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2009-02-04 20:37:40) 下一个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G弦上的咏叹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选自巴赫《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该组曲创作於1729 - 1731年,全曲由序曲、咏叹调、加伏特舞曲、布列舞曲、基格舞曲五首乐曲构成。乐队编制由两支双簧管、三支小号、定音鼓和完整的弦乐组及演奏数字低音的古钢琴组成,但第二曲《咏叹调》只由弦乐组演奏。以后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其中以十九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 - 1908)改编的小提琴曲最为著名。他将原曲的D大调改为C大调,使乐曲的主旋律完全在小提琴的G弦上演奏(其余作为钢琴伴奏部分),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因此被称为《G弦上的咏叹调》(乐谱链接:点击此处打开乐谱)。此曲深受欢迎,流行程度胜於巴赫原作。


    《G弦上的咏叹调》为C大调,4/4拍子,极慢的速度,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为六小节的乐段,重复一次。音乐从极弱而慢慢渐强的长音开始,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第二小节中转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乐汇,它从乐段的"A"最高音步步下行,回转而停在乐段的最低音"G"上,体现了激情,但又带有哀怨缠绵的情调,在这种基本的进行模式中,音乐的第三、第四、第五小节都保持着类似的乐思发展,但它一步紧似一步,在最后第六小节中仍然回到哀怨缠绵的气氛之中,音乐手法简练。从音阶的三音开始,带有小调调性沉思的性格,安静的长音与婉转回旋的十六分音符群的安排,使情绪步步深入,最后结束在属调上,使音乐产生不完满的结束,为第二部分的开始作了准备。


    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前六小节开始表现了极度的悲痛,那屡屡出现的切分节奏所构成的延留音或先现音,增强了哀伤的气氛;它那两次向上八度大跳,表现得有些激动。最后的六小节的音乐以坚定有力的节奏模进式地展开,使其具有一种不屈的性格。第三、第四两小节,几次从低音以七和弦的琶音向上进行,直至全曲的最高音"bB" ,造成激昂情绪。最后音乐在激情而富於自信的情感之中完满地结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雨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箫笛的评论:
You are right, she olny played on D, A and E strings instead of G. I like her anyway:-)
箫笛 回复 悄悄话 She can't find G, but A and D strings, that's much more than easy to play.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