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微信:错误的把皇帝的头落地,当成山河破碎

(2025-11-11 20:34:28)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FxrQIUgGIy81yGd3Vv6xBw

文/迪梦闲真●史观

 
Image

 

 

有空读了点历史。发现读历史,有两种史观,一个是以皇帝视角出发的皇帝以及利益集团的史观,皇帝史观;一个是以人民老百姓的立场看历史,老百姓史观。

 

发现读历史,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皇朝皇家的胜利,当成人民的胜利;把庙堂的衰败,当成国家的灾难。于是,皇帝的头戴上桂冠,我们便痛哭流涕地说“国运昌隆”;皇帝的头落了地,我们便哀嚎“山河破碎”。

 

原因是,皇家把他们写的历史通过手段灌输给老百姓

,所以老百姓就把皇帝的历史兴衰看成自己的兴衰,于是就有了三呼万岁!

 

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怪事,深刻地戳中了历史认知中一个普遍而危险的误区——将王朝统治者的命运等同于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这背后隐藏着权力话语对历史叙事的长期垄断,以及我们对“国家”概念的混淆。




首先,帝王史观的本质:权力对“国家”定义的垄断

 


1. 朕即国家”的谎言:


   统治者通过意识形态(如“君权神授”、“天子”)、官僚体系、史书编纂(二十四史本质是帝王家谱),刻意将自身统治的稳固标榜为“天下太平”,将统治危机渲染为“国将不国”。这种叙事将“王朝政权”(一家一姓之私产)偷换成了“国家”(包含土地、人民、文化的共同体)。


2.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真相:

 


   无论皇帝戴桂冠还是落地,底层人民的苦难往往具有惊人的延续性。赋税、徭役、战争的重担,很少因王朝更迭而本质减轻。皇帝的“胜利”(如开疆拓土)常以百姓白骨为代价;皇帝的“衰败”(如内斗、奢靡)最终也由百姓承受饥馑与战乱。

Image
 

第二,为何我们容易犯这个错误?


1. 历史书写者的立场:

 


   传统史书多由依附于皇权的史官或士大夫书写,其视角必然聚焦庙堂,将帝王将相作为历史舞台的绝对主角。人民是模糊的背景板,只在“民变”、“流民”等威胁统治时才被提及。


2. 教育体系的塑造:


   历史教育长期侧重于王朝更迭、帝王功过、重大战争(多为统治者间的战争),强化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历史认知框架。“忠君”常被包装为“爱国”。


3. 宏大叙事的遮蔽:


   “国运昌隆”、“山河破碎”这类宏大、煽情的词汇,容易激发集体情感共鸣,却遮蔽了具体个体的命运。它让我们将复杂的历史简化为统治者的成败故事。

 


4. 对“稳定”的渴望:


   普通人厌恶动荡,皇帝(哪怕昏君)的存在常被视为秩序(即使是压迫性秩序)的象征。其垮台带来的混乱,确实会造成广泛苦难,但这苦难的根源恰恰是“不合理的旧秩序本身”,而非仅仅是旧秩序的崩塌。


第三,皇帝与人民:绝非一家人

 


1. 根本利益的对立:


   皇权的核心目标是维持和扩张自身统治,其基础是剥削(赋税、劳役)和控制人民。人民的根本诉求是“生存、温饱、尊严和相对的自由”,这两者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是根本冲突的。

 


2. 统治术的本质:
   皇帝视民如“水”(载舟覆舟)、“草”(刈割对象)、“羊”(薅毛对象),是统治和利用的资源,而非平等的家人。所谓“爱民如子”,本质是牧民之术,是维护统治稳定的手段。


3. 人民的“工具化”:
   在统治者的叙事中,人民只在两种情况下被“珍视”:
作为战争资源: “兵源”、“民夫”,为帝王的野心流血牺牲。
作为统治合法性的装饰: “万民拥戴”、“海内归心”,用以证明其统治的正当性。

 

Image

第四,如何跳出这个认知陷阱?——重塑历史观


1. 区分“社稷”与“山河”:


社稷 = 王朝政权:特定统治集团及其权力架构。它的兴衰是统治者的兴衰。
山河 = 真正的国家: 这片土地、其上生生不息的人民、传承的文化、共同的生活。它超越任何一朝一代。皇帝落地,社稷崩塌,但山河犹在,人民犹存,文化在苦难中延续或嬗变。

 


2. 将目光“向下”看:


   关注经济史、社会史、生活史、文化史。了解普通人在不同时代的劳作、生活、信仰、反抗。看赋税账簿、县志、笔记小说、民歌民谣,它们往往比官方史书更能反映真实的国家状态(是“昌隆”还是凋敝)。


3. 警惕宏大叙事的煽情:


   对“国运”、“天命”、“气数”等词汇保持清醒。多问:谁在定义“昌隆”?谁在哀嚎“破碎”?他们的立场是什么?普通人在这些宏大叙事下真实处境如何?

 


4. 理解人民的能动性:


   人民不仅是历史的被动承受者。逃荒、抗税、起义、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式,都是人民在极端压迫下求生、求变、甚至重塑历史的努力。王朝更替的真正动力往往源自底层火山般的能量。


本文的结论:

当我们为皇帝的桂冠高呼“国运昌隆”时,不妨想想那桂冠是否由民脂民膏铸成?当我们为皇帝的落地哀嚎“山河破碎”时,更该追问:破碎的究竟是压榨人民的旧牢笼,还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真正的“国运”,不在庙堂的兴衰,而在田垄间的收成、市井中的烟火、学堂里的书声,以及每一个普通人能否有尊严地活着。皇帝的头落地,可能是旧秩序的终结,也可能是新苦难的开始,但它从不等于“国家”的死亡——只要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还在呼吸、挣扎、创造,山河的呼吸便永不会停止。

 

 

读史者,当有穿透帝王光环、聆听山河呼吸的素养。

 

 

2025.07.18.粤港

Image

迪梦闲真公众号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