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美的蚂蚁

一位爱好艺术、文学、摄影和旅游的海外游子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欧洲五国十城游回顾之四-阿姆斯特丹篇

(2019-01-16 14:44:37) 下一个

4。水乡泽国阿姆斯特

冒着蒙蒙细雨,我们乘坐的旅行大巴行驶了500多公里,途中还游览了波恩和科隆,十一月九日傍七时左右抵达了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看来,欧洲真的是小啊,早上在一个国家,晚上就到了另一个。

荷兰在我的印象中是欧洲北边的一个小国,尽管那里的郁金香和大风车很有名,其鲜花和蘑菇的出口量全世界第一,高傲的德国人却很瞧不起他们,说荷兰人讲的是一种很难懂的“低地语”,住的地方又小又矮又潮又破。然而,我们这次旅行的导游简先生是一位祖籍大陆的荷兰人,他讲述起荷兰来那真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让我顿开毛塞。

(荷兰奶牛佳天下)

(水网围绕的牧场和风车是荷兰的标志之一)

据他介绍,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最大的城市和北海最大的港口,这个港口的吞吐量在2013年位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才被中国的上海港超过。荷兰盛产的不仅是鲜花和蘑菇,它生产的牛奶和奶酪也是誉满全球。荷兰到处水网密布,水网的中间是一块块的草地和牧场,成群的牛羊徜祥在草地上,吃着肥美的鲜草,喝着奶酪制作中挤出的奶清,从而产出世界上最好的奶。荷兰的黑白花牛也号称是世界上产奶最高的牛,每只可年产六千多升优质奶。不过,在荷兰的牧场上你根本看不到骑马扬鞭的牧人,因为牧场的周围都是水渠,大可不必担心牛羊会走失掉。如果要去照看牛羊的话,那也是划船而不是骑马,从而会呈现另一番有趣的水乡牧牛情景。

从前孤陋寡闻的我们以为荷兰是一个农业国,据称它的农产品出口额在世界上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其实它还是一个工业和科技大国,比如著名的壳牌石油公司,荷兰占有40%的股份,还有著名的菲利浦公司,以电子电器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荷兰拥有一千三百万人口,人均收入那年已接近五万美元,居世界第七位,在欧盟中仅次于卢森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国。

另外,荷兰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自行车大国。说到自行车我们过去认为中国才是自行车大国,可那是讲自行车的总量,而就自行车拥有量来说,荷兰那才称得上真正的大国。据说这里的一个四口之家至少拥有五辆自行车,人们外出都喜欢骑自行车。不过,导游提醒我们在大街上游览时要十分小心观察和躲避自行车,因为荷兰人骑自行车的速度都很快,万一被撞伤的话会耽误我们的行程。

(阿姆斯特丹街景)

(酷爱自行车的荷兰人)

1110日早晨,我们前往阿姆斯特丹北部的风车民俗村参观,贴近见证了这个水乡泽国的奇特景色。荷兰地势低洼,有将近40%的土地低于海平面。为了跟水争土地,荷兰到处都是水坝和水渠,大量的风车被用来排除沼泽地里的积水。民俗村的风车很有特色,有几层楼高,风翼长达二十多米,由木料构成,一拉溜排列在海边,很有气势,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过去不仅可以用来排水,也可以加工木料,碾米等,现在则用来向络绎不绝的八方游客们展示荷兰辉煌的过去。

(荷兰民俗村)

民俗村还有几个特别的展览厅,其中一个是“木屐作坊”,展示了一种荷兰传统木鞋的制作方法。这种木鞋取材于新鲜的杨木,最初是由手工制作的,逐渐发展为采用机械生产。这种鞋耐穿耐用,结实安全且别具一格,是荷兰传统民俗的一大亮点。展厅里有一位技术工人,一边讲解一边熟练地操作机械,很快就做出了一只漂亮的木屐。展厅的四壁、天棚和货架上到处都挂满了形形色色、各种尺寸的木鞋,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纷纷踊跃购买。

(荷兰人喜欢穿木鞋)

(现场表演木鞋制作)

(玲琅满目的工艺木鞋)

(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另一个展厅则是向人们展示荷兰奶酪的制作过程。荷兰是一个养牛大国,其奶酪的生产也别具一格,他们的奶酪制品出口到世界各国。到了那里我才知道,奶制品不仅是用来吃的,还可以用于美容和增强免疫力。怪不得所见到的荷兰人高高大大,面色红润,或许与他们长年食用和使用奶制品有着极大关系。据说荷兰男性的平均身高为一米八二,女性为一米七五,居世界第一。荷兰人身体强壮,善于运动,曾出过现好几位世界级的足球名星。

(荷兰奶制品)

(健康漂亮的荷兰大妈)

(民俗村的风车群)

(风车,水网,吊桥,小屋,典型的荷兰景色)

风俗村中还展示了几座典型的荷兰住宅及庭院。由于土地的珍贵,荷兰人把住房修建的小巧又实用,院子和走道更是狭小无比。住宅周围往往是水渠或者池塘,所以一般都是通过小桥与外界连接,于是,处处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再配上远远近近的风车,成群结队的野鸭和水鸟,绿草蓝天白云,牛羊成群,好一副悠闲自在的田园风光。如果到了夏天, 各种郁金香争相开放,这里将成为一个花的海洋。我想如果陶渊明先生健在的话,也许会以为这里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桃花源”呢。

(小桥流水人家)

(简单实用美观的荷兰民居)

(小巧玲珑的居家后院)

(风车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清洁永恒的动力)

中午时分我们随旅行团来到附近一个渔村参观,从这里可以远眺荷兰的海上“长城”-阿夫鲁戴可拦海大坝,这是荷兰近代最大的围海工程。这条大坝位于阿姆斯特丹北部60公里,高出海平面7米,宽90米,长达30多公里,硬生生地把须德海湾与北海隔开,此后不断把湾内的海水抽出,造成了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一个巨大的淡水湖,相当于增加了荷兰国土面积1/5的万顷良田,不能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题外话:美国人指责中国在南海填岛造地,却从来没听说他们指责荷兰的大规模围海造田,更没听说过他们要去荷兰沿岸搞什么”航行自由“,看来,西方国家的所谓“航行自由”也是有选择性的呢。)

(拦海大坝上的民居)

(渔村的礼品店)

(渔村的商品街)

(小巧的饭店与高大的招待形成鲜明的对比)

(码头上的木制大船)

下午,我们乘车返回到了阿姆斯特丹,首先参观了钻石公司,据说这里是世界一流钻石的制作公司。一般而言,钻石磨出54个面已属不易了,而这里竟可以磨出202个面的钻石,英国女王的钻石王冠也是委托这个作坊制成的。不过,一克拉的成品钻石售价竟达1000欧元,令我们这些工薪人咋舌

(著名的钻石公司)

由该公司制作的英国女王王冠(复制品)

202个面(左)与54个面(右)钻石的亮度比较。

不过,导游误导了我们,在钻石公司耽误的时间竟达两小时之久,影响了我们后面的行程,连近在咫尺的梵高博物馆都没来的及去瞅一眼。

然后,我们来到和市火车站前的运河码头,搭乘玻璃船,游览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这种船有玻璃罩盖顶,风雨无阻,可以一次搭乘几百名游客。阿姆斯特丹是以座建立在水网上的城市,周围到处都是运河,举步就是桥梁,堪称“北方的威尼斯”。运河上穿行着各种各样的船,河岸两旁矗立着拥挤的楼房。它们中间有的已经年代久远,出现明显的倾斜,然而屹立不倒,且仍在使用,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运河边上还停泊着一些“船屋”,许多市民就是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虽然这些“船屋”的空间非常狭小,有的前前后后还摆满了花草,显示出“船民们”的生活情趣依然高雅,让人心生敬佩。回到多伦多后,第一感觉就是我们的马路似乎也宽了,房子也大了,相对于荷兰人,加拿大拥有的生活空间实在是太奢侈了。

(阿姆斯特丹运河上的旅游船)

(运河边上的民居。据说《安妮日记》的主人公一家当年就躲在附近的一栋楼房里)

(阿姆斯特丹寸土寸金,许多人不得不选择住在这样的船上)

(桥连着桥,就形成了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街道)

(勉从河船暂栖身)

前面说过荷兰的自行车拥有量世界第一,在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我们亲眼目睹了荷兰人骑自行车的潇洒和风采,理解了什么叫“自行车上的王国”。城市的大街上到处都设有自行车专用道,荷兰人普遍喜欢那种“大轮”的车子,即后轮是用脚踏刹车的,很多的自行车前面带有托架后面有挂斗,前后可载很多的物品。还有,他们骑车速度的快和猛让我们大为吃惊,在其他地方我们很少见到,无论男女,很少有人把自行车骑的如此飞快。因此,导游一再叮嘱哦我们注意安全,尤其是不要被自行车撞了。否则皮肉受苦不说,耽误了行程就麻烦了。自行车多,停车的地方自然也多,可沿街的许多自行车的停放却是无人管理的,绝对见不到象在中国那样,有人挥舞着小旗,臂缠着袖标,追着骑车人讨要停车费的现象。市火车站附近有一个几层楼高的自行车停放处,估计至少停放着上万的自行车,完全是自由出入的,井然有序,看不到一个管理人员。中国人啊,真应该来荷兰看看,人家是怎样使用和管理自行车的。

(到处可见登自行车的荷兰人,秩序井然)

(一个无人管理的巨大自行车存放处,据说可以存放上万辆自行车)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到处充满爱的城市)

接下来,导游带领我们游览了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荷兰号称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包容的国度,这里的“黄、赌、毒”都是合法的,因此也拥有举世闻名的红灯区。不过,来这个红灯区看看会改变许多大陆游客对阿姆斯特丹的误解,因为这里丝毫没有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那种腐朽,更没有男欢女爱不堪入目的那种色情,只不过就是小街小巷中有一些挂了红色招牌的狭小门房或者橱窗而已。我们穿行了其中的一条窄小的巷子,那巷子窄的两个人都不可以相对而行。只见有一些衣着暴露浓妆艳抹的年轻女郎站在一扇落地的玻璃门后,明显的是在等客上门。她们的容貌当然是青春艳丽无可挑剔的,可依照法律她们却不可以站到街上去拉客。透过门上的玻璃,可以看到室内灰暗的灯光下没有其他的摆设,无非就是有一张铺设干净的床罢了。唉,这里当小姐的寒酸之状要让人叹息!反观中国大陆许多城市里的歌厅、舞厅,按摩院等,霓虹灯闪烁,音乐声轰鸣,不知要比这里张扬奢侈多少倍呢!

(“世界爱都”的夜晚到处都充满了诱惑)

开始下雨了,夜幕下的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大道上彩灯闪亮车水马龙,大街两侧的许多商店已经张灯结彩在筹备圣诞节了。虽然在短短的一天中只是浏览了荷兰的一个侧影,却也让我对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民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原记于28/11/2015, 16/01/2019 修改于 多伦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