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教辅新规 难解教育商业化问题难解

(2025-11-14 04:34:59) 下一个

教辅新规 难解教育商业化问题难解

这是混账轮子写的文章,虽然混账,也较为全面的揭示了致命问题。

分析:中共教辅新规是作秀 教育商业化问题难解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5/10/10/n14613484.htm

分析:中共教辅新规是作秀 教育商业化问题难解
在沉重的升学压力面前,学习成绩是中国大陆大部分学校和家长的首要考虑。课业繁重,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伤害。然而,“分数决定一切”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变,中小学生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

【大纪元2025年10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程木兰、易如采访报导)中共继“双减”政策后,再推“一科一辅”限制教辅材料,声称为学生减负。然而,专家与家长指出,应试导向与利益链条根深蒂固,政策恐难触及“教育商业化”的根本问题。从学校、教培机构到出版企业,整个体系早已利益交织,令“减负”成为政治作秀,学生与家长的压力依旧沉重。

自9月起,多地教育部门发布通知,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推“一科一辅”,严禁向一、二年级学生及家长推荐教辅材料。这是继中共2021年7月推出“双减”政策,又以“一科一辅”名义严管教辅材料进入中小学。

所谓“一科一辅”就是每个学科每学期只推荐一种教辅材料,供学生自愿选用。“双减”指“减轻校内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补习负担”。

然而,接受大纪元采访的教育专家指出,这一政策恐怕难以撼动中国根深蒂固的教育商业化与利益链条,“一科一辅”恐将再次沦为“一阵风”式的政治运动。

“一科一辅”上路 家长担忧 经销商:越限制越泛滥

据党媒央视网9月报导,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抚州等多地教育部门已陆续下达通知。新规明确指出,学校不得统一征订或推荐多套教辅,并要求免费提供指定教材给学生使用。

官方声称,此举旨在“治理教辅材料进校乱象”,防止学校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参考书,避免利益输送与腐败问题。

然而,多数家长对此政策并不放心。一位安徽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在初二、初三升学压力极大,“没有大量练习的情况下,很难提高成绩”。他担心若学校不再统一推荐教辅,家长反而要自行挑选,造成更多困扰。

教辅经销商亦透露,过去部分学校每位学生发放两至三套教辅,“有的地方甚至达四套”,但教育部评审版内容浅薄、练习少,与实际考试难度落差极大,导致民间对教辅依赖加深,教辅市场非但未减反增,呈现出越限制越泛滥的局面。

教培老师:政策只是“一阵风” 分数导向难改

曾任广州K12教培老师的袁崛向大纪元表示,中共的教育政策一贯是“一阵风式运动”。“就像2021年的‘双减’一样,声势很大,但风头过去后,整个教培行业又死灰复燃。”

他直言,在中国“以分数为唯一选拔标准”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家长、学校都被迫追求高分,教辅材料成为必需品。

袁崛进一步指出:“教育部想严管教辅,实际上是想一统天下,把地方教培机构的利益纳入中央系统。他们打着‘减负’的旗号,却是为了利益最大化。”

他强调,中国的教培与教辅早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从教育部门、出版机构到地方学校,都有利益纠葛。

为规避政策,许多培训机构将补习课“改头换面”——数学改称“逻辑课”、语文变成“表达能力课”。“这完全是换汤不换药,因为只要高考制度不变,学校和机构就是同一条船上的蚂蚱。”袁崛说。

他并透露,即使“双减”实施多年,广州教培机构的生源依然稳定,“尤其是初三、高三毕业季,学生仍然爆满。”他认为,在“分数至上”与“升学率竞争”压力下,中共提倡的数字教育根本推不下去,教育现代化离发达国家的创新、自由发挥模式还非常遥远。

家长亲述:名校作业负担重 “双减”成空谈

原住湖北、今年5月移居美国的家长张宇,育有两名小学子女。她接受大纪元采访时回忆孩子在湖北省重点小学就读时的经历,直言“双减”完全没有落实。

“学校教你1加1等于2,但考试却问你2乘以2等于几。”张宇举例说,孩子一年级时被罚抄写“莺歌燕舞”四字各写50遍,“对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这相当于写200个笔画复杂的字。作业经常写到晚上十一点。”当她向老师反映孩子不会写时,老师仍要求完成作业。

她无奈说道,国家政策说要减轻孩子的负担,晚上九点钟之后不写作业要睡觉,但第二天上课孩子交不上作业怎么办?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也是一年级,早上没交作业,被老师罚站在门口一个早上。那你只能让孩子去迎合学校,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在家长张宇看来,“一科一辅”或“双减”政策并未缓解焦虑,孩子在中国的日常现实早已说明一切:“每天写作业写到十一点,学校老师不教考试内容,补习班满街都是。你说这样叫‘减负’吗?”

学校老师不教重点 孩子需到外面补习

张宇指出,教育部虽下令禁止校外培训,但暗地里的补习班比比皆是。“国家说不许补课,但学校老师不教重点内容,家长就得送孩子去外面补习。”

在她孩子学校旁,周末培训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她直言:“培训机构收费、上缴税收、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一个产业链。”

张宇说,培训机构如今打“擦边球”,“不让补数学就开‘逻辑课’,不让补语文就开‘口才课’。艺术学校里根本没画画,教的全是数学思维和语文表达。”

她提到,许多“黑补习点”极为隐秘,“不是熟人介绍进不去,有的甚至要翻窗户进去”。

张宇还谈到家庭负担沉重:“我和老公一个月挣一万块,扣除房贷和日常开销后,还得留钱给孩子上补习班,一学期光数学和语文就要一两万,更别提钢琴、画画。”

专家:教育商业化难以根除 政策成“作秀”

《大纪元时报》专栏作家王赫认为,中国教育长期陷入“商业化陷阱”,教科书与教辅材料成为高利润产业。“很多出版公司和企业靠这赚钱,学校与之合作分利。”

他说道,教辅资料过多引发社会反感,因此教育部门才“为了倾听民意、做政绩展示”,推出“一科一辅”政策。

不过,王赫直言:“这只是表面的姿态。实际上,单一政策改变不了教育体系中的利益结构。”许多老师通过变相补课挣钱,教材免费也没用,因为国家统一定的教辅太浅,学生仍需另买。

“中共的教育体制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培养奴才。”王赫说,“学生被训练成做题机器,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中共需要的是服从政权的工具,而不是探索真相的人。

中共维持高考指挥棒与信息封锁,让教育完全服务于政权,而非社会发展。他指出,中共多年来推动“数字教育”始终停留在口号层面,因为“只有应试教育最适合它的统治逻辑”。

此外,王赫批评,中国教育体制“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居高不下,显示教育内容与经济发展不相符。

他认为,中共若真要解决教育问题,就得打破整个教育生态与商业利益集团,甚至挑战其政治体制。但这与它的独裁目标完全相悖,所以现阶段的政策只是作秀。◇

责任编辑:孙芸#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