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這幾年我們突然知道有「孔子學院」,連老外也知道。但知道孔子其實早已有「書院」,且前後歷時上千年,恐知之者少得多。古代孔子之「書院」,與今之「孔子學院」,可有相干?恐怕全沒。蓋二者旨趣相殊:宗旨異,志趣別。
孔子身後儒學的傳播,大概都是採取夫子遊學的方式,比較彈性自由,沒啥組織和制度。孔子把王官之學普及為平民之學,有教無類,是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黑格爾的辯證邏輯,不同傳統形式邏輯的三段論證:大前題﹣小前題﹣結論,那是由前到後都在演繹,沒有歸納。但辯證邏輯是演繹、歸納交替互用,彌補形式邏輯之不足。演繹乃屬純粹邏輯之學,專欲處理推理結構之自己,不為直涉具體事物。歸納則屬科學方法,是處理獲得外物對象知識的一套論證。辯證既非純邏輯之法,亦非科學之法,而實為一種形而上學方法,將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孔子在先秦,乃為一家言,同樣成家者,除孔子代表之儒家,尚有道有墨有法有名等等。所謂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孔子代表的僅一家。《漢書》舉出百家中最具影響的,百中有十家,其中小說一家,僅僅為家,入不了流;餘九家不只成家,亦成了流,蓋學有傳承,承前啟後,如水之流。九流之中,由孔子所代表的儒家這一流,因傳承了周文化的精粹,所以到了漢代,政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前文《「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解》,和本篇題目相像,但朋友讀過如果細心,會發現今之《「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進解》,把孔子那話句末的標點,由嘆號改成了問號。坊間現代標點版的《孟子》讀本,都是用嘆號,吾從俗。但若據原文句斟字酌,應判孔子此言屬問句為宜,故前篇內文的該句引文,已改嘆號為問號了。
何以有此一改?因為原文句尾有個「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早前筆者有一篇專講殉葬,當中談及孔子對俑偶陪葬制的態度,本以為讀者應略知原文,故沒有太費筆墨扣緊文本細講,只說了個大意便了。但後來讀了有些網友的反應,便覺得或許多少仍該有像老先生講國文那種講法的必要,故今有請容許在下依書直說,略再贅叙串講一下。
有關孔子談俑葬之事,主要的共有兩處原典可讀。
一見《孟子.梁惠王章》:
梁惠王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0-12-09 23:32:23)

殉葬,狹義言,葬之謂殉,即以畜牲或生人陪死,同入墳墓,以增冥福,此俗早已原則上從中華文化中剔除,不當算作是一般的文化行為了。只是東周時期,殉風在秦自武公起,又見復起,始皇帝陵除有兵馬俑擺陣,也有陪葬官宦和妃嬪的墓區。漢武曾加仿效,但以後帝王大致未有追從。明朝此風復起,清太祖世祖亦步亦趨,到康熙再行敕令禁奴殉主。不過,直到近世,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八世紀歐洲啟蒙思潮澎湃期間,忽然刮起一陣「中國風」,這股氣流所以凝成,與來華教士㩦返西方的中國資料直接有關。早大半個世紀前,單一位教士帶回羅馬的入華教士著作,已就多達四百餘冊,其後介紹語言、文字、文法、圖書、哲學、天文、地理、醫學、數學、農業甚至園林、武術等等,方方面面,資料汗牛充棟。最後教士大部頭綜論性質的著作終陸續面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莊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天地四方,這叫六合,六合之外的,照說必有天道,但東南西北天地時間條件制約之不到,還有其他形而上之本體,甚至數學等抽象之概念,一皆無法找到時空中之質料存在者,依道家之見,聖人都該存而不論。
「存」,按古人註,「察也」,應是合理的註解。這「存」字,以字義之本言,並非凉在那兒不管,沒有動靜之存,存字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不好告訐至親,亂揭家人隱私不光彩的一面,這是中國傳統倫理裡重要的一條,同時是深為近人詬病的一條。人有罪行,不會視而不見,能夠肯挺身而出,予以告發,這個本很應該,即使犯罪的是家人,站在社會正義的角度,也不能以黑當白。父子相隱,最早出現的文獻,是《論語》,所以主角孔子也遭牽累,受到指責。
父子相隱,揆之原文本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明清之季,耶穌會東來,本為傳教,然順應環境,四百年前在華一度開創未曾有之新格局:殊態的中西文化交流會通,異質的價值系統多元並列。時之中國,現代化條件基本俱備,又與時之最新的現代化知識照面,要進入現代化,理應水到渠成。唯康雍乾三朝,中華帝國空有倍增之疆域和罕見之治世,社會與心智竟逾形封閉,識見及創意更不進反退。此戲劇化之似進實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