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 zhuangxin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 [1] 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美术馆筹建委员会特聘外籍专家。 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 ,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1989年获 “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
正文

转载 今日·ART【专访】裴庄欣:以画说话(上)

(2020-02-18 00:42:21) 下一个

 采编/严虹 今日ART 杂志 

裴庄欣

艺术家

 

西藏20年美国30年 

半个世纪的单一创作主题:西藏

 

 

今日·ART:您是如何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的?

 

裴庄欣: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坐落于成都的四川音乐学院度过的。“文革”开始后,我就读的太平横街小学(现改为川音附属小学),因武斗常停课,因此我的空闲时间和业余爱好很多:看小说、下围棋、养热带鱼、装配晶体管收音机等,也与院里几位,包括旁边的四川大学院子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画静物和石膏像。当时没有专门的老师,每次听说谁画得不错,我们就成群结队走路或借自行车去学习,如确实画得好就争取把他拉到群里,画得不好人又不怎样,总会有同伙从他那顺点颜料炭笔回来分享。中学参加过班上黑板报制作,除常见简单的工农兵及大拳头,也用先打九宫格方式来放大毛主席像,刚有点轮廓后赶紧把底粉线擦掉宣称是自己徒手勾成的,然后等着同学老师的惊讶和赞美。

 

从1957-71年居住的怀园

 

当年川音由工人与军人组成的领导管理,被打倒的资产阶级黑5类下放到绵阳农村五七干校,院子里学音乐子女倒是不多。有些小伙伴们则要面临当农民的命运——下乡地点是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1962年大灾荒时全国饿死最多人的县。

 

1972年 作为修理学徒工随车队第一次到拉萨

 

后来我竟然还有到边疆去的幸运机会,那年正是1971年我15岁。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我把自己关在一小房子闷哭三天。随后我坐七天货车到达西藏昌都,在修车场当上学徒工,月薪八元。由于有美术基础,很快被车队政工人员发现,开始兼职为车队设计黑板报,为地区交通厅及当地其它单位画宣传画。1973年,我的《青春献给新西藏》在西藏日报上发表后被调至昌都地委宣传部任美术宣传员,开始了一个职业艺术家的漫长生涯。这画的标题也成了生命中难以解脱的重要情怀。

 

 青春献给新西藏 1973

 

同年参加了西藏美术创作团到昆明参观“户县农民画展” ,并跟着拉萨画家丹郎、扎西次仁等有美术专业背景、普通话讲得也极好的藏族画家学水彩、素描、速写技术,还拜访了从成都来看展览的以画藏区题材著名的版画家李唤民、徐匡老师等,当年他们的作品对我影响较深。之后重要是1974-1975年,到昌都江达县字嘎牧区格里贡乡参加建立人民公社的工作,其间经历的一切成为我后来在艺术生命中最珍贵的创作源泉。

 

我画的昌都街头宣传画 1973

 

1976年,去拉萨参加自治区工农兵批林批孔创作组,与下乡知青张晓红合作完成一张打倒走资派的水粉画。之后耍赖留在拉萨老城里“西藏美术摄影办公室”藏式小院二层。楼下一间八平米小房住着自愿进藏工作的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黄素宁。她带来一批非常有才气青年画家作品,包括陈丹青的油画原作和二大本速写,使我大开眼界。9月初,她请来了陈丹青等几位老师办美术训练班,遗憾因毛泽东去世,昌都来电报催我回去,我连丹青油画写生也未见到。没想到10多年后,才在纽约时报广场旁边陈丹青工作室里,看到了他刚完成,因故也未在国内展出发表的组画。

 

冰雪融化的时候  1976  西藏日报

 

1979年,在四川美院油画系学习的第二年,我以三幅作品草稿,参加了X届全国青年美展审稿,其中有《鸽子》《殿堂》, 但以上均未审稿通过。之后负责主审的魏传义老师和叶毓山院长单独叫我到绘画系办公室谈话:“我们能基本把握现实主义和伤痕类画稿,但是你稿件因涉及宗教和少数民族题材,我们也不太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所以经过大家讨论后不予批准。你创作有一定藏区生活基础,但这些与传统美术所表现的区别很大,我们仍然给你提供创作时间、材料和画室,你换一下,画点其他的藏族题材吧。” 我只好在没有充分素材和准备的条件下,勉强画了一幅不太满意,但曾经熟悉的场景《牧区的锅庄 参加了四川省青年美展。 

 

牧区的锅庄 1979

 

当时同学高小华、程丛林,包括现在纽约的王川同学等创作的伤痕绘画经“美术”杂志发表,立即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第二年另一展览,罗中立画《父亲期间,我学乖了点,作了比较主流《茶开了》的稿件,获通过。那年粟宪庭先生首次到川美,晚上在叶毓山老师家里举行欢迎晚宴,到场的除几位已经知名的同学外,叶老师竟然还叫我去参加了。当时每月每人仅凭票供应半斤肉,见学校伙食团厨师们用大瓷盘端上整条大鱼和各类丰富肉类那一刻,竟成为我对川美最美的回忆。

 

1982年,完成了一组四幅,自己也未发布过的毕业创作写实油画,从那里离之后三十八年我从未回过四川美院。电影《走出非洲》中“she never come back”这句和其故事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鸽子 素描稿 1979

 

 

殿堂 油画稿  1979

 

 

下雪天  四川省少数民族美展 1980

 

茶开了 1981 四川省青年美展 获优秀奖

 

今日·ART: 您曾在西藏生活过将近二十年,西藏的高山雪域和民族风情也是您作品中常出现的题材,为什么这段经历在您的创作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裴庄欣:曾有个说法,1980年代的西藏,一批青年人在古老圣城里,重新点燃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产生了中国先锋文学中的先锋。那时的西藏,是全国文青当时能走到的最远和最不一样的神圣之处和远方。在西藏得到灵感和启示的众生何止千万,至今西方和国人继续到这寻找理想中的文化和神性,仍前赴后继有如过江之鲫。转上前几天我修改旧画发给扎西次登老师后他的留言:“裴老弟:年纪大了有回忆过去的毛病。真怀念那段已经失去且再也不能复返的灿烂岁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段放松自在的时间太珍贵了!你这幅老僧忧郁地望着膝下两个小雀的画面,似乎也在传递着这种对逝去与沧桑的怀恋之情。”       

 

我们凝视着高原的黄昏 1984

 

牧民一家 组画之一 1983 香港美术家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创作的宣传画1985

 

热爱:不完全是地域性的自然风景、历史、种族和宗教,而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观,这些当然不容易被匆匆过客感受和理解 。冥冥之中与这种文化联系如此紧密和深厚,不仅仅是因为青春和生命过程中留存下来爱与痛的烙印,在游历了世界以后,才真正知道自己最终归属于哪片土地——心灵的故乡。

 

重要:是时间推移后沉淀下来的人与情,离别和浪迹于彻底不同环境强烈的反差之后,自己慢慢在梦境和回忆里获得重生,并延续着高原慷慨给予我的当下生活及艺术创作的崭新的激情。

 

百年前的意大利人图齐,大概是到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丹萨替寺,山南贡嘎曲登寺后写下的感叹:“ 西藏仍然是悬浮于新思想汹涌澎湃的世界上的古岛,拥有灿烂伟大的文化、与生俱来的艺术敏锐性、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我迷醉于弥漫在西藏的中世纪气氛中,无论其表相如何,比起西方,这里更能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关于图齐这些年我关注很多,他对藏学特别是佛教艺术的研究和著作,奠基了全球范围不可逾越的一位伟大学者。每当想到百年前就有这么一些人,竟然有如此的情怀和理想,还有法国妮尔,日本和尚河口慧岸,俄国亿万富翁画家留下的有关大量画作等等,我所做这些又算什么呢?

 

废墟中开始重新修复的甘丹寺1983

 

向米开朗基罗致敬 1983

 

草原上的锅庄  1984 第五届全国美展

 

 

 穿袈裟 1987  中国首届专业油画展 上海

 

今日·ART:您在八十年代末赴美求学,当时国内和美国的无论是社会文化环境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颠覆性的差异是否给您造成过困扰?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裴庄欣:当年我是西藏自治区文化系统第一位获美方教育基金会全额奖学金的,到位于长岛的纽约州立大学 At Stony broke学习。刚一下飞机,看到雨中路上仍有众多汽车,包括朋友家楼道散发出的奶酪味都让我震惊,我不敢用差异这个字来形容。最可笑的是,我面临最大挑战竟然不是英文,而是只会讲四川话。这一切用英文 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倒是极为准确。一些人在颠覆和差异中彻底放弃了自己的过去,找到了更好机会和新的艺术风格。然而我这个边疆来的胆小又认命,口头禅总是“落地生根” ,擅长在困扰中寻找自己。不敢说自己是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待在某个山洞,至今仍沉默不语的修行者。也羡慕那些来了没几天就获得了成功又胜利返回祖国的朋友们。当然,通过学习使自己缓慢慢在油画技术上有所提高,以及后来多元表达方法也算颠覆吧。

 

困扰是不能像原来那样画画了。你不再有任何熟悉的文化和朋友圈了,困境来临时没有亲人或朋友能够帮助你。像所有的新移民一样,我习惯于靠勤奋打工来保障自己和家庭生存。

 

殿堂1990

 

 燃灯节  1993

 

雪山下  1994

 

今日·ART:旅美的经历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段经历对您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裴庄欣:送儿子第一天上小学,我比他还紧张,对老师说了一堆担忧的话,老师微笑着转身告诉儿子第一句:Do not worry ,Everybody is individual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我不愿意把自己的行为和经历套在人们期待的成功故事中。美国文化包容性极强,作为一个新来者,首先要自问的是你带来的有何不同,而根本不在乎你从这又背了点什么回去。

 

欧美的城镇山河的确很美,回头细想也梦一样虚无缥缈,可从文艺复兴与佛教文明时间开始对比。半年前开车横跨美州,从东边到西部选择北线80号公路,沿途大部分是辽阔无垠的原野,除了每天同样的大风外,很少看到动物和乔木科植物,情不自禁地想到青藏唐古拉山脉高原和在此产生的许多神话和故事。而200多年前的美国大地上,除了印第安人和水牛,这壮丽的土地上并没有西人和其艺术,也无其它的任何文明和历史。

 

殿堂  1995

 

重复西藏商报采访:“对我来说,西藏不是创作的素材,那是我全部的青春经历,人生唯一拥有的独特价值与记忆。那一份感情和认同,既不是回归也不是重拾,而是终生为之奉献的精神所在。虽然现在我不能每天住在西藏,但我却将心中的西藏帶到了我生活的每个地方。曾经的得失,均来自那个缺氧的高原,将要交还给它的是我全部的艺术人生。”   10年后,我仿佛做到了一些,去年,我画西藏的作品在费城美国历史博物馆,纽约州政府议会大厦展出。同时我也收获了自己和梦,虽然偶尔其内容并不太美妙。

 

房子 车子和宝贝儿子

 

今日·ART:您似乎很偏爱宗教题材,为什么?

 

裴庄欣:这题目下的作品真还不少,西藏的文化历史离不开神性和宗教。遗憾在那里工作时的一段岁月里 ,宗教和一切相关内容曾经被认为反动而被彻底打倒。我不是职业宗教画家,也从未敢宣称或暗示自己有宗教信仰。特定历史时期的经历,使我看到雪域的灾难和几近毁灭,也见证了它的缓慢复苏和今天的辉煌。我无法区分宗教和人文情怀的差异,但明白没有必要抛弃自己的经历,去换取其它我根本就不怎么认同,也不属于自己的文化或信仰。

 

上世纪80年代中不同文化和民族融合,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鲜空气,人们确实有过“一切人类成兄弟”的感触。历史给了我至今难忘的几年,我画过废墟中的羊群,也画了牧民们的欢乐,众僧在默默穿上袈裟那一刻,假设的自信与信仰重建。我当然知道,自己既不可能回归,也不可能重返,但我庆幸我记录下了这一切,这也是1980年代以来特有的自我救赎。

 

呐喊 1984

 

穿袈裟 1984

 

以前写的:那时的拉萨,时刻提供着无言的震撼。三大寺的每一座殿堂、任何一个角落,总能找到与画册里中世纪修道院的相似之处,身形老去的喇嘛们背影映射出的尊严与凝重,也像那些阴影里的修道士。西班牙格列柯对我产生极大影响,他笔下的圣徒、修士们不成比例的修长身躯,那些半躺或垫着脚尖试图飞升扭曲的躯干,是对精神境界和信徒的极限气场传递,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另一种解读。

 

还有什么活动,能如此这般让我诚惶诚恐,至今仍保持着一份敬畏与感动?“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藏文化的魂灵深深扎根于长期生活在雪域的人血液中,这是路过者永远无法读懂和企及的。让人心动的艺术作品也总有些自在、悲悯和庄严,才使得不同时代、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人们,今天仍可以感受其中的人性和神的光辉。

 

飞越喜玛拉雅1995

 

三十多年前,在一切相关宗教艺术信息尚为空白的时代,我率先临摹了大昭寺、乃琼寺、贡嘎曲德寺古老的壁画,有别于之前的藏区风土人情,在极简陋、缓慢而复杂的复制过程中,藏传佛教艺术让我感受到更深层次美的体验,与现在能看到藏区有关图像传递的信息区别很大。其中,1959民主改革后第一次恢复的甘丹寺、哲蚌寺晒佛,扎什伦布寺第一次跳神,大召寺第一次举办传召大法会,我仍清晰地保存着那些殊胜的现场感官记忆和有限珍贵图像。

 

大昭寺2楼的唐代壁画

 

 

乃穷寺壁画

 

贡嘎曲登来壁画

 

刚到美国时是冬季,参加了学校旁边的基督教会活动,后在纽约与朋友一起看过藏传佛教团体举办的宗教仪式,都觉得兴奋新鲜,还很快“混入”教会圣诞合唱团,英文虽不怎样,仍滥竽充数跟着大声吼唱“哈利路亚”。

 

觉得所有宗教和人类早期文明有相似之处,基督与释迦摩尼,埃及法老的坐姿,中世纪手稿,波斯细密画,地毡与寺庙里壁画与唐卡,它们之间有许多惊人的相同,其色彩和构成何其相似相识。更明显的是来自地中海的健陀罗艺术与佛教造像的联系。当然也有另一个说法,艺人笔下的形象大都可体现为他的自画像。

 

实际上也感激这些画救了我,在生命中个别生不如死的黑暗时刻。以教堂和寺庙两个词,在我内心总与第三个英文单词下意识混在一起:"Church,Temple,Sanctuary" ( 避难所)。

 

 

传召大法会1986

 

 

今日·ART: 您在赴美求学的过程中是否经历过宗教(藏传佛教和基督教)的碰撞?您是如何处理这种碰撞的,您如何理解宗教(对日常生活,民族文化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裴庄欣:与西藏相对单一的宗教不同,美国宗教信仰自由和丰富多元,人们可以在各种不同宗教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归宿。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伊斯兰教,包括与印度教相比,藏传佛教还是比较小众的。

 

在美国最大的碰撞,或者说是个人与命运的碰撞:2001年9月10日,在曼哈顿中城的亚洲文化中心举办了我第一次个展,第二天早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我认为这是宗教与宗教,不同文明之间巨大的差异和碰撞,自己也把这个极不寻常遭遇解释为佛教所说的无常。

 

奔走的人群

 

后来又搬回到刚来美的落脚地长岛。所在小镇是全美最大犹太居住地,拥有十多座戒备森严,总紧闭着大门的犹太教堂,其中大概又分为原教旨、改革、新教派别等。邻居也都是犹太人,他们创造了长岛最好的学区。虽然我从来没有机会进过其中任何教堂,但从他们严谨的生活方式,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强烈自尊心中感受和对比到很多。从东到西的美洲大陆,可以找到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全球各类种族,可惜我没有与之朝夕相处和深刻体会。

 

某几年常有教会订单,其中修复和复制教堂宗教画占了不少比例,教皇保罗二世去世以后一段时间,委托画他肖像的机构也不少,也可以说不同的宗教与我“饭碗”都有直接的关系。当地教会大都有自办学校,提供了公立和商业之外另一种选择。教堂捐款数目常见公布在一个专栏上。去国久矣,也不知现在藏地寺庙的财务收入公布否,能不能开办非宗教内容的学校等。

 

梦中的珠峰 1995

 

曾暗自认为描绘特定地域的宗教人物,所处场景是我终身追求。与此有关的画面也是我最好的作品。就像文艺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乃至波提切利也在宗教绘画过程中,表达最真实的自己,他们画的是基督圣母,同时也热爱和信仰着自己的艺术创造。

 

寺庙对于我从来就是一座座巨大的博物馆,有如方舟一般承载着雪域历代神与众生,同时聚集了最重要精神与物质财富和希望。三十年后当我在一定的距离,不再身在其中,重新观察思考西藏时,看到了它神圣之外的,政治与潮流、个人的意念和欲望在历史上的复杂交混在一段段的无解交错之间,投射成为我内心的惶恐不安,于是有时我把自己的纠结也牵强附会涂抹在画布中。

 

晒佛节的清晨 2014

 

今日·ART:您通常如何寻找创作的灵感?

 

裴庄欣:忘了是哪位大师所说:一个职业艺术家不能依靠灵感来创作,而是需要每天工匠般的劳作。年龄也使我有更强的宿命感。我仿佛一向有些幻觉般的责任和使命感……背着那么多的故事,神灵与众生……个人心态即画画的灵感和源泉,与我所处的时代和潮流,居住何处与创作灵感己无丝毫联系。

 

1984年,台湾的刘国松到拉萨时开了一个座谈会。我冒昧提问:“刘先生觉得神秘主义重要吗?” “如果没有神秘主义,也就没有艺术。” 他简洁的回复至今对我仍有影响。所以一切的不可知也导致我兴奋,冲动和灵感。比如学习英文,其实是一个好奇心问题。我总想知道这些听不懂的声音在传递什么信息。画画是一件终身孤独的事,手上的活永远需要时间来完成,寂寞的几十年中养成了画画就打开收音机的习惯,包括开车时,除了忙眼睛和手,起码耳朵享受到的“福利”是免费的。你正在画画挣钱,同时还被听觉教育和感动 NPR WQXR BBC 每天,时刻有丰富的节目内容。

 

大召寺里的朝圣女   1992

 

大概是九十年代末开始,为节约视觉资源我已经不怎么看电视。不敢说我从声音获取了灵感与利润,或好奇心就是灵感唯一来源,但几十年来画架与板凳之间的世界,我得赞一下这些忠诚陪伴我的电台和其它声响资源,而从不会责备我和抱怨的老朋友 。包括近年来听得更多的莫扎特、拉赫玛尼诺夫、巴赫、肖邦等作曲家的音乐,它们在时空上与我生命交流如此之多,旋律和节奏以声音的方式在时间中流动,原谅我也称它们为灵感或启示。

 

约十五年前,天高云淡,“农闲”休息,试学用电脑把网上能搜到的一切有关西藏的图像基本看了一遍,包括所有民主改革之前的照片和电影视频记录,这是一项极费时间的事,但觉得很值。任何一个时代所见到的图像,文字都有相当的局限性,包括我亲身经历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所以我现在把网络算成灵感的重要来源。

 

香格里拉的武士 2016

 

 

艺术家简介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 ,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1990年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艺术系。2001年在曼哈顿中城亚洲文化中心举办个人画展,现居北京纽约两地。

 

注:文中部分作品已由美国 罗丹艺术基金会,拉萨 醍醐艺术中心 ,北京 1号艺术空间,北京云端四合等机构和私人收藏,再次感谢你们重要的支持!

 

 

●●● 后记 ●●●

企图在这里正确回复全部问题,由此阐明半个世纪以来自己的艺术人生是非常困难,离开具体画面及事件来谈和写也是暂不太擅长领域。因时空距离跨度较大,缺乏同行最基本了解和认可情况下,同时附上部分相关链接:

 

西藏奥德赛 

https://mp.weixin.qq.com/s/fR55OdwYlAqYzYrHfhueDQ

 

听裴庄欣讲述西藏的“西斯廷壁画” 

https://mp.weixin.qq.com/s/jYrS5zs7hNCyQD5ScaobbA

 

布达拉宫救火记 https://mp.weixin.qq.com/s/7n9GqgSNccwp9iIsQLrfqw

 

专栏|1982年艺术重回拉萨 

https://mp.weixin.qq.com/s/psq7Yo3ZwUF_9wwctQO8sA

 

千百年来西藏的第一家画廊 

https://mp.weixin.qq.com/s/Ba6-mebo0s5vbiXsNMob-Q

 

贡嘎曲登寺 1985年 

https://mp.weixin.qq.com/s/cUL_dxIP_y_dNjJaZE3O4Q

 

穿袈裟 

https://mp.weixin.qq.com/s/Wx_TCW7AEZrcAjZF4mOfdA

 

Zhuangxin Pei Zhuangxin

  #Tibet memory#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