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见如故 (附黑妮原创:沿着蒙特利尔的足迹寻觅)
文章来源: DUMARTINI2012-08-28 11:19:54


此文首发----- 2010-09-17 14:32:55  黑妮发表于海归网。
(黑妮原创)沿着蒙特利尔的足迹寻觅-我的艺术家朋友(已添加大量照片,有真人)


算一个引子:

我擅自作主将此文搬进了这儿,是因为从和黑妮以及她的大树先生第一次私下接触开始,我就被他们的才情深深吸引。。


诚意感谢“围观生活”四年前对黑妮文章的介绍,点击重温: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1411/200806/27911.html


更要谢谢黑妮对DUMARTINI发出的热情唤唤(呵呵),要不也就没有我们周末的蒙城会面记了。

我·们 ·一·见·如·故!!





黑妮 评论于:2012-08-17 23:17:43 [回复评论]删除 
图片真好,文字真美,让我重温巴黎的每个细节。我以前住在La Defense,也在南边的Cachan住过。

杜姐,我不是经常来文学城,但每次来了,都会寻觅你的名字。下个星期,我们全家要去蒙特利尔了,送小女去Mcguill。

有缘分相聚的话,我想,我会见到你吗?
DUMARTINI 评论于:2012-08-18 07:39:14 [回复评论]删除 
回复黑妮的评论:
首先谢谢你的好评,黑妮,如果我没记错,

你是不是围观生活的朋友,他笔下的那个黑妮啊?

欢迎你们全家来!祝贺女儿读麦吉尔大学!

我给你悄悄话有我的妹儿,以便联系!



黑妮原创



(一)

从纽约飞蒙特利尔,只有一小时20分钟。飞机降落,尚有高度,我看着下面的小人国世界,马路是一条条带子,河流也是一条带子,感触最深的是比纽约多了许多“绿肺”,呵呵,中央公园,在这里,不稀罕喽!



从纽约来到蒙城,仿佛从喧闹的迪斯科舞厅转移到了浪漫幽静的咖啡馆。行人少了很多,脚步慢了许多,空气也变得清爽,终于,我们重新迈入了井井有条的的生活,体会到了城市的有秩序的节奏。

 




这次美加东部行程16天,没住过一天酒店,我一路寻觅城市,寻觅朋友,温暖如家的感觉。我和大树说:以后的旅行要多多去有朋友的地方,旅行会变得情感化,体会到天地人的真正沟通。

同学的妈妈为了我们的方便,临时住到了她女儿家,把房子留给了我们。这个公寓就在市中心,地铁站就在家门口,形同虚设,我们不需要,双脚全能步行到想去的精华的地方。

从我们住的地方看到的晨曦 。








许多人,尤其是中国人,到达一个城市,都会去寻觅景点,拍照,然后赶赴下一个城市。蒙城不是让你看某一个景点的城市,确切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但这个城市,给游客呈现了最慷慨的接待,那就是“嬉笑节”。(Just for laughs festival)(July 2-July25)




我错过了Jazz节,赶上了这个笑节。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演出,听不完的笑声。巨大的舞台,一个连一个全部搬到街上,来自各国的高空作业的杂技团,每天都奉献精彩的演出。




夜色降临,11点半的时候,烟花在天空绚丽开放。




不必担心你不会讲法语,蒙城的人们大多讲英法双语。 蒙城的初步印象是那么美好,我把纽约完全抛在了脑后,也许,某种年龄,某种心态,某种节奏,城市也有心理年龄,我不再属于那样的奋斗的人流。


(二)

我在蒙城的同学是半个艺术家,因为她嫁给了一整个艺术家,我不知道在这里提她夫君的名字合适不?反正读者们也可以根据我披露的名字在网上查到他的信息。 我的同学C 依然美丽,窈窕的身材还是当年北外舞蹈团的身影。当然,岁月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一些印记,但心,变得越来越饱满,柔和。我想说,沉淀的风情会让女人变得经典。 经典加古典是对我的这位美女同学最好的描述。




她的家是一个百年的老屋,城中心的房子,闹中取静,他们喜欢一切旧的有年份的东西。屋子里所有的装饰,那些画,都是王水泊的作品。

我们在院子里围坐着,吃早餐,喝香茗。那个水壶,那个杯子都是我的同学自己烧的。她烧窑,烧了一堆的碗碟。她织布,一块块的,一张张,我只能这么描述,其实,在我的生涯里面,除了在博物馆和电影里看到过织布机,真的没有见过手工布。那台织布机躺在同学家的走廊里,是同学得奖赢来的奖品。它安静地呆着,有点寂寞,工业化的年代,它的最后的爱人也许只有热爱织布艺术的人们了。
 
我的同学C 还是那么优雅,喜欢一切美丽的古老的东西,远离这个尘世的追逐和流行。岁月的痕迹留下了佐证:她和水泊有两个漂亮得惊艳的女儿,看着她的背影,还是十七八的豆蔻年华。 当C 带我们在蒙城穿行的时候,每一座房子,每一扇窗户都开始张开翅膀,故事流动起来,我分不清是C在缓缓地讲述,还是那些屋子的主人在忧伤。
 




C 在蒙城居住了20个年头有多,downtown某个修道院的尽头的转弯处就是她的家,所有的艺术的故事,艺术的人生,她四周的那些房子,住过哪些有意思的人们,她缓缓诉说,我和大树听着蒙城的故事,优雅和浪漫弥漫开来,流动在我们的心田。





C的先生,水泊有许多其他的头衔,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和系主任,电影编导,画家等,但我最觉得描述他最贴切的,还是“艺术家”三个字。

其实,我对画画的艺术家一直有一种偏见,固执地认为他们都是生活凌乱的人。C和先生第一次来温哥华时候,我见到是一个身材适中挺拔,皮肤白净,气质独特,干干净净的男士,他脸上戴一副五四年代的眼镜,按照现在的行话绝对是“帅哥”,非常般配我的“美女”同学。

我一直没有机会观看王水泊独立制作的1999年奥斯卡最佳短记录片提名的作品:天安门上太阳升,但我看到了他们家里的那些画:大幅的钟馗捉鬼图,裱在织锦缎上;那些红色的毛泽东头衔的连环画,画在透明的塑料片上,一串串,从天花板垂挂下来,灯罩似地,把空气罩住,把灯光围住,让你回到那个年代。那儿,是我的童年,我如今所有的回忆几乎都是美好的,我们的原生态生活一直停格在简单的思想,简单的生活中。

水泊刚从北京回来,之前一直忙着做《艺文中国》电视系列节目的总导演,回到加拿大还要筹拍一部关于移民的故事片和一部关于80年代理想主义的纪录片,两部片子形式不同但都是讲我们熟悉的故事。

我自己一直想写书,写自己的故事,别人的故事,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故事也算得是“惊天地,泣鬼神”,想写写这我们这一代人三十年的心路历程,水泊说:你是不是在忙着教书赚钱?现在很需要好剧本,赶紧写吧,有机会我们合作。

这几句话,我一直铭记着,我不知道此生,我是否还有那份激情,放下手中的一切,远离诱惑,安静下来,写写我们。

==========================



我的感想:

什么是妙笔?这就是了! 让读的人   
有潜在的思绪隐隐流动的感觉,
有随着生动的细节一起移步换景的感觉,
有呼之欲出,如见其人的准确的感觉,
也会油然生成以白描而非重彩勾画出的脑中场景。。。

这一切不是光凭的技巧和什么花里胡哨的富丽堂皇,
正相反,顺畅而简洁的文字底下,流着作者的情感真因素。

然后
跟着一起思索了。。。

然后
如同一个浪子在与她-----相濡与沫的爱人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对这个旧日的情人开始“左手摸右手”,熟视无睹之时,就此让他重新堕入了情网,重新审视她的好,重又爱上了她---蒙特利尔~~~~

这是黑妮文字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