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08中国行(27)哈尔滨印象(图文)

(2008-10-03 23:54:21) 下一个

27)哈尔滨印象

 

西安并无直飞哈尔滨的班机,因此要在中途中转。原来以为包头是中转站,上飞机之后才知道是青岛。飞机抵达青岛的时候,正下着小雨,从候机楼望出去,一片灰蒙蒙地,看不出任何青岛的特征。也难怪,各地机场都是远离所在城市,建筑风格与布局又极为雷同,看上去没有地方特色并不奇怪。

 

在青岛机场停留了一个多钟,俺们继续乘飞机北上,过了沈阳,一向阴霾的天气,一转为晴空万里,机翼之下的大地一片翠绿,东北平原辽阔无边,国中之宝啊。

 

哈尔滨机场的规模不大,与西安和青岛相仿。机场停机坪上,停放了几架直升飞机,不知道是否与汶川地震相关。前两天,在前往西安兵马俑的高速公路上,曾经见过哈尔滨特警的一个车队,据说是刚刚从汶川回撤归来。

 

哈尔滨是中国的重工业城市之一,主打产品有汽轮机和直升飞机,当年哈一机还是中国的坦克大厂,仿造老毛子的T64,不知道如今境况如何。重中之重的是,这里是俺家掌柜的故乡,也是当年求学的地方。因此,中国的城市当中,哈尔滨应该是俺们最熟悉的城市之一。

 

机场的墙壁上,大幅的广告画非常的惹眼,广告的立意、设计与装潢都很考究,看起来很是养眼。提了行李出来,正好与接站的朋友相遇,仍然是小舅子的关系。

 

车辆驶出机场,俺非常努力地与记忆中的哈尔滨相吻合,可惜一点线索都没有。显然,十几年的时光,哈尔滨的变化实在太大了。驾车的朋友一再提醒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可是俺却一直傻傻地不知所云,一直到接近中山路上的省政府,俺才从大观园里刘姥姥的梦境中醒转过来,终于找着了北,因为省府大楼正好出现在文昌街的南侧,呵呵。

 

哈尔滨的变化,除了沿街新起的高大建筑之外,最主要的是交通路线的巨大变化。哈尔滨市中心的主要区划有道里区、道外区和南岗区,所谓道里道外,是指中东铁路沿松花江南岸画出的一个弧线,弧线里侧是道里,外侧是道外,南岗则分布在中东铁路南的一条丘陵上,当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坐落在南岗区,就是今天的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铁路把哈尔滨一分为二,南岗下面的马家沟河又切了一道,因此,哈尔滨的交通地貌很零碎,交通瓶颈非常多,其中一个很著名的地点就是火车站附近的霁虹桥,桥下是铁路,桥上的公路沟通道里和南岗两地的交通,非常繁忙,再加上桥的年代长(80多年的历史),坡度大,一到冬日,道路积雪打滑,来往公交车经常在此地趴窝,车上乘客要下车,撒沙子推车。。。八九十年代哈尔滨是以东西方向的大直街和南北方向的中山路为骨干,构成城市的交通网络,但是今天的哈尔滨,在外围新修了一条城市快速环路,大部分地段是高架路;又建了一条南北快速路,将哈工大一劈两半,跨过铁路和马家沟,将道里和南岗连接在一起;又在九站的上游修建了一个斜拉公路桥,将江北与市区连接起来。

 

如此一来,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城市交通模式,让俺这个习惯于借助主干道路作为地标的懒人,立马失去了用武之地,很多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当然,当年求学的时候,身处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哈尔滨的一些边边角角并不十分熟悉,也是迷路的原因之一。

 

俺们的车经过省政府大楼,穿过中山路,从文昌街右转下来的时侯,俺完全晕菜了。因为这里原来是日伪时期的一个军用机场,隶属于军队的一个航校,有几架破烂的双层机翼的教练机偶尔在这里起降训练。当年俺的毕业设计中的天线野外实验,就是在这个老旧机场的草地上整的,干到半截,暴风雨来临,于是大家伙骑上车子就跑,慌不择路,窜进航校的地盘想抄近路,被哨兵喝住,又年轻气盛地顶撞了大兵,结果被大兵荷枪追赶,魂飞魄散中慌忙骑上车子仓皇逃窜。。。想象中的枪声没有响起,俺溜了,但是俺导师被截了下来,被请到军营中软禁了整整一个下午,傍晚才被放了回来。当天晚上,俺耷拉着脑袋去导师家中赔不是,结果,仅仅被和风细雨地数落了两句。。。

 

现在,机场早没了,航校更是不见踪影了,原址上崛起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把南岗和香坊连成了一片。这里有高耸入云的电视转播塔(龙塔),有寸土寸金的高尔夫球场,有省政府官员的住宅,有达官富人云集的腐败一条街。。。遂成为今日哈尔滨的一个新的亮点。

 

当年在机场草地上打滚的时候,曾经很为哈尔滨的市中心能有如此巨大的一片绿地而庆幸,结果最后还是消失于经济扩张的大潮之中,这可能就是GDP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如果放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决策者们的决心应该不会下的这么快这么绝然,至少也会保留一小块地方建成一个中央公园什么的,而不仅仅是一个供富人消遣的微型高尔夫球场。

 

俺们预订的宾馆,就在龙塔下面的高尔夫球场旁边,老美的连锁店,刚刚开业,俺们拿到了一个惊人的优惠价,一个超大的标准间,两张queen size的大床,才218元!早餐是免费的,而且是中西餐结合的自助餐款式,很受小童们的喜爱。

 

当天晚上,孩子的姥爷姥姥在附近的西餐厅请客,以为小童们会欢呼雀跃,孰料,孩子们喜欢的是鬼佬的垃圾快餐,而不是一本正经的俄式大餐。虽然菜色平平,价格不菲,但是餐厅的环境相当不错。顾客不多,华洋参半,而且,侍应小生和侍应小姐也是华洋参半,当然,洋人们都是老毛子。

 

近些年,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从俄罗斯跨界而来的洋小伙洋小妞正经不少,逐逐渐渐渗透到了哈尔滨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做贸易的,打工的,做皮肉生意的。。。街头上的白俄人之多,已经快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

 

其实,哈尔滨这座城市,就是在俄国人手中建立起来的。当年老毛子在太平洋的出海口旅顺,就是通过中东铁路,途经满洲里和哈尔滨,与俄国的中心连接起来的。哈尔滨则是当时的中东铁路管理局所在地。当年哈尔滨的白俄以及犹太人几乎是本城居民的主力,深深影响了这个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哈尔滨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其后,中俄两国的政治生态先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哈尔滨的老毛子逐渐迁徙离去,留在他们身后的是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石块镶嵌的道路,摩电(有轨电车)和夏天的生啤以及冬天的雪糕。。。甚至连哈尔滨这个名字的汉语拼音,依然保留了洋味十足的Harbin,而不是Haerbin

 

夜深了,俺们步出西餐厅,孩子姥姥一边走一边娴熟地使用俄语与餐厅的俄人经理交谈着,一串又一串地卷舌音听得俺云山雾罩。这又是哈尔滨的一个文化现象,五十年代中苏友好遗留下来的一个特征俄语曾经是第一外语。

 

餐厅的对面是一幢异常高大的烂尾楼,据说业主因为什么问题而弃楼窜逃,目前尚无买家接手续建,就这么摆着,已经好几年了。相隔不远的高尔夫球场的另外一侧,就是新近落成的龙塔,辉煌与破败就这么遥相对峙着。正如今日之中国,尽管问题堆积如山,经济的发展依旧势不可挡。

 

哈尔滨,这座曾经绽放过异国色彩的东方城市,今天正在快速地融入中国经济的大潮中。只是,只是千万不要失去特色。

 

 

 

哈尔滨地图

 

 

青岛机场1

 

 

青岛机场2

 

 

青岛机场3

 

 

机翼下的东北大地1

 

 

机翼下的东北大地2

 

 

哈尔滨机场上的直升飞机

 

 

机场广告1

 

 

 

机场广告2

 

 

机场候机楼

 

 

机场大门

 

 

机场前往市区的路上,好像是顾乡附近

 

 

文昌街上。右侧是省府大楼,左前方是蓝天宾馆。

 

 

文昌街与宣化街交口

 

 

这里就是昔日的航校所在地,现在是赣水路附近

 

 

暮色之中的烂尾楼

 

 

衡山路与赣水路交口的四达广场

 

 

中山路1

 

 

中山路2

 

 

中山路3

 

 

火车站

 

 

火车站旁的大型盆景

 

 

霁虹桥

 

 

这条街完全不知道是哪里?

 

 

哈铁文化宫,原来的中东铁路局

 

 

西大直街1

 

 

西大直街2

 

 

西大直街3,左侧是北方剧场,曾经听过盛中国的演奏

 

 

西大直街与中山路路口上苏军纪念碑

 

 

博物馆路口

 

 

博物馆路口上望中山路

 

 

博物馆路口望东大直街

 

 

博物馆原址。好像改成商店了,请千万要当心,不要整出个火灾啥的。

 

 

站前中山路

 

 

果戈里大街

 

 

果戈里与文昌街

 

 

街边小店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