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酿醪糟(米酒)的几点看法
文章来源: 牛城地主2015-12-30 17:09:28

醪糟,有时也称米酒,是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以前生活水平不高时只能在过春节时吃到,那时弄到点糯米也不容易。去别人家拜年时,给煮上一碗醪糟,显得很高大上和好客。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想吃就吃,也就不显得那么稀缺。但去朋友家爬梯时带上些,还是很出彩的,毕竟会做的人不多。在国外,醪糟基本上需要自己做,东方店里买来的不大让人放心,味道也很一般。

它之所以招人喜欢,大概是因为略带酒味,又有些甜的缘故,在吃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些红枣,汤圆,枸杞一类。

 


醪糟汤圆红枣汤

把醪糟说成酒有点勉强,它里面的酒精含量太低。它只是中国传统的黄酒发酵的开始阶段,刚开始就强行地被停止了。正因为发酵程度低,所以米还能吃,酒精度也不高。要是完全发酵的话,米就成了酒糟,汤就成了黄酒。

网上众多吃坛大师们纷纷亮着制作秘绝,本文无意重复,只是从我最近酿果酒的体会和角度来瞎掰一通自己的看法,道理都是相通的嘛。希望对爱好者有些帮助,有不对之处请指出,不胜感激。

先谈谈原料,国人推崇糯米,大多以其为原料。因为醪糟要连米一起吃,还是糯米口感好些吧,因为它的支链糖含量较大,易分解。有人用大米,问题也不大,自己喜欢就好,也有人把大米和糯米混起来用。我也做过大米的(东北大米),感觉没有糯米的甜,偏酸。从发酵的角度看,五谷杂粮都可以,因为黄酒的原料就是五花八门,能发酵是因为原料里面含有大量淀粉(大米里占到62-86%),淀粉里的葡萄糖是形成酒精的主要原料。有人把糯米跟大米,黑米等混着用,也是个方法。

关于原料的处理,一般非蒸既煮。其目的应该是在沸点下溶些淀粉出来以利于发酵(淀粉在沸点下水溶),组织更松软以利于酵母进入,以及在后期吃时不用那么费事(煮开即可,煮时间长了的话,那一点点酒精酒就全没了)。传统做黄酒都用蒸,也许比煮好些。在蒸之前用水泡一天,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软化生米,让米中含更多的水份,有利于蒸熟和发酵时出水。

无论蒸或煮,前提是熟,中间不带白心,要是搞得太烂的话,发酵太快,米不成形,影响口感,特别是对大米。一般蒸三、四十分钟,中间往米中添些水也行,省得米太硬。

关于酒药,一般用中国店里买的团状酵母,上面也没个说明用量。据说一团可以发五斤米。其实多点少点问题不大,多些发酵快,少些就慢些(酵母是会在发酵的过程中繁殖和死亡的),这个不是成败的主要问题。但多也有个限度,要是用一团酵母去发一斤米也不好。但不能用酿果酒的酵母,它们种群不同。当然了,家里有水果酒酵母的人家太少。

 


酵母(酒药)

前段时间我不信邪,还真用葡萄酒的酵母试了试,也发酵了,但那味道与醪糟相差甚远,没敢直接吃。索性再添点水,加点糖,看会出来些什么,搞试验也是很有趣的。

发酵时的添水量也还算个问题,喜欢直接喝酒汤的就多加些水。一般是稀到中间可以挖个成型的洞,但前几天我做时比这稀多了,也没问题。我看在发酵前适当加些糖还是可以一试的,可以增加发酵速度和提高酒精度。

做醪糟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我看有以下几点:

1. 容器: 容器的干净,干净意思是无菌,所用的容器,勺子等最好用开水泡泡(先用洗涤剂去油),在发酵过程中容器表面应该用干净的布或塑料薄膜盖好。容器最好不用铁具,玻璃,陶瓷器最好,实在不行就用吃饭或盛菜的陶瓷碗。

2. 温度:成功的关键是酵母能否正常工作,它工作需要糖和温度。糖是原料里带着的。70-85度(摄氏20-30度)是它最佳工作温度。冬天制作时中国人家里一般不开到70度,为了加温可以放在暖气片(别直接放暖气片上)或热气口旁。要是有电热毯放低档也不错,我前几天把它们放在烘箱里开着等灯,一昼夜就成了。有人用被包着保温,反正是啥简单适用就用啥。

温度高酵母反应快(酵母把糖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温度低些就慢些。太快和太慢都不太好。太快的应该影响口感,太慢的增加被污染的几率(也让人着急哈)。

从温度上看夏天做最好,可夏天吃的东西那么多,估计没情绪做这个。冬天里事情不多,也就有时间来鼓捣。

做醪糟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对待,一个环节的忽视会导致失败。比如心急,没等蒸好的米凉下来就加酒药,结果把酵母烫死了。要时两三天还没动静,米就会发酸,就算失败了吧。有时表面会长黑毛,应该是空气中的霉菌附在表面生长,把它们去掉,煮开问题就不大了。

煮时建议别煮太长时间,要不然那点可怜的酒精都挥发了。要是只喜欢那甜味也没关系。酿葡萄酒时有句话:Treat your wine well and respect them, 我想用在这也挺合适。

知道了其原理,做起来就随心所欲了,创造些别的品种和口味,不也是乐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