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广角镜

岁月,心情笔记,医学知识,有我有你
个人资料
doldentate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芯片战,中美新冷战的关键一战

(2023-03-26 19:54:33) 下一个

对于很多华人来说,特别是在美国生活的华裔,接受中美关系进入冷战时期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是不愿意看到中美冷战的发生,也担心中美关系恶化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比如说,即使后疫情时代,又可以回国了,但是中美之间旅行的便利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对于很多抱着在美国安家自己回国捞钱想法的人来说,两头通吃可能不再现实;而更多的人会发现自己在挣扎,有被逼着在中美之间站队的压力。但是,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或者希望不希望中美冷战发生,中美现在已经进入冷战时期,这是客观事实。美国政府对于中美关系的官方定位是战略竞争,但是同时把中国作为自己潜在的最大安全威胁。近期,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新闻媒体,在讨论中美关系时,都公开表明,这是一场新的冷战。虽然中国的官方态度也是反对使用冷战一词来定义中美关系,批判冷战思维,但实际上那也只是一种宣传手段。中国也意识到冷战已经开始,并且在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地缘政治各方面在做全面准备。可以肯定,中美双方都意识到彼此已经走得太远,中美分歧无法通过磋商解决,彼此的竞争是一种零和游戏。

谈到冷战,所有人都会立即想到当初美苏冷战。很多人也因为如今的中美关系跟当初的美苏关系不同,反对用冷战来描述双方的关系。是的,现在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科技文化人员交流,以及双方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远高于当初的苏联和美国,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新形势下冷战的新式也发生了变化。冷战,是指双方的战略决策,是以非军事手段消除对方对自己安全的威胁为出发点,而不是双赢,这不正是中美双方现在正在做的?

在金融方面,中国持有大量美债,而美国在中国也有大量投资,无论是债卷股票还是工业。但是,中美都在减少对彼此的投资。2017年以后,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从之前每年200多亿美元降低到区区几千万美元,硅谷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几乎全部撤回。最近两年,美国和欧洲加强了对于彼此的投资,美国在欧洲和欧洲在美国的投资,都远远超过各自同期在中国的投资。战略投资减少,一方面削弱中国发展的潜力,一方面降低双方经济的依赖,同时减少发生危机时的潜在损失。

当川普当初推出战略脱钩政策时,很多中国人嗤之以鼻,认为这根本不可能。但是,三年以后,供应链外移已经开始冲击中国的就业市场。今年头两个月,虽然中国疫情基本结束,复工复产,但是海关公布的外贸出口下降了6%,长三角珠三角大量工人找不到工作,因为工厂订单减少。订单减少有国内需求受动态清零影响导致的后遗症,但是来自美国的订单急剧减少是主要原因。现在,美国消费需求旺盛,联储局为了抑制通胀连续多次加息。所以,中国订单减少不是国际市场需求减少,而是大量订单去了越南印度和墨西哥。可以说。当初中国的快速发展间接摧毁了美国制造业,而美国现在开始釜底抽薪,借市场优势打击中国的制造业。

还记得华为吗?还记得孟晚舟吗?当初美国为什么大费周章抓了孟晚舟?很显然,当初美国是为了寻找一个借口,对华为进行打压。华为是中国高科技龙头企业,华为5G技术如果占领世界市场,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会。现在,美国对于任何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还需要借口吗?我没有看过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实体清单,但是我相信。几乎所有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高科技企业都在被制裁名单中。为什么美国现在可以这样做而不必担心遭到华尔街和美国高科技行业的反对了?很简单,美国社会已经达成共识,中美双方已经进入冷战时代,只要为了遏制中国,可以采用任何手段。你可以看出,共和民主两党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有分歧,很难达成共识,但是凡是遏制中国抹黑中国或者就是恶心一下中国的法案基本都是全票通过。拥抱熊猫派已经彻底消失或者不敢发声。

若干年前,国内一度盛行超限战,也就是不对称打击战略,认为这是中国对付美国最有力的武器,包括利用美国社会的弱点,分化美国,制造混乱,破坏美国金融系统和网络安全,甚至针对民用目标的恐怖攻击。其实,这种想法很幼稚,因为这个战略建立的前提是,处于道德原因,美国不会采取对等甚至更加恶劣的报复行为。中国人不了解美国文化,就跟很多人相信美国不了解中国文化一样。道德法律不适用于敌人。美国人其实报复性很强。所以,很多人还在天真地评论,美国不应该对中国如何如何,好像这些手段别人可以用来对付美国,但是因为你是美国,你就不能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中国。非常可笑。战争不是游戏。冷战也是战争的一种形式。冷战的双方都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寻找对手的弱点,竭尽一切手段战胜对手。

美苏冷战,发生于工业化时代,所以竞争的焦点是制造能力,而美国依靠工业管理的高效率在军备竞赛中拖垮了苏联。中美冷战发生于信息时代,所以双方争夺的焦点是高科技发展能力。母庸置疑,中美双方都看到了这一点,量子计算,AI技术,新能源,生物科技,都是双方重点关注的领域。其中,芯片技术是近期竞争的关键。芯片不仅制造汽车手机洗衣机离不开,也是现代战机导弹卫星和各种先进武器系统必不可少的。现在,台湾韩国日本美国荷兰分别垄断了晶圆加工,半导体材料,设计软件和光刻机领域。美国一方面加大中国获得有关技术和设备的难度,一方面建立芯片联盟,同时推出了自己的芯片法案,以确保自己的芯片安全,遏制中国发展。中国也早就意识到这个危险,试图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但是,中国能不能在近期之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美国完成芯片技术战略布局前打破美国的包围,现在很难得出结论。

三年前,很少有人相信中美关系会发展到现在的冷战局面,三年之后中美关系会走向何处?很难预测。但是我认为,中美进入全面对抗是大概率事件。不是因为我喜欢发生这样的事情,也不是这对我有好处,但这个结论是基于事实的一种客观理性分析。不知道你如何看?你认为中美关系会走向何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GP2X 回复 悄悄话 苏联冷战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绝不是你所谓的“美国依靠工业管理的高效率”,美帝的效率并不比苏联高,比中日韩台这些东亚国家要低得多。
苏联失败的首因是脸皮薄,不好意思再自欺欺人,这是东欧诸国共性。其次是中国倒向美帝。所以tg从中吸取的教训就是脸皮一定要厚,哪怕搞得再烂,也得永远执政,赖在台上是唯一目的,其它的啥国家强大,领土完整,民族复兴都是虚的,不用不好意思。
iask 回复 悄悄话 友梨江莉 发表评论于 2023-03-27 20:21:35
=====================================

顶你,说的句句到位!
友梨江莉 回复 悄悄话 赞成蚂蚁先生的说法:“中美脱钩,美国轻伤,台湾重伤,中国死亡”。
本来双方大概都不愿意脱钩,但是觉得中国的玩法很怪,逼得西方不得不开始想脱钩了。
中国有今天的强大和富裕,简单的说完全是受赐于现有的国际秩序。
虽然这秩序是由美国在主导,但中国是最大的收益者。

但是中国现在对这个秩序充满仇恨和不满,开始要破坏和改变它了。
这令有正常思维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西方人的不解是:你们才是这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为何要不遵守它和破坏它?
中国人的逻辑是:我现在拳头大了但是你不让我当老大,所有的事儿都不是我说了算,这不行。

中国的玩法就是:走我自己的路让其他人谁也无路可走。我吃肉,你喝汤?那不行。
共存共荣、双赢、Business、我吃肉你喝汤之类的思维和认识,中国政府一概没有。
他们的诠释是:双赢就是我赢两次,我吃肉你就必须吃屎。

到十多年前为止他们还比较弱,只能在国内毁坏国内秩序和祸害本国百姓,不能够出来祸害世界。
西人虽然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因为有钱可赚,所以乐得一个个装傻装看不见,反正被祸害的不是我。
就如1939年的英法对德国,于是当时是“世界和平”。
但现在,中国觉得自己的拳头已经大到可以问鼎了。

我耍流氓那是因为我是流氓,天经地义;你凭什么耍流氓?你不是君子么?

就想劝那位一尊一句:凡事有度,玩过了就是作死。
你忘了西人也是人,是人就有可能行恶,更何况你连汤都不让别人喝的时候。
上下一层楼 回复 悄悄话 说的清清楚楚,赞一下
pujing 回复 悄悄话 中国不会输,但是也不会太痛快,慢慢地会搞起一个生态出来,但是也不会很快领先,慢慢够用就好。中国有人,不缺投资,有市场,不急,踏实地往前走就可以。只要是人做出来的,就有机会。
augustsun 回复 悄悄话 8年前我在华盛顿DC遇到一位美国智库的人说正在研究中美冷战,当时觉得很奇怪,人们都在热火朝天的享受全球化的好处,中美贸易如火如荼之际哪来的冷战? 本以为是智库人员闲着没事随便找个虚拟话题搞点儿研究经费而已,没想到冷战真的开始了,而且可能是按照智库早已备好的设计方案展开的。 胡乱猜想一下,挑起台海矛盾可能是方案之一,中国如果不想掉入美智库的陷阱,应该背道而驰尽量加强同台湾的友好关系,积极拉拢台湾。
sleepbird 回复 悄悄话 没法子,专制政权最终不是威胁其他人就是被其他人抛弃。中国人认识不到政治体制民主化文明华化的重要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永远要游离于国际主流社会之外。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美中关系发展到这一步真是令我们难过不已,我都不敢说希望美中关系能够得到改善的话,因为已经不可能了。
sleepbird 回复 悄悄话 脱钩对美国和台湾有利,中国打回原形
付出 回复 悄悄话 中美贸易额又创新高,脱钩没有那么简单,尤其对于美国这样去工业化的国家。
初春时节 回复 悄悄话 基本同意作者的观点。再有,现在确实非常怀念中美之间便利往来的日子。
ahniu 回复 悄悄话 农民和商人不兼容。
亏本买卖做不长。
Firefox01 回复 悄悄话 已经升级/扩展到高科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学等领域。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中美脱钩,美国轻伤,台湾重伤,中国死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