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话人生(206)老关庙小学和首义路小学

(2022-08-26 04:19:43) 下一个

闲话人生(206)老关庙小学和首义路小学

老关庙小学,顾名思义,就是在为三国时期关公建的一座庙里办的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大东门到起义门,中山路还是一条石子路,它的右边是残存的武昌城土城墙。老关庙就建在土城墙里面一侧,现在的719所院子里。

记忆中,那座庙还比较大,从大门进去两边各有六间教室,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几个班的学生课间都在那里玩耍也不嫌窄。再往后面,对着天井还有二楼,校长和老师们在那里办公。老关庙坐北朝南,天井右边有一个门通到操场。印象最深的是操场后边有一座白塔,但没有注意是为谁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关庙拆了,那座白塔还在。719所在那白塔旁边建了一个游泳池,我调回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后,曾带我的两个女儿去那里游泳,睹物思情,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我于1952年进入老关庙小学读一年级,1957年学校整体搬迁到首义路,从此校名改为首义路小学。1958年,我毕业于首义路小学。也就是说,我在老关庙小学读了六年。

但是,至今对我的小学所知甚少。

查百度,也少见有关介绍,有的说是“老官庙”,也有的说是“老观庙”。但是,我以为还是“老关庙”比较靠谱。

前几天上百度,突然看到一篇《首义路小学点滴》,文章作者是1966年进入首义路小学读书的,但是他的妈妈曾经是老关庙小学的老师,小时候还在老关庙小学住过,他的依据就是,与他的几个哥哥在学校操场后面一尊小白塔前照过一张像,而且他居然找到了那张黑白照片,正是八十年代初还立在719所游泳池边的那个小白塔。作者由此溯源老关庙小学的百年历史。也许他的考证更靠谱。

照片中的这座小白塔原来叫太虚舍利塔。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后说:“太虚大师于1922年来汉选址,看中了黎元洪一个族亲的空院,买下它,建起了武昌佛学院。武昌佛学院是一座佛学的高等学府。太虚大师在中国佛教界极具创新意识,他一生致力于佛教的改革。佛学院就是一个重大举措。武昌佛学院被称为佛学的黄埔。建立佛学院的同时,还设立了小学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创学和停办波浪起伏。1928年,重新开学的小学,正式定名为平民小学,主要招收附近的菜农和城市平民的子弟。”

“大师1947年在宁波的普陀寺圆寂,300余粒舍利子分别在全国各地建塔保存。武昌老关庙小学的舍利塔是8座舍利塔中保存最完好的。

平民小学改过一次名,叫大雄小学,多少标明了佛的元素。1949年以后,佛僧及佛学中止,大雄名字不好,改成了武昌(武汉)第十七小学。至少那个时候,老官庙是叫得响的,所以母亲调过去以后,都叫它老官庙小学。还是在1957年吧,学校搬到首义路,再次改名叫私立首义路小学。”

感谢作者让我知道了,我的母校——老关庙小学原来还是一所百年老校,而且早在1928年就开始招收附近的菜农和城市贫民的子弟。

感谢我的中学校友,湖北省图书馆资深研究员昌庆旭,帮我找到一张1930年老关庙小学附近的地图。

从1930年到五十年代初,那一带的地形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先看那条铁路就是粤汉铁路。我们李家花园就在粤汉铁路通湘门外。

通湘门,顾名思义,就是湖北武汉通往湖南的门户,位于起义门与大东门正中间,原张之洞路东端,中山路南端。1906年为粤汉铁路通车而建,所建火车站即名为通湘门车站。现在的武昌火车站正是在通湘门外那里建起来的。当时,粤汉铁路内是刘家湾和任家湾,各有几十户人家,以种菜为生。铁路外只有我们“李家花园”一家。李家花园是我的祖父李华安创建并经营的私家花园,种植茉莉花、白兰花、株兰花等香花,供汉口茶叶行制作香茶。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从武昌大东门到梅家山,再到武昌起义门,还残存一段土质的城墙,上面长满野草。从张之洞路出武昌通湘门,就是中山路那条石子路,路的左边是杂草丛生的土城墙;向南走一二百米就可以看到路的右边就是任家湾和刘家湾,穿过任刘二湾,再翻过粤汉铁路,有一条大约五、六百米的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到我们李家花园。

从上小学第一天起,我每天沿着小路,翻过铁路,穿过任刘二湾,横穿中山路那条砂石马路,再翻越那段土城墙,向西走二三百米就到了老关庙小学。

我从上小学一年级到小学毕业,每天早上都是妈妈为我准备好早餐:一碗米饭、两个油煎荷包蛋、一碟时令蔬菜、一碟妈妈亲手腌制的白花菜腌菜。时令蔬菜及白花菜都是老宅房前屋后菜地里种出来的。

每天早上翻过土城墙,就听得到学校门前那些卖早点的商贩叫卖声,还没有走到校门口就闻到炸油条、炕米粑粑香味。至今最难忘的是那炕米粑粑:只见老师傅每新炕一锅就加一把锯木刨花,刨花遇炉中的火星即燃起一阵大火,趁火势将米粑炕膨胀发开,隨着火势减小,最后余烬将锅底上的米粑粑烤焦。这样做出来的米粑粑,吃在口中,既有上面一层的软糯感觉,又有底下一层的香脆感覚,回味无穷。不象現在的电烤炉做的米粑粑,外形相似,但全无师傅的手艺,吃起来就少了余味。还记得当时一对米粑粑二分钱,早上过早买两对粑粑加一杯豆浆,五分钱就够了。

我和方容、刘先旭等发小,在老关庙小学,以及后来的首义路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同班同学,经常下课一起玩,在老关庙小学时,放学后就各奔东西。我出校门左转,翻过土城墙,穿过任刘二湾,回我们李家花园;他们出校门右转,穿过一片菜地,回他们的家。学校搬到首义路新校址,我每天上学、放学回家得走差不多半个小时还不止。现在不记得是哪一年暑假期间,班上七八个同学曾到我们李家花园玩过,知道我们家有白兰、茉莉等许多香花,后来,有几个女同学经常找我要香花,有时还“威胁”我,明天你不给我们带花来,我们都不跟你玩了。

那时,首义路小学出校门向左转,走百多米穿过武珞路,就是坐落在蛇山脚下的湖北省图书馆,从马路边到大门,要上大约二十几级台阶。进大门右边有一间少儿阅览室,我们经常去那里看《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等,那里曾是我们课余阅读活动的殿堂,我在那里学会了读书看报。

小学毕业,恰逢1958年大跃进之年,不搞升学考试了,我们都直接保送上中学。我们班大多数同学保送到华师一附中,我却被保送到与华中师大一附中仅一墙之隔的湖北大学附中。一年之后,只有两个班学生的湖大附中被并入华中师大一附中。我和发小们又成了中学校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dreamstory 回复 悄悄话 首义路小学一直收附近菜农和城市平民的孩子,中山路小学的70%都是719,701研究所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研究人员的孩子,再加上少数武铁(武汉铁路)职工家属和附近化学研究轻工业研究所以及省法院省总工会的孩子。
李培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JPLL'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关注!难忘那艰苦的岁月
1
李培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寒墨' 的评论 : 谢谢你持续的关注!
XJPLL 回复 悄悄话 后面一段的描写,勾起六零后的我一段美好的回忆。谢谢老乡的分享。
寒墨 回复 悄悄话 历史的记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