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岩声

小说,随笔,游记,杂文
正文

比利时风情:布鲁塞尔多边情酒楼

(2020-08-14 03:53:03) 下一个

比利时有一本严肃白领文化周刊,名叫 LE VIF/L'EXPRESS,我曾订阅过不断的时间。在编号为2011-6-24/30的那期上,有一篇文章讨论多边情,POLYAMOUR。谷歌翻译器将之译作劈腿族,意思是,脚踏两只船。我觉得,这极难听,也不准确。双边情难道就不需劈腿吗?不劈腿,闭得紧紧地,如何干那事儿?所以,咱还是按POLYAMOUR字面译作多边情吧。就是同居(结婚或未结婚)双方,各有各的情人(一个或多个),并正大光明地去幽会,在情人那里小住几天,又回家来。同居的对方不以为怪,也不指责,因为他/她也这样。这种多边情,照我理解,正是萨特和波伏瓦所实行的那种。而据法语维基百科,多边情还有其它形式,例如多边情人同居于一个屋檐下,多人之间公开的无性界友谊。各种不同形式的多边情的共同特点是,非拥有性,开放性。因此,与换妻相比,多边情应该算是一种进步。换妻的本质,是把配偶当作一种财产。这显得有些猥亵和小人。

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可以同时爱上几个人吗?》。这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废话。人当然可以同时爱上几个人,就像一个母亲可以同时爱几个孩子。人的爱心是无限的,不像银行存款,用一点少一点;有限的,是人的爱资,即实现爱的手段,例如金钱,时间,性欲等。在一个人身上多投了一些爱资,在另一个人身上就必然会少花,于是就有可能引起嫉妒和矛盾。两个人的世界都充满风险,大多数(法国63%)婚姻家庭失败解体,更何况多边情家庭?然而,就是有一些人喜吃螃蟹。据文章介绍,在布鲁塞尔市中心一家酒馆(Café-Poly, Maison Arc-en-Ciel,rue marché au Charbon 42,1000 Bruxelles,下图),每月的第一个周三,多边情男女在那里聚会,交流经验。

其中有一人,Philippe Hubot,还上了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广播电台,介绍心得体会。他今年42岁,和女友同居22年,两人育有一子,20岁,一女,18岁。他说,每次和情人聚会几天回到家来,女友不发脾气,他感觉很好。可是,圣诞夜晚,女友去会情人,他独守空房,感觉很不好。但两人早已达成多边情协议,实行了许多年,他也无话可说。至少,家庭保住了,他感到欣慰。因此,他认为,在合与分之间,多边情提供了第三种可能。

不管世道如何变化,如何自由,如何自私,人,绝大多数人,还是需要家庭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害怕孤独。孤独意味着势单力薄,无人关心。不是只要和他人在一起就不孤独。正像《蝴蝶梦》里说的,人在沙漠里感到的孤独,与在挤满人的旅馆里感到的孤独,是一回事儿。必须和可以信赖的、不需说话也能相守的人在一起,才能远离孤独。这样的人是谁呢?当然只有家人。而维系一个家庭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是爱——比如还未到七年之痒的新婚夫妇,但大多数情况下,更是义。义,在家庭范围内,就是责任。对家人尽义,就是对自己尽义,是产生幸福感的一个源泉。一个双边家庭,如果在破裂之路上,走得已经很远了,不可能再回到感情原点,那么只要义还在,不妨考虑一下多边情的可能,像Philippe Hubot那样。

或曰,既然无可挽回,干脆离婚,另起炉灶,不就得啦?

问题是,离婚总是一场灾难。孩子归谁?财产如何分割?无穷的头疼事,无尽的心有不甘。而人生无非就是一场糊涂,还是糊涂一些为好。多边情便是一种糊涂,只不过,所涉人等,通过协议,各取所需,各自独立、清醒地糊涂,于是,大家一团和气,终达老子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我以为,以上这些,就是用通俗中文译写出来的比利时那杂志关于多边情的文章,《可以同时爱上几个人吗?》要说的几层意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