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霍金遗著《The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之第三问,宇宙中有其他智能生命吗?

(2018-12-28 23:46:42) 下一个

第三章  宇宙中有其他智能生命吗?

我想要对宇宙中生命的发展,特别是智能生命的发展,做一些推测。尽管从整个人类发展史看,人类相当愚蠢,在辅助其他生物生存方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我还是会把人类包括其中。我将讨论两个问题是:“在宇宙其他地方,生命存在的概率是多少?”以及“未来生命将如何发展?”

有一个经验共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的)一切会变得更加无序和混乱。与观察结果相对应的理论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1)。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中的“熵(2)或者叫做无序的总量,会不断增加。当然,热力学第二定律指是“熵”的总量。 就个体独立系统而言,如果其周围的无序量急剧增加,则个体内的有序量也会增加。

这就是生物中发生的。我们可以把生命定义为一个有序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使它自己抵御紊乱的趋势,并可以自我复制。也就是说,它可以自我复制类似的,但独立的有序系统。 为了维系生命系统的有序状态,生命系统本身必须将一些有序形式的能量,如:食物、阳光或电能等,转换成无序形式的能量——热量。 借此方式,整个宇宙系统在满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要求的情况下,以熵即无序总量不断增加作为代价,同时增加独立生命系统本身及其后嗣中的有序。 (译者注:如果把一个生命个体,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系统。那么,要维持生命系统的存在,就必须保证该系统是有序的。维持生命系统的有序状态,必须以消耗其他有序能量,比如:食物、阳光等作为代价。这些有序的能量被生命系统消耗之后,转化成不可逆的无序能量——热。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之为熵增原理在生命系统中的应用。)此种解释,听起来就像一对夫妇住在一个房子里,随着一个个新生儿的不断降生,房子变得越来越乱。

一个生命体,就像你或者我,通常有两个基本要素:要素一,是一组指令,它告诉系统如何维持生命系统的运行,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复制;要素二,一个运载指令的机制。在生物学中,这两部分被称为基因和新陈代谢。但值得一提的是,它们不需要任何生物逻辑。举例来说,就像计算机病毒,它本身是一种程序,它可以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进行自我复制,并将自己输送到其他计算机上。因此,这就是我给出的生命系统的定义。

像生物病毒一样,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因为它只有指令或基因,并无任何新陈代谢机制。然而,它会修改染病计算机,或者被病毒感染肌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机制。有些人质疑病毒是否应该算作生命,因为它们是寄生生物,离开寄生载体,它们不能独立生存。但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大多数的生命形式都是以寄生方式存在的。它们需要用其他生命体来喂养,依附于其他生命体而生存。我认为计算机病毒应该算作生命。这也许触及到了某些人性的东西,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病毒是我们人类创造的唯一生命形式,然而它纯粹是破坏性的。谈到按照我们人类的式样创造生命的话题,稍后我会在我们的电子生活形式中再次提及。

我们通常认为的“生命”是基于碳原子链,还有一些其他原子,如氮或磷。人们可以推测,生命也可能以另外的化学基础构成,例如硅。但是,碳似乎更是得天独厚,因为它具有最丰富的化学成分。具有夸克(QCD(3))级电荷和甚至时空维度的、超精细调整的物理常数的碳原子的存在,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这些物理常数,有显著不同的值,则碳原子核就会趋于不稳定,或者核外电子就会坠毁在原子核上。乍一看,宇宙如此精细的设计似乎非常值得注意。这或许证明,宇宙是专门为人类的生存而设计的。然而,人们对这种观点需持谨慎态度,因为人择原理指出,宇宙必须与我们人类的存在相兼容。这是基于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如果宇宙不适于生存,我们就没有机会问,为什么宇宙被调整的如此精准。人们在应用中,可以选择人择原理4)的强、弱两个不同版本。对于强人择原理(SAP),人们假设有许多不同的宇宙,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常数值。在少数情况下,这些值将允许像碳原子这样的物体存在,这些物体可以作为生命系统的基石。既然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些宇宙中的一个,我们就不应该对那些被精准调整过的物理常数再感到惊讶。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人类就不会在这里。因此,强人择原理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因为人们要问其他宇宙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它们与我们的宇宙分离,那么它们那里所发生的一切,又是如何影响我们所在宇宙的呢?作为替代,我将采用所谓的弱人择原理(WAP)。也就是说,我将采用给定的物理常数的值。我将看到,在宇宙历史的这个阶段,从生命存在于这个星球上的事实出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大约138亿年前,宇宙开始于大爆炸时,没有碳元素存在。 在极高的温度下,所有的物质都以质子和中子的粒子状态存在。 开始的时候,有相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 然而,随着膨胀,宇宙冷却了下来。 大爆炸后大约一分钟,气温将下降到大约十亿度,大约是太阳温度的一百倍。 在这个温度下,中子开始衰变成更多的质子。

如果宇宙过去所发生的仅此而已的话,那么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最终都会成为最简单的元素——氢,其核由一个质子构成。然而,一些中子与质子碰撞并粘在一起,形成下一个最简单的元素氦,其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 但是,在早期宇宙中,不会形成更重的元素,如碳或氧。 很难想象仅靠氢和氦两种元素,就可以建立一个生命系统。无论如何,早期的宇宙仍然太热,不能使原子结合成分子。

宇宙继续膨胀并冷却。 但是,有些区域的密度略高于其他地方,在这些区域里,由于高密度形成的多出来的物质的引力,使该区域的膨胀减慢,并最终阻止了该区域的膨胀。事实上,星系和恒星在大约大爆炸后20亿年开始形成。早期的一些恒星比我们的太阳大得多; 它们会比太阳更热,在高温下它们把原来的氢和氦燃转化成更重的元素,如碳,氧和铁。 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几亿年。 在那之后,一些恒星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并将重元素向太空抛撒,变成后来恒星形成的原材料。

其他恒星离我们太远,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们是否有行星环绕它们。然而,有两种技术让我们能够发现围绕其他恒星的行星。首先是观察恒星,看来自恒星的光量是否恒定不变。如果有一颗行星,在恒星前方移动,那么来自恒星的光将会略微模糊,恒星会变暗一点。如果这种情况有规律地出现,那是因为行星的轨道经过恒星前面,行星重复经过恒星前方的结果。第二种方法是,准确地测量恒星的位置。如果有一颗行星围绕恒星运行,它将引起恒星位置的轻微摆动。这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同样,如果观测到的摆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可以推断,这种摆动是由环绕恒星的轨道上的行星引起的。这些方法,大约在二十年前首次应用,到现在已经发现了几千颗行星,正在环绕遥远的恒星运行。据估计,五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恒星有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在一个环绕恒星、适于生命生存的轨道上运行。我们的太阳系是在大约45亿年前,或者是大爆炸后90多亿年后形成的,太阳系来自气体云与早期恒星残余物的混合物质。地球的形成主要来自较重的元素,包括碳和氧。不知何故,这些原子中的一些,以DNA(5)分子的形式排列。这就是著名的双螺旋结构,由弗朗西斯·克里克6)和詹姆斯·沃森7)于20世纪50年代在剑桥新博物馆所在地的一间小屋中发现。双螺旋中的两条连接链是成对的含氮碱基8)。有四种类型的含氮碱基 - 腺嘌呤,胞嘧啶,鸟嘌呤和胸腺嘧啶。一条链上的腺嘌呤总是与另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相匹配,而鸟嘌呤与胞嘧啶相匹配。因此,一条链上的含氮碱基序列,在另一条链上定义了独特的互补序列。然后两条链可以分开,每条链被当做模板,用以构建更多的链。因此,DNA分子可以在其含氮碱基序列中,复制遗传信息编码。序列的部分也可以用于制造蛋白质和其他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执行指令,按序列编码,并组装DNA所需的原料,以便DNA的自我繁殖。

正如我之前所说,我们不知道DNA分子是如何首次出现的。 由于随机产生DNA分子的机会非常小,有些人认为生命来自地球之外的地方——例如,在行星还处于不稳定阶段的时候,生命的种子被夹在火星脱落的岩石中,带到了地球。——也就是说,生命的种子漂浮在银河系中。 然而,DNA似乎不太可能在太空辐射中,存活很长时间。

如果在某个星球上,生命出现的可能性很小,那么人们可能会预期生命的出现需要更长的时间。 更准确地说,人们也许预期过,在太阳膨胀并最终吞噬地球之前,只要生命有足够的时间,进化成像人类的智能生命,生命会尽可能晚的时段出现。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时间窗口,就是太阳的寿命­——大约100亿年。 在这个时间窗口里,智能生命很可能已经掌握太空旅行的技术,并能够逃生到其他星球。 但如若不能逃脱,地球上的生命将注定被毁灭。

有化石证据表明,大约三十五亿年前,地球上有某种形式的生命。 这大概是在地球(形成)5亿年之后的事。那时,地球已经变得稳定,并且冷却到足以使生命发展的温度。 但是,宇宙中的生命可能需要70亿年进化。好在,还仍然有时间发展成像我们一样的、探求生命起源的生物。如果在行星上,生命发生概率非常小,为什么生命会在大约十四分之一的窗口期时间内,在地球上发生?

地球上早期的生命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很有可能自发地生成生命。 也许有一些简单的组织形式可以构建DNA。 一旦DNA出现,它就会成功地、完全取代了早期的生命形式。 我们不知道这些早期的生命形式会是什么,但一种可能性是RNA(9)

RNA就像DNA,但更简单,没有双螺旋结构。短长度的RNA可以像DNA一样自我复制,最终可能会形成DNA。 我们不能用非生物材料在实验室中制造这些核酸。 但是,鉴于地球的大部分被海洋覆盖的50亿年的时间里,可能存在合理概率,使得核糖核酸(RNA)产生。

随着遗传基因(DNA)的复制,会出现随机错误,其中很多都是有害的并且会消失。 有些本来是中性的——它们不会影响基因的功能。而一些错误本来有利于物种的生存——所有这些都是按照达尔文10)的自然选择(物竞天择)11)原理进行的。

生物进化的过程起初非常缓慢。 在最早的细胞进化成多细胞生物之前,花费了大约25亿年。 但是,从多细胞生物进化到鱼类,再从鱼类进化到哺乳动物,总共用了不到10亿年的时间。然后,进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从早期的哺乳动物到人类,只用了大约一亿年的时间。 其原因是,早期的哺乳动物已经具备了,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所有基本器官。 从早期哺乳动物发展到人类,所需的一切就是做细微的调正。

随着人类进化,到达了一个可以与遗传基因(DNA)的发展相媲美的关键阶段,这就是语言的发展,特别是书面语言。这意味着,信息可以代代相传,而不是仅仅依靠遗传基因(DNA)的传递。在近一万年的历史记录中,人类的遗传基因(DNA)已经发生了一些可检测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生物进化引起的。但是,人类代代相传的、所积累的知识总量的增加更加可观。我用我的书告诉你,在我作为一名科学家的漫长职业生涯中,我所了解的宇宙。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我把我头脑中的知识,转化成了你们可以阅读的文字。

人类的卵子或精子中的遗传基因(DNA)含有约30亿对含氮碱基。然而,在此基因序列中,许多基因编码信息似乎都是双置的或者未被激活的。因此,我们基因中有用信息的总量可能大约是一亿比特。对于一个问题,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所含的信息量就是 1比特。相比之下,一本平装小说可能包含200万比特的信息。因此,一个人的基因信息量大概与50本哈利波特相当。一个国家级图书馆可能藏有大约五百万本书籍——大约10万亿比特的信息量。 书籍或互联网上传递的信息量是遗传基因(DNA)的10万倍。

更重要的是,书籍中的信息,可以更快地更改和更新。我们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从不太先进的早期猿类进化而来。在那段时间里,我们遗传基因(DNA)中的有用信息,可能只改变了几百万比特。因此,人类生物进化的速度大约是每年一个比特。相比之下,每年约有五万本用英文出版的新书,其中包含1000亿比特的信息。当然,绝大多数这些信息都是垃圾,对任何形式的生命都无用。但是,即便如此,有用的信息以数(每年)百万甚至数十亿的速度增加,远远高于遗传基因(DNA)的改变。

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进化阶段。起初,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从随机突变开始的。这个达尔文所称的进化过程,持续了大约35亿年,并且产生了发明并使用语言作为交换信息工具的人类。但是,在过去的一万年左右,也许可以说,人类的信息传递方式是通过外部方式进行的。在这个阶段,内部记载的信息通过遗传基因(DNA)传递给后代。但是,现在外部存储方式,如:书籍,和其他长期存储方式,已经有了巨大增长。

有些人将“进化”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内部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他们反对将“进化“的概念,应用于外部信息的传递过程。我认为,这种观念过于狭隘。基因并非我们的全部。我们也许没有我们的穴居祖先强壮,或者可能也不比他们更聪明。但是,我们与他们的区别在于,我们在过去的一万年中,特别是在过去的300年中,所积累的知识。我认为,把外部信息的传递,以及内部遗传基因转变都包括在内,采用这样更广阔的观点,来看待人类进化,才是合理的。

外部信息传递的进化尺度,就是信息累积的时间尺度。 信息传递的进化曾经是数百年,甚至数千年长的时间。但是,现在这个时间尺度缩小到大约五十年或更短。另一方面,我们处理这些信息所用的大脑,还只是在达尔文进化意义上的,经过几十万年进化而来的。 现在问题来了。在十八世纪,据说有人读过当时的每本书。但如今,如果你每天读一本书,你需要几万年的时间,阅读完国家图书馆内的全部藏书。几万年后,等到你读完那些书时,又会有更多的新书。

这意味着,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哪怕是仅仅占据人类知识成果一个角落的主人。 人们只能成为,狭窄、单一领域的专门人才。这可能是未来人类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可以肯定是,人类的知识不可能像过去300年间一样,按照幂指数的速率继续增长。对于人类后代来说,更大的桎梏和危险,是我们人类现在仍然持有的那些人类穴居时代的本能,特别是那些攻击、侵略性的欲望与冲动。以征服或杀害男性,掠夺妇女和食物等侵略方式,建立自己的生存优势,这种杀虐本能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现在的杀虐可以摧毁整个人类,以及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核战争仍然是最直接的危险,但还有其他一些,例如人造基因病毒的扩散等,或者温室效应变得不稳定。

没有时间等待达尔文的进化使我们人类变得更聪明,比原来更好。然而,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可称为人类自我设计进化的新阶段,我们将能够改变并改善我们的遗传基因(DNA)。我们现在已经绘制了遗传基因(DNA)图谱,这意味着在我们阅读了“生命宝典”后,我们可以开始用正确的方式,书写人类基因的篇章。起初,改造基因的工作将局限于遗传基因缺陷的修复,比如囊性纤维化和肌肉组织营养不良,这些缺陷由单个基因控制,因此相当容易识别和修正。 其他品质,如智力,可能受到大量基因的控制,找到它们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困难。 尽管如此,我相信在本世纪,人们会发现如何提高智力,以及改变像攻击、侵略这一类的人类的本能。

针对人类基因改造工程的相关法律可能会出现。但是,有些人仍然无法抗拒改善人类特征的诱惑,这些诱惑包括:比如增强记忆力,抗病能力,以及延长寿命等。 一旦有这样的超人出现,未经基因改造的人类将面临重大的政治问题。与超人相比,他们将完全失去参与竞争的能力。可以想见,他们会逐渐死亡、消逝,或者被淘汰,成为无关紧要的人。 取而代之的是,会有一群有自我设计与改造能力的生物,他们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改进提高自己。

如果人类设法重新设计自己,减少或消除自我毁灭的风险,人类完全可能会向外太空扩散,并殖民到其他星球和恒星。然而,对于以化学物质为生命基础的生物,比如:以遗传基因(DNA)的化学物质为基础的人类生命形式来说,长途太空旅行将是困难的。与旅行时间相比,这些生物的自然寿命太短。根据相对论,没有什么能比光更快地行进,所以从我们到最近的恒星,往返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而到达银河系的中心,需要大约5万年。在科幻小说中,人们克服这一困难的方法是:通过扭曲空间,或者经过高维度空间进行旅行。但是,无论生命的智慧发展的有多高,我都不认为这些是可能的。根据相对论中,如果一个人可以比光更快地旅行,那么就会导致问题的出现,也就是这个人就会回到过去,并改变过去。这个人同时也会看到大量的来自未来世界的游客,他们用好奇的眼神,观望着我们过去的古怪的、落后是生活方式。

有可能利用基因工程,使以遗传基因(DNA)为基础的生命体,无限期地存活,或至少存活10万年。 但是,更简单的方法就是,设计、发射适合持续足够长时间的星际旅行的机械,我们几乎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种方式几乎已经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了。 当这些机器人到达一颗新恒星时,它们可以降落在一个合适的行星上,并开采矿物,用来生产更多的机器人。然后,这些新的机器人又可以旅行到更多的星系。这些机器人将是一种新的生命形式,这种生命形式基于机械和电子元件而不是大分子。就像以DNA为基础的生命,可能曾经取代早期的生命形式一样,这些机器人生命体最终可以取代以遗传基因(DNA)为基础的生命体。

在我们探索银河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地外生命文明的机会有多大?如果关于地球上生命出现的时间尺度的论证是正确的话,那么在许多其他恒星的行星上,都应该有生命存在。其中有些星系比地球早50亿年形成。可是,为什么银河系没有出现自我设计的机械或生物生命形式呢?又为什么没有智能生命造访地球,甚至殖民地球呢?顺便说一下,我打算把不明飞行(UFO)作为来自外太空的某种文明,加以考虑。因为我认为外星文明造访地球,都会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及有可能是令人不愉快的。

那么,为什么没有外星文明造访过我们?也许是生命自我产生的可能性是如此之低,以至于在银河系中,乃至整个(目前人类)可观测的宇宙中,地球是唯一有生命形式存在的星球。另一种可能性是,自我复制系统形成的合理可能性,如细胞,但大多数这些生命形式,并没有进化成智能生物。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智能生命是进化的必然结果,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会怎样?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应警示我们要对这些观点持谨慎态度。进化更可能是一个随机过程,智能生命的出现只是大量可能结果之一。

我们甚至还不清楚,智能是否具有任何长期生存价值。如果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生命,因人类行为而被灭绝,细菌和其他单细胞生物仍可能继续生存。作为智能生命产生的必不可缺的一步,生命形式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用了2.5亿年如此长的时间。从进化的过程看,也许智能生命原本不太可能在地球上出现。这是整个太阳生命周期中,最好的一段时间。这与智能生命产生概率很低的假设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期有可能在银河系中,找到许多其他生命形式,但我们不太可能找到智能生命。

造成生命未能发展到智能阶段的另一种方式是,如果小行星或彗星与载有生命的星球发生碰撞。1994年,我们观察到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12)(Shoemaker-Levy9)与木星的碰撞。 撞击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火球。 据认为,大约六千六百万年前,一个相当小的天体与地球相撞,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一些小的早期哺乳动物幸存下来,但任何像人类一样大小的生物,几乎无一例外的肯定会被毁灭。很难说这种碰撞发生的频率,但有一个合理的猜测,大概平均每两千万年可能会发生一次。如果这个数字是正确的,那将意味着,地球上的智能生命的发展只是因为幸运地得益于,在过去的六千六百万年中,地球没有遭遇其他天体的重大碰撞。而那些在星系中,曾经有生命诞生的其他行星,可能没有足够长的无碰撞时期用来演化智能生物。

第三种可能性是生命形成和演化为智能生命的合理概率,但系统变得不稳定,智能生命自我毁灭。这将是一个非常悲观的结论,我非常希望这不是真的。

我更喜欢第四种可能性:还有其他智能生命形式的存在,与之相比我们人类的文明似恐怕是小巫见大巫。2015年,我参与了宇宙智能生命探听计划13)(Breakthrough Listen)的启动。该计划使用无线电观测来寻找存在的外星智能生命,并拥有最先进的设施,慷慨捐助的雄厚资金支持,以及数千小时的使用专用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时间。它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科学研究计划,旨在寻找地外文明的证据。该项太空探测所发送的信息,是一项国际竞赛,旨在创造出可被高级文明阅读的信息。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还没有进入更高等级文明阶段的时候,不要对外星文明做出回答。现阶段,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更先进的文明,可能有点像美州原住民与哥伦布的会面。我想,他们也不会认为这种接触会更好。

——————————————————————————————————

是否还有其他地外智能生命文明存在?他们是否与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相似,还是不同?认真地说,如果在宇宙的某处有智能生命存在,他们也一定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否则他们早就到访地球了。同时,我认为,我们也许不会知道,我们是否被其他文明造访过;这有点像美国电影《独立日》14)所描述的情景。

 

条目注释:(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1) 热力学第二定律英语: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是热力学的三条基本定律之一,表述热力学过程不可逆性——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状态──演化,同样地,第二类永动机永不可能实现。这一定律的历史可追溯至尼古拉·卡诺对于热机效率的研究,及其于1824年提出的卡诺定理[1]:p.176-177。定律有许多种表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劳修斯表述(1850年)和开尔文表述(1851年),这些表述都可被证明是等价的。定律的数学表述主要借助鲁道夫·克劳修斯所引入的的概念,具体表述为克劳修斯定理。虽然这一定律在热力学范畴内是一条经验定律,无法得到解释,但随着统计力学的发展,这一定律得到解释[2]:p.288-292。这一定律本身及所引入的熵的概念对于物理学及其他科学领域有深远意义。定律本身可作为过程不可逆性[2]:p.262及时间流向的判据。而路德维希·玻尔兹曼对于熵的微观解释——系统微观粒子无序程度的量度,更使这概念被引用到物理学之外诸多领域,如信息论生态学[2]:p.287

(2) 化学热力学中所谓[注 2]英语:entropy),是一种测量在动力学方面不能做能量总数,也就是当总体的熵增加,其做功能力也下降,熵的量度正是能量退化的指标。熵亦被用于计算一个系统中的失序现象,也就是计算该系统混乱的程度。熵是一个描述系统状态的函数,但是经常用熵的参考值和变化量进行分析比较,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有引申出的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

(3)量子色动力学(英语:Quantum Chromodynamics,简称QCD)是一个描述夸克胶子之间强相互作用的标准动力学理论,它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夸克是构成重子质子中子等)以及介子(π、K等)的基本单元,而胶子则传递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结合,形成各种核子和介子,或者使它们相互分离,发生衰变等。多年来量子色动力学已经收集了庞大的实验证据。

(4)人择原理(英语:Anthropic principle;或人存定理),是一种认为物质宇宙必须与观测到它的存在意识智慧生命相匹配的哲学理论。有些支持者提出人择原理解释了宇宙的年龄和为什么物理常数能够保证有意识生命的存活。所以他们也认为这个宇宙能给予智能生命(可观测者)存活的那么高的标准是一件正常的事情[1][2]约翰·D·巴罗法兰克·迪普勒给出的强人择原理(SAP)指出宇宙存在的某些机能的协调性最终会导致智慧生命的涌现。而有些以布兰登.卡特为首、对SAP持有批评态度的人给出了弱人择原理(WAP), 指出表面上的调和宇宙往往是选择偏差所带来的(尤其是幸存者偏差)比如,只有那些最终有能力给出生命生存条件的宇宙中能有生命,观察并给出调和性的解释。多数情况,这个对多重宇宙论的争论,应该在统计出宇宙总体的数量以及从这些中找出有选择偏好(我们作为观察者所在的宇宙协调性)后才能给出结论。

(5)脱氧核糖核酸(英语:deoxyribonucleic acid缩写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信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配方”[1]。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核糖核酸所需。带有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本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信息的表现

(6)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OMFRS(英语: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年6月8日-2004年7月28日),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二人也因此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获奖原因是“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1] 。克里克在2004年因大肠癌病逝于美国加州。他的同事克里斯多福·科赫,曾感叹道:“他临死前还在修改一篇论文;他至死仍是一名科学家”[2]

(7)詹姆斯·杜威·沃森(英语: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牵头人之一。与同僚佛朗西斯·克里克因为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与莫里斯·威尔金斯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含氮碱基(nitrogenous base)是一类拥有原子的化合物,在性质上为碱性,是一种碱基。而胺类是最典型的含氮碱基。另外组成DNARNA的碱基,如嘧啶类,也是含氮碱基,又称核碱基[1][2]

(9)核糖核酸(英语:Ribonucleic acid),简称RNA,是一类由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聚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1]。自然界中的RNA通常是单链的,且RNA中最基本的四种碱基A(腺嘌呤)、U(尿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注 1],相对的,与RNA同为核酸的DNA通常是双链分子,且含有的含氮碱基为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四种。RNA有着多种多样的功能,可在遗传编码翻译、调控、基因表达等过程中发挥作用。按RNA的功能,可将RNA分为多种类型。比如,在细胞生物中,mRNA(传讯RNA)为遗传讯息的传递者,它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因为mRNA有编码蛋白质的能力,它又被称为编码RNA。而其他没有编码蛋白质能力的RNA则被称为非编码RNA(ncRNA)。它们经由催化生化反应,或透过调控或参与基因表达过程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比如,tRNA(转运RNA)在翻译过程中起转运RNA的作用,rRNA(核糖体RNA)于翻译过程中起催化肽链形成的作用,sRNA(小RNA)起到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此外,RNA病毒甚至以RNA作为它们的遗传物质。 RNA通常由DNA经由转录生成。RNA在细胞中广泛分布,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中都有RNA[2]:36。 

(10)达尔文主义是与生物演化有关的一系列运动和概念,其中也包含与查尔斯·达尔文无关的思想[1][2][3]。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尔文主义”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取决于谁在使用这个词语[4]。在美国,“达尔文主义”经常被创造论者作为贬义词使用。但在英国,这个词并无贬义,它用来指代演化论[5]。 这个词语是由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1860年创造出来的[6],那时候被用来描述演化概念,包括早期的概念,诸如马尔萨斯主义和斯宾塞主义。到了19世纪晚期,它开始代表“自然选择是唯一的演化机制”这个概念。与拉马克主义相比,在1900年左右,直到达尔文和格里哥·孟德尔的思想统一成现代演化综论以前,它一直被孟德尔定律所掩盖。随着现代演化综论的发展,这个词语有时候会与特定的思想联系起来[4]。 后来,只有科学作家还在使用这个词,于是它越来越多的被认为不适合用来描述现代演化综论[7][8][9]。例如,因为达尔文并不熟悉格里哥·孟德尔的理论[10],所以对遗传仅仅有含糊和不准确的认识,对遗传漂变更是一无所知[11]

(11)自然选择(英语:natural selection,传统上也译为天择)指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由于具有某种优势或某种劣势,因而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并进而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被保存或是淘汰。自然选择则是演化的主要机制,经过自然选择而能够称成功生存,称为“适应”。自然选择是唯一可以解释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提出,其于早年在加拉巴哥群岛观察了数种动物后发现,岛上很少有与邻近大陆相似的物种,并且还演化出许多独有物种,如巨型的加拉巴哥象龟,达尔文于开始以为,岛上的鸴鸟应与南美洲发现的为同种,经研究,十三种燕雀中只有一种是与其大陆近亲类似的,其余皆或多或少发生了演化现象,他们为了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改变了鸟的大小。

(12)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英语:Shoemaker-Levy 9,简称SL9临时编号 D/1993 F2,又译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休梅克-利维9)是一颗彗星,于1994年7月中下旬与木星相撞。这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太阳系的天体撞击事件,引起全球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也引发各地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的观测热潮。人们透过这次事件更多了解到木星及其大气的资料,以及木星所扮演的在太阳系内以强大引力清理“太空垃圾”的“清道夫”角色。

(13)突破倡议(Breakthrough Initiatives)是一个由俄国科技业富豪尤里·米尔纳于2015年创建的计划,准备在十年内,投资1亿美金,寻找外星生命。 整个计划分为几个项目。突破聆听项目将会寻找从超过100万个恒星系统可能发射出来无线电或激光信号。突破信息项目准备设计出一条代表人类与地球的信息,在不久的将来送入太空。突破摄星项目企图发射数千枚小探测器至最近星球半人马座阿尔法星附近,速度高达光速的20%。[1]

(14)《独立日》(英语:Independence Day)是一部于1996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动作电影,罗兰·艾默瑞奇身兼导演及联合编剧,演员包含威尔·史密斯比尔·普曼杰夫·高布伦玛丽·麦克唐纳德裘德·赫希玛格丽特·柯林兰迪·奎德罗伯特·劳吉亚詹姆斯·瑞布霍恩哈维·菲尔斯坦等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Redcheetah 回复 悄悄话 有趣
J_man 回复 悄悄话 所谓熵(entropy),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也就是當總體的熵增加,其做功能力也下降,熵的量度正是能量退化的指標。
熵只会不断变大,万物从有序到混乱,这一“真理”被反复说教,一直听地我稀里糊涂,也很愤怒。因为生命和创造新生命,进化是反其道而行的。从这一点上考虑,熵理论是个很糟糕的理论。
在我试图用时空网络的高频振动来解释时间以后,突然发现熵的问题也解决了。就像用筛子筛糠,时间在不停地筛我们筛万物,灰尘就产生了,大的就筛小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