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田

每个人都有很多故事,我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从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感慨,共鸣,力量。
个人资料
正文

1978年,难忘的大学生活

(2022-11-26 04:54:43) 下一个

大学生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哪一门课,也不哪一位有名的老师(教授),而是我们住了四年的东工第一学生宿舍。

1. 东工第一学生宿舍
沿着校园内南北走向的自强路(1978年还没有这个路名)一直向南到底,与一条东西向的校园道路“丁”字相接,丁字路口的南侧就是第一学生宿舍,通常被简称为一舍。如果从空中俯视一舍,形状呈方“2”字形,中间的一竖就是南北走向的食堂。见下图,这张图是我用砖头摆的当年的宿舍示意图,现在一舍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两个口已经被封起来了,变成“日”字形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整个宿舍是由5个wing 组成,每个wing都比一般的楼房大,红点和绿点的地方是门,走廊很宽,是水磨石地面。每间房住8个人,中间放一个大桌子和椅子,一点都不拥挤,木地板看起来非常舒服,冬天暖气烧的很足。1979和1980年寒假我路过北京,去北大,北师大,北航看望同学,他们的宿舍都很拥挤,后来在武汉也看了很多大学宿舍,没有一个大学的学生宿舍能赶得上我所住过的东工第一学生宿舍。

2. 食堂墙上的饭袋
位于中间位置的食堂,将宿舍大楼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第一学生宿舍当时是三层楼,每层大概100间房,所以一舍可以容纳大约2400名学生。图上标记了,全楼只有两个门,而且绿点处还是小门。中午11:30下课,两千多人同时回宿舍就象电影院散场一样拥挤,如果回宿舍拿饭碗(饭盒)再回到食堂起码要5分钟的时间,晚进食堂5分钟可能又要多花10钟排队。

为了节省15分钟,为了早一点吃上午饭,很多人就把饭碗(饭盒)放在食堂,而不需要去宿舍拿。食堂有桌子和椅子,饭盒肯定是不能放在桌子上,大家都把饭盒和勺子装进一个小白布袋里挂在食堂的墙上,可以想一想上千个白布袋挂在墙上的画面,也是很壮观的。四年我放在食堂的饭袋没有丢过一次。

3. 星期天的大米饭
1978年文革虽然结束了两年,沈阳的生活还是很差的。沈阳人都知道“陈三两”,文革其间陈锡联是辽宁党政军一把手,有一段时间沈阳只供应每人三两油,陈锡联由此得的外号“陈三两”。从“陈三两”大家就能看出当时沈阳的副食供应是非常差的。我们大学第一年的伙食也是非常糟糕的。早餐是玉米面糊加窝头或黑面馒头(没有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很难理解黑面馒头,黑面馒头并不是黑面粉做的。黑面就是全面粉,所有的麦麸都在里面,所以馒头的颜色不白)。中餐是两个馒头加一个炒菜,有时炒菜里会有几片肉。晚餐是高粱米或玉米碴子加水煮菜(有时菜里会有几片肉)。从星期一到星期六完全见不到米饭。

只有星期天的午晚餐有大米饭,为什么叫午晚餐呢?因为星期天只有两顿饭,第一顿饭是上午9:00,第二顿饭是下午3:00。东北的大米饭是真好吃,没有菜都可以吃得很香。我到现在都不能想象,星期天只吃两顿饭,有时候晚上饿得根本受不了。

4. 吃了一个月的免费猪肉
1979年春节返校后开始第二年的大学生活。返校后学校食堂的伙食明显改善了,每天中餐和晚餐的菜里都有肉,而且比78年多很多,不太能吃肉的同学都吃不完。这样每天有肉的伙食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吃了一个多星期后,大家就开始有疑问了,突然来了这么多肉是哪里来的? 我们的饭票并没有多花钱(每月大概是19元),再说,就是多花钱也买不来这么多肉,因为市场的肉还是凭票供应的。渐渐地传出了消息,我们吃的肉原计划是援助越南的肉,1979年初就准备跟越南开战了,这些肉当然就不能再运往越南了。不知道是哪一位中央大领导发善心把援助越南的肉都调拨到了沈阳(也可能还有东北的其他城市)使我们差不多是免费吃了一个月的肉。

大学生活并没有我原来憧憬的exciting,进入第二年就开始读了一些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下一篇,1979年,读伤痕文学,反思文革。

相关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0)
评论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uanCoste' 的评论 : 也没有什么,只是赶上了而已。
YuanCoste 回复 悄悄话 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可赞可叹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omo_sharon' 的评论 : 我们住的楼也变了,原来是方“2”字形,现在是“日” 字形。
momo_sharon 回复 悄悄话 好珍贵的回忆,记得好清楚。77届大学生都是天子骄子。历史变迁,如今的大学变化都很大,我回母校整个懵圈,宿舍楼也被拆了,都找不到感觉了。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水兄当年走了不少地方。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我们当时大学的宿舍也是住8个人,两个大桌子特别挤。78年暑假,我去吉林大学读书的同学宿舍里住了一晚上,吃的是高粱米饭,难吃死了。接着又去了哈尔滨和大连,整个城市没有一个饭馆供应肉。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乔宁' 的评论 : 谈不上回忆录(缺少细节),只是想记录一下80年代。
乔宁 回复 悄悄话 向田兄开始写回忆录了,有滋有味。印象中那时学生的伙食都很差,不少人都买些下饭的萝卜干,辣酱来下饭。也有年令大些的下过乡的,自带煤油炉,周末烧些鸡蛋汤。而教工食堂要好很多。写得真好,跟读。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我们是也是上下铺,因为宿舍是按苏联的大学标准建的,所以房间很大。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声音' 的评论 : 谢谢赞美,跟后面的学弟、学妹相比,我们也只是多了几年社会经历。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前辈谈不上,只是早几年上大学而已。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华中的校园与东工类似,也很气派。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林向田摆的砖头示意图很形象,厉害!我读大学时也多八个学生一间宿舍,上下铺,很挤的。东北我没有去过,一直想去看看。我每天不吃米饭感觉跟没有吃饭一样:)谢谢林向田峥嵘岁月分享!写得很好!周末愉快!
小声音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曾听我一个表哥说起他考上78级时的情形,他的同学们都为77、78级大学生而骄傲呢!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真不容易!珍贵的大学生活回忆,值得记录下来留念!
laopika 回复 悄悄话 林兄乃前辈,属文革后第一代大学生,致敬!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中国以前对越南确实很好。我硕士去了华中,宿舍是以前的越南留学生住过的,比本科生好两个数量级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东工是高岗主政东北时建的,校园非常气派。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林向田' 的评论 : 俺家亲戚在东工当领导的。我去他家在院里转,觉得东工好大,那里的大学生像北大清华的,很有素质。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枣泥' 的评论 : 我们一舍没有什么损坏,可能就是需要修理,你们才搬到五舍。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晓青跟东工是什么联系,记得你中学时候是在哈尔滨。
枣泥 回复 悄悄话 我们当时住你们的对楼, 第二宿舍。走廊宽大,房间敞亮。洗手间年久失修,地上总有水。我最怕上厕所。有时头上有水滴下来。一年以后我们系都搬到五舍了。四十多年了,弹指一挥间!谢谢向田的回忆。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你是东工毕业的,和很亲切。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京工人' 的评论 : 我们的饭票没有米票和面票之分,但是从时间上可以区分是馒头还是米饭。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牟山雁' 的评论 : 辽宁是文革的重灾区。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顶级朋友' 的评论 : 很高兴又一位东工的知音。一进东工的校园,就能感到校园的气派。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我心依旧2008' 的评论 : 谢谢,下一篇谈谈伤痕文学。
京工人 回复 悄悄话 78年初去了北京的学校,就让我这个江浙人有点懵,在家乡只吃大米,可北京定量粮票居然分三种,米票买饭和米粥,面票买馒头和面条,粗粮票买窝窝头和玉米糊。头回吃窝窝头感觉还好,黄澄澄的,可冷了后硬得能打死狗。大学四年中伙食逐渐改善,对应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好转,大四已经不用吃窝窝头了
牟山雁 回复 悄悄话 没想到还吃黑面馒头,伙食是有点差。我印象最深的是餐桌不够,同学们在室外蹲着围成一圈,边吃边聊。
顶级朋友 回复 悄悄话 你和我姐是校友,她也是东工的,大学和研究生都是东工读的。81级的!我也去过东工,非常大的校园!非常喜欢!住的不错,食堂伙食特别差!
我心依旧2008 回复 悄悄话 林兄的回忆录棒极了,我虽晚几年,但初中时伤痕文学也看了不少,祝林兄感恩节快乐!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anhe' 的评论 : 住的条件很好,吃的还是很差,很多南方同学都受不了。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平等性' 的评论 : 家里有前辈是大学生,肯定会有积极地影响。
canhe 回复 悄悄话 向田兄1978年考取大学,考生中之佼佼者啊!你那样的大学生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向往的呢!值得回味。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林兄好文章,赞!我自己的一个叔叔就是六十年代在东北工学院毕业的,他和我讲过不少他在那里的经历。多谢林兄分享,周末愉快!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井观天' 的评论 : 馇子,在大学食堂好像没有吃过。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你们的大学食堂也放碗袋?看来是70年代末大学的共同景色。
井观天 回复 悄悄话 馇子关里大概没有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我有时候做梦会梦见自己大学的碗袋,里面没有碗,没法打饭:)那时候北京的大学条件都不咋样,沈阳可想而知。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
过奖了,我们也只是赶上机遇、抓住机遇了。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林兄分享难忘,珍贵的大学生活回忆,你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了不起。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