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7-03-13 22:22:56)
荣新江王静编
中国唐史学会联系信箱:lecture@travel-silkroad.com
.A
Acker,W.R.B,SomeT’angandPre-T’angTextsonChinesePainting,Leyden1954
愛宕元,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58-68
——,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东洋史研究》40:3,1981,28-6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3—23
——,李健超译,唐代两京乡里村考,《西北历史资料》1982:2,[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http://www.sdci.com.cn2006-05-22作者:杨谨来源:陕西文化信息网
    摘  要:唐代的外来居民在长安享受着李唐王朝开放与平等民族政策带来的自由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婚姻习惯和葬式葬仪。但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他们渐渐放弃了原有的生活习俗,融会到汉民族的大家庭中,然而又部分地保留了本民族的风俗与习惯。
    唐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7-03-08 11:35:20)
(《百家姓》研究)接上页博讯www.peacehall.com   “尸突”:司徒、司铎、司土,   “息慎”:司星、司甄、司城,   “石古苦”:司空、司寇、司国。   “诸葛亮”出身南阳,却自称“琅邪诸葛”,他的族祖必曾居胶东半岛,“诸葛”应是“东夷”姓氏。有人说宋国大夫“瞻葛祁”之姓“瞻葛”,就是“诸葛”;我以为孔子学生“郑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3-08 11:34:58)
《百家姓》是在宋代定型的一种识字课本,它的首句四姓是“赵钱孙李”,那是因为宋代皇帝姓“赵”;五代十国“吴越”国国王姓“钱”,吴越是在宋太宗兴国二年才归降的。故南宋学者王明清认为它“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百家姓》没有文意和哲理,只是教蒙童们死记几百个姓氏;但它编得押韵顺口,因此流传很广,影响也很大。   姓氏之初,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本文依据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对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匈奴、东胡、突厥三大族系的人种作一探索,并对国内外前人所提出的论点略抒己见。我认为匈奴、突厥均属突厥种,东胡属蒙古种。
  近20年来,中国学者潘其风、韩康信先后发表了几篇专题论文,研究匈奴、鲜卑、突厥各族的种属,为学术界探索匈奴、东胡、突厥三大族系的人种,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和先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一、结束语:"昭武九姓"
在唐代以后的历史上,西域地区又经历了人种上的进一步蒙古化,语言上的突厥化,和宗教上的伊斯兰化的漫长过程。此前,中国历史则常以"昭武九姓"来记载葱西诸国,而"康国"又是它们的强权和中心。《魏书西域传》说: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祈连山北昭武城,因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八、"休循"、"捐毒"、"尉头"与"塞种"
《汉书西域传》曾极其疏略地提及过两个"塞种"的部落,即"休循"和"捐毒"。所谓"塞种"本是西迁的"西戎"部落,它们在春秋时曾为河陇一带的边患,但经长期征讨、治理和自然融合,至秦汉两代已不成大患。而这些在中国历史中渐渐淡出的"西戎",于西方来说正是那些源源不断,并逐步构成威胁的亚洲游牧民族,波斯、印度、罗马诸国均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四、"乌孙"即是"爱新"
《史记》和《汉书》对西域诸国的记载,以对"乌孙"的描述最为详尽。它是一个于公元前二世纪在伊犁河-楚河流域游牧的,有着十多万人口的强大部落,《汉书西域传》说:"始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乌孙"和"月氏"既然原为河西走廊近缘部落,因此也有人猜测它们都是印欧人种的部落。汉朝为对抗匈奴而笼络乌孙,长期采取联姻政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三、"大宛"、"大夏"、"吐火罗"就是"达斡尔"
《史记》关于葱岭之西诸国的记载,是以"大宛"为中心来描述的,故名《大宛列传》。"大宛"和"大夏"分别是在"锡尔河"上游的"费尔干纳"(Farghana)盆地,和依旁"阿姆河"的"巴里黑"(Balkh)绿洲。《史记》说: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西域族国名与东北亚族名之关联
朱学渊
一、引言
《史记 大宛列传》是关于古代中亚人文、地理和政治的重要文献。作者司马迁(生于前135年)所采用的资料,显然是得自于同时代人张骞(生于前114年)口述或报告,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张骞两次西使的目的,都是为了对抗匈奴,他的寻访目标分别是"月氏"和"乌孙",他所了解的主要是葱岭以西的信息。自张骞凿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