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emer的博客

由“打虎上山”回想起的旧事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博文
(2013-10-15 11:34:18)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本人还在北京歌舞团,该团的交响乐队也就是现在北京交响乐团的前身,乐团最大的特点是团员大多是年轻人,充满活力,潜力无穷。
那时李德伦,黄飞立先生为该乐团的成长付出不少心血,也经常带领乐团定期的演出,乐团也开始请一些外国著名指挥来训练乐队。作为一个学作曲的,我怎能放弃这个近水楼台,自然的成为排练厅的座上客。
80年那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3-10-15 00:20:26)
音乐是一种主观(subjective)的存在形式,它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抽象,绝对没有一加一等于二的标准。同一个作品在不同心境与环境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包括标题音乐,现代音乐更是如此。作曲家在特定的环境下用他(她)的感观把自认为要表现的主题(情感,形象,画面,现象等等)写在乐谱上,在彼时他地,演奏者又要用他(她)的此时此地的感觉来把乐谱上的音符变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0-14 21:15:49)

此曲完全电子合成,制作于2000龙年。那时电脑设备有限,本人尽力而做。舞者黑暗中身着黑衣,龙在黑光下鳞光闪闪。这里仅以龙图代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3-10-14 15:39:07)

乐曲的灵感来自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叙事说唱,作曲者被那时而高亢时委婉的极具悲剧性的说唱形式震撼和感动,并试图把这种凄楚的吟诉再现于小提琴与钢琴之间。乐曲的旋律与和声素材均建立在作曲者以五声音阶变形而派生的调式。乐曲由近乎宣叙调的引子开始,建立在小提琴无力的诉求与钢琴的独断音形间的对话。在钢琴葬礼般的固定音形的陪伴下,主题旋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3-10-13 12:08:51)
这本是80年出国前为电影“逆光”写的主题音乐,但因出国没弄成,几年前应我的竖琴家好友的请求,把它写成竖琴曲了,还满贴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0-13 11:57:18)

此曲为汶川大地震赈灾义演曲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听马勒的第九交响乐,尤其是第四乐章,总是给人一种超脱的感觉,几天前去听旧金山交响乐团现场演奏的马勒第九,更让我有刻骨铭心灵魂出窍之感。该团的音乐总监MichaelTilsonThomas(MTT)早就以诠释马勒交响乐享誉乐坛,他与旧金山交响乐团录制的全部马勒交响乐”MahlerCycle"更是赢得多项格莱美奖,而这场音乐会证实了他名不虚传。
这是马勒真正完成的最后一部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2-06-09 00:39:11)
今天回家的路上一路红灯,回家心切,好不耐烦。离家只剩一个路口,又被红灯当头截住,在华氏90度的高温下,火不打一处来。但我的烦躁却被眼前的一幕场景溶化了。 人行道上一位年过中年的父亲在搀扶他残障的儿子过马路。儿子看样子只有十六七岁,可能患的是小儿麻痹后遗症,他扭曲的身体在每走一步的痉挛中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搀扶他的父亲好像已成为儿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我在70年代改编的手风琴曲“打虎上山”在当时颇为轰动,至今还是手风琴的保留曲目。但回想起来,当时我并不是为手风琴独奏才改编它的,它的产生完全是个阴错阳差的副产品,这个曲子的来由还和蒋大为与河南汝南县豫剧团有关联。这可要追朔到60年代末的插队落户时期,在文革时期,本人还是青少年时曾在天津某宣传队为蒋大为拉手风琴伴奏,因此我们也成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2009-08-11 23:06:31)
前些时在网上看到VanCliburn国际钢琴比赛的转播,其中入决赛者有一位盲人。他是我最喜欢的选手之一,并不是因为他是盲人,是因为他演奏的精彩和感染力,当我看着他的手指从容的在琴键上飞驰和跳跃时,我不禁感慨万分。这些难度极大的作品对于一个身体健全的钢琴家都是极大的挑战,而这位盲人钢琴家的付出就可想而知了,更不用说在不能读谱的情况下要用非凡的记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6]
[7]
[8]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