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俚语新解(3)“男做女工,越做越穷”吗

(2022-11-28 08:56:25) 下一个

俚语新解(3)“男做女工,越做越穷”吗

俗话说“男做女工,越做越穷”,在农耕社会也许有一点道理,自古以来,家庭分工就有“男主外,女主内”之说。别的国家如何,我不很清楚,不敢妄议。中国百年之前,绝对如此。只要看看我的老母亲那三寸金莲,足不能出户,就知道那时绝大多数妇女终生只能围着锅台转,在家“主内”。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要外出劳动挣钱养家糊口,如果“男做女工”,当然就“越做越穷”。

当社会发展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双职工”时代,那男女的工作就没有内外之分了。不论男女每天都要外出上班挣钱养家糊口,下班回家的家务活,只有共同承担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以前女人做的事情,比如做饭菜的厨师,做衣服的裁剪缝纫师等,大多是男人比女人做的更好。因此,“男做女工,越做越穷”的陈腐观念必须更新。

这种观念更新,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男人下班回家要做“女工”逐渐被人们接受。

文革十年,当大多数人已经厌倦政治斗争,疲于“派性”活动,回归家庭之后,许多男人学会了不少“女工”之事。

我也一样。当年官方还倡导青年人“晚婚晚育”,于是我与1967年到水厂路中学报到时一见钟情的女朋友,于1971年才领证结婚。第二年,我们二十七岁时,大女儿出生了。

初为人父,护士从产房抱出女儿给我看时,真是百感交集!

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所受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性”知识。谈恋爱是跟着感觉走。没有婚前教育,更没有婚后辅导。总之,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此时此刻,看到女儿那么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心中的喜悦。

女儿一天天长大,无数个第一次走进我们和她的生命中。

好多第一次记不住了,好多第一次却永远难忘!

她第一声哭,我没有听到,那时不许丈夫进产房。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做丈夫的终生遗憾吧!

特别令我终生难忘的是她第一次喊爸爸,是那样特别而又好听:“大!大大!”。

女儿一声“大大”,让我忘了一年来为她健康成长付出的所有辛劳:她妈妈的奶水不够她吃,夜晚要起来为她热牛奶;她能吃粥了,我变着花样做鸡蛋粥、瘦肉粥、时令青菜粥;她会吃饭了,不仅每餐要做可口的菜,还要煨骨头汤,给她增加钙质。那时,我们这样的低薪家庭没有冰箱,只能按每天的需要买一点。还记得,我每天去菜场找卖肉的学生家长,买两毛钱的瘦肉,回家变着花样做给女儿吃。一周买两根“筒子骨”,7分钱一斤,二三毛钱。

大女儿出生之后,除了初为人父的喜悦和自豪外,就是自己玩的时间比过去少多了,每天心里总是想着回家陪伴女儿,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事。那时还没有时下的“尿不湿”,即使有卖的,我们夫妻二人月薪加在一起才61元,想买也买不起。每天最繁琐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洗尿布,天气暖和要拿到窗外晒干;寒冬腊月,要放在炉子边上烘干。现在说起来都不轻松,可想当年……

大女儿三岁时,她的妹妹来与她做伴了。

我们两人的月薪增加到72元了。当时的消费水平比较低,每天两瓶新鲜牛奶,一个月6元;一瓶液化气2.7元。小女儿出生以后,就有点捉襟见肘了。尽管我们非常节俭,仍然入不敷出,家中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但我们生活却非常愉快,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为了节省买衣服的开支,我们通过同事“互助会”筹集了120元,请一位在长江航运公司工作的家长,从上海买回了一台蝴蝶牌的缝纫机。然后,买一本《服装裁剪》书,我学会了裁剪,爱人学会了缝纫。从此,我们家大人小孩的衣服全是自己做。特别让我们的两个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年换季穿花衣,享受幸福快乐的童年。

那时,乃至如今,我都没有觉得“男做女工,越做越穷”,而是靠自己的双手,过得快快活活,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回忆往事,感觉两个女儿真是生逢其时,在她们最需要陪伴时,我们当语文老师的恰好无书可教;当她们到了读书年龄时,我因缘调回省重点中学的母校工作。教学任务很重,但学校实行教师“弹性坐班制”,只要保证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无须坐班。而在一般中学工作的孩子她妈,每天早不见太阳,就要准时赶到学校点卯,不到下班时间不能出校门。因此,每天买菜做饭是我的任务,我们学校教导处还特意不安排上午第四节课,以便我回家为两个女儿做中饭。

且不说,为了保证两个女儿在身体成长期的营养需要,而必须学会做“色香味”俱全的荤素菜了,只说每天去菜市场买什么荤的,配什么素的,必要的佐料等,事前要考虑好吧。也许现在的年轻人不理解,有必要每天去买菜吗?当然要每天早上去买菜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学老师的月薪才四五十元,哪里买得起冰箱啊!到华师一附中工作四年后,才买冰箱。我曾对两个孩子说:“我们家这冰箱门上面全是稿纸格子!都是你爸爸我每天深夜爬格子换回来的呀!”当年,我在一般中学工作十年,才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一篇文章,回到母校以后,几乎每个月都有文章发表在有关语文教学的公开刊物或内刊上。稿费不多,一二十元吧,但积少成多啊!

更重要的是,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回家做点家务,不仅可以调节脑力劳动的节奏,而且只要用心去做事,还可以激发许多教育教学的灵感!

我曾在妈妈教我做肉丸(见《闲话人生之十四·李家秘制肉丸》)一文中写道,做肉丸必须严格按程序,才做得好,才好吃,由此悟到课堂教学的程序,受益匪浅。

有天晚上,孩子们睡觉之后,我开始备课。第二天要讲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教导处通知我,明天有外地十几位老师来听课。我自从走上讲台上课,不论有多少人来听课,绝不因此改变教学计划,那天该上什么课文就上什么。始终给学生最真实的教育,绝不弄虚作假。初中说明文教学是一个难点,而最难的是怎么开头。即课堂教学的导入程序。我是这样做的: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看央视春晚,特别喜欢去年春晚表演哑剧的王景愚。我现在来为你们表演一幕哑剧,好不好?(学生兴趣盎然,齐声叫好)你们不花钱买票,但是不能白看,看完我的表演,请大家说说剧情,好不好?学生齐声说好,我就开始表演了。

    于是,我开始表演一个教师中午下班回家,处理家务的情景:

    打开房门,放下课本、备课本,进厨房。

    洗手、淘米、煮饭。

    然后,择菜、洗菜、切菜;炒菜。

    虽然我的表演并不十分到位,但是,最可喜的是学生放开了,大家七嘴八舌说“剧情”,基本符合要求。学生明白了老师中午下班回家时间紧,事情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安排好。接着,问学生:“如果老师回家先做菜,后煮饭,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都抢着说,那就会耽误吃中饭的时间,影响全家中午休息了。

此时,再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速读《统筹方法》。学生恍然大悟。

(见《教育随笔之四十三·我教统筹方法》)

    教学灵感来自做家务,来自“男做女工”,凡事只要用心去做,都可以做得好,怎么会“越做越穷”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