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成吉思汗后裔的故事(上)
文章来源: 歲月沈香2024-03-01 05:15:03

在我之前的一篇博文《大舅走了,他把家谱书传给了我…》中,我讲述了我妈妈家族有三本新旧家谱书,书中记载了我妈妈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以及很多的家族历史故事。

 

这是我这篇文章的链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604/202401/33838.html

 

我妈妈现在的姓氏姓余,跟蒙古族的姓氏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成吉思汗的后代会姓余?为什么他们要选“余”这个汉族姓氏?成吉思汗的后人是哪一代开始改姓余的?我妈妈是成吉思汗第多少代后裔?是成吉思汗的哪个孩子传下来的后代?成吉思汗的后裔是怎样迁移到重庆江津地区?我在读完了家谱书后慢慢梳理出来,写下这个系列,也为自己做一个完整的记录。

 

余姓在汉族是一个普通的姓,妈妈在重庆江津市的老家也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小康家庭。妈妈家有八个兄弟姐妹,外婆生了十个孩子,第一个和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因病夭折了。我妈妈本该排行第四,后来成了家里的老二。

 

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外公就因病去世了,我对外公几乎没有印象,从家里的老照片上看,外公中等身材,脸型是椭圆型,面目清秀、和善,不像是种庄稼的人,倒有点书生气。很奇怪,我外公的面部轮廓完全不是我大舅那样明显的大方脸,而是小脸,我小舅跟外公像,也是小脸,我和我妹妹也是一个大脸,一个小脸,她大我小。

 

妈妈家以前有自己的田地,常年雇人种地。听外婆说,由于外公为人善良、慷慨大方,对“丘二”(重庆方言指受雇佣者)都照顾有加,所以,解放初期划分成分时,村民们没有把外公定为“地主”,而是“富农”,这差别就大了。

 

外公出生在清朝末期,虽然是地道的农村人,但他受过私塾教育,能写会读,听外婆说,外公的家族有重视孩子教育的传统,所以,我妈妈这一辈家里的孩子都接受过教育,这在当时那个小地方,能让家里每个孩子读书是不多见的。妈妈说,外公很喜欢孩子,对孩子很少发脾气,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家里外婆是大嗓门儿,经常训斥孩子,孩子们怕外婆,不怕外公,所以,妈妈的家是典型的“慈父严母”家庭。

 

几十年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妈妈的家庭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小家庭,家族成员中没有做大官的,也没有做学问的,但是,这个家庭很温暖,是一个和谐有爱,讲究礼数的家庭。除了我大姨成家后一直在农村陪伴外公外婆以外,我妈妈家其他的孩子先后都走出了农村,在城里工作和生活。

 

然而,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家庭却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当我初次看到妈妈家的家族宗谱书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驰名中外,大名鼎鼎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竟然是我妈妈家族的祖先,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跟蒙古帝国的创始人有着一脉亲承的血缘关系。

 

旧版的家谱书非常有年代感,泛黄的纸张上散满了斑点,书由粗线缝制装订成册,毛笔手抄的竖行繁体字还没有标点符号,套一句现在时髦的话“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我万万不敢相信” 这就是成吉思汗的后人编写的一本家谱。

 

自古以来,国家有史记,地方有地方志,族宗有家谱。史记记载国家大事,家谱记载家族大事,只是《余氏宗谱》记载了本不姓余的一家家族历史。该宗谱记载了从铁木真起到铁木健的九子十进士改铁姓余,以及余家后人的故事,一共六百多年的历程,也记载了改姓余后,世系之繁衍的后人名单,我没有一个个细数,大概有上万人。一个家庭的繁衍如同森林里的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根据家谱书记载,我的妈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孙子忽必列(元朝皇帝)的孙子铁木健的第六个儿子铁承列的后代,妈妈这一代写的是“第二十七代”(我会在后面讲述故事中把家谱书中记录我妈妈这一代的那一页拍出来),我没有看明白,家谱书里也没有写清楚,这二十七代是从铁木真算起,还是从铁改姓余后算起?感觉应该是从改姓余后算起,因为,我看名单里都是姓余的人名。

 

这是成吉思汗的画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网络图片)

这是成吉思汗的蒙古文名字(网络图片)

这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画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藏,网络图片)

这是忽必烈儿子真金的画像(网络图片)

这是真金的儿子铁木健的画像(网络图片)

这是大蒙古国简易的世系表

这是我大舅年轻时的照片

这是我大舅老年时的照片

这是我小舅的微信头像,明显跟大舅长得不一样。

说实话,我以前虽然知道成吉思汗这个伟人,但我对蒙古帝国和中国元朝的历史并不十分了解,为了做到真正的追根溯源,了解更多的家族历史,我去台北市图书馆查阅资料,图书馆里有关成吉思汗和中国元朝的书籍有好几十本,我借了三本开始了认真阅读:《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创造者》、《成吉思汗》、《元朝:到底怎么回事?》,同时,我又在网络上查阅了一些有关成吉思汗和他的后裔的信息,对妈妈的家族历史来了一次恶补。

恶补结果,我对成吉思汗,这位“马背上的英雄”和“近代世界的创造者”,有了全新的认知。

 

第一,成吉思汗的名字“铁木真”其实不是他家族的正规传统姓氏,铁木真的父亲叫也速该,他的母亲诃额伦是当年父亲在路上抢来的已婚女人。也速该在抢到诃额伦不久后随军攻打仇家塔塔儿人,杀死了名叫铁木真乌格的塔塔儿勇士。当他返家时,儿子刚出生不久,于是,也速该给这个儿子取名“铁木真”。蒙古人一生只能取一个名字,终身不得更改,所以取名字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也速该给儿子取名铁木真,或许是强调蒙古人与塔塔儿人经久难解的仇恨。后来,有学术界人士讨论,认为铁木真的字根有往前冲、受鼓舞,创造性想法“天马行空”的含义。

 

第二,铁木真才几岁时,父亲被仇家塔塔儿毒死。他从小生活在暴力横行的小部落里,过着游牧的日子。他没有受过正式的教育,每天看到的就是杀人、绑架、掠夺和奴役。他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之下自生自灭,他体会到了人心的险恶,体会到了人的欲望之大、野心之强、残忍之极。他小时候本来是一个爱哭的孩子,动不动就哭,很怕狗,完全没有一点迹象将来是一个英勇的伟大人物。是恶劣的环境让他获得了求生和自保的本能,他还是少年时就杀死了经常欺负他的同父异母哥哥。

 

第三,铁木真在青年时偶遇了一名叫做月忽难的人,这位来自另外一个民族的外交使者给铁木真讲述了“独木易折、众林难摧”的道理。他对铁木真说,你现在的部落在大草原里太渺小了,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滴水,很快就会被太阳收走,如果你把部落这滴水放进一条河里就能终年流淌。他教导铁木真需要外交手段来赢得盟友,获得他们的支援和保护,要学会“借势自强”,借助别人的势力来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月忽难的话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盏马灯,照亮了铁木真前行的路。

 

第四,铁木真在一次次加入盟友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得人心。后来,他的盟主,也是他的义父,一位叫“王穴”的可汗(首领)担忧铁木真强大后会取代他的地位,决意设陷阱杀害他。铁木真在不知情的情况,只带有极少数人马前往赴约,途中得知有诈,拼命逃生,逃亡数日,疲惫不堪又无粮食,最后来到了偏远的巴泐渚纳湖边。回顾四周,他发现身边只剩十九个人,这群人中,除了有一个是他的弟弟之外,其他的都是朋友,他和弟弟是真正的蒙古族,其他的十几位来自不同的部落,而且他们的信仰也不同,铁木真是虔诚的萨满教徒,另外有基督教、穆斯林教和佛教徒。在生死关头,他们互相奉献、彼此忠诚,大家发誓永远效忠于他。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巴泐渚纳湖之盟”,这也是催生出成吉思汗日后蒙古帝国共同体形式的契机,是蒙古帝国统一的基础。

 

第五,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为什么在战争中能所向披靡,百战不殆?他的军队具有四个特征,这跟一般传统文明国家的军队迥然不同:(1)蒙古军队全是武装骑兵,没有步兵,打战速度快,总是能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出现在来不及惊讶的敌人面前,他们攻或逃都快;(2)蒙古军队在迁移时除了随时跟着士兵的大批备用马之外,没有军需库或累赘的辎重车队,进军速度轻快;(3)蒙古军人在移动的过程中,他们喝的是马奶,杀掉马就可当食物,同时边走边狩猎以填饱肚子,比如,每个士兵随身携带十磅的干奶块,每天将一磅的干奶块放进皮水壶里,就可撑过一天。所以,他们可一连跋涉十日,不用停下来生火或烹食;(4)肉、奶、酸奶或其他乳制品是蒙古军人的主食,他们食蛋白质多,谷物少,他们的牙坚骨壮,身体素质好,经得住挨饿。

 

第六,成吉思汗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他善于团结一批效忠他的人作为自己的事业支柱,他英明有为,懂得搜罗人才,重用有文化的人助他建国立法、治理国家。1206年,大蒙古国成立,铁木真被推崇为成吉思汗(元太祖)。在成吉思汗建国之前,蒙古人还没有统一的文字,成吉思汗俘虏了一名精通几种文字的其他族裔的文人,并重用他创立了蒙古文。成吉思汗之前,蒙古人没有正文的法规,人们遵循的只是传统惯法。建立大蒙古国后,成吉思汗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条款,称为《大札撒》(汉文译成《成吉思汗法典》),这成为了加强统治的主要辅助手段。

 

第七,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帝国的创建者,也是近代世界的创造者。在极盛时期,蒙古帝国的版图涵盖了现在三十个国家,三十多亿人口,而他统治下的蒙古人只有百万,军队只有十万人。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教授杰克· 魏泽福(Jack Weatherford)在《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创造者》书中认为,蒙古帝国不仅在马上征服了世界,也善于下马治理天下,他们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达,加速了区域间人口、观念及科技的转移。欧洲是蒙古征服的最大受益者,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鼓风炉及中国与波斯绘画风格的西传,导致西欧“文艺复兴”的诞生。蒙古人所主张的贸易自由、交通开放、知识共用、多教共存,以及国际法和外交豁免的精神,构成了近代世界体系的基础,从此,揭开了现代世界的大幕。

 

也许你认为这样的说法言过其实,不会赞同,我相信,一旦你真正了解了蒙古帝国的那些历史,你也会跟我一样对成吉思汗为世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深信不疑。

 

在下一篇博文里,我将开始讲述我前面提出的那些疑问,讲述铁姓改余姓的那些真实而神奇的故事。

 

我想有个家》由台湾歌星潘美辰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据说,潘美辰在求学的那段时间有过半年之内搬了三次家的经历,甚至穷到连着几天呆在租来的小屋里吃泡面。潘美辰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个人感悟创作了这首歌曲,从一个缺少家庭温暖的人的视角出发,表达了对家庭的渴求。1991年春晚,潘美辰演唱了这首歌而在大陆家喻户晓,王家卫在《繁花》里也选用了这首歌。

 

今天我翻唱了这首歌,谢谢大家聆听!三月来了,这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祝大家春安快乐!

我想要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

我想要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脸上流着眼泪

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

受伤后可以回家

而我只能孤单的

孤单的寻找我的家

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

但是我一样渐渐的长大

只要心中充满爱

就会被关怀

无法埋怨谁

一切只能靠自己

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

为何看不见你露出笑脸

永远都说没有爱

整天不回家

相同的年纪

不同的心理

让我拥有一个家

 

 

 

3/1 写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