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斯

心中自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
正文

黛玉真的是小心眼吗?

(2021-04-23 07:12:00) 下一个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或是戏剧舞台上的剧目,对人物的刻画大都泾渭分明,无非是或好或坏、或善或恶、或忠或奸,就像戏剧中的脸谱,直观一看便知是好是歹,于是乎形成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简单直观的欣赏趣味和二元化的单一思维定式,任何作品及其人物定要给出道德评判才行,这种审美观直到今天还深刻地影响着很多的读者和观众,而到了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更是达到了极致,剧中的主角无一例外的都是高、大、全式的近乎完美的英雄人物,但都因太过拔高而失真,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而反面人物又都是外表丑陋、形容猥琐、心肠歹毒且无一可取之处的坏透顶之人,这样一来便缺失了人性中的中间灰色地带,完全脱离了真实生活的鲜活及复杂。而《红楼梦》这部非凡作品的诞生,则极大地颠覆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真实地反映出了人性的繁复多样性。书中人物既无大奸大恶,亦非完美无瑕,各人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但却是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立体而丰满,绝非脸谱似的存在。它不落巢臼的人物刻画方式,给传统文学注入崭新的活力,且影响深远,至今不衰。《红楼梦》作者亲身经历过繁华与幻灭,洞悉人性,以超乎寻常的悲悯心,对书中人物几乎不作任何道德评判,完全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和体会,这恐怕也是为何此书自诞生之日起,便有粉丝拥笃者无数,其魅力实乃旷古未有。更令人惊异的是读者对书中两位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争论和喜爱,竟形成了“拥林派”和“拥薛派”之争,足见此书的魔力非凡。

说起《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角林妹妹黛玉,恐大多数读者轻易就给她贴上了爱哭、小心眼,爱使小性儿、牙尖嘴利的标签,而与之对应的另一位女主角宝姐姐宝钗,人人都喜她随分从时、行为豁达,且善解人意,擅施小惠,故深得下人之心。但事实真是如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吗?黛玉真的是小心眼吗?我们不妨一起来细细分说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说黛玉小心眼的表现都有哪些。第一次当是第七回周瑞家受薛姨妈之托送宫花的时候,她把黛玉放到了最后一个,黛玉问明白后,便冷笑道,“我就知道,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周瑞家的是谁?此人乃贾府实际当家人王夫人的陪嫁丫鬟,在贾府地位可想而知,因贴身伺候王夫人,自然深刻洞悉王夫人心思。她此次受薛姨妈所托,给姐妹们送宫花,偏偏把黛玉放到了最后一位,是有意还是无心?值得玩味。按说,照老祖宗疼爱黛玉的心,几乎跟宝玉一样,迎、探、惜三姐妹倒靠后了,明眼人都能看到这个,但周瑞家的凭什么敢公然藐视黛玉,把她放在最后一位呢?合理的推断自然是她知晓王夫人心思,知道王夫人心目中的儿媳人选是宝钗,而绝非老祖宗属意的黛玉。敏感且聪慧过人的黛玉,察觉到了周瑞家的对自己的轻视,为自保且今后不再被人蔑视欺负,这反应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有着七窍玲珑心的黛玉,深知像贾府这样的高门贵府,下人们攀高踩低,见风使舵是常事,上下人等都长着一双势利眼,黛玉身为孤女,投靠贾府,虽有老祖宗庇佑,但凡事还是要小心翼翼,常需看人眼色行事。若因此事而认为黛玉是小心眼,挑剔下人,那恐有些言过其实。

再看看第八回,宝钗有恙,宝玉去梨香院探病,宝钗借赏玉颇有心机地引出“金玉良缘”,及“冷香丸”,正说的亲热,黛玉来了,见此情景,心中泛酸,便话里话外捎带机锋,讽刺宝钗、宝玉。有人说黛玉有些小题大作,不够大度有涵养,也是小心眼,但这不正是黛玉深爱宝玉、太过在乎宝玉的正常表现吗?

其实说黛玉有些小心眼、爱哭爱计较不假,但她却只对宝钗拈酸吃醋、尖刻挑剔,细想想,她不都是为了她自己的最爱?宝钗进贾府之前,宝、黛同吃同住,两小无猜,和和美美,老祖宗看着这一双小儿女更是欣慰不已。但这一切却因宝姐姐的进府起了微妙的变化。宝钗进府后不久,“金玉良缘”的说法便开始在府内流传,而宝玉彼时年少,心性不明,对宝姐姐也是一般对待,并无厚此薄彼。这让深爱宝玉的黛玉怎能不计较?换作旁人,就真的能无所谓不介意?

而后类似这样的小别扭,还时常发生在黛玉、宝钗、及宝玉之间。譬如得知宝玉从宝钗处说笑回来,黛玉便着恼宝玉,对他不理不睬,非得宝玉去好言哄劝方好;又譬如得知宝玉收了一个金麒麟,宝钗脱口说出湘云妹妹就有这个,黛玉便忍不住出言相讥,讽刺她只记得旁人随身穿戴的这些小玩意儿,自然暗讽她的“金玉良缘”之意,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还真不少。恋爱中的青春小儿女,彼此之间的说笑、打趣、逗嘴、着恼,种种纠缠和微妙关系,本该如此,所谓关之深,则责之切,又怎能说黛玉只是小心眼呢?

湘云心直口快无心机,在第二十回中曾当面说黛玉专挑人的不是,再不放人一点,还说如她能挑出宝姐姐的短处,她便服她。这就有些出言不逊了,但过后黛玉并未为此和湘云计较生气。接下来的第二十一回,湘云和黛玉同寝,还未起床,宝玉就忙忙地赶来了,还就着湘云的洗脸水洗了脸,而后又当着黛玉的面,死乞白赖地求湘云帮他梳头,足见两人之间的青梅竹马的亲密关系,就连宝玉的丫鬟袭人还为此事吃醋生气呢,可黛玉见状,却丝毫没有醋意,坦然的很。可见黛玉的吃醋也仅是对宝钗一人而已,说到底还是因为“金玉良缘”。

但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黛玉从宝玉那里非常笃定地得到了感情上的印证,可说是从此海阔天空了。在那回书中,快人快语的湘云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结交如贾雨村这类为官作宰之人,平素最尊重爱惜姐妹们的宝玉,此时却一反常态,无礼出言讥讽,说“姑娘请去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从袭人口中得知,宝钗也曾规劝过类似的话,同样遭宝玉无礼对待,袭人直夸宝姑娘大度,若是换了林姑娘,还不知会怎生吵闹,这时只听宝玉毫不避嫌地当着湘云和袭人的面赞赏林妹妹,“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早就和她生分了”,此话恰被黛玉在门外听见,内心激荡,心想不枉自己素日引他为知己。此时黛玉得宝玉深刻理解自己后便立马放下心结,和宝钗转为“金兰契”的关系,情同姐妹一般,对宝钗满腔真挚而热烈的姐妹情谊,何来小气一说?而且对袭人在背后说自己的不是,也丝毫没放在心上,对袭人的态度一如既往,完全称得上大度宽容待人了。

若再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更有意思的现象。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自然也是薛姨妈的内侄女,跟宝钗算是姑表亲,从亲戚份上,她们俩关系应该更近,然而从书中的描述来看,王熙凤却跟黛玉亲密的多。宝、黛之间有任何矛盾,老祖宗必让王熙凤去说和调解。譬如有一回王熙凤给各房送茶叶,送到黛玉这儿却开起了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们家作媳妇?",又笑指着宝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污了谁呢?",完了还说要找黛玉给她帮忙做事。若非平日里关系亲近,又知道老祖宗的心思,人精似的王熙凤断不会胡乱开此玩笑的。可在整本书中,却从不曾见王熙凤和宝钗之间有过如此亲密的互动关系。抄检大观园时,王熙凤力主不能抄身为亲戚的宝钗住的蘅芜院,对同样是亲戚的黛玉的潇湘馆却照样搜查,并百般为黛玉、宝玉的关系打包票,可见在王熙凤心里还是内外有别的。虽说这其中必有老祖宗的关系起作用,但若黛玉是个小心眼的,人精似的王熙凤还会如此待她吗?

香菱是薛蟠的妾室,跟着宝钗住进了大观园后,宝钗自己不肯教她作诗,却让她去拜黛玉为师。如按常情,宝钗自己就是一个杰出诗人,和黛玉不分伯仲,黛玉但凡有一点小心机,就理应推辞,让宝钗自己教便是,黛玉却当仁不让地做了香菱的老师,而且她这个老师也说得上是尽心尽力,诲人不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果然后来作出了好诗。可见黛玉为人之霁月光风,绝非小鸡肚肠、斤斤计较之人。

《红楼梦》此书的最大魅力,便在于品查人性,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留下了一个千古传唱的绛珠仙子黛玉的形象。又因厚道悲悯,使得他下笔分外慎重,加之又惯用春秋笔法,表面上描述的,可能跟真实相去甚远,需读者自己去慢慢体会和感悟,黛玉的为人方式便是很好的例子,如上文所述,她绝非书中所写的那样小气,爱计较之人。另一个例子就是宝钗的为人,也绝非若书中描述的那样,大度宽容,这一点我将另文再叙。说不完品不尽的魅力无穷的《红楼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菲利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ucker' 的评论 : 多谢!红楼博大精深,寓意丰富,值得反复品读。
dell_dell 回复 悄悄话 其实还是小气,因为自己谈恋爱而带来的情绪变化影响到了不相干的人,都是缺少气度。 当然十几岁的女孩很难做到。
womaninhome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很好!赞!
Zucker 回复 悄悄话 评的好,在周端家送花一事上点中要害真如醍醐灌顶豁然明白的感觉。感觉
烟雨丛兰 回复 悄悄话 送花那会儿,宝钗还待选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