后,一些曾参与档案保管、整理的学人和人员写文章加以介绍,终于撩开了“大溪档案”的神秘面纱。
“大溪档案”是蒋介石个人收藏的文卷,所以也称“蒋中正档案”,资料始于1923年止于1975年。最先是蒋介石个人保管,1925年9月,档案主人将重要文稿交由毛思诚先生整理保存,其后保管者有陈布雷、俞国华、毛庆祥、周宏涛等。档案基本上随着主人的迁徙而行动。1949年春,蒋介石下野后命令将档案转移到上海。5月15日,又将这批档案与中央银行的库存黄金一道由中字号105号登陆艇运往台湾,初在高雄由台湾银行代管。
1949年6月21日,蒋介石自高雄至大溪镇,下榻头寮宾馆。该镇位于台北市西南,桃园县东南方15公里处,其山明水秀与风光文物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小镇。头寮宾馆在镇东南,外观简朴素静,馆内有松、柏、梅等树木。往东一公里便是慈湖,由于有山有水,其美景极似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气候宜人,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指示将档案移送头寮宾馆。1950年2月成立“大溪档案室”,设立编案、事略、保管三组,从事整理及编案工作,分为党务、政治、军事、中日战争、经济、财政、外交、国际、教育、交通、社会、“防共”、“剿匪”、特件等14类,由许卓修主其事,这批档案因收藏地而得名。
1953年8月,该档案主管单位为“总统府机要室”。1979年7月,“大溪档案”迁至台北市阳明山“阳明书屋”,与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合署分室办公。1981年10月“大溪档案室”改称“资料库”。1995年2月,“国史馆”奉命接管“大溪档案”。“国史馆”由副馆长朱重圣负责,组成专门班子,从4月7日开始到5月23日止,分12次点收,直到8月才全部清点完,计有440箱之多,在台北县新店市北宜路二段406号“国史馆”之季陆楼(即档案大楼)辟专室妥存至今。
“大溪档案”内容广泛,体系完整,总计4200册,273000件,堪称是一部中国现代史的缩影。按其性质来分,有“蒋中正筹笔”、“革命文献”、“特交文卷”、“特交文电”、“特交档案”、“领袖家书”、“文物宗谱”、“蒋氏宗谱”、“照片影辑”和其他类等10项。所谓“蒋中正筹笔”内容多半为蒋介石的函电或谕令,共291册,17864件,拓影本135本,起于1923年8月,止于1972年6月。所谓“革命文献”内容以及历史事件为主题所编辑成卷的记录报告和函电等,共167册,拓影本219本,摄影本64册,概述合订本40册,17861件,起于1923年8月,止于1952年4月。所谓“特交文卷”内容多为蒋介石对政军情势的规划,包括亲批文卷和交拟稿件两种,共72册,5709件,起于1927年1月,止于1964年8月。所谓“特交文电”内容多为蒋介石部属及各地呈送的报告,共436册。所谓“特交档案”内容为蒋介石下属呈报的电文及蒋介石所作的批示等,分成分类资料和一般资料两种,共1081册,106590件,起于1926年,止于1971年。所谓“领袖家书”有原件12册,拓影本17册,合计29册,起于1926年11月,止于1969年12月。所谓“文物图书”包括印信、印章、印谱、任状及证书、勋章及纪念章、稿本及刊本、书画、书籍、舆图、及其他文物10类。其中,印信(章)33方,印谱4册,特派状、证书12件,书画13幅,勋章、纪念章17个,稿本、刊本458册,书籍328册,舆图10卷,其他13件。“蒋氏宗谱”计有7套48册。“照片影辑”共计照片辑集243册,照片67卷,照片底片16柜23732袋,缩影29卷。起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止于1986年。其他类包括:蒋介石事略日记115本,文电登记簿94本,图书杂类约350本,宋美龄相片5册,宋美龄游美纪念册,其他若干。
“国史馆”将“大溪档案”建立全宗号、分类立宗、编制目录、排列、缩微和清理后,本着“人民有知的权利”,于1996年底先开放了“蒋中正筹笔”中的北伐战争时期的档案。次年(1997年)2月,“大溪档案”正式开放,凡是台湾地区年满20岁以上的公民,及合法人境的境外人士,只需填写“国史馆阅览档案申请表”,经核准后即可参阅,“国史馆”除了提供档案原件外,还可提供微卷、电脑影像,及复印本等。此外有三种情况的档案没有开放,一是根据国际惯例,尚未满30年的档案;二是属于个人隐私的资料;三是所谓涉及高度机密的档案。
同时“国史馆”“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减省阅览者的舟车之劳”,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应用功能,成立了编辑小组,进行资料整理出版,分图书版、光碟版,以及进人网络。这方面的第一个成果就是1998年10月出版的“蒋中正档案目录”(筹笔),全套资料共二册。16开本,1300余页,120余万字。时间起自1923年8103月5日,终止1972年6月23日。目录排序按时间先后为准,分别“编号”、“册次”、“目次”、“档案内容摘要”、“时间”,及“微卷代号”,共附有“重要人名索引”、“重要地名索引”、“关键词索引”、“有关人物字号对照表”等。
“国史馆”还将“蒋中正档案目录”(筹笔)和“蒋中正文物目录”制成光碟。后者系依重要历史事件排序编篆而成的重要文献汇编,分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成许多历史专题,分别将相关之重要手稿、函件、电文、舆图等加以汇编而成,计167册,16680件,时间自1921年7月至1952年4月。此外,台湾方面利用“大溪档案”编印了(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978年)、(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1981年)、(西安事变史料)(2982一1986年)等。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合作,两次分裂。因此“大溪档案”除了对民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中共党史的一个十分丰富的资料库。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大陆除极少的学者曾浏览过这批资料外,多数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的学人和相关研究机构对此所知很少。当前台湾地区典藏档案的“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馆、“史政局”等,已将30年前的档案解密,笔者于2002年4月到5月作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访间学人,到台湾搜集有关中国现代史的资料,查阅了“大溪档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史馆”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馆,给予了帮助。笔者因此深有体会,建议有关学术机构应象重视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那样,组织学人到台北,从以上单位搜集有关资料,必将极大地推动大陆的中国现代史、民国史、中共党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的研究。
[田子渝:湖北大学法学院教授]
原载:《民国档案》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