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一丁

散文游记,随想拾趣
正文

矛盾新章----看网络封锁是如何突破的

(2008-08-17 18:34:28) 下一个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摘自:《韩非子》------ 自相矛盾


之一:后现代版的自相矛盾

韩非子,两千二百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在写下“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时,也许能料到后世子孙们广为流传他的作品,但他却绝想不到这个故事在二十一世纪伊始,还能启发一群海外中华英才的灵感,进而创造出一种矛与盾合二为一,攻守兼备,由信息和数据组成的无形利器。

这件利器,便是令大陆网警头头们日夜不得安宁的突破网络封锁软件:“无界浏览”。而这群英才,则是无界的创始人北晨与他的伙伴们。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在中国家喻户晓,许多人只会嘲笑寓言中那个贩矛卖盾的家伙如何愚蠢,但我却从中领悟到:这个世上既没有无坚不摧的矛, 也没有无锐不挡的盾。”北晨用他捎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缓缓说道。北加州初夏的和风涌进车窗,轻轻吹动北晨的鬓发。车两旁的景物在急速后倒,我们正在高速公路上驾车疾行。

北晨是大忙人,对时间的珍惜已经到了分秒必抠的地步,所以我们的谈话只能安排在他外出办事的路上。我用眼角扫了一眼坐在前座的北晨,这个谈笑谦慎,身体微显福态的中年人。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就是传奇中那个把大陆官方投资亿万的“金盾工程”变成了一堆形同虚设的废品之人。

“金盾工程”,全名是“全国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名字叫得好听,说穿了,不过是文革时期对“美国之音”等西方媒体进行信号干扰的老一套在互联网时代的翻版,是北京官方在互联网时代控制、过滤和防止境外信息自由流入大陆的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互联网的产生本意是让信息更快更自由地流通,许多社会学家和科学家们都宣称:互联网的时代是开放、自由与民主的时代,一旦互联网进入中国,独裁将不日消散。然而外国的好东西一进入中国,总免不了要“中国特色”一盘儿。思科(CISCO SYSTEMS)在海外是互联网信息时代风头最健的领军者之一,可到了咱中国,摇身一变,帮着公安大爷们围剿那些可怜兮兮上网偷看“国人不宜”的网民们,照样赚得钵满盆满。如此作为,即令是韩非子地下有知,也不能不承认这绝对是后现代版的自相矛盾。

互联网在九十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将之视为洪水猛兽的极权统治者随即就开始了对互联网的审查和封禁。美国国会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注意到了此举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后果,开始研究对策。不料在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研究之后得出的却是一个相当悲哀的结论:破除这种大规模结构防火墙的技术是不可能存在的。

当然,不难想象的是:当初得出这个结论的那些仁兄们一定没读过《韩非子》, 也不知道世上还有“自相矛盾”这一说。

问题是:矛与盾既然必须相依并存,那么金盾既生,则破盾之矛又在何方呢?

“既然有了盾,我就一定能找到破盾之矛!”北晨对此坚信不疑。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对大多数世人来说,不过是个能读罢一笑的典故。然而对北晨这位复旦大学70年代末期的大学生来说,当初面对着一个已被专家权威们判定为“不可能的任务”,恰恰是韩非子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这个无人不知的老故事,鼓励了他必成的决心。

没有太多的讨论,就怀着这简简单单的一个愿望,七年前,北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踏上了这条找寻破盾之矛的漫长征途。七年来,寻找更新更有效破盾之矛的路在北晨和他的伙伴们脚下延续。

与冷兵器时代不同的是,在数据时代,比千锤百炼更能准确描述数字武器性能的,恐怕只有数字本身。“无界浏览”软件从2001年开始研发,2003年8月第一代产品------“无界1.0”开始投入运行。从“无界1.0”、“无界2.0”、“无界3.0”、至今已经研发到了“无界8.9”。可别小看了从1.0、 2.0、 3.0、到8.9这些小小的数字上的差别,在这里,每个“1”的增加,代表的都不是一锤或一炼,而是代表了整整一代新技术。无怪有人说,互联网大大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差异。不是吗?七年,八代!无界软体在网上的点击数也由最初的每月五、六万次发展到了今天的每天五、六亿次。


之二:“中国人有的是信息,中国人没有的是信息的自由!”


七年前,就在美国国会正不得不把“全球网络自由法案”束之高阁的时候,无界浏览诞生了。无界被邀请到国会作技术讲演,其独特创新的技术和胜于雄辩的数字使国会推翻了先前的结论。“萨斯”病的爆发以及北京独裁当局掩盖疫情和误导舆论所导致的全球恐慌,则进一步促使美国国会重新开启“全球网络自由法案”。

然而,美国国会议员们虽然每年振振有辞地论证着网络自由的重要,痛斥着古狗野虎们出卖人权的丑行,但由于利益团体的游说,却只能停留在口头上高调斥责商业公司的行为,一直没有真正的拨出专款来大力开发网络自由的技术。

如果说今天的无界软体与七年前相比,在技术上早已经是天壤之别。那么唯一未变的是,北晨他们仍然是不拿工资的志愿者。他们在完成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之外,默默地奉献着。

“你们每天除了正常上班之外,要花多少时间在无界上?”我问。

北晨:“至少六到七个小时。”

我保守地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以一年三百个工作日,每天做五个小时计,那么每年的工作量为1500小时,七年总量为一万零五百小时,相当于一个全职工程师五年的工作量。对北晨这样有经验的高科技工程师而言,这相当于60万至70万美元的额外收入。如果再加上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北晨实际上是全职投入在无界的项目开发中的,那么这笔投入至少要在百万以上。我不知道北晨是否作过这样的计算,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七年前北晨开始加入无界软件的开发时,他年幼的孩子还未上学。七年来,为了方便无界的开发和运作,北晨不断地更换着工作。从全职工程师,软体合同工到土地买卖经纪人,甚至于房屋装修都干过。时至今日,孩子都已长大上了中学,北晨仍在为寻找更新更快更锋利的矛而奔忙着。

为无界日夜操劳的,也决不仅仅是北晨一人。在无界成功的背后,是一批象北晨一样本来都可以身价百万、千万、甚至更高,但却至今未曾荣华加身的现代行者们。他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方式,都远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当然,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如此巨大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上的付出,有这个必要吗?

“果真有此必要吗?”我问北晨。 

如今的中国大陆,毕竟远远不同于当年的苏联和东欧。铁幕的时代已经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而一去不返。今天的中国人,应该说是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国产的新闻、娱乐、商业信息到海外的华尔街股市,伦敦期货交易,好莱坞花边新闻,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借用某些很会讨好官方的中国人的说法:中国的网民们应该知足了。果真如此,那么又有何必要如此艰难地去研发突破网络封锁的软件,让国内的网民们有机会浏览海外的网站呢?

“中国人有的是信息,中国人没有的是信息的自由!”北晨一语破的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不错,官方虽然允许五花八门数不清的信息每天轰炸我们的眼球和充斥我们的耳膜,但却决不给我们以选择信息的自由。我们所得到的,只能是官方允许我们所知道的信息。与30年前所不同的是:从前的中央精神总是穿在千篇一律的毛式服装中,而今天则包装在各式各样的西装、牛仔裤,迷你裙甚至是豪华轿车或红灯绿酒里。有了这些花花绿绿的包装,当年以柏林墙为象征的有形铁幕便换成了今天以网络防火墙为核心的无形金盾。

“金盾”工程从1998年开始,2003年投入使用,原计划2008年完成。据2002年中央电视台报导,初期工程就已经化了8亿美元。官方在投入巨额的民脂民膏建立“金盾”时所遵循的,原来不过是如此这般的一个将铁幕化为金盾的“炼铁化金”之术。

但铁幕也好,金盾也罢,实质上都是用官方的逻辑去替代我们的思维。这才是互联网时代中国人的悲哀,这才是1.3亿中国网民需要“无界”的原因之所在!

然而,当大陆的网民们得以突破封锁,在海外的信息世界里无拘无束、无界无际地呼吸的时候,不知他们是否能想到:为他们付出的,是一大批象北晨一样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为自由点灯的志愿者,以及他们身后那些本来能多得到一点父爱的孩子们,和企盼能多拥有几分温存的妻子们。

“难道就没有更好一点儿的办法了吗?”我心中有几分不忍地问到:“比如,把你们的技术注册专利,或用这些技术开发一些同类产品赚些钱。至少用不着这么辛苦。”

北晨答:“这些我们都想过。但一旦这么做了,某些关键技术就会曝光。对手那边很快就会找到相应的对策,因此不能这么做。”

用北晨自己的话说,这么多年来,他和他的伙伴们其实一直是捧着金饭碗四处要饭。

有意思的是,如今是中国IT10大超级财富精英的“金盾”工程技术负责人与北晨还是校友,而且在美国曾经一起学过气功。2008年已到,上百亿美元造就的金盾仍然被无界的利矛刺得千疮百孔。


之三:无界是使命,也是境界


“准确地说,无界提供给使用者的,并不仅仅是一把破盾的矛。无界更是一面保护的盾……”北晨说到这里,语音一顿,象是在一个思维的急转弯之前留下些许缓冲的空间。之后他话锋一转,接着说道:“比破除网络封锁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使用者的安全,保护他们免受官方网警的跟踪和骚扰。”

听着北晨的解释,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美国人经常挂在嘴上的词汇:CAUSE (使命与事业)。这么多年来,除了在官方媒体的宣传上,中国人已经很少再用这个词了。我们越来越深地沉沦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

然而,从北晨的话里,我却清清楚楚地感到了那种只有深深地扎根在使命感中,才有可能迸发出来的不可动摇的力量。

“如果无界仅仅是一把破盾的好矛,那么即使它再锋利,也无法超脱矛与盾相互制约的规律。要想彻底得到自由,就必须超越矛盾、超越旧的规律。”

好一个“超越矛盾”!北晨眸中闪着睿智的光芒,话语沉着而坚定。毫无疑问,七年风雨和成败的洗礼,已经将他的思想锻炼得更上了一层楼。如果说,七年前北晨和他的伙伴们还在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中寻找破盾的灵感,那么今天,他们已经高高地站立在了韩非子的肩膀之上。

“既是矛,又是盾。矛和盾服务于同一个目的,这才是真正的无界:一个能够获得信息的自由和安全的天地。”北晨最后总结道。

壮哉,无界,
至善哉,无界之境界!!

就在古狗、思科、野虎这些网络巨人们一个又一个地在倒在极权的脚下,变成名副其实的“微软”的时候,无界的志愿者们却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我们的先辈们无数次证明过的一句古训:仁者无敌!

就在一波又一波潮水般涌向中国的投资者们处心积虑地寻找最为高效的投资回报率的时候,北晨和他的伙伴们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一件简单的事:守住心中的道!!

自从韩非子写下“自相矛盾”的故事,世人便皆以为有矛必有盾,有盾必有矛,矛盾双方必以其对立面为存在的前提。殊不知这一命题在哲学上也许成立,但在人类历史上却是不尽其然。我们的祖先在黄帝时便已懂得用盾,《山海经》中有大英雄刑天舞干戚(古人称盾为干)的故事。而记载中矛的使用则是周代以后车战的产物,而且随着车战被骑战所代替,矛也随之被相对短小和更适于骑战的枪所代替。矛的大规模使用只有数百年的历史,而盾则绵延使用了数千年。非但如此,在冷兵器时代发明的十八般武器中,盾作为唯一的防御性武器,其使用的历史也是最长的。

也许,盾的使用远长于其他兵器这一历史本来就是在提示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本来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互相守护、互相关望,而不是互相封锁、互相杀戮的。在自然界中,作为个体的人保护自己是生存的本能,而在群体的社会中帮助他人则是人类延续的需要。

古今如是,天道使然!

但是,如果我们应该感谢盾在民族繁衍的历史上曾无数次挡住那一只又一只刺向我们祖先的利矛,那么今天,官方在金盾的美名之下所炮制的,却无疑是一条桎梏我们民族灵魂的精神枷锁。美其名曰保护国家网络安全,实际上却是独裁者封堵百姓的口舌,愚弄和误导百姓的思想,窒息百姓的自由。金盾所要阻挡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无界。金盾所要阻挡的,是一亿多网民乃至十三亿国人在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奔向自由的步伐。

而无界的勇士们所做的,则是跑在这滚滚洪流的最前方,为向往自由的父老兄弟们在极权布下的雷区中趟出一条安全的通道。

试问,炎黄子孙奔向自由的奔腾大潮,金盾能挡得住吗?


之四:“中国的网民才是真正的自由勇士,他们将是最后的赢家” 


也许,一个能让人非常容易就做出的结论是:既然如此顺应天时,那么无界的成功就是顺理成章、必成必然的了。

非也!一个不可能回避的实际问题是:大道理毕竟不能代替现实,哲学也不能取代面包。无界所面对的,其实是金盾背后被极权所垄断的数也数不清的人力与物力资源。“金盾”工程耗资上百亿美元,而无界只能依靠志愿者非常有限的投入。如此巨大的实力悬殊,何异于以四两拨万万斤!

拨得了吗?拨得动吗??

其实,这也是当初在无界启动时曾一度极度困扰过北晨他们的问题。

吉人自有天相。就在北晨他们为此而苦于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位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的数学教授前来加盟。通过建立精密的数学模型和严格的定量分析,这位被北晨称为“贵人”的专家得出的结论是:互联网是封不住的。与破网所耗费的少量资源相比,封网所需的资源则成指数级数增长。在破网与封网的这场战争中,封网方资源承受力所面临的考验不但远远要大于破网方,而且,当破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封网方所需动用的资源量将巨大到使封网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得此贵人指点迷津,北晨他们才得以迅速和有效地找到了一条实际可行的破网之路。

然而,人的精力和意志毕竟不是无限的。面对北晨信心十足的目光,我心里的另一
个问题却是:为了破除21世纪的新铁幕,北晨和他的伙伴们已经没日没夜地坚持了七年,他们还能坚持多久?他们最后能赢吗?

“如果把争取网络自由看作是一场战争,你认为你们会赢吗?”这是一家美国大媒体采访北晨时问的问题。

“其实不是我们的技术要胜过‘金盾’, 也不是我们一定要赢这场战争。”北晨说此话时语调出奇地平静,可以感觉得到这是一个历尽风浪后坦诚的回答:“是因为有了中国网民们对自由的需要和勇敢追求,无界才会应运而生。”北晨在说这话时不带一丝火气的口吻就象是在喝一杯白开水,没有半点儿求胜的殷切,也听不出任何对失败的担心。我很难想象任何人在谈论一件自己为之奉献了人生最好年华的事业时能如此地不带任何情感色彩。

“我们每天都收到大量来自无界用户的称赞,他们夸我们为伟大的自由勇士,说我们功德无量等等。其实真正的自由勇士是我们的用户,是那些敢于冲破独裁封锁争取自由的人们。他们就象是被关在笼中的鸟,一旦领略到无界的自由、尝过在天空中自在飞翔的滋味,就再也不会回到笼子里去。”

北晨继续用平缓的声调述说着无界的传奇:“网民们对自由的渴望而成为突破封锁的勇士,无界的用户越多,无界的技术优势就越得到发挥,金盾就会因花费太高而无法负担。这其实是一场网络上的星球大战。在越来越多的中国自由网民的冲击之下,网络封锁终将成为历史,无界也会成为历史。而我们所做的,仅仅是选择站在了技术发展的正确的一边,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北晨在说出这个结论时的口气平淡得象是在讲一件别人的事。奇怪,从青年到中年,北晨他们已经为之付出了七年的艰辛,但谈论起来却能做到如此地超脱。

是人们常讲的璀璨归于平淡吗?绝对不是, 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璀璨过。

原因只可能是一个:他们早已不再去思考和计较成败了。他们的使命,早已注定了他们是一群在信息自由的最前沿开疆拓土的无名英雄。

抛弃了名利,
也超越了矛盾,
成败荣辱都已置之度外……

这,便是无界勇士们的胸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远古的刑天舞干戚,到今天的无界浏览,人类在逆境中求生存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绵延不断。

极权炮制的“金盾”,尽管貌似强大,但害人害己,有违天道,断然难以为继。

民间产生的“无界”,即使步履艰难,但助己助人,顺应历史,定能愈久弥坚。

历经了7年多的坎坷和曲折,无界的用户每天都在不断地增加。通向自由的路,正在北晨和他的伙伴们脚下向前继续延伸,愈加宽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