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印度史印象

(2021-04-03 04:54:04) 下一个

读印度史印象

 

印度从来不是个国,而是个地方。

 

知道印度,才听说中国的,所以叫印度支那。读书多了点后,也觉得,印度cover 得了中国,怎么都不可能“支那印度”。

 

是世界走向印度的。印度没有走向哪儿的事儿。

 

雅利安人创立了印度教和和种姓制度,BC2000年。这事怎么这么不受待见?基督教在古罗马的那点亊,却闹得沸沸扬扬?

 

教派多得像牛毛的地方,还存在什么思想言论不自由的事儿吗?

 

许多许多別的地儿在争在斗的东东,在印度早就是不言而喻的。觉得。

 

印度是早“美国”,只有世界没有的,没有印度没有的。

 

在印度那儿,像是大街上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一下有“悟”,并大叫,“应当是这样的”。没人围观,好奇,并都信,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印度的雕像前,心灵有窗没有帘;“衣不蔽体”是“衣不是用来蔽体的”意思。

 

这儿怎么什么都敢公开啊!因此感到神秘。

 

欧洲人也会惊诧美国的开放与包容。印度人不会。从古至今,从来如此。开放和包容在别地也许是先进,理想,追求,在印度,是由来已久的常态。

 

诺亚方舟之外好像还有一只船乏孑,那里的人在印度着陆了。读印度历史,会有这感觉。

 

印度教和种姓制度的思维强度,是欧式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亦然。教,是思想之钻,非天赋异常强壮者不得。

 

印度是黑表白里。填印度人肤色当在“白”上打勾。几千英国人用了几个decade造就了近代印度。去别地儿试试?总觉得不是英国人给了印度什么,而是印度“收到了,谢谢”。

 

日本人学好了中国,让中国人反过来留东洋,确是。但只有唐僧西天取经,没有拉兹长安求爱。

 

印度像块不怎么移动的海绵,来单照收,随手一放。像是在测试其收纳度。少说也有五千年,还在吸纳。常闻“人的适应力超强”。读印度史,很觉得这话起没见识。

 

印度雕出的美,是不够份量的写实。仅以所遇的印度美女帅哥为藉,觉着,美术没开垦的处女地还很多很大。

 

印度不可能去争什么,学什么。实在是什么都有。就是太乱,一时找不到。读印度史,常有感如是。

 

印度,真大。中国,很角落。读印度史多一点,这样的看法也会多一点。

 

见到中国人轻视印度种种,有无以复加的莫名其妙之感。

 

印度教的一个角之聪之前,产生了对中国智慧水准,质量水平的怀疑。

 

读印度史多一点,说印度坏话就少一点。更读多一点,会自诘:凭什么去评头论足?

 

印度史真可谓世界历史的长卷。堪当此誉者,还没有第二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timblandnn 回复 悄悄话 既然读了印度历史,应该明白印度文明都换了几茬了,不停被征服,不停的换文明。
小酒虫 回复 悄悄话 1,印度文化对中国影响很大,中国文化对印度影响基本为零。2,印度文化对西方影响大于中华,如艾略特,毛姆,托尔斯泰,卡夫卡,披头士。
iced91030 回复 悄悄话 老姚,要不要现在就来个轮回?也许还能赶上一口恒河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