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说三道四(31)忽然想起了“外调”

(2019-12-27 19:58:26) 下一个

说三道四(31)忽然想起了“外调”

今天早上起来,在微信上看到一个69届的学生发来信息,说湖北省孝感和应城发生4.7级地震,武汉市有震感。小地震,无伤大碍,却忽然由这个学生想起了“外调”这件事。五十年前,他是我的学生。四十年前,他所在的工作单位派两人来找我,让我证明他读书时的政治表现。

“外调”这个词,是前三十年使用频率最高的政治词语之一,现在已经淹没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词语之中,不为70后们所知了。

“外调”,顾名思义,就是去外面调查。

为什么要去外面调查,对被调查的人来说,一般有两种情况:好事即将来临,可能“组织上”要“发展”你入党或提拔你当官;坏事也可能马上就来了,“组织上”必须查证你曾经做过的不为“组织”所知的事,检验你是否对“组织上”忠诚。

俗话说,一人为私,二人为公。“外调”必须由“组织上”派两个人去外面调查。

我不知道当时那个学生工作单位“外调”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我明白他们需要我写什么。于是,我如实写下了该生读书时的表现,特别强调,他没有参加任何“造反”活动。

后来,还接待过几次外调人员来调查我教过的学生。

有一次,学生正在考试期间,两个外调人员通过学校的“组织上”,找我了解正在读书的学生表现,并且要找学生面谈。

我问他们:“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了解我的学生?要找她谈什么?”

他们说:“我们是该生父亲所在单位来的。要找她了解她父亲的有关情况。”

我考虑片刻之后,对他们说:“你们是搞人事工作的,党的政策水平肯定比我高。学生是学生,她父亲是她父亲,即使她父亲有再大的问题,也与她没有多大关系吧。何况她正在成长过程之中,你们这样做会影响她的一生啊!而且现在她正在考试。我不同意你们的做法!更不允许你们直接去找她!”

还有一次,两位警察,来了解我教过的学生88年在校的表现。这两位外调人员,以其特殊的身份,傲视一切,既不说明来自哪里,也不说任何原因,开口就让我说学生夏某某88年在校干了些什么。我看了看两位年轻的警察,说:“你们两位那时也在读书吧?”

“是呀!现在请你说说你的学生的情况。”

“我还是想知道你们那时在干嘛?”

“希望李老师配合我们的调查。”

“我的学生当时学习非常刻苦,后来如愿考取了华工大呀!”

“他的政治表现怎么样?”

“请你们回去看他的档案,我给他写的毕业鉴定非常清楚!”

“能不能说具体一些呢?”

“你们说的‘具体’指什么呢?”

他们两位的“外调”在双方无语中结束。

我们从上述几个案例中,可以窥见当时“外调”之一斑。

我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我爱我的学生,出于本能要保护我的学生。因此,不惜得罪当年那些不可一世的“外调”人员。

我不知道自己一生被“组织上”调查过多少次,更不知道那些接受“外调”的负责人是怎么回答的。

退休后,非常偶然看到自己的档案中有一份1965年高考“政审”材料是这样写的:

高考委员会人事组:

我校考生李培永的家庭成分问题,本人填的是中农,有时又填工人,外调材料又说是小土地出租。汉口考区对此提出过疑问。我们又到中南路派出所去进行过了解,据派出所同志谈,他家“至少是小土地出租,也可能是漏划的地主”但因没搞社教,成分无法肯定。究竟属什么成分,请你们根据档案中的材料予以确定,不过,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认为录取绝密专业是不适宜的。

“外调”的结论是“成分无法肯定”,可是“确定了”“录取绝密专业是不适宜的”。

如此“外调”,在前三十年坑害了多少青年人啊!

时代在发展,如今几乎听不到“外调”这个词了。也难怪,几乎所有民营企业都没有党“组织”了。也许正因为如此,现在又有“组织上”要给民营企业派党代表,去建立支部这一“重大改革措施”。也许不久的未来,“外调”人员又将出现在你面前,你将如何面对他们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李培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迴澜阁' 的评论 :
谢谢你但点评和夸奖。你我都是善良之辈,我信善有善报,更信命,如有时间,可看《说三道四(21)。谢谢!
迴澜阁 回复 悄悄话 有些事情也是有轮回周期的。但愿"外调"这个词永远走入历史,也但愿不要有类似的词语再次出现在你我的生活中。
另外再对楼主说一句:你是个有良知的好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