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个洋人的回忆:慈禧太后掌权前的中国

(2008-06-10 18:47:11) 下一个

太后慈恩宽似海。

太后有若天人。

胆识过人,起寒微而母仪天下,

拯危难于不测。

——袁帆①(何德兰译)洪秀全像我们的赵小姐进宫那年是中国历史上难忘的一年。约三年之前(1850年)兴起于南方的太平天国已经在长江边上的南京建都,并派出“长毛”叛军一路向北攻城略地,目标直指北京。他们一路摧枯拉朽,留下满目疮痍,1853年底已到达离京师不足一百英里的地方。

他们的成功实在非同寻常。从西南起兵时是一支一万人的队伍,当到达南京城下时,他们已经有八万之众了。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军需部门,没有经过训练的军事领导人,但却有不顾一切的胆量和勇气,使官军望风披靡,根本不敢跟他们打照面。他们每攻克一处新的地方,一般的小偷和强盗就怀着抢劫和发财的动机蜂拥加入。每一个村庄里都谣言四起。他们逼近京师时,城里从紫禁城内年轻皇帝的宫殿到城墙根下最穷的乞丐的席棚,每一个角落都流传着荒诞不经的故事。

我妻子说:“我记得刚到中国时,一天晚上和一个老护士银妈坐在炕上,惟一的灯光来自一根浮在油盏中的灯芯。银妈的年纪跟慈禧太后差不多,但她和太后不同,头发已经全白了。当我走进这昏暗的屋子时,有一群妇女和姑娘——都是医院里的病人——围在她旁边,屏着呼吸听她讲太平军叛乱时的恐怖。

“‘嘿!’银妈说道,‘长毛往北京打来,一路上要做的不过是想剪多少纸兵就剪多少纸兵,放在盒儿里,遇上官兵往上面吹口气,它们就成了了不得的兵将,真是锐不可挡。待会儿打完仗,他们得了胜,只要再往它们上面吹口气就完了。它们会化作纸人,仍旧给装在盒子里,不用吃饭,也不用穿衣。真的,长毛的魂儿到处都是,饶他是谁,只要剪了纸兵,它就真能变成兵。’

“‘可是,银妈,你并不相信那些个迷信,是吗?’

“‘那可不是迷信,大夫,是真的,那时人人都信。那时女的不能让人看见有纸和剪子,就怕街坊邻居去官府告密说她给长毛剪纸兵呢。谣言多得什么似的,每个人干什么说什么都得处处小心,要不就被加个通匪的罪名给抓了去。’

“‘可是,银妈,你真的见过什么纸人变成士兵?’

“‘没,我自己是没见过,可离我们不远住着一个老婆子,人们说她通长毛来着。一天晚上我爸看见有兵进了她家,就跟了进去,见里面尽是纸人。你们美国不一定有这些个事,可在那些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不少人见过。’”

中国各地每逢战乱动荡的时期都会流传这类故事。老百姓走到哪里都面带恐惧、声音不安地悄悄告诉其他人据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看见或听见什么。这些迷信也不是仅仅普通老百姓才有,上层社会的许多人也都相信,怕得不得了。

太平军叛乱是在赵小姐十五、六岁时发生的,那么在进宫之前的两三年,她一直听说过这些故事。她被送进紫禁城之后肯定仍会听到太监带进来的这些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宫中所有的妇女中,也在太监的伙伴中流传,而且对于这些与世隔绝的人来说,它们显得更神秘、更吓人,就像鬼故事在夜色朦胧中讲听起来会更恐怖一样。这个在某种程度上不正可以说明慈禧太后对1900年的义和拳迷信,以及对他们所称的能随意召唤天兵天将而自己则刀枪不入所持的态度吗?

被称为“鸦片战争”的那场战事结束时赵小姐是十岁。据说当时的皇帝在接到批准鸦片进口的请求时答道:“禁例一开,终为国家之害,断难允准。”不过不管这话是真是假,大家都承认中央政府强烈反对在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这种毒品。退一步说,中国同欧洲政府的第一次冲突就是在这样一种事情上。光荣归于中国的钦差大臣,引起争端的两万箱鸦片移交给他之后,他就下令将其倾倒在巨大的桶内,混合在生石灰之中彻底销毁,以免毒害百姓。中国官员可能表现出了对国际法的无知,他们可能显示了一种不聪明的对外国人的蔑视,但他们鸦片吸食者宁可承担巨大的财政损失而不肯以危害自己的臣民为代价获取税收,而英国投入战争的目的就是为被销毁的鸦片索取赔偿,这些都是抹杀不掉的历史事实。

中国人一般将鸦片称为洋烟。我的妻子说:“访问中国家庭时,他们常常向我递上烟枪,妇女们见我拒绝就会表示惊讶,说她们还以为所有外国人都抽大烟呢。”

从中国人的观点看来,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对此印象如何?

英国要求两千一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将香港——南部海岸的一个岛——割让给他们,以及五个港口城市开放对英贸易。中国在东方民族中丧失了宗主国地位,第一回见识了来自西方的白祸。

吸鸦片的满清官员虽然慈禧太后那时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但对外国人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那是一个来抢夺他们财富的海盗,来盗取他们的土地,来他们的国家横行无忌。不论对于男人、女人和孩子来说,外国人都成了真正的妖魔,“洋鬼子”这一语词即由这种印象具体化而成,大部分中国人对外国人都是如此称呼的。一天我在北京的街上散步,遇上一名妇女抱着个两岁的孩子。我从她们旁边过去的时候,那孩子拍拍母亲的脸,悄声说“洋鬼子来了”,惊恐的母亲连忙用手捂住了孩子的眼睛,免得它们看见后受伤害。

有一次,一位朋友在中国各地周游,有一个身穿绸缎、头戴官帽的中国绅士去他住的那个客栈拜访他,对他深鞠一躬,称他为“老洋鬼子先生”。

我妻子说道:“我被上层社会的家庭第一次请去出诊时,常常看见小孩子边从外面的院子里跑进屋里边嚷着:‘洋鬼子大夫来啦!’我甚至听见妇女和我的助手说话时用这一名词称呼我,直到我表示反对了她们还惊讶地问道:‘敢情她不喜欢让人叫洋鬼子?’”所以慈禧太后对外国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恶鬼。

①东京,越南北部一地区的旧称。丹比上校告诉我们说:“一个法国人和他的妻子被躲藏在中国的匪徒从东京①抓走了,中国政府接到营救这两个人并使他们恢复自由的请求,于是派出一协军队追到了匪徒的老巢,把被抓的人救了出来。法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协助表示感谢,并奖给了那位协统一枚荣誉军团勋章。可过了不久,他们又以中国耽搁了营救的实施为由要求就这一暴行得到一笔巨额赔偿。中国人目瞪口呆,可他们还是支付了这笔款子。”

这一事件并不孤立,中国政府与欧洲列强的关系中类似的经历还有不少。赫尔科姆、贝雷斯福德、戈斯特·科尔科豪恩等作家在试图说明中国人对我们的情绪时,对这些都报道过。所有这些都发生在赵小姐作为妃子而受历练的年代里。

要记住,对许多选来的妃子,皇帝从来没费心去看一眼。到了宫里之后,她们的脾气性情被仔仔细细地记录了下来。我们将会看到,她们对分派给她们的职责的忠诚,她们执行任务时的勤谨,她们御下之宽、对上之恭,以及同列间的相处,所有这一切再加上许多其他方面是她们获得提拔的全部依据。

赵小姐进宫的时候也像她那个阶层的大多数姑娘,并没受过多少教育。她也许学过《女诫》,从中学到:“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她也许被进一步要求:十五岁,过二十;辞亲人,别家里;娴妇职,①从英文转译。习妇事。①要不她也许读过《女孝经》,从里面了解到对地位比她尊贵的人采取什么态度并非小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她没受过什么教育。

但她有比受过教育还要好的东西——对学习的爱好。所以当她有幸——或者可以说是不幸,因为我们看到有人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进宫之后,就在那里发现了专教后宫的都是一些受过教育的太监。她聪明,有魅力,而且我想还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她野心勃勃,当然这里面没有贬义。她以全副精力投入了学习之中,非常勤勉,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而且也是为了把自己造就成一位还过得去的学者、一位不错的书法家、一位杰出的画家。没过多久,她在众多嫔妃中脱颖而出,不但赢得皇后的赞赏和垂青——也许说感情更合适一点——而且得到皇帝本人的赏识,于是被选为贵妃。从那时开始直至皇后的死亡,这两名女子都一直是最坚定的朋友。

这位新的宠妃小时候经历过不少户外生活,是个健康而生气勃勃的姑娘。不久,她就成了咸丰帝独子的幸福母亲了。于是她就被称为母后。过没多长时间她就升到太后的位置,得到了西太后的封号,因为另外的那位是被称为东太后的。从那时之后,这两名女子的地位就相等了,而且在世人的眼里权力也相等。

东太后是娇惯的富室千金,既没有旺盛的精力,也没有坚定的主张,只想得到安逸和舒适,对政治权力并不在乎。慈禧太后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内一直是皇帝的幸运母亲,又在权力上远远高于她上面的那位,却丝毫未引起后者的羡慕、妒忌、愤怒或敌意。这一事实最能令人信服地体现出慈禧太后的真正伟大之处。现在在看这本书的任何女性不妨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她处于这两人当中某一人的位置,作为慈禧她是否能不轻视不那么幸运的、爱舒适的东太后,作为东太后她是否能不恨权力比她大的慈禧?两个女性相处超过二十五年的这种融洽状态在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两广总督叶名琛像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事件,也许是1860年发生的作为“亚罗号战争”载入史册的那次战事。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几年之前几个拥有一条名为“亚罗号”的船的中国人把船在香港注了册,因此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看来这些人无疑是干起了海盗的勾当。鉴于这种行为是数百年来南部沿海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就决定为国家除去这一蟊贼。注册过期九天之后,船上的英国旗依然非法地悬挂着,这时总督将船扣下,逮捕了所有的船员,扯下了英国旗。这一侮辱是英国不能也不想容忍的,所以英国人命令该总督释放被关押的人——这些人全是中国的臣民——要是他拒绝就炮轰他的衙门,把他轰得粉身碎骨。

总督面对这一威胁害了怕,又想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就把关押的人捆着送到了英国领事馆,不过对侮辱国旗的事并未妥善地加以道歉。英国领事恼火了,他把这些人又送还了总督。总督连审判的样子也不做一做,立即将他们砍了头。英国当时正急于打开中华帝国对外贸易的每一扇门户,又将此用作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英国发动了战争,总督被俘虏了,带到印度,从此再未释回。英国似乎羞于第二次单独进行一场没有理由的不义战争,便邀请法国、俄国、美国和它联起手来。法国为了增强自己在印度支那的地位很愿意这么做,它仅以有个传教士在广西被谋害为借口就将一支军队投入了战场,其规模使得它足以在事关紧急和符合自己利益的时候打败英国或羞辱中国。美国和俄国没有宣战的理由,没有要求赔偿的借口,也不想要领土,拒绝像英国一样派遣军队,但给了英国足够的同情和支持,使英国在中国能获得更满意的利益——就是说更能使英国满意,而不顾中国的愿望,虽说不一定不顾中国的利益。

我们都知道,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知道圆明园是因为一连士兵在休战的旗帜下遭到杀害而被报复性地烧成了一片废墟,也知道咸丰帝和他妻子以及他独子的母亲即后来慈禧太后被迫第一次在外国入侵者面前逃走。他们藏身之地热河是荒凉而崎岖的山口上一个设防的重镇,处于中国同鞑靼地区交界处,在北京东北一百英里。这位皇帝就在这地方死了,是由于疾病、愤恨或者伤心,还是这些加在一起的作用,就很难说得清楚了。这时京城和皇位第一次处于西方野蛮人的控制之下,慈禧成了流亡者加寡妇。

这是慈禧太后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她的苦难和她的权力——的开始,她的伟大既反映在她如何运用后者上,也反映在她如何承受前者上。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女人死了丈夫会伤心过度,以致忘记了国家事务,或在那段时间把国家事务交给别人去处理。这位伟大的女性却不是这样。咸丰的弟弟恭亲王被留在北京与欧洲人商谈条约,最后这条约以中外双方全都满意的方式达成了。

咸丰帝死后,有两位亲王组织了一个摄政班子,其中不包括恭亲王,也对两位太后视而不见。一时间对恭亲王来说仿佛是大势已去。但他岳父是与外国人办过交涉的老政治家,催促他在两位太后回京时先行进言。他就这么做了。因为摄政班子和军机处似乎是专门为压倒两位太后和小皇帝而设,结果这些人立即遭到逮捕,为首的砍头,别的或被流放,或被赐以自裁。小皇帝即位时的年号是“祺祥”,可现在由两位太后和恭亲王联手的新摄政班子形成了,年号于是改为“同治”。慈禧历练的年代就这么结束了,从此登上政治舞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