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人自在

尘土飞扬时观自在,随心随喜处见功德
正文

中欧烟雨

(2019-02-17 10:57:18) 下一个

南美行结

卡城短暂的夏季很快地流过,早晚的空气中透出凉意,街道两旁的树叶已经开始泛黄,色调中那份明艳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蓝天清澄,白云流转,秋天来了。心绪也多了一丝沉静,也愿意抽空坐下来写些东西。

2013年的圣诞假期,在经历了南美一路跋山涉水之后,自觉有一种身心荡涤兼彻底释放后的空明感。回到卡城后,投入了繁忙的照片处理工作,以及游记编写工作。游记是出发之前的一个心愿,也是身体跋涉之后,要完成的一个心灵跋涉。 在当时的照片中挑出了一张最喜欢的,放在文章之中作为一个纪念。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二月中的时候完成了两万多字的游记。在网上自己的博客贴上了纯文字版的,穷游网上留下了一个图文并茂版,同时在电脑上也制作了PDF的版本。那曾经的牵挂也倾刻变成了一种释然的感觉,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感悟,既有对远行过程的心境回忆,亦有写游记过程的心理状态。

在剩余的冬季里,我开始了尝试学习滑雪。这项运动,曾经一直比较恐惧,只因那速度上的无所依托感。此时却不知为何多了些许勇敢,渐渐能从中体验到一种似乎久违的身心愉悦、恣意轻灵,就连同那比较笨重的器械一起不再是负担。

因为在南美行走间,就已经为自己订好了下一个旅行目的地,欧洲。所以,很快就进入了欧洲之行的筹划中,欧洲的瑞士,德国是既定的目的。德国是一个相对历史、人文更厚重的去处,而瑞士则更多地以自然风光取胜。我便想,这欧洲之行应该是一场放松地飘荡之行。既然是人文与自然并重,我想这两个国家是不是太少了些,很快捷克和奥地利,就被加到了行程之中。因为计划是在四五月间的春末夏初,跨度是三周,所以便开始选择停驻的地点。

最终定下按顺时针,依次游历德国柏林,捷克布拉格,奥地利维也纳,萨尔茨堡,瑞士采尔马特,因特拉肯,卢塞恩。行程中,德国的法兰克福只是做为飞机往返卡城的中转地。

因为,欧洲大陆上,火车网络发达,班次密集,十分便捷,火车便成了主要交通方式。没有国内的高铁速度,但是适中的速度应该便于沿途观赏风光。提前,了解到在瑞士境内有火车通票一说,加上我在瑞士的旅游时间较长,所以我便在网上邮购了八天的通票。当然后来才知道,其实到达瑞士境内再买也行的,这样可以省去邮寄费用。当然这是后话了。本来计划中还有落脚因斯布鲁克的,结果因为时间不足就放弃了。

飞机是4月11日从卡城直飞德国法兰克福,于12日中午左右到达,在机场吃了些德国特色的肉肠蔬菜,和一杯咖啡,便从机场搭乘火车前往法兰克福中央火车站。在火车站短暂地停留,也没有走出火车站去浏览城市风光,只是通过相机记录了一两个时刻的凝驻。

下午的阳光很好,通过车站的玻璃幕墙及天棚洒落进来,站台上有人来人往,也有许多的鸽子在追逐嬉戏觅食,十分享受,不知它们是否在意这里的人声噪杂,但是能感觉,对于这里的阳光和食物,它们是不紧不慢地消受着的。

很快我的火车来了,从那里前往柏林。火车上乘客不很多,一路上,我能闲散地看着车窗外,穿行中的城镇,村庄,河流,山川,路人,天空。。。

初飘恍然

到达柏林已经是傍晚时分了,火车站外打了一个的士前往预订的酒店,一位来自伊朗的退休老大爷开车,原来是学地质专业,但是养老金300欧元,不足应付每月开销,他68岁了,叫Ali,开出租养家糊口。一路上很是热情地和我聊着他的过往,经过一些景点时还向我做着简短的介绍,很快到达我的酒店。拿完行李给了车钱和小费,我向这位看来快乐而健康的大爷祝福了几句并道别。

酒店不大,是比较经济的那种,地点上来说算是处于城市中心地带了。此次行程中,我预订的基本都是这种低价经济的类型,还有几处B&B和青年旅舍。随身行李,依然是南美行的一大一小两个背包,加上一些换洗衣物,两件外套,几本旅游指南,相机包。

收拾停当之后,决定出去逛逛夜晚的柏林,因为晚饭还没吃。天色不算太晚,走在路上随意地去感受着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走出去太远,便开始觉得腹中饥饿难耐了,放弃原有吃大餐的念头,开始寻找街边的摊点,不远处找到了一个土耳其烤肉店,店面不大。要了一个卷饼,一瓶啤酒,一边吃喝着,一边和小店主聊着,来自土耳其的Gerky,经营小店有十多年了,算是一代移民,向我述说着他生活中或者平和,或者烦恼的部分,乐于此、疲于此的地方,偶尔流露出对故土的怀念,也有对子女所处环境的忧虑,也对这边自由民主氛围的享受,不一而足。我尽量地做一个好的听众,不时应承着,回答着他对我的提问,他对加拿大和中国的印象。。。一瓶啤酒对我的酒量正好,脚步轻飘飘地踏着来时的路,走向酒店,希望一夜安眠,明早正式开始飘荡之旅。

是夜的睡眠质量实在不好,许是时差的关系,迷糊中接连作着一个又一个梦,其中一个还有些许  惊魂,警醒后看到楼下,似乎还有警灯在闪烁,连忙回忆自己身在何处,心神半天才平静。。。就这样处于半梦半醒间。也不知过了多久,再睁眼一看,已经是早上8点了,想着今天还有不少景色,便起床洗漱收拾,停当后背上装备出门。

天空很蓝,只有点点白云飘浮、遥挂其间。四月柏林的清晨有些微凉,空气是清爽湿润的,似有夜雨洗刷过的痕迹。我想寻找当地人的生活感受,便选择去坐公共汽车。上了车之后才明白,这个德语和英语的差异,很是让我茫然,只好和司机沟通,选择在前面找了一站下车,决定休整一下,弄清方向,调整一下时差带来的不适,再继续前行。

一家街头拐角处的咖啡店,Amici,应该是 意大利风味的,女店主似乎却是来自波兰。她招呼我坐下,我要了杯浓咖啡,坐到了门外路边的桌旁。点燃一支香烟,品尝着咖啡,看着街上来往的人群。在香烟与咖啡的提神下,我拿出预先设定的行程看着。按计 划,今天的行程比较集中,基本集中在勃兰登堡门附近。

决定在街上随意瞎走走看,此时路边的一座教堂钟声敲响了,我一看10点了,这是一 座还有些规模的教堂,我也决定进去参观一下。

一座建于20世纪初的天主教堂,是一种新 哥特式的砖砌建筑,后来我在网上还找到这座教堂的介绍,只不过是德文。看到它还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和一次火灾。
http://de.wikipedia.org/wiki/St._Bonifatius_(Berlin-Kreuzberg)

很巧的是当天是礼拜日,又是传统的基督复活节,教堂内部有一些法事活动,唱圣歌,神父为大家洒圣水的活动。我站在那里虽然没有宗教背景知识,也不懂他们唱的德语圣歌内容。不过看到每个人的眼神和表情多少有些虔诚和庄重,没人高声喧哗,但是依然是有笑声的,气氛是轻松的,我也觉得自然了一些,随手拍着照片。这时一位教徒来到我身边和我聊着,他叫Christian是一位二战老兵,看到我手上的相机,他说他也是摄影爱好者,也有一台佳能相机。这时,教堂的钟声再次响起了,10点半了,似乎这钟声的提神效果要好过那杯咖啡和香烟。要赶快走了,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打车了,出了教堂,上了一辆的士,不到10分钟,就到达格兰登堡门。

这个景点可以说是德国的象征,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川流不息于其间。这是一座带着几个时代历史的建筑,牵绊德国人的心弦,荣耀与耻辱,战争与和平,它的象征意义使得这座建筑有不堪重负之感,但是人类历史上,这类以物件来象征人类的愿望与失望的事例,又岂止此一例。

在中华民族心中又有多少沉重的负担。因为,至少在我心中民族主义略显狭隘了些。广场另一侧有一个化装成苏联红军的哥们一手持红旗,另一手拿着香烟,不知是现代艺术家的表演,还是柏林市旅游局安排的。

我在这门前门后转悠了一会儿,想着这白天的景致大约也就如此,回头待到灯火亮起再来看看。所以,就向下一个国会大厦前进,这是一幢距此不远的建筑,只是在楼外看上了几眼。

下一个景点就是那个有名的胜利女神纪念塔,她有一个金身,一双翅膀,气场很强,所以继续前行。路旁经过了苏联红军的纪念碑,想来这应该是当年东柏林的部分。很巧,看到一位老大爷在静静地仰望,不知他在联想什么,朋友,战友,亲人。。。无名英雄墓前有一些献花,它的红艳似乎都是带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哀思。不知为何我的心情似乎也有如这天空中乌云般的沉重而压抑,鸟人好像飞不起来了,我得去看胜利女神。

沿着柏林的六月十七日大道,走向女神,路边就是柏林中心花园叫作老虎花园,进去转转,看到一些小情景,清幽,宁静,没有负担,算是放松了自己的心情,谢天谢地。

鸟人女神

继续向前,她知道我来了,天空中的乌云也从她身旁散去,先前的小阵雨,为她沐浴。我不去想她的历史,知道她也历经风雨,也饱经苍桑。只想在蓝天白云,午后阳光下,感受她浑身金光灿灿,双翅迎风招展,在我看来是相当地绝尘而不俗,优雅而挺拔。

我交了参观费,登上碑顶,360度欣赏完柏林全景下来,觉得需要休息一下了。已经下午2点半了,想着应该在街边吃点东西,晒晒太阳。在街头拐角处摊点,要了一小杯啤酒和一个德国面包圈。很快一杯啤酒下肚,面包吃完,我在那继续坐着。暖暖的阳光穿过树枝,和略显嫩绿的树叶,照着我酸懒的身体,让我犯困,不由得想起昨夜的梦境。今天出门时正好带了酒店的笔和便条纸,于是,借着酒劲和午后的阳光,两个小故事也就出炉了,“新无题之柏林街头”,“鸟人的传说”。

第一篇是当时写就的,第二篇是当时整理了一个大致思路,酒劲的效果让后来略微清醒的我觉得吃惊不小。平时我的文风写不出如此“不着边际”的套路。也许这一切的际遇就是这样的自然而然成就了两篇莫名的文章,或者叫做故事。

我在这纪念碑前后左右盘桓了许久,似乎有种不舍之感,天空的云也为我变幻了多种背景,让我流连于其左近。天色尚早,附近的景点,似乎就是这些,而且有拍摄那座门夜景的想法,便在附近去游荡,来到运河边,看到,有运河游船。想来这是一个没有计划的好景致,轻松而闲淡,水上漂也是不错的一种飘荡。

咖啡是自然不能少的饮品,船上游客不多,有德语的解说,大约介绍的是经行处的两岸建筑和一些简单历史。对不起,我的欧洲历史基本没有研究,也就只当背景音乐了,我打开游船的玻璃窗,春风迎面,看着河水波光粼粼,岸边的垂柳树叶轻轻舞动。惬意中,感到头脑中此时已经没有了故事场景,历史典故,只有眼中这光鲜的世界,空气也做着慵懒的飘荡,我的身体也有种被这空明充盈而欲飞舞之感。

两岸的景致是优美的,尝试着用相机,从某些角度去捕捉那些古老建筑,寻究历史的沉积,但都不是太满意。忽然间,我看到岸边的人群有很多在向我们的游船挥手,只见他们享受着春末夏初,清爽的微风,和煦的阳光,那身形与神情似乎才是,更富有这座城市灵性的组成。我不也是带着一份欣喜来到这里,任由微风与阳光沁透着,与他们共享这美景如斯之天堂。

恍然间,不禁联想起心目中的江南烟雨水乡。虽然我从未真正意义上去过,此时也无烟雨,但是生活的那份应有的从容,可能就是体现在此情此景中吧。中国文人或许只是把江南水乡美化为一种心灵圣境,实则已经是子虚乌有了,至少,现在商业化的运作下,形而上得已经变了味道。

游船大概历时1个半小时,我上岸走回了胜利女神纪念碑,又拍了几张照片。此时的天幕中,白云被风吹抚的痕迹似乎与翅膀的线条十分一致,女神真有乘风归去之意,能溶进这蓝天白云之中当是无憾的了。

我看看现在的时间是下午的5点多了,开始慢慢地向大门走去。路边的探戈广告让我又看到了南美之行,来在门前,看到马路中间有一个外国姑娘,正让同伴为她拍摄一张蹦起来的照片,好像总不成功。我一时兴起来到门前,也让其他游客帮我拍摄了几张。完事之后才发现,我和别人蹦起来的姿势不一样。我想大约这是鸟人的姿势吧,伸开双手,咧开大嘴,做拥抱世界状,至少也是喜庆的样子,哈哈。

我在门前门后转悠了一阵,夕阳西下,没有太多可拍的。决定走出去,找个饭馆吃点东西,要了一份相当有厚实的德国香肠,还有土豆和一些蔬菜。吃完之后,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我开始往门前走,架上脚架和相机,拍几张夜景。今夜似是月圆时,只是略有云飘荡。

然后再往门里走,不远处传来十分清晰、悠扬的萨克斯声。远远地看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一位街头演奏者。看到我在拍照,便停下来对我说,希望我能把照片发给他,他想制作演奏CD,还给我看他的电邮,我答应了。只是我旅游回来了许久之后,才把照片发给他,但愿能帮到他一些。不过,我没有收到Alex的回信,也许被当成垃圾邮件处理了,也或许他已经出版了他的专辑,或许。。。不过,我实践了我对他的承诺,也就心安理得了,只是希望他一切都顺利吧。

我没有再做太多的停留,乘着这月光的皎洁,灯火的阑珊,走出大门,打了一车回酒店去了。今晚应该不会有时差了,且睡个踏踏实实,明天还有行程。大约也不会再有头天的恍惚,我已经找到一点欧洲的节奏了。

国民艺术

一夜质量不错的睡眠,第三天清晨,开始又一个新的飘荡,去造访二战及冷战的纪念景观,柏林爱乐乐团音乐厅。虽然,当初在制定出行计划时,安排了每日的景点,到达后却觉得,景点只是选项,具体多少,次序如何,都应凭当时应变的决定。这样的游览似乎才更随心、更随性一些,更像飘荡而有点不羁的感觉。

清醒的好处,也让自己找到最好的出行方式,走路。出发前,在平板上装了一个离线的城市地图,还有景点介绍,可以通过GPS定位来帮助自己导航。通过研究发现我住的酒店,离这些景点其实步行不到20分钟,南美之旅留存的步行豪情再次升起。有些东西是不可磨灭的,不会消散的,似乎本该发扬,却曾经迷失的追思。

穿行在,这春色撩人的城市街道,运河桥梁,沐浴在,天光云影中的枝叶葱郁,繁花似锦,脚步都感觉轻盈如微风掠过。尽管如此,走路还是,担心自己的脚步声,会惊扰这清晨鸟鸣的韵律。

昨夜的雨让街道更加清爽。经过一片使馆区,远远地看到了一片现代化楼群,那里有音乐厅,索尼中心,离这里不远,可以去到查理检查站、柏林墙遗址、二战纪念馆、国会、柏林现代艺术博物馆。

去音乐厅一问,要下午2点才开放,看看时间太早,所以就去索尼中心盘桓一阵。我在星巴克咖啡坐下,免费上上网,刷刷微信,贴点照片。也顺便拿出相机,拍着在这庭院内的景物,和各色人物姿态与表情。咖啡喝得也是不紧不慢地悠闲,一群群的麻雀在天井处的桌椅间嬉戏,追逐,享用着这春光与游客们留在桌上的食物。那种欢畅,愉悦的鸟鸣,似乎只在儿时的记忆中,在四川外婆家的房前屋后,那些鸟雀有此奏鸣。可惜,去年夏天回去,已经乡村城镇化了,老屋已经远处寻觅,多少良田已经商品楼开发了。只愿那些鸟群们能找到新的居所,可以安居,仍能有鸣唱的可能吧。

一场阵雨匆匆地下了又停,我决定向下几个景点进发。不再过多地停留原地等待,音乐厅可以回头再来。阵雨洗刷后的空气,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清新、湿润、还有阳光带来的温度。天空中的云流转着,更迭着,堆积着。到达市议会厅时,又是一阵雨,只好进去躲避,看到对面博物馆门外有很多人,冒雨等候,参观艾未未的现代艺术展。对于他的作品,我并无多少了解,只是觉得国人太多时候,悲哀到要外国人来认同。也或者说,由于种种原因,作品无法在国内展示吧,前卫乎,敏感乎?

当年二战前,有一个著名的国会纵火案,所以,在市议会大楼的参观中,多多少少地变成了二战历史回顾。尽管我不懂德语,我至少没有看到类似高喊口号,挥舞铁拳的高大造型。因为,有些历史更多地应该是陈述,不是带煽动性的诱导。它是过去,更多地倾向性,只能让它的真实性受到歪曲。历史中可以有争辩的部分,一个官方版本,似乎只是比较利于历史中的标准答案。

我在阵雨过后继续向下一个景点前行,柏林墙遗址。维基百科上是如下表述的: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东德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其与西德分割开来。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东德政府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或“强化边境”,其目的是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柏林。

遗迹附近能看到,原来东德一侧建筑,如盒子如监狱一般,线条简单而冷酷。在路另一侧是另一个纪念馆,大约是揭露希姆莱的盖世太保劣迹的。看到当年的照片,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的狂热,团结,群众集会,人山人海,鼎盛一时。国家与民族的口号也是到处飘扬,对一个人的极致崇拜,民众徽章佩戴胸前,元首站在车上向大家挥手致意,

历史的建筑被保存了下来,历史的疼痛被时光带走。不用多久,历史的真实性,也会如这类建筑一般,在岁月走逐渐失去当年的模样,它被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记录流传下去,能记住总比忘却得好,尽管沉重一些。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历史能是轻松一点的那种。

我继续前往Checkpoint Charlie,碰巧的是,前段工作中,曾有人提起这个说法,我一直没有明白。所以决定去见识一下这个景点。从外面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军事检查哨。有不少人来此留影。我还是不大明白它所代表的含义。当我走进旁边的纪念品商店,看到墙上的两段话,自由的精神,一个没有墙阻隔的世界。。。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平常得很,很多人对此充满渴望,也有人无法理解区别。不论如何,人应该是可以选择的。不能因为,被迫成为某个群体名词的一分子或者后代,而失去一些基本权力,比如国家、民族、主义、人民。。。总在想,是不是人类应该在群体涵盖意义要更高过前面这几个说法。。。

看看时钟,我应该往回去音乐厅参观了。只是路上,我还是充满了好奇地进到一家路边小店,是一个现代艺术品,有各式的图画,小物件,照片。稍许让我的心神恢复了一些轻松。继续前行,看到艺术馆外,排队的人群依然不断,尽管天空依然时不时地飘落小雨。看到馆外台阶下,两座被损毁的雕像,不由得想起国内也有类似的场景,只能是一声轻叹。

我就这样不紧不慢地向回走着。到达柏林爱乐乐团时,已经错过了进演奏厅参观的时间,只能在外面转转。看到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的生平介绍,我对古典音乐没有研究,欣赏层次不高。但这张照片在灯光下,是相当有经典效果的。不由得,让我对这位演奏家表示了一下敬仰。这座建筑是比较现代风格和,线条简单,空间感很好。墙壁上还有一个现代艺术家用几百个造型合成效果,表现了整个音乐厅内,从观众到演奏乐团,看着比较有创意。想必当初制作这几张照片应该是煞费苦心的。功效是奇特的,既展示出建筑的特色,也表现了生活,利用了现代的技术,成就了一种新颖的风格。

想想今天的计划景点基本完成,可以开始回程了。哪知,我的现代艺术熏陶并没结束。在向回酒店走的的路上,想参观这夜教堂,结果是偶遇一个团体在排演一出现代舞剧,名为,Out of the Box,背景中有一堆木盒子。看到乐手们投入的演奏,舞者轻盈地脚步。。。

走出没有多远,看到有一个当地图书馆,我想进去看看。很巧的是碰上一组80年代前后的现代艺术品展,主要邮寄类的艺术画和照片为主。这一连串的欣赏让我不由得惊讶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德国是一个比较刻板的民族,不想这类艺术形式却如此盛行。怪不得,艾的艺术品展能在柏林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也或许当今的中国,与当年的德国冷战下柏林有着些许相似?

草草地看了一下,我沿着运河向酒店走,碰巧看到了一座雕塑,一只石制的和平鸽,长着金属质地的翅膀。。。不由得想起前几天朋友送我的一段话,上帝给予过我们翅膀,光阴又将它们轻轻折断,而我相信,有人,极少极少的人,他们一生都在飞翔。

柏林之行持续了三天,第四天,我主要去访问了德国教堂、御林广场、菩提树下大街、历史博物馆 、柏林大教堂。主要的景观和建筑,多位于原来东德管辖的区域内。在两德统一的多年后,许多建筑正在整修,维护。另外,有幸与一位当地人闲聊起来,才能了解到一点点过去和现在。感慨的是,当年的东德政府虽然走的是共产主义道路,没有维护那些古建筑,但至少他们没有去破坏这些历史遗迹。这使得许多人如我一般,仍有可能看到历史的沉淀,更为这些建筑的精神体系增添了一些油彩。

我在出游前就和同事们说了,会在微信上与中国朋友们分享,会在FB与老外同事们分享。有趣的是一个来自南非的同事似乎对我前往柏林,不大感冒,我没有细问他缘由,想想我这刷的,也就是一个游历,贴贴照片,更新位置,写一两句随性的话。

慵懒诡异

十六号清晨,结束了柏林的游历,带着一些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启程,前往下一站,捷克首都布拉格,被许多人称呼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圣地。关于小资,我的理解是比较朴素的。在我看来闷骚的人比较有小资倾向,至于具体小资的定义或许应该是因人而异,应该没有正宗与非正宗之分别的,因为我一直推崇的是不可知论和感知论。

出发前,也曾经把当年的牛篇《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电影版看了一下,期望能感受一下布拉格却未果,大约是因临时抱大腿,没有情绪。我知道我的弱点是,在一种强迫的目的场景下,我多半会被废掉武功,所以也不太介意。倒是在后来看的一部电影给我的印象更深些《日出之前》这是一个三部曲中的第一集。主人公的际遇很有些戏剧性,思维情感有种自然而然的顺水推舟感,节奏与气氛都是比较闲淡适宜的。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既没有历史背景的沉重与复杂性,没有强迫性与目的性,更没有太多的悲与喜。

不记得,从柏林到布拉格的火车大概多长时间了,只记得一路,我似乎都在火车上写着些零星的段落,后来因为包厢中实在空调效果不好,便不再写了。那些个段落,后来基本找不到了,或许写得不满意,也记不得大约写了些啥。记得,在前半段开往德累斯顿时,有一位来自前西德地区的大姐,一路上和我抱怨着她的际遇,及她对东德地区的不喜欢。

到达布拉格的时间,大约是当天下午的四五点左右,我在老火车站内外逗留了一阵。车站内似乎要做维修,只是感觉财政投入不利。没有仔细研究这车站的具体历史,下午略显慵懒的阳光,照在站内的雕塑壁画上,那层奶黄色的表漆,让人觉得细润和轻松。

不知何年何月,咖啡成了小资的代名词。我照下这照片,表明在小资圣地的一杯小资咖啡。在车站外抽完烟后回去喝的,我没有感觉到小资精神倍增,遗憾中。站内的墙上有这样一个牌子,是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的一句话,世界对于民主应该是安全的。我想这个世界对于小资者或他们的爱好,也应该是安全的。

从车站打车前往预订的B&B,一位东欧大婶开的小店,设施完备,舒适,价格便宜。让我觉得亲切,而且恍然中,有种回到圣诞节布衣市,那间麦克和伊莲娜开的那家B&B的感觉。我把行李放好,拿起相机,背上小包出门了。和老板娘大概咨询了一下,她很热情的给我了一张导游图,给我画了几个关键景点。

布拉格,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轻松与友善的。街道上,遍布着游客,肤色、语言、肢体来自世界各地,完全没有一点陌生感,我能很快地溶入其中畅游着。尽管,也许有不少来自各国秘密机构的便衣也混迹于其间,我还是趁着没有被他们捕获之前,恣意一下吧。

走在砖石铺就的街道,多少有些不大平整与宽阔,倒也不妨事。太阳有些西沉了,天上有些云,金色的夕阳,洒在这些建筑和街道上,有种别样的风韵。城市中,满眼几乎看不到多少现代的脉搏、即也没有信息的冲撞、更没有焦虑的节奏。她给我的是一种异样的感觉,那是一分典雅的凝驻,虽经历风霜,目睹变迁,却自顾自怜。她弥漫于这街巷之间,舒缓地流淌于空气中,轻灵柔曼、不温不火、细腻温润。我心中有种强烈的欲望想去触摸她,但是她却始终与我保持着一段距离,那是一段真空的距离,虽然清澈、透明,近在眼前,却始终遥不可及。

我继续慢悠悠地向前行进,来到伏尔塔瓦河边。此时的太阳已经基本落山了。不知为何,它留下的余晖却如,从电筒中射出一般,在天空中留下了一个光柱。光柱周遭有几缕淡淡的云,在这光影衬托下显得有些别致。

河面还算宽阔,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几乎是水波不兴,有许多水鸟在水面飞舞。此时,一阵微风吹过,送给我了一种水的味道,有点潮湿,有点新鲜,还有一些柔绵,这河水。。。河面上静静地卧着几座年代久远的桥,这桥。。。能看到各色游人,或在河畔,或在桥上徜徉或穿梭。我依然在用我的感观寻找,或用心神去感受那个她的踪迹。

夜色沉下来了,我也觉得肚子有些饿了,便在河岸对面的街旁,选择了一家看着比较上档次的餐厅。坐下后,点了一个捷克特色食品,椒盐脆皮烤鸭子,份量相当充实,味道也还不错。我是仗着中午没吃饭,所以吃得很是嚣张,正餐吃完,我还点了甜点和咖啡,最后结帐发现并不太贵。

在品味甜点与咖啡之时,我四下打量着这个餐厅,感觉应该是一个年代比较久远的所在。餐厅中似乎笼罩着一种异样的氛围。墙上有一幅油画,让我觉得恍惚,一个中年男人坐在餐桌旁,餐桌上却坐着一个幽绿透明的裸女,男子双手抱头似乎专注地看向前方,不知他是否看到了这个女人,背景深处是一位侍者,作品是现代派的画法。

这绿色代表什么,我心中很迷惑,那个餐厅也让我联想起《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跳舞的那段场景;又想会不会是指的这个餐厅呢?又一转头,哈哈,那墙上有个挂钟,也泛着一丝幽幻诡异的绿色。这绿色是代表波西米亚吗,代表布拉格的风格吗?波西米亚是放荡不羁的,也是浪迹天涯的,似乎有些心有戚戚焉。。。转而,又想起小资了,布尔乔亚,资本主义是不是也是类似的自由不羁。无从知晓,这些可是一种现实与联想,在无意间碰撞出的巧合,还是另一种精心细致的设计思路的完美体现。低头看看自己穿的这件绿色冲锋衣,不是幽绿,是亮绿的那种,反正我也是绿衣旅人。

此时,餐厅中响起了钢琴声,看到角落里一位中年男子在一架三角钢琴上演奏着,他的手法应该是纯熟的,似乎激情是不足的,他几乎面无表情地任由双手在琴键上游走着。我此时向他举了一下相机,用眼神示意能否为他拍张照片,不想,他冲我抱以一丝微笑。所以,我才为他拍了几张照片。他有一张比较典型的斯拉夫人脸,不知是不是本地人。不过,这不重要了,他有一份他的生活,他能熟练地弹钢琴,在这样一个餐厅里,在这样一个夜晚,能让我为他留下一个影像,谢谢了。

明媚烟雨

次日清晨天气晴朗,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清爽。蓝蓝的天空中,点缀着几朵白云,质地很好的感觉。走在街道上,抬眼四望处,建筑几乎一水儿全是黄色墙群、红瓦屋顶。不知觉间,三原色组合在这个明媚灿烂的清晨,让人有种清新而又迷醉之感。

古老的电车在砖石铺就的街道中穿行着,是一种历史风格的保留。这是一种遐想空间的延伸,至于它来自何方又去向何方,我想大约是不必问的。这砖石铺就的街道,被脚步摩梭得很是光滑,晨光中能反射些微光。恍然间,我有种踏在水面行走的感觉,或是一层奶油?

国家博物馆前的雕像和立柱上,都笼罩着一层很浓黑的颜色,我在柏林曾经见过。记得当时一位好心的德国人对我说,那是二战留下硝烟,让人奇怪的是,建筑本身似乎被清洗过。是这些国家都这样约定着保留战争的遗痕吗?看样子是不可考了,倒也不是大事,不妨碍我的游走。

街上的行人有美女、型男、工匠、拎包者、挎包者、和背包者。有时能放下一直急迫的心境,找寻各式身边个体,用闲淡地眼神去观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拍了一位老年背包客,他身穿质地不错的皮衣,胡须花白,头戴棒球帽,身背一个很充实的大旅行包。他坐在树荫下,光影斑驳中,近旁的垃圾桶,似乎都不影响他那专注的眼神,凝视或近或远的一方。此时此刻,春光明媚,见到这位大爷如此凝驻,原来这座城市中流转着那个的她,是有种感染力的。

此情此景,更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苏轼的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许巍的那首歌,可谓是现代版的定风波,为我的南美行找到了一种感觉。现下没有冰川道路崎岖,更没有狂风凄雨飘雪,但是有蓝天有白云,还有同样走在路上的这鸟人。原来这烟雨,其实也可以是在明媚春光下找到,行进的愉悦又再次附身,让我有机会重温那种闲淡的心旷神怡。相比起来,我更喜欢行进而不喜欢行尽,就如在回答How are you时,我喜欢用Could be better,而不喜欢用Couldn’t be better。

国家博物馆前的地上,有一个木制的十字架,让我琢磨了半天,它应该是有一个故事在背后,它镶嵌在地上的造型非常的独特。此时,广场上飞过一群鸽子,见到一只普通的灰鸽,停在一幢建筑的浮雕上。突然有种想法,大约它是无法代表和平的,因为人们只约定俗成地认为白鸽有此寓意。其实,它也就是一只鸽子,不过在此时在那里停驻而已。

继续在街上走着,不是很有具体的去向,只是走着,东看看西看看,随手拍照片,感受阳光,闻着四周的气味。部分街景照片,在归来后,被我处理成了黑白色调的,似乎是很随意的凭感觉。想来这世界上,很多事物被现今的社会量化,刻度化了,或标准化、程式化了。我大约是比较反传统的,不喜欢受条条框框的束缚,觉得人应该是有选择权力的,可以有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权力。一个全是标准答案的世界应该会太乏味的,只有清晰物体的照片也是乏味的。这个世界是有层次、有纵深、有光影、有色调,才能真正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风味。

经过一家商店,门上有一个店名或是产品介绍吧,波西米亚玻璃。我来之前,只是草草地研究了一下,认知完全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层面。或许这是一家老店?或许它也有故事?我没有时间研究,只是看着这个场景让我愉悦,便随手拍摄下来。路边的小市集上有些传统的纪念品销售,没有看到强拉硬拽的,基本都是两厢情愿的,气氛平和。有两人穿着中世纪的服装,而且看得出来他们还化了妆。我拍了两张,再和他们合影了两张,给了几个欧元,算是正常的费用。

一路上,我似乎都能看到不大一样的场景,每张照片都能说出些什么似的。就如在南美看到那广袤的帕塔哥尼亚高原,壮美的安第斯山脉,那冰川,那里的人民一样。镜头下的图画,帮我留住一些时刻和不用太确定的心里活动,足够帮我回来,追随整理游记了。这条主线我不会遗忘,润色出的感觉应该是真正地凭感觉,当然,这游记主要还是写给自己娱乐之用的。毕竟,这是一次独自的飘荡,感觉在自己心里,写出一点是一点。愿意写也能写下来,就已经是一件不易之事了,亦如写南美游记一样,身飘之后,还能再次心飘,这旅行也就不只愉悦一次了。

春光下的游走,可能容易走神与饥饿,边走边吃着当地特色。我继续穿行在街巷中,继续寻找着,大约在期待一种出现,或许在转角处?或许在橱窗中?或许在游走的人群中?或许在光影的交汇处?或许在鲜花从中?或许在城市脉搏的节奏中?我想在南美时体验的那种可遇不可求,在此时此地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没有带着目的来欧洲游走。大约在心无求之时,所有的相遇都是爽快与轻松吧;身心也如春光般明媚;头脑中也不去计较代价吧。也许我在这个充满条例、定律的世界中,每天被各类数字、数据包围着,已经不大习惯于,这种脱缰般的恣意与忘情。

中午时分,到达了老城的中心广场区,这里的游客明显比较集中,视野相对开阔一些。蓝天是清澄的,少云的,阵阵微风掠过,有几架飞机穿过,在天幕中划下一些线条痕迹,有些奇异和组合效果。后来,我拍的照片,还被同学点评为理工生的又一恶习,在天上也要找寻相似三角形,哈哈。这里有比较集中的几座建筑,我想我可以放慢节奏,吃过午饭接着游。于是,在广场边找了一家餐厅,点了一份特色烤肘子,要了一点饮料。服务生一再向我确认,是不是确定要点这份肘子,因为一般足够两个成年人享用,我笑着对他说,谢谢,是的。坐在阳光下,看着这份充实的中餐,明知是吃不完的,没有太多地计较,只想着品味食物,只想享受阳光,只想体验此时此刻。

中餐之后,打包肘子,装进背包,今晚我会吃吗?继续广场的游走,游客阵容庞大,也有各式名店为了商业利益而运行,当然也方便了宾客,我对商业化的运作并非完全排斥的,只要这种融合不影响观瞻。站在历史悠久的天文钟前,想想这近七百年的历史,被这样一圈一圈的走过。从指针层面上来讲,时间只是一平面刻度运动,在内部却是储能及齿轮、连杆运动的释放往复过程。计时,便是生活中刻度化的一个基本特性,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那句口号,争分夺秒地建设XX主义。。。谢天谢地,我们远离了那个年代,不过人类从来不缺的就是口号,现在还有鸡汤与鸡血的传播,许是前一段禽流感的后遗症,扯远了。

我掏钱登上钟楼,在上楼梯过程中,看到了关于这座钟楼的介绍,没有花太多时间研究。站到了楼顶,由于空间有限,游客按照顺时针绕场一周.从这里可以一览全城风貌,红瓦、黄墙,绿树、远山、蓝天、白云、一切就这样呈现在眼前。眼前颜色的组合是特制的,虽然曾经看过这么多布拉格的照片,我想也是从这个地方拍摄的,但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同的。 看到中心广场的人来人往,各式活动,不由得想起一句套话,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很远的地方,能看到一些现代化的建筑,似乎与这边的景致比较有区别,也就没太在意。四望之下还是布拉格大教堂最为醒目,那也是波西米亚王朝的皇宫所在,从1918年起成为捷克总统府邸。钟楼上的介绍是有趣的,按照乌鸦飞行的距离是1515m,始建于公元9世纪。

此时,天空中的云,在春风吹拂下变幻出波纹状,不由让我想起在帕塔哥尼来高原上,见到狂风卷积舞动的云,那是一种狂放不羁的情怀,而眼下这云纹,还是让我觉得与这城市的气质,多少有一丝相通的地方。有点优雅而轻曼,不经意间却让人迷恋不已。

烟雨明媚

从钟楼下来,在中心广场继续流连了一阵,见到著名的胡斯雕像,关于他的故事,可以参看维基的介绍。当时的我有些浮想,才把他的形象拍得更加桀骜不训一些,在这蓝天白云下。

胡斯出生于1370年,是布拉格一位有影响的哲学家、宗教家与改革家。胡斯担任布拉格大学的校长,是宗教改革的先驱,反对教皇的赎罪券,认为弥撒应该使用本国母语而不是拉丁语,还接受威克里夫的许多教导。最终胡斯被教廷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判处有罪,1415年火刑处死。

在19世纪,胡斯成为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标志。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胡斯雕像完成。数十年后,捷克斯洛伐克处于苏联统治下,静默地坐在胡斯雕像下成为抗议共产党统治的一种表达方式。

广场的每棵树上,都挂着各色丝带,不由想起那首老歌,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old oak tree。现今,各类颜色丝带,代表着大众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我想,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也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各种颜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可以存在,某种颜色不应该优于其它颜色。

该向布拉格大教堂进发了。鸟人用脚来丈量这1515米,哈哈。依然保持着那份闲散的步调,边走边看。春光明媚中,鲜花盛开在路旁,邻家窗台前。街巷迂回,阳光被建筑遮蔽,走在阴影中,前面的阳光下,有行走的人们。依旧是砖石铺就的道路,继续踏行在水波上,飘荡于光晕中。当那有轨电车,再次在身旁停下之时,周遭的一切似乎开始泛黄,鲜亮的色彩一层层地剥落,消残,天文钟也开始逆时针的转动,我凝神地看着这一切在眼前恍惚着,思绪也开始空白起来。一阵小孩的哭声,把我拉回到现实中,一切似乎又重新鲜活。原来是手上的冰淇淋没拿好掉到了地上,伤心欲绝地哭声,同情一个。

来到查理大桥上,看到桥上各式的雕像,我随手拍了一些,并没有太多的感觉。继续前行,看到城楼箭垛处,有一只鸟沐浴着西斜的阳光。查理桥栏旁,站着一们大姐身着波西米亚装束。不知为何,我突然想起电影《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的Sabina,虽然她没有那顶祖传的礼帽。

过桥之后,继续沿着大致的方向,朝着大教堂前进,有点小上坡。这时,路边有个坐在街边咖啡店的游客,冲我打了个招呼,我也回答着。原来他从美国过来,下午刚到,还有两天游览计划。我说今天天气真好,他说预报明后天都是有雨的。他说他讨厌下雨,让人觉得压抑,我也应承了一下。想想我碰上一天半的好天气,走之前,我安慰他说,下雨还是会有别样风情的,喜欢欣赏就能找到感觉,不一定要伤心断肠的;何况那还只是预报而已,不用太挂怀的,到时随机应变或许更好些。互祝好运,他继续咖啡,我继续前行。

我踏着不紧不慢的步子,来到了小山顶。先到路边的星巴克,要了一杯咖啡,蹭着无线网,刷刷微信。看着皇宫,大教堂出现在眼前,似乎不是太激动,倒是回望中,布拉格老城,红瓦、黄墙、蓝天、白云和绿树。所有的颜色都不再明艳,却是曾经沧海的柔和,各自之间依旧交相辉映。走进皇宫,看到这宏伟的大教堂,略微知道它历经多年的修建,能看到哥特式与巴洛克式风格的混合,我没有更多的了解。也就随心随性地走哪看哪了,本来想进去参观,结果被告知,开放时间已经结束,只能明天赶早了。得,就在外面盘桓吧,从门外的介绍看到了,南主塔历经500年才完成。

夕阳下,一对情侣游客,依偎坐在花坛边,举止亲昵、深情对视着。让我想起有人说,布拉格也是一个浪漫之都,不禁笑了笑,大约是能锦上添花的吧。想想今天的游走应该基本到此为止了,回旅店之前再好好地感受一下布拉格的夜色。

回头看大教堂在夕阳的背景下,如同剪影一般,偶尔有飞鸟掠过,天空中的云层有些开始厚重,或许这雨水是快要来了吧。还好夜幕低垂后,我在伏尔塔瓦河边架起像机,拍下了桥与流水还有灯火辉煌。河水缓缓地流淌,河面的宁静,似乎掩盖了我身旁车来车往的喧嚣。收起装备,继续沿着河边漫步,有些起风了,也下雨了。

次日清晨,再次回到皇家大教堂,去感受了庄严和奢华。再次远眺布拉格老城,烟雨中红瓦,黄墙,虽然没有阳光下的明媚,却更加轻曼细柔,娟秀灵性,那弯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前往火车站,行进在砖石铺就的小街幽巷中,依然期待着惊奇出现在转角处。一直记得那句,一簑烟雨任平生,再见布拉格,南下维也纳去也。

梦想距离

火车从布拉格开出,在烟雨中穿行着。铁轨两旁的红瓦、黄墙在眼前掠过,心中还想着,这个城市给我的那个似近又远的感觉。随手拿起笔,在纸上写着一些凌乱的字句。后来,总觉得有种渐行渐远的无法捕捉,便开始随着列车的摇晃,迷迷糊糊地睡了一阵子。大约晚上11点顺利到达维也纳,打车前往预订的青å年旅舍。很办理完入住,一个房间八个人住,但是没有住满,有人打呼噜,不过我一夜睡得很好,许是奔波劳顿了。

次日清晨,在朋友圈上,刷了一条微信,“维也纳晴朗的天,清晨听鸟鸣于庭院,惬意舒怀”。吃完早饭,出门买了一张维也纳公交全天通票,继续飘荡。基本上,把原来出发前的计划,放弃不用,完全凭着感觉走了。坐地铁来到多瑙河参观,能看到一条比较宽阔的河,没有感到蓝色,也是静静地流淌,偶尔出现的漩涡,倒是有点圆舞曲步伐的轻盈、流转、和舒缓。此时天气晴朗,日光下,我放松地顺着河往下走。

河岸边能看到跑步锻炼的人们,也有在游船上晒日光的游客。岸边此时正好有一对野鸭在享受阳光,河里还有两只天鹅顺流而下觅食。突然想起那句话,只羡鸳鸯不羡仙。我想有美好的愿望,是很正常的,羡慕别的鸟多少会,让那做比较的心理出现失衡。其实倒也不必,生活总是如此经过着,享受着,心安理得着,应该就好了。

朝下一个地铁站走去,高架桥下看到有一个露天农贸市场,水果蔬菜摆放整齐,四周十分干净,也没有人维持秩序,也没有吆喝声,和国内的市场感觉完全不一样,感觉这是另一种的和谐与宁静,没有太多的紧迫感。

等我坐完地铁走到地面上,与布拉格不一样的,天朝大国感觉迎面而来,道路宽阔,两旁多是五六层的上世纪的建筑风格,能想像出当年奥匈帝国鼎盛时,各方来朝的感觉。只是,不知道奥地利国民是不是也有一个复兴之梦,也许那只是当年存在于希特勒心目中。毕竟是历史了,只要不去过分地替古人担忧,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可以轻松些的。路边的花在太阳下盛开着,它们是幸福的,不需要背负这类所谓的社会、民族、历史责任。

圣斯德望主教座堂,是天主教维也纳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乃为人所喜爱的维也纳城市的标志,常被选作奥地利商议国家大事的地点。进去后的感觉就是更有皇家气势,比布拉格的圣维特教堂规模更大,但是它的彩玻璃却明显逊色了很多。欧洲的历史,太纷繁复杂,来游览之前,对欧洲的历史,只是星星点点的知道一些。欧洲的社会进步与宗教、皇室、贵族、公国战争纠缠在一起的。欧洲历史上,很少有贫民起义推翻现政的,直到近代的法国大革命之后。同时,文学、艺术、绘画、音乐、哲学及科技的进步,都是对人类进化,最有建设性和贡献性的部分。

最近,国内有一种观念,是中国没有贵族精神。我倒更觉得,有没有贵族精神不是本质。也许,因为没有一种相对严苛的宗教贯穿历史,反而是经常出现朝代更替,常有贫民起义,推翻现政。这种,经常性的内部抗争力爆发,带来的改弦更张,从繁荣走向衰亡,不断重复着。对社科文艺发展的搅扰性更胜于推动性。因为它们多少都是,依托着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主线,加之这类在中国文化中是旁门左道的东西。相比在欧洲,有皇权也有教权,教权相对皇权更加持久与稳固,宗教绘画的传承性,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然,这只是个人片面、浅显的理解,只算随感,各位看官请留情。

感受完教权和皇权的庄严,继续散漫地向前。街道两旁来往着游客,四周布满了各式的名品店,陈列着奢华物品,标着小众而又不可及的价位,有LV,WGNER,ROLEX,我就不进去了。碰巧,有位某东亚国家的大使陪同夫人前往LV店选购,看到一些或明或暗的安保人员在左近。这是与一般平民生活有距离的层面,倒是游览马车的经过,为我带来了一些古今交融感,还有街边享受春光和美食的顾客,把我带回了这个现实中。偶尔也能看到与布拉格类似的,有砖石铺就的小巷,投下一瞥后的我,却没有多少类似的期待感,继续前行吧。

人们都说,维也纳是属于音乐的城市。出发之前,我也觉得,音乐旋律是可以流淌在空气中的。就如想像中的布拉格,是浑身浸透着小资情调的不羁与散漫,我也在那里真正体验到了,是惬意和舒畅的,也是我为之流连的。

走在路上的确能感受到,这里有很多的剧场、音乐厅,门口有很多售票摊点,欢迎平民去听演奏会,这些当年皇室或权贵才能享受的娱乐。诚然,古典音乐中有的细巧、精致,有时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和场所下,方能感受和体验。我觉得可能散漫惯了,不大有信心能挺得下去。所以,也就没有产生太多的非分之想。经过,路过,拱手致意一下了,哈哈。倒是在路边看到一个现代艺术品,很让我感觉惬意,那层绿色和我的冲锋衣相映成趣。

来到维也纳的城市公园,参观著名的小约翰施特劳斯,拉小提琴的金色雕像。这时一阵阵雨下来,公园里春意盎然。雨中,空气里有种清新的味道在飘荡着。躲在凉亭下,看着四周绿树的清爽,鲜花的绽放,没有失望与惆怅,没有想下一个目的地,只是闲淡地品味着此情此景。等了一会儿,雨没停,只是略小一些,想想雨中也可以游荡。走出公园,来到外面的广场,发现这里,也有一座苏联红军纪念碑,一位苏联红军战士手持盾牌和红旗,挎着枪,凝视远方。碑下也有瞻仰者留下的各式花圈与鲜花,有俄语的铭文,无法知道具体说些啥,后来,我也没有去查阅资料。不过,我想能有人纪念,便代表这段历史没有被彻底遗忘。希望那个疯狂的年代和人物,真的从此离我们远去了。

第一天的游览,最后在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前结束,维基百科上的介绍如下。

查理教堂,位于卡尔广场南侧,内城的南部边缘,环城大道以外200米处。它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为人瞩目的巴洛克教堂建筑之一,拥有加长的椭圆形穹顶。自从1980年代后期卡尔广场恢复了整体效果,查理教堂由于其穹顶和两侧刻有浅浮雕的圆柱获得了名声,并在建筑上与金色大厅和维也纳技术大学保持平衡。

当时,我看到那两根大圆柱,不由得想起天安门的华表柱,不知当时是有种类比还是对比的心理,不过这两根柱子更加雄伟些。已经是接近黄昏时分了,门前广场上没有放水,我匆匆照了几张照片,便返回青年旅舍了。当晚,在旅舍附近找了一家土耳其烤肉店,份量超大,又被我浪费了,罪过。

在网上找到一些查理教堂的夜景照,很精彩。做为第一天的行结,我心中有个明天的夜景目的地。希望,明天天气好过今天。当夜睡得很香,或许是没有梦想的负担,可以与香甜零距离。

当生何家

第二天清晨,庭院中的鸟鸣,依然很早就把我唤醒。今天有点多云,还是有太阳,算是晴天。下楼去旅舍餐厅吃完早餐,出门去实现今天的任务。感觉好像,这是头一次有具体的目的地,两座著名的皇家宫殿。

第一个是美泉宫,名字来源按维基百科的解释,当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饮用过此处的泉水,因其清爽甘冽,此泉便得名“美泉”。后来,奥地利女皇玛丽娅·特蕾莎,下令在此营建,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一个巴洛克式花园,规模仅次于法国凡尔赛宫。美泉宫也叫夏宫,维也纳还另有一个冬宫,霍夫堡宫,不过我这次没有去。

当年国内放映《茜茜公主》的时候,我应该看过。对故事的历史背景没有太多了解,只有一些残留印象。这个奥地利公主的名字很特别,能感受到皇家贵族生活是奢华的。我来到宫殿入口,等候买票,游客的阵势很是壮观。大厅内有免费上网。随手拿了一份夏宫简介,看了半天,却发现是德语和日语对照。好在客流导向很平顺,我很快买好票进去了。我多交了点钱,选择专业人士的导游与讲解。

来到集合地点,一位上了年纪的男子,用英语介绍他叫John,来自英国,大学专业学习历史的。他带着我们往里走,边走边介绍,主要是介绍当年的Franz Joseph,奥匈帝国第一任皇帝和他的妻子,当年的茜茜公主,在这边的生活起居,另外一些关于夫妻的轶事,以及奥匈帝国的历史。也介绍了著名的奥地利女皇特蕾莎,在这里的起居和对宫殿的修建与改造。还有当年拿破仑打败奥地利时,也曾经在此居住过。

一堂课听下来,对这个短暂存在的欧洲第二大帝国,对那位勤勉的皇帝,美丽而不幸的皇后及他们的家庭,加深了印象。只觉得当时心情复杂,皇家的生活表面光鲜。可生活还是有它最重要的本质,人性正常的一面,如果表象的一切压迫了本性的初衷,结局的不幸多少是无法避免的。茜茜从小生长在一种宽松的家庭氛围之下,天马行空、天真烂漫。无意中被年轻的皇帝看中,16岁嫁入深宫,从此被宫庭礼仪束缚,子女的生养被婆婆干涉,先后及失去长女和唯一的子嗣,所带来的折磨与苦痛,更加悲剧的是最终被人刺死在日内瓦。联想起当年崇祯对长平公主说的那句感叹,汝何故生我家。

从内庭出来,天空忽晴忽雨,走在后花园中,对它的规模很是感叹。刚才John提到,当年皇宫和花园上下,共有一千多仆人打典。的确,在那个没有电动工具的年代,仅仅这植物花草的栽培,修剪,维护,便是一个繁重的工作。看到那个眼熟的凉亭,当年电影中,茜茜公主时常休息的地方。John也说这个后花园,是皇宫中茜茜更愿意逗留和消遣的地方。走上后山的凯旋门,回头能俯看维也纳全城。看到那条中央大道直通内城,多少体会到,这帝国都城的气概是不一般的。一切辉煌都敌不过时代变迁,如天空中的流云,在每时每刻幻化着的印迹,只属于那个时刻。眼前的宫闱花园,不过留与后人观瞻与慨叹,人物已经消散了,不论曾经美丽或雄才或豪情。

走下小山,准备撤离,被出口附近的特色商品和小吃吸引,一连吃了两盘土豆制品。不过,这里的小商品生意,是你情我愿地默默进行着。游客是主角,不是摊主,平和中带着闲适,没有一种神经紧张,没有贴身推销。我一边吃着,一边看着。天空开始有点下起阵雨,我点上一支烟,回味着土豆味道。看着天空中的乌云渐渐飘来,又渐渐飘去,似乎心神也荡漾着飘来飘去的感觉。想起,飘荡本来就是这次出游的宗旨,哈哈,不由笑出了声。我离开美泉宫,搭乘地铁前往下一站。

美景宫,当时不很确定中文名称的来历,维基百科上,这样介绍:

美景宫,拉丁文原意为美丽景色。美景宫是维也纳最著名的巴洛克宫殿之一。和霍夫堡及美泉宫不同的是,兴建这所宫殿的主人并不是皇帝,而是著名陆军元帅,欧根亲王。弗朗索瓦-欧根亲王,哈布斯堡王朝的伟大将领之一,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

他与英国的约翰·丘吉尔、法国的维拉尔元帅,并列欧洲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天才将领。他生于巴黎,意大利人后裔,建功退休终老于奥地利。伏尔泰曾如此评价:“那个时代最完美的军人,拥有一位伟大将领所应有的一切优良素质,是战时的英雄、和平中的伟人。”

庭院是那种狭长的,规模是相当大的,设计的层次感,主题雕塑和点缀雕像都很有特色。全院中有多个狮身人面,以女性的特征为主,她们的表情服饰各异,还有一组12个小男孩的十二月组雕。

现在的美景宫,已经成为了维也纳的美术馆,里面还是有些著名的收藏。其中就有那幅号称最著名的亲吻的,The Kiss,是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的代表作。我没有机会进去参观了,已经闭馆。所以,我就回来前庭,架上三角架,等待天黑。站在夜风中,等待华灯初上,给这座元帅府,来张经典角度定装照。

心里在想寒风凛凛中,可否沾些英勇与荣耀,是不是就能从此,纵横天下,实现复兴梦想?还是依旧,梦是梦,鸟是鸟,人是人,鸟人是鸟人?收工后的晚餐,在府外的希腊餐馆,吃了一顿特色烤羊肉,寒气得以驱散,佐以一杯奥地利啤酒,足慰平生哈。梦想还是遥想一下就行,不必太当真就好。

去国还乡

21号早上,从维也纳青年旅舍出来,坐上火车开赴萨尔茨堡。一路上天气晴朗,看着窗外的帝国都城逐渐远去,就如同历史上那些风流人物一般,潇洒停驻,旋即烟消云散。在历史或现今的时代,更多的人群被称为过客,可能永远不会留声。有一种说法叫存在感,似乎,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向前挤,要让别人看见,而且停不下来。想起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由得心里有了一丝皮笑肉不笑。

火车,继续行驶在荫绿宜人的草地上,有蓝天白云的相伴,色彩在阳光下是纯纯的感觉。鸟人喜欢这种空旷辽远,和无拘无束。不时,有一些小村镇闲淡地出现又消失,能体会到乡间的那种云淡风轻,让这穿行与心情相得益彰。

当初,萨尔茨堡成为一个落脚点,大约是因为这个地方有点人文与自然之间的过渡。人文方面,小城背负着莫扎特故乡的名声,及当年经典电影《音乐之声》取景地。自然风光在电影中已经见识过了,网上有很多相关的旅游攻略,我也装到了平板上,没有细加研究,想着自己随心随性地逛,有个不时之需就应该足够了。

火车下午三点左右到达,在车站里吃点东西,把后天去瑞士的车票买好。在车站看到一幕场景,一位行动不方便的老大爷,站在一个自动售票机旁,等待买票人群,可能在机器内留下的硬币,他会在购票者离去后,上前碰碰运气,偶尔有些收获,他的面部并无表情变化。我当时想,这位大爷会为了存在感而烦恼吗?

从车站出来,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远处的雪山,虽然云层有些厚重,空气中是清新的感觉。广场上有一座茜茜公主的塑像,看得出她是让人们怀念着。从车站打了一个车,前往我预订的旅舍。条件很是简陋,不过地点绝对好,从旅舍外的看台,能俯看全城。而且从这里去那座著名的古堡距离很近。我找老板娘登记,放置好行李,不过钥匙收我20欧押金,当时我也没有太在意,就拿上相机出去转转。

这里的天气是比较典型的山区类型,阴晴转化很快,天上的云层流转不定,太阳也是时隐时现的。让我想起了卡城,也想起了在帕塔哥尼亚的经历,尽管这里没有达到那种极致跌宕,多少有些亲切的感觉。

不远处,有三个看似本地人的小朋友,在阳光中,坐在秋千上开心的欢笑着,高声谈论着,并向我挥手致意。不由得让我想起,当年童安格有句歌词,当阳光照耀的时候,就该欢笑,当风吹起的时候,就应该飞扬。远处天边的乌云,隐隐地向这边挤压过来。老城就在这一半阳光一半阴影之下,出现在了我的镜头中。看着静静流淌的萨尔察赫河穿城而过,水土养育了这座城市,不由得想起在水一方这个老词儿,有山有水都是灵气汇集的所在。

本来,准备下到老城内找个餐馆吃点东西,不想在旅舍左近不远处有个餐厅。觉得这里风光很好,便进去找了个座位用餐。这里也能保持俯瞰小城和眺望远山,开阔感很好,山风阵阵吹来,并不感觉很冷。心里还是那种陌生又熟识的新奇感,从长镜头里看到,远处小山坡上的一幢幢人家,也许有不少世代居住在此。想想就算有这依然如昨的苍山相伴,怎经得起风卷着云来云去,往昔的气质多半已经是消磨殆尽。我很快吃完饭,趁着天还没黑下来,飘到山下小镇游荡一番。

很喜欢这种随处可见的路边咖啡店,让我随时有种停下来的念想。不论自己是不是特别口渴,或者特别疲劳。坐下之后,端起咖啡杯,放松情绪,悠闲四顾,拿起相机,寻找捕捉的感觉十分对我的胃口。可以不想PM2.5、伟大梦想、金融危机、或是前世今生。上次在阿根廷布衣市也曾如此享受过街情咖啡。在阳光下,可沐浴欢喜,在细雨中,可享受惬意。

有河流就有桥梁,有古桥,也有近代修建的简易桥梁。看到一座桥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锁,我明白这些是代表期许。爱,被他们带到了这里,爱,曾经停留在这里,爱,曾经到此一游,享受过那一刻。听说巴黎的赛纳河上的某座桥,锁更多,只是此次没有机会得见,下次去看看再汇报。

太阳基本已经落山,天际只是残留着余晖,街道两边春天的花绚烂地开放着,有各色郁金香,杜鹃花,洋水仙,还这么多我叫不上名字。走进米拉贝尔宫的花园内,从网上知道,这是当年音乐之声的拍摄景点之一。庭院内部的花草基本全是与音乐有关的造型,主建筑是1606年当地一位大主教修建的,算是比较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天色已晚,我也没有进去参观,稍微转了一下便离开了。

继续徜徉在街道上,看着两旁的橱窗,建筑,街灯,小巷,渐少的行人,白天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我得赶在登山电梯停运之前返回旅舍。回到旅舍,两个同屋的韩国青年已经入睡了,我放好东西,退了出来,站在门外点燃一只香烟,看着小镇的夜景,没有太多的思绪,大约因为夜风让我感到些许寒意。当晚的夜景照片,最终被我处理成了黑白系列的。有河水静静的流淌,和小城古镇、山顶古堡在灯火辉煌。

明天,准备去感受小镇的什么,还没仔细相好,古堡是要去看看的,剩下的时间,可以基本交给闲逛,不会参加音乐之声体验之旅。这种主题游太牵强,比较莫名,和我的飘荡风格有比较大的出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动方向,对于我来说更重要。从来觉得,目的性太强的条款,容易带来压力,束缚自由发挥的能力。

山歌水行

22日清早起来,洗漱完毕,前往古堡参观。出门时,看到旅舍的墙上,竟然挂着很多原始的滑雪器材,全是纯木制的雪板或竹制的撑杆。阿尔卑斯山区的奥地利人民,历来,是热爱冰雪运动的。突然有个想法,不知这些器材的发明,到底出自哪个民族,发明人是谁。也知这算不算人类历史上,对人类的进化有推进作用的,一个重大发明。我只知道滑雪给我带来了娱乐,我是感激当年的这个发明。

穿行在山梁上的林间小路,听着鸟雀的鸣叫声,让一切显得格外的清雅幽静。天色有些阴沉,云层有些厚重,太阳随时可能出现,空气中有些湿润与微寒,让人神清气爽、不易昏睡。很快古堡就出现在了小路的尽头,仰视着它,感受出一份孤傲的情绪。想想,在那个冷兵器的年代,盘踞这种地势上的城堡是易守难攻的,足以傲视四方。我进去买好票,在讲解员带领下和一群世界各地的游客一同参观,同时也有录音讲解。最后来到城堡的顶部,这里能更好地一览这座小城。太阳也出来了,到此一游的照片也就有了。

参观完毕,腹中感觉饥饿,进到城堡的餐厅。看见每把椅子上的红色十字架,让我想起,当年的十字军东征这个事件。这种为了捍卫宗教体系,而产生的群体意识效应,和革命的性质是很有趣的。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类似事例,通过祭起宗教或主义唯我独尊的伟光正大旗,征伐、打倒、其它异端邪说,最终成就了少数人的私利。历史被书写成了各种版本,服务于不同目的,各时各世的传颂与贬损,最终让人觉得事件的具体经过已经不再重要。历史事件是没有对错,因为没有假设可以成立。只觉得有独立的思维和判断,不轻易地人云亦云,或许是保持清醒的前提。人生是一个过程,没有人生而成智者,每个人的道路也不同,很多时候无所谓绝对的对错,妥与不妥。站在城堡高处,离蓝天更近,离白云更近,离天空中飞翔的雄鹰更近,被春风吹得我愈发的神清气爽,看着远山的风云变幻,很是痴迷,许久不舍得离去。

从古堡出来,去向变成了一个空白,时间变成了需要打发的状态。顺着小道向城中走去,想着还是走哪是哪的劲头比较好,肚子饿了就吃,口渴了就喝。来到中心广场,看到这里有莫扎特的雕像,想起下载的攻略上介绍,这里有莫扎特的出生地,也有居住地。先在路边买了些特色小吃尝尝,看到这里还有一座教堂,准备进去参观一下。

不想一阵吉它声传来,抬眼处,在教堂附近的路旁,有一位中年男子正在演奏箱琴,指法很熟练,曲调很优美,让我不自禁地在一旁聆听了一阵,并远远地给他照了几张相。当时,第一感觉是,想起了柏林的萨克斯演奏者Alex。能看出来他年经不小了,心中很快跳出几个问题,他这样的演奏生涯能维持他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飘荡不定,可是他父母当年能预见的和认同的?当然,这类问题是中国式教育的后遗症。我能从他的脸上看到,一种完全沉浸在音乐中的享受感,他应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幸福的。从他全套家当和精神面貌看,他应该在生活和经济上不成问题。
后注:在网上查到这位乐者的网站,www.spannhoff.cd,他生于1960年,在萨尔茨堡演奏已经有20多年时间,在Youtube上还能找到许多游客为他录的演奏片段。

走进教堂参观,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年本地主教的本堂。一座外观比较不起眼的巴洛克建筑,内部的雕刻、壁画,相当地细致精美,十分出乎我的意料。大量使用的大理石材料,有主堂上的石柱,多年多人光临、虔诚、进退的过道,在光线映衬下熠熠生辉,是光润细腻的质感。看到礼拜用的听众席的阶层分划,一侧是简单的木板,另一侧是雕刻精致的侧边。我向教堂内的工作人员确认了一下我的判断,四处照了些相,就退出来了。

出来后四周看了看,演奏家依然投入地挥洒着激情,不时地向游客们点着头,也偶尔有人刚买他的CD。继续闲逛,分别见到了小莫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我没有选择进去,我不是古典音乐范的,基本属于熏陶不足的,我知趣,我撤。

我不知觉地走到了河边。上午在古堡听的介绍,了解到Salz原来是德语,盐的意思,萨尔茨堡是当年重要的盐道要冲,逆流而上著名小镇Hallstatt有很早就开采的深山岩盐。在商贸、交通并不发达的中世纪,可以想像萨尔茨堡是多么的有优越感。我想是因为山清水秀,便能出人杰吗?萨尔茨堡出了一个莫扎特,适用于他,这只是一个事实,推演一种二者之间的联系就牵强了。但是,当今社会流行着一种心态,希望从他人身上复制成功道路,会通过一些表象,为人所知的层面来演绎、推理、建立必然联系。我是一个理工男,却比较反对用理工科的因为、所以来推演人生。

沿河边慢慢地走着,阵雨后透出白云、蓝天的动静、组合、变幻;阳光投射在大地上,光与影也在编织、交错、纠缠;河水缓缓地流淌在我的身旁,水纹与水波相溶、相融着,水面的鸥鸟变换身姿地逆风或御风飞翔着。倾听着山光中的柔曼、跌宕,飘荡于水云中的翻卷、流淌,感受那轻描淡写的轻松与从容。

路上有坐着马车游览的游客,有骑车运动体验的,河边有小憩的夫妇,也有休闲如我散步客。继续向下走来到商业一条街,橱窗中的特色摆件或小商品,与路边的招牌、幌子似乎更能引起我感兴趣。有特色的奥地利自鸣钟,各式手工洋娃娃,手工小雕像,还有许多山地原住民的传统服装,感觉很有一种原始而纯朴,看得出来他们是热爱红色与绿色的。哈哈,我也是一个绿色鸟人。

明天一早就前往瑞士,提前和小莫家乡说再见,好好吃顿晚餐。

飘来去兮?

23号的清晨,我必须很早赶去火车站。因为从萨尔茨堡到采尔马特的火车,需要大约一天的时间,中间有两个转车点,而且最后的一段是高山火车。我抓紧时间起床洗漱,去找老板娘归还钥匙。此时才发现,大清早旅舍里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早餐要到9点才开始。突然才明白这钥匙为何收取押金了,20欧元是给不自觉的旅客买钥匙做纪念的。我虽属自觉一类人群,可也没有太多别的办法,毕竟赶路要紧,钥匙就收下了吧。

下山的升降电梯也没到开放时间,只能全程向下冲刺了。此时,突然感觉给自己预留的时间,有些不足。只能尽力而为了,出了漏子,到时随机应变,抱怨多无益吧,哈哈。所幸体力还行,运气也算不错,下山后打了一个车前往火车站,还算顺利地正点登上火车。

火车,基本就沿着奥地利与瑞士之间的阿尔卑斯山脉间前进,转车分别在苏黎世,和VISP。火车在山川,峡谷,蓝天,白云间穿行着。在铁路与公路两旁,有草木和鲜花铺缀。河谷间、山坡上,星星点点的错落分布着各式民居、村庄、教堂。出行前,看到网上很多游记,均把瑞士册封为天堂。我没有见过天堂,不敢妄加评论。再则,即使获得天堂这样的称号,也不能说明什么。如同当年,某女工被册封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一样,不外乎,全国各地游走,做一些千篇一律的报告。时过境迁之后,回头再看看,不也是皮笑肉不笑一下吗,哈哈。

下午四点钟左右到达VISP,从这里,换乘地方运营的高山小火车。在火车的攀升中,满眼的沟壑、深谷,让大山显得更加宏伟,险峻,和威严,一切看似近在身旁,却觉得离我很远。南美之行时,同样去拜访名山,沿途感受风光,与此迥异却又类似。汽车在高原上驰骋,荒凉粗砺、空旷寂寥、似乎遥不可及,我却有身在其中之感。天空一样本色澄蓝,空气一样清新流转,自在的鸟人一样身心随之飘荡,心情一样放空、恣意、舞动。

一路火车行进中,满眼冰雪消融,春暖花开,山体滑坡,树木倒伐,植被破坏的印迹。时光流转可以成就山清水秀,其中要经历多少的“痛苦”,才能蜕变出赏心悦目的模样。在这高山深壑间,看到很多直升飞机的踪影,这大约是最有效的交通运输工具了。不过,山谷间多变的气流,对操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应是一个很危险的职业。多年来,阿尔卑斯的山民们,生活在山坡上,河沟旁,交通不便,却在同自然共处中,找到了生存之道,活出了味道。一段类似官话的赞美之词涌上心头,勤劳、智慧、勇敢的瑞士人民,在改造恶劣自然环境中,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

下午六点左右,到达采尔马特。出站后感觉饥饿,在车站广场餐厅,点上一盘简单的意大利面条,要上一杯啤酒。看着远处的雪山,感受到太阳的西沉,光线很好,天空中的景色,能幻化出游走和律动。我吃得闲适,喝得自在,四顾悠然。此处虽然是人来人往,纷杂喧嚣,我却彻底松驰心性,不用追逐,或被追逐,不用抓紧时间,不用担心它从手中滑落。想起,当年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来去之间,在他当年的失意后淡了许多,重拾本性,归田园居。。。

酒足饭饱,起身前往预订的青年旅舍。小镇很小,在群山环抱之中,盆地感很强,多少勾起对El Chalten的回忆。马特洪峰(Matterhorn)是一座独立的孤峰,十分的显眼,从小镇的多个角度都能看到,这也与Fitz Roy山很像。太阳西下中的山峰,能比较清楚看到它的轮廓,在白雪覆盖下,黑白分明,蓝天白云下,显得十分清晰峻朗的样子。

到达青旅,十六人同居的大寝室,只是一个睡觉之地,不曾想到如温馨、浪漫之类的享受语。本来准备出门拍个夕阳西下的,却看到山峰已经被厚重的云层笼罩。一如当年在南美的经历一般,欲求之切却往往不得而归。调整计划,信步闲逛小镇。小镇有一条主街,商家一路排开,很有人气,熙熙攘攘的。经过一家小商店门前,看到一张明信片,马特洪峰的宽幅全景照片。吸引我的不是雪山圣境那整体的宏伟,而是天空中,那如飞碟状的云,看着如此熟悉,和我在帕塔哥尼亚见到的一般神奇。

信步间,路旁一座旅舍的名字,更是让我大惊失色,Fitz Roy,南美仙山的名字,竟然在此出现。一时间,我有些恍惚于我的所在,不知这算是记忆的轮回,身心的穿越,还是生活经历的点滴,在此时此刻的串联?

当年,SPJ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的著名演讲中,曾经提到记忆和经历的串联。生活过往的经历,是散落在记忆中的点,总会在今后的日子中,这样或那样的串联起来。从现在看未来,人们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美好愿望,更有想要达成的执念。很多时候,甚至用规划人生的念想,去将一系列愿望串联起来,只会在执着的道路上,继续走火入魔。记得曾经和朋友们讨论过,推理,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如果假设是个伪命题,这种推演就不成逻辑了。人生的意义,大约在于明白,过往曾经的经历,是成就当下的必要。可以看做是命运的安排,也可认为是生活道路的必然。我们走在人生的路上,大多认知是一条不归路,惯性使然,时常忘记或许偶尔停驻一下。做点阶段性的休整,回首来时路,珍惜所至,放下所失,继续平心向前。不过,世事不绝对,大家各有各的造化,各有各的节奏和模式,有人愿意打破束缚,有人愿意沿着明显的轨迹运转。何况,人生是一个没有对错过程,这个世界,本来就该如此多种多样,没有一个统一模式。

小商店的橱窗中,小餐厅门前,都放着一些小雕塑,做工都很精致,充满了童趣。用词上,我比较不明,萌翻了,之类新词的恰当程度,所以避免使用。很快转完小镇,抬眼处,山峰被更厚重的云层笼罩住,我回去睡觉了。但愿明早有幸得见,朝霞中的金山,不去强求,既然曾经的经历可以归来,也可以去也,依然怡然、平淡地享受这自在。是夜的鸟人,睡得很踏实,不曾记起有没有做梦在山巅飞舞。

飘在山巅

第二天,赶大早起来洗漱停当,背上相机,六点出门。路上的街灯还亮着,晨光中的小镇宁静中略显朦胧,回头看看不远处的马特洪峰,轮廓清晰。当时,我不能确定,这个钟点是天色尚早呢,还是已经错过了日出,或是天气原因,云层遮挡晨光的路线。还是向小桥走去,那里算是最方便的观察点。

刚到小桥时再抬眼,只见山巅开始微微泛红,有一丝薄薄的浮云,颜色在持续变化着。哈哈,我可赶上这一波啦,觉得今天运气不错。所处的角度不算开阔,基本是夹缝中仰视,杂景太多,只好尽量用长焦。能遇上日照金山,我已经知足了。很快山巅几乎完全亮了,颜色对比已经不再分明。回到旅舍,简单吃点早餐,来到屋外听着山涧的声响,点上一只香烟,体会着不错的心情。

今天,主要是搭乘高山火车继续向山巅进发。在前往车站的路上能看到,很多滑雪者来赶这季末最后一滑,觉得很亲切的感觉。坐上前往山巅终点站gornergrat的火车,一路攀升。在湛蓝的天空下,远处的Matterhorn一点点地走近,依旧是孤傲、挺拔的样子。我的心情也随火车一起,行进着,上升着,蜿蜒着。

春末夏初的气温和空气,在这山水间,让人感觉是那么的轻灵与舒畅,没有阻碍感。火车在山谷间做之字绕行,看山的角度可以稍有些变化,虽然没法全方位,也觉得知足了。偶尔,已能看到铁轨边的雪道上,有享受疾行下滑的人。雪况已经不大好了,很多地方在融化,看到提升索道也很少有人乘坐。从这雪场的规模,可以想像旺季期间的鼎盛与繁忙。

世间很多人物、事物也大多如此,踏着有盛亦有衰的规律,或许这也算做“道”的一个表象层面吧。生活在不停地变化中,我们无法辩驳,唯有做好心理准备。做好变化来临时的适应,假以时日,或可找到新的节奏顺势而为,或心安理得地顺流而下。当然不否认,逆水行舟也是可为之事,但是智慧地“逆”还是很重要的,不然,翻船了就不好继续玩了。很多时候,人们总说要顺其自然。如下棋一般,大多数对弈者,只能看到当前一步,以为这个“其”就在眼前,或许一时的想当然,或许照搬别人经验。分析的表面化,推导的理论也就容易了现偏差了。

火车到达终点,这里有一个高山天文台。这里的地势相当开阔,Matterhorn完整地呈现在眼前,虽然离我的距离比较远。只看见,她的半山披挂着一些浮云,山巅白色的积雪,天空是辽远的醇蓝,间或有飞机划下的白色航线,一切都表达着简洁的色彩情绪。气温的上升,让很多山间的冰雪融化着,也制造出了各式细微的形态,随手抓取着一些造型。在这茫、辽阔的天地间,感受一下细致与卑微,晶莹与剔透,体验生命节奏的开阖与驰骋。不执迷于一时的喧哗,繁盛,能时常随心而动,不滞于某种常态。

Gornergrat是对面山上冰川的名称,此时回头向来时路看看,还是相当欣慰的,这里海拔接近3100米。在车站前前后后转了转,看到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到一个更高些的观景台。天文台是不开放的,我也就没有去探视。看到一对韩国情侣在拍照,别致的是,两人都是扭转上半身的造型。站上观景台,一种更加无拘无束的感觉出来了。我 想飞上山巅。在柏林请人拍过起跳姿势,便四下寻找合适的摄影师。一对日本夫妇似乎得闲,我便上前请男士帮忙,用英语解释了一番。不知他是否明白了,想想反正是连拍,就看运气了。没成想,我连跳了两次,他帮我完成平拍和仰拍各一组,效果还不错,飘上了山巅,哈哈。

中午在餐厅吃了点东西,来到门外平台坐下,点上香烟,享受一下中午明媚的阳光。天空中盘旋着一些飞鸟,大约是在寻找游客们留下的食物。细观察之下,猜想应该是黑乌鸦。在柏林曾经见过灰乌鸦,当时就想,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说法,是个以篇盖全的谬误。看台一侧有位大爷也在晒太阳,我用相机找到了一个瞬间,乌鸦飞在山巅上,大爷沐浴阳光中,相安无事,宁静恬淡。耳边没有响起赞歌口号,心灵的激荡也没有闪现,只是一刻自然场景留在了此时此刻。

又盘桓了一阵之后,准备下山去中途几个站看看。在车站附近等待时忽然眼前一亮。一个身着鲜艳的滑雪服的小姑娘,看样子不过两三岁的样子,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在这里啊。后来,在下一站也看到一群来学习滑雪孩子们,在两位老师的活跃地带领下,显得气氛轻松,兴趣深厚。联想起自己带着儿子一起学习滑雪的过程,不禁一笑。小朋友的兴趣,是被逐渐调动起来的,从来不需要跟在他身后央告着,强加给他什么我的期望值。如果最终他选择继续学习,我提供帮助的可能就够了,这样大人和孩子都没有无形的压力。

下山时看到一个指示牌,显示着雪场各区域雪崩的可能发生机率,也看到了密布的滑道。火车继续下行,我一路向Matterhorn不停地回望,山巅的云层开始逐渐积累,天空还是很蓝的,我在想今天傍晚应该可以拍个夕阳晚照,继续我今天的好运气。

大约三点左右回到小镇,时间尚早,便回旅舍稍作休整,然后接着转转小镇的其它角落。顺便,给自己买了些简单的三明治和矿泉水,就当个背包客做半穷游状吧。一路上,看到小镇上基建规模还在扩大,想必旺季有些供不应求。

晚饭,吃了自己买的食物,没有去餐馆,拿上相机去小镇后面的一个山坡。希望从一个更为开阔的地点拍点晚霞夕照。到了观察点,看到山巅依旧缠绕着一些云。太阳开始下沉,云层化出七彩变幻,很让我欢欣,只是随着夕阳西下,云层更加厚重,等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天色渐暗,我也明白早上的运气没有延长期。明天的计划,是全天的冰川特快,基本全在火车上浏览,还有最后一天的停留,后天转战下一目的地因特拉肯。

飘之顺流

25号一早儿,兴致满满地去赶冰川特快。全封闭的列车,宽大的玻璃窗宽敞明亮。手持瑞铁七天通票,我可免费上车。前半程还很兴奋,一路感受着线路两旁的风光,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两个问题。观光车厢,虽然通透却反光严重,无法拍照,比较打折一些;另外,列车观光为主却速度较慢,今晚何时返回Zermatt?

找到列车员具体询问,得知有两个选择,继续坐下去,或者下站返回。继续坐下去,行程异常紧张,只有15分钟的时间窗口,去赶从Visp返回Zermatt的最后一班。一旦路上出现耽搁,就没戏了。想想明天还要转场Interlaken,行装还在Zermat。只能在前一大站Chur下车返回,弃此行于中途。调整完计划,便安心而奢侈地享用列车大餐,品尝瑞士红葡萄酒,外加甜点和咖啡,继续欣赏高山间的穿行。就这样在半观光、半奔袭中度过一天,没留下太多影像。多少有些焦虑的一天,与当初印证飘荡的主旨比较违背。还算顺利返回Zermatt,明天的计划没有太多的纷扰。

第二天早上,继续放松节奏,用餐,退房,前往车站。走在路上,回望Matterhorn,依然清朗、峻逸和孤傲。没想太多诸如任务顺利完成之类。能有幸串起对之前南美行的回忆,多少是意外惊喜和欣慰。旅程似乎有种真正地贯穿,正如行进中看到地形起伏、河流蜿蜒、山脉延绵、云聚云散。

大约三个小时后到达Interlaken。小镇有两个站,东站和西站。当时我不能确定,便在第一站西站下车了。找人一问,我预订的青旅是在东站边上,只好在站台上等下一趟火车。时值中午,阳光明媚的天空中,缓慢飘荡、飞舞着各色明艳的滑翔伞,和蓝天白云相映成趣。站外的街道,来往的人群,街边的花木店,都如踩着相同的节奏似的。忽然间,声音的旋钮似乎被关掉,便如进到一场无声电影,在一切正常的律动中,放下心情,于寂静中等待,忘却了漫长、乏味的定义。

不多久上车下车,到达青旅入住。青旅上下,整洁干净,设施齐备,管理秩序,服务人员和蔼可亲,很喜欢这里的感觉。已是中午时分,需要吃点什么。下午的去处,从青旅员工那里已经咨询停当。车站广场有处中餐馆,用餐区很大。在二楼窗边坐下,可以看到车站广场的人来人往。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旅行团就餐点。我刚刚点好餐,就看到车站停车场,一队中国游客。由导游引导着上楼来。

从游客们的精气神来看,感觉到中国人民确实站起来了,只是还有一点不大稳当的样子,或多或少国内餐厅的氛围很快就出现了。我可以慢慢吃,旅游团却要赶时间。人来人往,又如潮来潮去一般,那种电影表现手法,在头脑中过了一遍,哈哈。

Harder Kulm,是因特拉肯城边一处不算高的山,但可以俯瞰全城,也能远眺少女、僧侣、艾格三峰。山顶有一处餐厅,是一个绝佳观景台。先搭乘登山缆车,山风飘送着春天的清爽气息,心情也随之平缓地攀登。随口和缆车女司机聊着,听说我住在青旅,她说曾经在那边工作过两年,并告诉我她的名字,让我向青旅的员工带去问候。我说一直不很明了,为什么瑞士本地山民,愿意继续居住在高山之上。她说他们喜欢高山上的生活,反而城市中的生活是一种不习惯。

当人们习惯于一种模式,大多会觉得我的选择理所当然。其它模式,是不可理解与接受的。其实模式间,并无绝对意义上的优劣区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节奏。至于,变或不变之间的选择,也无高下之分,只是一时的心念之间,是说服内心的过程。选择之时不犹疑,选择之后不后悔。即使是荆棘密布、烟雨半程,也能踏歌而行,轻松自在。

来到山顶,极目四望,一左一右两冰川湖,因特拉肯座落其间,有一条河道联接两湖,对面是三座高峰。我在观景台稍事瞭望一番,便在餐厅坐下,要上一杯啤酒,几样小吃。哈哈,天空上飞过一个鸟人,不对,是蝶人?只见他是全身包裹如一只昆虫形,身体水平,手扶滑翔伞,还是很仿生的样子。正午的阳光让人慵懒,倦怠。

啤酒,香烟,满眼飞舞着的七彩伞,湖光山色,一切似乎太饱满,充斥着我的所有感观,以至于,我想不起来路,也不关心归途。淡淡的酒精爬进我的脑海里,袅袅的香烟扩散入我的血液中。思绪开始轻盈地升腾又跌宕着,一如天空中的滑翔伞,在山风中尽情地穿行,缓缓地顺着无形的气流飘向降落点。本想再喝杯酒,点几只烟,后一想,感悟大约不应借助外力,自然而然更好,矫情而为比较没劲。而且人生不需要感悟太早,体会的过程,应该悠长一些比较好。

上山时已经打听好了,下山可步行,也可坐缆车。想想就当是醒酒吧,且打马下山去也。山间空气应该是很好的,只是我半醉的状态,没有太多挂怀。山间林木苍翠,还有一些红山棘,只是伸手勾搭不着,便作罢了。想来不如几个月前在南美,经常可以尝尝路边的野果。后来看到一颗落在地上的,觉得别致,拍了一张照片,继续前行了。到达半山,小镇就在不远处,连接两个大湖的小河在静静地流淌着。湖水湛蓝,天空辽远,不自觉地许巍歌词又蹦出来。

晃晃悠悠地我下到了山下,沿着小河边,我向青旅慢慢地走去。心想这天气太好了,大约正当我走运吧。喜欢用运气这种老词,人品一类的新说法比较不敢用。主要是怕栽面儿,运气好的相反最多就是运气差,可是人品好的反面却是人品差,没事还是不给自己顶上屎盆子的好,万一闪了腰,盆子全扣自个身上了。

回去的路上,看见一个老大爷的纪念碑,没细琢磨,就随手拍了一张,还有簇拥的鲜花。明天继续出去湖边飘着玩。

烟波飘渺

计划在因特拉肯停留五天,这是一位穷游网友推荐的方案。因为附近景点集中,交通方便,住宿也便宜。出发前选择项有日内瓦,伯尔尼,少女峰,劳特布鲁嫩等。行程完全框架式,随时可以应变。没有必须实现的压力,只保持游走的状态,闲散的心情,一路都有可以收获的经历。

27日的清晨,烟雨迷布,全无昨日的晴朗,我却心中暗喜。到青旅楼下吃过早饭,看到好多人在大厅中闲聊,上网。昨天的骑车计划,可以风雨无阻,况且我平生偏爱雨季。

从青旅租了一辆山地车,多年没有骑过车。陈年记忆的回闪,巨热的武汉夏天,一辆飞鸽26,一支香烟、一条牛仔裤、一件圆领汗衫、一双片儿鞋、一付墨镜、一头中分发型。同事说,这是抗战时期汉奸队的打扮,我只是笑而不答。从青旅咨询了大致线路,就出发了。

久疏于此不由左右摇摆前仰后合调整不停车轮在雨水路面划过后产生那种持续切割水面声音似乎逐渐找到久违亲切认同感雨水洗涮着街道民居绿树青草面颊被衣物遮挡部分肌肤也能感受一份清爽滋润阵阵微风裹挟着雨点随之时而左冲右突时而颠簸摇摆烟雾缭绕山峦在风中只是飘荡出舒缓的节奏清冷寂寥小镇上不见多少行人空中飞舞鸟群自顾自鸣唱在雨中享受此时此刻欢畅韵律山下牧场一两只奶牛埋头体味着雨露浸透青草嫩芽。

王维那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不经意间浮现眼前。上学时,曾琢磨过,诗人劝酒时,雨还在继续下吗?雨停后的感觉,相比雨继续下的诗情,应该不同。此时此地、山水田园、此情此景,应可借此诗的意境。当然,还有那句“斜风细雨不须归”(一直似乎记成“不觉飞”,伪文艺特质如此,各位见谅)

继续穿行小道上,骑行风雨中,走走停停,不久到了西面的图恩湖畔。或浓或淡的烟雾,把远处的山峰和微波不兴的湖面,用一种不清不楚的颜色和线条揉合在一起。大约这就是中国传统水墨画追求的意境。它是一种似有似无的混合,似近又远,触手难及,得靠心境中的不确定去贴近,加上一些自我怜惜,再佐以一分独善自己,傲世的孤寂。这是一种里格楞的劲头,我就用照片去表现。站在雨中,点上一支香烟,用燃烧的烟与如烟的雾,湖,山,雨相唱和。湖面有各类水禽嬉戏、游弋,或成群,或成双,或挂单。也有很少飞鸟坚持在雨中翱行。

想起大苏的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前段时间写的南美行记,取了这里的意味,也有对行尽天涯的计划。英语中有一句口头禅,WTF或WTH,少了点意境,略直白,不过也能达意了。平生就是一次走过,对和错,得与失都属于一时,少给自己上纲上线。随心随性的状态,应该更好些,不禁锢的心容易飞。

此时,一对中年夫妇也骑车来到湖畔,我和他们打招呼,知道来自英国,已经退休,第二次来瑞士,我说这天气大约和伦敦类似,他们说不凑巧,的确如此。我说下次我也计划去英国转转。

在湖边盘桓一阵后,突然觉得没有继续环湖骑行的意念,环湖路上坡路不少,加上租的车没有挡泥板,裤脚和背包,损失惨重,便打道回府。回去的路上,雨水似乎小了些。顺着小河边,继续感受着清新和泥泞。回到青旅还车,洗澡、洗衣、休整、用餐,下午继续乘船游湖。

坐上火车,准备前往Spiez。这也是当时的决定,回来才发现,没去东湖(布莱恩茨湖)看看。不过想想俺武汉出来的,东湖俺们那边有的,哈哈。期皮茨是一个湖边小镇,网许2多经典角度的照片,古老的小教堂,明信片式的背景,天空晴朗,湖光山色,湖水天空湛蓝,白云白雪相映。我的游湖纯属任性地,根据当时心性和际遇而定。

火车到站,下车奔湖边,天空还是阴晴不定,雨水洗透后的路面,感觉是凉气顺着脚底,沿着血管导入心脏。原来年青时曾经写过一篇冬雪的文章,用过这种思绪。回来后,把一些照片进行了黑白处理,纪念一下感觉的回闪和串联。

“地上已经很白了,雪还在天上那般无助地欲做潇洒地飞舞,经不住大地的挑逗,投怀送抱,风在玩弄着它那肆意的情绪,三两只麻雀尽着心力不敢奢求地飞向它们的枝头巢间,树上仍还有些零落的叶,无奈地向那不远的时限挨着,口中的烟头随着呼吸正走向被遗弃的结局,只是那呼出的烟雾也参与到了风雪的纠缠。路上行人的身影破坏了白色的整体感,仍旧是那一身入冬以来形影不离的外套,脚下偶尔踩到化了的雪水,一股凉湿之气立即直刺心脏,雪花也飞入伞下,融化于脸上,瑟瑟地,可仍就保持着镇静。(1994-2-24)”

游船游在湖面,波涛荡漾,向下一个目的前进,飘飘荡荡。本着游哪是哪,想下船就下的原则,不挂碍。只拿着相机想拍就拍,也没太多念想,看到游船惊扰了水鸭,捕捉它踩水踏波起飞瞬间。挂着雨水各式花朵,吊钟、郁金香,雨后显得颜色更明澈,雨后不知花香何终,许它们本来就不香吧。

经过两个停靠点,决定放弃继续摇晃,下船走走。沿着湖边的干道不知所终地漫步,一辆辆车从身边经过,或来或去,都很快消失在听力或视力的范围。偶尔也有一两个行人出现,也是各奔前程地行着。不远处,一个湖中的钓者吸引了我的视线,阴云远山背景下的独钓的背影,显得些许孤寂。不一会,等我前行后回望,穿云破雾的太阳照着他的脸,他却给人一种悠闲和享受的印象。飘荡可以是实实在在,也可以是虚无飘渺的,差别也就在一念之间。

(2015-7-4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