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美国 Moshang USA

独立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信息咨询
个人资料
正文

美国的学术江湖和挑战疫苗话术的直观数据

(2022-01-01 13:22:51) 下一个
 

 

大家新年好!这个“悠长”假期比较忙,没顾上写文。之前发过一个推特,当时有读者朋友希望陌上把里面提到的情况展开分析一下。今天新年第一天补上这个功课吧,奉上一份参考信息。

 

 

01. 撼动narrative的新研究

 

先回顾一下这个牛津大学的课题组,之前发的那篇Nature Medicine的文献。他们的大型数据分析做到了对40岁以下人群(男女混合),接种不同类型的covid疫苗出现心肌炎/心包炎的概率及与感染新冠后出现这种问题的概率的对比。

 

 

当时讨论过,这个研究还是做得粗,如果区分性别,并且把年龄分组更细一些(疫苗引发的心肌炎风险在16-25岁男性中更集中),估计结果差异会更显著。

 

随着我们对这个病毒和疫苗效果的认知的不断丰富,可以看到无论是病毒还是疫苗,年龄、性别带来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医疗本身就是个最讲究个体化的事情,万灵药不存在。所以这类细分化条件后的平行对比,既是医学常识,也是这次疫情至今,现实情况决定的。

 

结果该牛津研究组确实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们新的待审核的文献(preprint)做的就是这个事情。这当然也是网友们通过推特等平台对他们喊话才换来的结果,所以,坚持发声是有意义的。在一场进行中的科学讨论辩论中,不同观点的实力交锋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势力悬殊,甚至错误的认识在某个时期反而主导社会舆论,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的走向终究是往真相的方向迈进。而这次疫情,每个个体都无法独善其身,越多人反馈,才更让情况尽快往事实真相方向靠拢。

 

果然,在区分了性别之后,40以下男性面临接种疫苗之后心肌炎的风险,就比此前男女混合时候做的分析,对比更加清晰。

 

 

一直以来,推疫苗强制的人最常挂口上的一个说法就是,“疫苗只是一个小型病毒,即使接种疫苗出了副作用,如果感染病毒会更严重”。但是可以说这个图,直观地给出了挑战这种narrative的数据依据。这将是搞一刀切的疫苗强制派们越来越难以回避的挑战,如何在面对此类数据的时候,自圆其说。

 

当然,他们暂时还有可以打时间差的窗口,比如挑剔文章还没有经过同行审核、贬低研究者及传播者的信誉和学术能力、煽动仇恨把科学之争挑拨成群众斗群众的政治运动,等等。但是,时间站在真相一边,假的真不了。

 

总之结论很明显了,病毒感染带来心肌炎问题,在4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增加,问题越严重;但是疫苗带来的心肌炎副作用则相反,呈现集中在40以下男性(不少数据显示尤其集中在12-25岁的男性人群中),而且,甚至似乎此类疫苗伤害的受众反而更多是原本完全健康的男孩。

 

所以说,这篇待审核的文献,很有可能是改变对青少年接种Covid疫苗风险认知的一个重大新突破。因为一旦发表,这将开启更多“对于特定人群,主要以病毒低风险人群为代表,疫苗是有可能造成比病毒更大伤害”的科学大讨论。而该牛津研究组选择圣诞节将此项研究发布到medrxiv.org,可能是巧合,也可能别有真意吧。

 

还值得一提的是,图中最后一组数据,即粉红色柱(bar)对应的是感染新冠后得心肌炎/心包炎的频率。但是考虑到很多同年龄段感染covid后轻症、无症状,并不会汇报,所以这部分数据其实比实际的还要高估了若干倍。再考虑到,即使没有接种疫苗,也不是人人都会感染,如果加一组不打疫苗的40以下男性心肌炎的数据,这个风险还要更低。

 

 

换句话说,就是接种Covid疫苗后引发年轻男性的心肌炎/心包炎问题高于基础线的风险,其实比这个图反映出的问题还要大。

 

这个问题上的科学探讨,自6月初以色列发布第一组大数据以来,全球就不断更新。其实笔者在9月就做过视频节目,当时以美加三国数据都显示,新冠疫苗引发青少年心肌炎,甚至比感染新冠后住院几率高六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4UlACktYeo

刚刚查了以下,里面介绍的一篇最直接相关的文献,到现在4个月过去了,还没给完成同行审核。这次牛津课题组的这个待同行审核的研究,算又一次背书已经不断被全球不同国家不同研究组发现的,一个很值得深入关注的现象。这就引发了本文想谈的第二个问题。

 

 

02. 美国学术界江湖

 

可以说,这个疫苗自从开发以来,就没有摆脱过政治化。如果说救死扶伤第一,为什么要刻意延误发布时间,拖到大选后才宣布疫苗研发成功的消息?如果说科学是客观的,为什么那些大选前叫嚣“该疫苗是法西斯总统领导下开发出来的,自己坚决不打”的人,除了一群知名政客还包括不少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在换了一个总统之后,现在忽然成为最积极推广疫苗强制的同一群人?

 

这一次美国学术界的江湖恶斗也是彻底暴露,以“大巴林顿宣言(Great Barrington Declaration,GBD)”为代表的抗疫政策主张,尽管获得来自科学家和民间的很多支持,但是从一出现就被本届政府的高层官员打压(见下);而前面提到的,对疫苗效率的科学质疑,包括深入分析青少年covid疫苗副作用问题的严肃研究被拖延发表,等等情况的存在,无不表明出一条主线,那就是像Fauci、Collins这类7、80岁年长掌管学术界资金分配及各种资源的资深政府官僚巨头,对权势根基不如他们深厚的以青壮派科学家为主体的后起之秀,有一种明显的压制排挤操作。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status/1476360917352857608?s=20

 

以Fauci的narrative为代表的这派,主张更严苛的口罩令、疫苗强制令、社会封锁、学校停课,代表就是有的东亚国家和美国加州;GBD派保障社会正常运作下的定向保护易感人群,与病毒共存的迹象更明显,代表是瑞典、美国佛罗里达州。

 

这种学术和抗疫政策之争,本质上是关于科学定位病毒的可怕程度与疫苗效力及风险的讨论,但是早已经超出了科学范畴,蔓延到政治,并深深影响、分裂着美国社会,包括你我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都被波及其中。一个现象,往往支持Fauci的narrative的人,喜欢祭出“主流”、“科学”这道尚方宝剑,攻击、排挤身边持不同意见的人;支持GBD派的,却更多是在质疑强权和大政府管制,而不是纠缠于身边圈子里搞人身攻击和口舌之利。

 

Fauci等人主张的抗疫模式,更为方便有条件在家工作的“电脑族”等中上产富裕阶层,付出更多代价是社会底层,尤其对穷孩子的冲击会延续到成年。现在经济落后社区孩子的长期停课停学,就是十年后的街头暴力的增加、治安下降、监狱被囚犯挤爆,等等具体的社会问题。很多政策的负面代价是有延迟的,但是短视的操作却往往让政客更容易操控恐慌,制造混乱骗取选民支持。比如2020年大选前整个主流媒体天天摆个死亡计数,2021年美国死于新冠的人更多,但是我们却完全听不到左派媒体对政府的同类程度的质疑,就是典型实例之一。

 

附庸强势一方,即抱大腿,总是眼前代价更小、面对舆论压力更安全。但是,加大社会贫富差距的政策,短期可以带来疫情中股市、房市狂飙让小部分人赚得盆满钵满,放眼到长期,迟早会要让衣食无忧阶层也一样付出代价。而社会一旦陷入动荡,有些资产但又没有到超级巨富的人群,其实更早受到冲击。我们华人恰好不少正就是处于这种社会阶层状态。看看加州比弗利山庄这种满是几百万、几千万豪宅的社区的以下这则新闻。

 

 

如果民众不冷静下来剥离政治宣传与客观事实,不愿意倾听辩论双方各自的观点和出发点,就会上蛊惑者的当。俗话说政客“不会浪费任何一次危机”,就是这个意思。

 

 

03. 反Covid疫苗强制,不是反疫苗

 

反对疫苗强制的并不是要求剥夺您及家人打疫苗的选择,而是希望保留不强制别人接种的个人选择。我们的诉求只是希望你们能对不同想法做法的人的出发点,多一些冷静的理解,少一些被带风向的信息操控,情绪化扣帽子。

 

真正的科学就是不断地质疑,科学结论也会在更新中发生认知上的改进和动态变化。看看陌上过去一年发的文章,在2021年4月底的时候,我们曾经对疫苗寄予厚望,当时科学家也普遍认为当50-90%人群通过接种疫苗免疫之后,就可以看到感染率的显著下降。

 

 
 

 

但是事实却与之相反,所以,我们对covid疫苗的认识,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与时俱进。

 

最后,在疫情这场持久战疲劳战中,愿大家既不要恐慌也不要大意,保持身体健康,行百里半九十,越是觉得苦撑坚持不下去的时刻,离云开日出的那天其实越近!

 

 

 

 

Contact/联系方式:

陌上YouTub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