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2010-02-13 12:49:51)
扫兴之人和助兴之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助兴之人。一种是扫兴之人。助兴也罢,扫兴也罢,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要改也难。助兴之人随和,以他人为中心,替他人着想,平易近人,合群。待人接物时常常附和他人的提议,不随便拂人面子,即便自己妥协(compromising)让步也罢,往往给亲朋好友带来欢愉快乐的心情和营造轻松的氛围。扫兴之人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绝不能拿中华民族的种族安全去冒险ZT——再评转基因主粮并推荐黎阳先生的文章张宏良后面所附是黎阳先生文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转基因、“饿死三千万”与灭绝十三亿》中第四、五部分节录。我们之所以再次发出有关转基因的文章,转发黎阳先生的呼吁,实在是因为转基因这个事情太大了,大到了有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程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遇到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中国种植转基因主粮的幕后推手又是美国ZT
张宏良大家好好看看下面这篇转自乌有之乡的文章吧。中国种植转基因主粮的幕后推手又是美国。大家回顾一下,30多年来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所有灾难,幕后推手几乎无一不是美国。——70年代末以支持中国镇压造反派为条件换取台湾的是美国,至今已向台湾销售武器50多次,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事实上把台湾纳入了美国领导之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开放瓦罕走廊——60年后美国大兵要重返中国ZT张宏良美国在完成了对中国经济殖民化之后,终于亮出了最后底牌:要求美军进入中国,建立军事基地。据香港媒体报道,美国负责公共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菲利普•克劳利说,为解决阿富汗10万美军补给问题,美国政府要求借道中国新疆瓦罕走廊,向驻阿富汗美军运送物资。克劳利还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时,已经向中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瞄准瓦罕走廊(戴旭)ZT戴旭不久前美国提出希望中国开放新疆瓦罕走廊,以作为驻阿美军后勤基地的提议,由于奥巴马访华时提出要中国介入阿富汗事务而发酵。中国媒体和民间近日议论纷纷。但无论是反对还是赞同,都把这个问题看小了。就像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是项庄舞剑一样,美国要“借道”瓦罕走廊,着眼点也不是阿富汗战场,甚至也不仅仅是着眼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爱心启示录》和它的作者李剑明博士有句俗语叫“猴子献宝”,是形容一个人藏不住好东西,急于想展现自已的宝贝,与人分享。在下属猴,猴性急急,今天迫不及待地向诸位献上一宝:《爱心启示录》,人民卫生出版社今年九月才出版。剑明兄前几年在达拉斯工作生活过几年。我们是如水之交。岁边年尾,除旧迎新,我们总要互相祝贺新的一年。与往年不同是,随着他们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9-09-13 10:13:22)
从黑塞小说走进黑塞城2002.11.22GroßansichtdesBildesmitderBildunterschrift:黑塞故居ZT今年是黑塞年,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家乡-德国南部黑森林里的卡尔夫迎来了它最伟大的儿子的125岁生日。假如你读过黑塞的小说,到这里,你根本就不需要导游。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在世界上翻译成了60多种语言,出售了1亿多册。在60年代,黑塞成了嬉皮士一代的偶像。卡尔夫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黑塞-想变成中国人的德国人2002.07.02GroßansichtdesBildesmitderBildunterschrift:卡尔夫的黑塞故居ZT赫尔曼.黑塞(1877-1962)是20世纪德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20世纪文学在全世界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个浑身上下生前身后全是矛盾的人。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市。他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后来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毛泽东写给女性的六首诗词是分别写给谁的?摘自《魅力毛泽东》作者:刘继兴天纵诗才的毛泽东一生当中写过大量的浪漫主义诗篇,其中有六首诗词是写给女性的。
  第一首是《虞美人·枕上》,是1921年写给夫人杨开慧的。杨开慧1901年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30年11月被国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9-12 14:56:36)
我读《悉达求道记》Siddhartha,汉译《悉达求道记》,又译作《流浪者之歌》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裔瑞士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Hesse在1922年出版的德文长篇小说。他把这部小说题献给了他的好朋友,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罗曼。罗兰。小说出版早期,并没有引起欧洲读者尤其是德语读者的应有重视。在作家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五年之后,英译本才于1[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