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后我自然会把此行的所见所闻跟家里人吹了一通。平时老爸对我在外面的活动并不太关心感兴趣,但这次好像有些特别,问了好多关于四平的事,诸如“去过什么地方没有”,“见过什么东西没有”。遗憾的是,我这一趟来去匆匆,在四平呆了不过几个小时,而且只是局限在车站附近,其他的一概说不上来,问我的这些事,我自然什么也不知道。那时我只是知道老爸在东北当过兵,受过伤,但具体的事都不知道,其实以我当时的阅历,就是告诉我,我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当我多少了解了一些历史,对这些过往的事想知道的更多的时候,父亲已经过世了,失去了由他亲自给我讲述那段历史的机会。我只是在那过后的好多年通过翻看老爸的履历,才大致对在那里发生过的事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四平在东北野战军的军史上被称为“四战之地”。三年国共内战期间,东北战场最惨烈的两次战役都发生在这里:一九四六年四月至五月间的“四平保卫战”,和一九四七年六月的“四平攻坚战”,两次战役的结果,都是以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的前身)在付出惨重代价而未能达到目的,最后不得不撤退而结束。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之后,中共由各地抽调部队干部进军东北,老爸也在其中。到东北后,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第二十旅(这支部队后来被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一一四师)。一九四六年四月,他随部队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对于这段经历,老爸的履历中只有寥寥的一句话:一九四六年四月在东北保卫四平(战役)半拉山门331.5高地防御作战一个月,任副政教(营副教导员)。而实际战斗的惨烈却远超出我们从那些打仗的电影里所能得到的想象。老爸在那场战斗中负了重伤,对他身体的损害也伴随了他的后半生。从后来老妈那里断断续续听来的故事(显然这也是她从老爸那里听来的)中,以及查阅相关的军史记载和个人的回忆录,让我能够逐渐补上了事情的全过程。
“半拉山门”位于四平东南的一座小山上,民间的传说是杨二郎奉玉帝旨意下界,为民劈山造田而用神鞭劈开的。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是国家3A级旅游区。从照片看,现在这里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似乎和神仙下凡的说法挺合拍。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十足的 “血与火” 之地。据有关资料描述:塔子山,海拔四百米,距离四平东南约十公里,是民主联军在四平东南防御阵地的制高点。331.5高地应该是塔子山防御阵地的一部分。时任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司令员万毅在他的回忆录里是这样写的:“十六日,敌五十师在进攻我塔子山高地时,除了以密集炮火向我阵地轰击外,还出动二十多架飞机向我轰炸扫射,并用大量的坦克掩护步兵疯狂向我冲击。。。守卫在该高地上的五十八团一营的战士们,在团,营干部直接指挥下,经一天血战,连续打退敌人十二次冲锋,毙敌六百余名。在激烈的反击战中,团参谋长,营教导员英勇牺牲。此后,五十八团将防务移交给三师七旅。”根据老爸的履历记载,七纵二十旅五十八团一营,正是他当副教导员时所在部队。三师就是黄克诚率领由苏北挺进东北的原新四军三师,七旅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名鼎鼎的 “叶挺独立团”。
那场战斗的惨烈我们如今已经无法知晓,从老爸留下的简单描述中所能知道的是:他所在部队的营指挥所掩蔽部被一发炮弹直接命中,营长,副营长,教导员以及营部其他人员全部阵亡。老爸当时恰好在掩蔽部外面,侥幸躲过这一劫,但却迎面被一发子弹打中,负了重伤,全营的指挥瞬间瘫痪。因伤亡过大已无力再战,不得不将阵地移交给三师七旅十九团。而后面的事情是:接替他们防守的七旅十九团又坚守了一天,到十八日下午,守军几乎全部伤亡殆尽,塔子山阵地失守。进攻的国军得以从左右两翼迂回包围四平,民主联军的防线因此发生动摇。林彪不得已,在未得到毛泽东同意的情况下就命令四平守军全线撤退。四平保卫战就此结束。
在官方有关的描述中,东北民主联军从四平的撤退是“主动,有序”的。当杜聿明进入四平城里时,所见各处空空如也,一无所获。但老爸的回忆却是远没有这样潇洒。老爸负重伤被送上转运伤员的火车,向后方转移。据他所说,他们这列车刚刚开出车站不久,车站就被攻进城的国军占领,后面没有离开的列车,人员以及物资全数被俘。万毅在他的回忆录里也承认“四平保卫站,最后可以算是被迫撤退”。四平一战失利,导致民主联军在东北战场几乎无法立足,一退千里,直到松花江以北才站住脚。林彪因此被部下讥讽为“撤退将军”,“逃跑将军”。老爸挨的那一枪,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那颗子弹由前胸打进,由后背穿出形成了贯通伤,子弹擦伤了肺叶,导致肺部受损,由此引发的肺气肿,哮喘,常年咳嗽的疾病,让他后半生饱受煎熬,伤愈之后也就再没有机会回到作战部队。他后来转业时被评定为“二等甲级”伤残。老爸说,按照一般惯例,这个等级是要在身体残缺少了一样东西的情况下才会评上,可见此伤的严重。
在我们经历的和平年代,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人往往对过去的战争津津乐道,对那些战将名帅崇拜不已,对那些成千上万人的伤亡却显得不屑一顾,认为那些不过是将帅成功路上的必要铺垫。而那些真正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却都不愿意再去回顾那个经历。据身边人回忆,刘伯承解放后从不看战争电影,林彪非不得已也绝不穿军装。他们应该是真正了解战争到底是什么的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从血与火中活下来的人,看着身后的累累白骨,能够心安理得的恐怕为数不多。从我记事起,到老爸去世,我不记得他何时有过侃侃而谈过往经历的时候,至多在碰到什么事情时让他想起了什么,会拿过去的事开个玩笑,或是举个例子教育一下。这次我的四平之行,可能是少有的能让他产生共鸣的事情,毕竟,他在那里流过血,几乎丢掉性命。也可以说,那是他的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