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103)高考文言文备考之四

(2022-08-05 06:33:33) 下一个

教育随笔(103)高考文言文备考之四

文言常识八    理层次

每一篇文章都在一个中心思想的统摄下包含着若干个意思。每个意思都自成一个完整的部分,叫做段落。各个意思之间又互有意义上的连系,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种连系叫做脉络。把文章的段落和脉络理清楚,就叫做理层次。读文言文必须把层次理清楚,才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

  •  

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白话文是由作者自己分开段落的,文言文本来是不分段落的。我们读到的划分了段落的文言文都是后人整理时,凭着自己的理解划分的。如果理解不同,所分的段落也就不同。段落分得正确,也就说明对文章是由哪几个意思构成的有了正确的理解。所以读文言文必须具有分段的能力。

分段的基本方法就是要辨明哪些句子合成一个意思。文言文中有一些语句对于辨明段落是有帮助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  

每段的开头叫起笔。起笔有两种情况,一种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如“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与下文所写洞庭景物为一段。一种是与上文的话意断而不接,另起了一个话头,如《马说》在说到由于没有伯乐,虽有名马,也不以千里称,到这里语意忽断,下文却忽然提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另开了一个头,转到“士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问题上来。这两种起笔,都可以作为分段的参考。

每段的结尾叫住笔。住笔往往有收束上文的作用。如“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是对上文“今背本而趋末”以下所述畜积倾竭种种情况的收束。又如“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订鬼》)是对上文“病者困剧”以下所述种种病痛情况的收束。辨识哪是住笔,对分段是很有帮助的。

承接词语

在上一段结束,下一段开始时,往往用起承接作用的词语来表示两段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些词语也可以作为分段的参考。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的“若夫”,即表示从上文的“山水之乐”转到下文的四时和朝暮之乐。又如《垓下之围》中“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于是项王大呼驰下”、“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这些句子里的“于是”、“乃”都有承接上下文的作用,同时也是划分段落的标志。

2、发语词、叹词

文言文在一段的开头多用发语词或叹词,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夫”字开一段议论之首。又如“嗟夫,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滕王阁序》)“已矣乎,离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辞》)”“嗟夫”、“已矣乎”皆开一段抒情之首。所以发语词和叹词可以用作分段的参考。

寻脉络

文章的脉络就是文章的思路及其展开的方式。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因而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发现。只有把文章的思路弄清楚,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也才能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章的脉络,主要表现在文章的伏、应、断、续上。对此,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句义的承递    

    文言文中的句意往往有间隔承递关系。例如《滕王阁序》第一段中,“雄州雾列”是承上面的“星分翼轸”四句说的,“俊彩星驰”是承上面的“物华天宝”四句说的,“台隍枕夷夏之交”又是承“星分翼轸”四句说的,“宾主尽东南之美”又是乘“物华天宝”四句说的。又如《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层意思里,“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都是承“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说的;“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都是承“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说的。这都属于句中的断、续关系。

  1. 用语的复迭

   文言文往往用同字重复的方法和句式重复的方法来表示文章的脉络。例如《醉翁亭记》全文多用“乐”字:“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样,就以“乐”为线索把文章各个部分贯串起来了。又如《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一段和“将军向宠”一段,从“愚以为”以下,字句多有重复,这样,就把两段的并列关系表现出来了。

3、前后的呼应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表达的内容,作者为了自然地引出重点,往往在文章的起首处设下伏笔,在写到重点时与它呼应,这样,就能使文章首尾一致,前后一贯,而且重点突出。例如《赤壁赋》的重点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段,作者在篇首就写了月色和水光,以及“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乐趣。如果没有这些描述,那么从水与月发出的一段议论就太突兀了。

又如《垓下之围》的重点是写项羽全军覆没所以自刎于乌江,正如他所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这不但和这一段中的“兵少食尽”、“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乃有二十八骑”几句相呼应,而且还与《项羽本纪》开头的“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遥相呼应,可见章法之绵密。这样,就更突出了项羽彻底失败这个重点。

4、总说与分说

文言文中几层意思之间的关系有分有合。识别这种分合关系,对于理解文章的层次,抓住文章的主干,有很大帮助。例如《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一句,是对后主提出的总的劝诫。以下“宫中府中”一段,“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一段,是对后主提出的具体建议。以下“亲贤人,远小人”一段是对以上数段的总括,与“诚宜开张圣听”一句相应。这样,文章的脉络就很清晰了。

    以上四点,只是寻求文章脉络的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自古文章有法而无定格,作者写文章时是根据内容的要求来安排层次的,所以理层次是没有固定程式可用的,还是要依据具体的文章细心地去探索,才能熟练掌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