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海外生活(十九)我与刘红钢相聚在纽约时代广场
刘红钢和我是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58届(2)班的老同学,记得当年他住在广埠屯武汉测绘学院,我在校住读,平时在班上除了上课、课外集体活动外,没有多少交集,记忆最深刻的是空军来学校招飞行员,几次体检之后,刘红钢、陈冬九和我,被接到汉口黄浦路“兵站”,继续进行入伍空军标准的体检。一周以后,我因查出“副鼻窦炎”被淘汰,他们二人通过了非常严格的体检后,应征入伍。
二十多年后,我回母校当老师时,他在武汉军区某部门工作,想为母校添置一些进口电化教学设备来找袁校长,我们相遇在千家街老校区。他与袁校长见面谈完事后,到我家叙旧。那是1984年10月,我刚刚参加在广西桂林举行的全国语文教改盛会“漓江之秋”回来,客厅兼饭厅的方桌上还放着一些会议文件和几个胶卷盒。他看了看胶卷盒,说:“桂林是个美丽的地方,桂林山水甲天下嘛!这都是彩照吧?”
“风景确实非常美,但更美的是这些彩照!与我一起合影的都是当下中学语文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这几年,如果没有他们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我就不可能在教学上成长这么快。我过几天拿去洗印出来,留作永久的纪念。”
“这么宝贵的照片,就不要送到外边去洗印了,让我帮你拿去洗印吧!我们那里有最先进的进口设备和相纸,负责保质保量。你告诉我要多少张吧!”
“那就请你看看,每张照片中有多少人就洗印多少张,可以吗?”“没有问题!你放心,洗印好了,我马上送来。”
一周后,他骑着一辆“雅马哈”大摩托车,戴着时髦的头盔,简直是帅呆了!进校门正好是上午课间时间,不仅是那些正值青春年少的男女学生目不转睛地围观,就连一些年轻老师也情不自禁看他来学校找谁,干嘛?原来,他是给我送彩色照片来的,一百多张彩色照片,厚厚一叠。他见我在办公室忙着,稍坐片刻就要回去。问他:“洗印这么多照片,一共需要多少钱?”
“老同学啊!我怎么会要你的钱呢?这就算我们老友再见的见面礼吧!一点小意思,千万不要客气了。”
那个年代,我们正当盛年,我在学校日常埋头于实验教材改革,寒暑假外出开会学习;他在经济改革浪潮中冲浪,加之,当时通讯又十分落后,两人都忙得不亦乐乎,以致退休多年了还没有再见面。
正如韩愈诗云:“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2018年5月7日,我们一行十几个六十年前的同班同学,相约“回母校找感觉“。
母校老校区早已物是人非,原校址已经成为武汉市第二职业学校了。我们只能踩着脚下那片热土,寻找六十年前在那里龙腾虎跃的感觉。谁说土无情,地无意,当我们脚踏母校故地,走到现在的运动场时,环顾四周,顿时感到挪不动脚了,原来我们站的那里,就是六十年前那个标准的有400米跑道的运动场的方位!
原以为去参观新校区,很难找到当年的感觉,母校是2005年从千家街老校区整体搬迁到汤荪湖附近的,不必说新校区之大了,占地440亩是个什么概念?也不必说现代化设施之先进了,看看室内体育馆的恒温游泳池,就让人羡慕不已!最让我们这些年逾古稀的老学生魂牵梦萦的,是校史馆那老校区的缩微模型。它再现了老校区的原貌,让大家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了却了此行的最大心愿!
母校领导和校友会的马岚老师,非常重视我们这次“回母校找感觉”的活动,王书记向大家介绍母校的发展史和辉煌成果,马老师全程陪同,最后还特意安排我们去学生食堂吃晚餐,品尝食品安全、价廉物美的学生餐。
这次活动,有六七个老同学都是毕业以后第一次回武汉来母校聚会,刘红钢也是其中之一。我与他久别重逢,好不高兴!自从他那次回母校给我送照片后,一晃三十多年了啊!
他是聚会前几天从上海来武汉的,我也是刚从美国纽约回武汉。我们在参观新校区时,边走边聊。他告诉我,他所在的公司在美国波士顿办了一个国际语言学校,生源都是国内的,那个学校的产权、经营权都是他们公司的。他说,我在自己的公司任职,以后有机会到美国再请你吃饭。他笑着说,在武汉与老同学一起聚餐,谁叫你没有到呢?
没有想到,几个月后的10月11日,刘红钢果然来美国了,他在波士顿办完公事就到纽约来,当天就约请我的一家,到时代广场附近的一家中餐馆相聚。他还是那样热情率真,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边吃边聊,他说,我们越来越老了,越是要珍惜每一次相聚,每一次相聚都是人生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