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幺六六

用心灵诠释心灵
博文皆为
原创

个人资料
老幺六六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命运无常

(2020-09-12 08:57:57) 下一个

 

《命运无常》是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凯尔泰斯.伊朗姆(匈牙利作家)的代表作,也是作者在多年前创作的处女作,2001年作者将其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用简洁生动和深刻的白描手法记实写真,讲述了二战时期一个匈牙利犹太少年久尔吉.克维什(昵称久尔卡)在纳粹集中营的一年多的恐怖经历,其中包括种种鲜为人知的悲惨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告诉读者,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降临之后,犹太人是如何去面对和适应超常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让人们也看到在摧残和扼杀人性的地方,恰恰是人性凸显和顽强生存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印象很深的是有关囚犯饥饿、超强度劳动和因病住院的一些情节。

饥饿每时每刻都威胁着犯人。一小块面包,一碗萝卜热汤都弥足珍贵,要是汤里有一两块肉骨头,那将给囚犯们带来天大的惊喜。有一次久尔卡去替自己和两位囚友领餐,拿到一个面包往回走,他目不转睛地望着面包,发现上面有几个凸出的小疙瘩,于是,忍不住掐了下来吃了。囚友茨特罗姆.邦迪发现之后,理所当然地抽了他一巴掌。这是久尔卡为“多吃多占”所付出的代价。在极度的饥饿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同情你是少年就可以多吃一丁点儿。

囚犯们在纳粹的工厂里,每日进行着超强度的劳动,日复一日,身体和灵魂分离,行尸走肉,他们机械地劳动着,渐渐地成了不会说话和不愿说话的工具。

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久尔卡在“人力传送带”里传送水泥。沉重的水泥袋压在稚嫩的脖颈上,一袋又一袋,少年终因难以承受超重的负荷,水泥袋摔到地面上,于是立即遭到惩罚。“我们看到久尔卡趴在地上,‘托德士兵’掐着他的脖子,男孩的脸被埋在水泥里面。”然后,“士兵亲自将水泥放在男孩的前躬的脆弱的脖子上”一袋又一袋……放水泥的手显得有些犹豫了,抑或士兵想起了自己的弟弟。然而,法西斯和心慈手软是背道而驰的,少年犯人也必须日复一日地忍辱负重。

忍耐和屈从是犹太人对付暴政和抵御灾难的生存原则。这个生存原则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这里演绎得如此到位。正如久尔卡本人所直白的那样:“我们用不着夸大其词。其实,我自己的心里非常清楚,为了能够活下去,我可以接受所有的道理。这就是我所付出的代价。” 

终于有一天,久尔卡站不起来了,他的右腿膝盖及大腿有一块红肿溃烂了。不久,他住进了冰冷拥挤的医院。有一天进来一位病重的青年和他同挤一个床上,事实上,次日早上久尔卡就发现他已经死了,但是,男孩为了填饱肚子,多领到一份食物,竟然挨着死者睡了两天两夜,直到被发觉。这事对于正常时期和正常环境下的人们来说听起来非常恐怖的不可思议的,而少年久尔卡却做了这件骇人听闻的事情。为了不至于被饿死,这就是他的正当理由。

难怪他在灾难结束以后,对邻里女孩安娜玛丽亚说:“我已经死过一回了。”“我已经不会再怨恨什么了。”与其说他麻木了,还不如说,15岁的他已经彻悟了。

 

也许是因祸得福,久尔卡因受伤住进了医院,他在那里相对“安全”地迎来了纳粹的末日和集中营的解放。

在和一位美国军人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在集中营呆待了一年多的少年久尔卡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素养。

我们透过镜头看见一个滑稽可爱的男孩子的形象。他上身穿着竖条的囚衣,下身穿着美国大兵的绿色呢裤,头戴波兰军官的军帽,嘴里咀嚼着口香糖,一瘸一瘸地自由行走在刚刚解放的集中营。他来到了“美军指挥部”前,这时,从一辆吉普车上下来了一位美国中士。“美国人注意到了从他身边走过的男孩,他迅速地摸遍了身上的所有口袋……终于摸出了一盒Luck Strike牌的香烟递给男孩,男孩婉言谢绝了,后来这位美国中士又邀请男孩共进午餐,尽管男孩对食堂和食物异常向往,但他还是吞下了垂涎的唾沫婉言谢绝了。如果在非正常的状态下,男孩肯定不会谢绝,午餐可以解决饥饿的问题,而香烟,这种奢侈品即便是自己不抽,也可以用来换填饱肚子的东西。而此刻刚刚恢复了常态,或许可以说正在恢复,男孩就很快把握住了常态的规则。这对于很多刚从监狱走出来的犯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这位美国军人一再地建议男孩不要再回到被战火烧得满目疮痍的布达佩斯去,最好直接去瑞士或者瑞典,他说在那里男孩可以得到很好的照料,并将重新强壮起来,然后,可以去美国读大学。但男孩很干脆地回答:“但是,我必须回家,我父亲……”他的父亲是在他被捕之前就被迫去了劳役营,家里还有养母,他的妈妈也在布达佩斯。发达国家伸出的橄榄枝,个人的美好前程,也像香烟和午餐一样那么诱人,尤其是对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人来说,是多么难得的机会。但是又一次被男孩谢绝了。至少,他要先见到亲人,知道他们到底是死还是活,然后才能放下心来再考虑自己的前程。看到这里,情不自禁地为这个重情义和富有责任感的孩子发出赞叹。

 

读完这本书,脑海里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并非主角的形象,他就是久尔卡的囚友,匈牙利犹太人茨特罗姆.邦迪。这是一个心理弹性极强的人物。他在悲观中竭尽乐观之因素;在迫害下尽其所能维护自尊;在奴役中忍耐屈从;在绝望中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他常说,总有一天我会走在佩斯的人行道上,总有一天我要回到“勿忘我”大街。是的,那里有他的家园、他的女人、他的许多书籍……他深信积极地顺从参加劳动方可以免遭挨打,他常在可怜的配餐中省出一小口,以备更饿的时候吃,他认为这一口对维护自己的自尊太重要了,可以避免在饿得要死的时候去苦苦求人、去悄悄地窃取不属于自己那一点点东西。他曾对久尔卡发表这样的“演讲”:“你知道什么是自尊吗?自尊就跟面包和热汤一样重要。你想回家吗?你想有一朝日走在佩斯的人行道上吗?如果没有自尊,你就不能实现你的这些愿望……”

很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自信的,懂得自尊的男人,这样一个坚强乐观的男人,我们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也没有能够看见他回到“勿忘我”大街。写到这里,清冷的秋风,呜咽着吹动了窗帘,仿佛听见茨特罗姆.邦迪在我耳畔说话:好羡慕你,你有看书的自由,敲键盘的自由。有空的时候,请替我去勿忘我大街看望一下我的亲人。

 

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借久尔卡之口表白:“所有的人都问我集中营是如何恐怖的问题……假如下次谁问我的话,我要跟他聊聊集中营的幸福。”读着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一张噙着眼泪微笑的男孩的脸庞。那种笑,让人心酸心疼,如芒刺直击心扉。

 

久尔卡在苦难中握住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是在灰色的工作日里,获得的宝贵的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是傍晚完工之后那一段可以聊天的光阴;是在极度的饥饿中,获得的一小块面包和一碗热汤;是告别一个又一个死难的囚友之后,庆幸自己还活着;是在医院的手术台上,听着囚犯医生严肃而亲切的声音;是听着茨特罗姆.邦迪发表“演讲”时,那种好奇而兴奋的感觉;是在无眠的夜晚,想起佩斯的小巷杂货铺卖面包的那个温馨的时辰……所有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集中营生活的幸福时光,成为那段特殊往事里的美好回忆。

久尔卡从集中营回到匈牙利以后,他以前的家已经不复存在。父亲早已在劳役中死去,养母已经重新嫁人,所幸的是亲生母亲还在世。他去勿忘我大街找过茨特罗姆.邦迪,看到的是几个妇人期待、失落、伤心的面孔……她们或许是他的母亲妻子和妹妹。

 

久尔卡走在他曾经在集中营强烈、痛苦、无可奈何思恋的故乡的街巷,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我环顾这个亲切的,沐浴在黄昏之中的广场时,当我环顾这条虽被暴风雨冲刷,但仍溢满了万千承诺的街巷,我顿时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的体内积聚,我将继续我根本无法继续的生活……”

 

 我想,只有在集中营里体验过什么是痛苦与幸福的人,才会生出这样强大的生命力量去毫不迟疑地迎接未来不可知的挑战,并且坚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幸福就像一个无法绕开的陷阱在窥视着他。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2019年风和日丽的春天,那时,我和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在半年以后一场新冠病毒的灾难会遽然降临于地球。在限足半年的日子里,我好多次想起这本书的种种细节,想起久尔卡、茨特罗姆.邦迪等集中营的犯人,想起他们在集中营的“幸福”,于是,那些悲观失望的、躁动不安的请情绪就会被光明的期待所代替。也许这就是读这本书的最大的,也是最现实的收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蓬莱阁' 的评论 : 蓬莱所言极是。当年集中营的犯人天天和饥饿、死亡共存,我们现在天天和病毒共存,和死亡斗争。
蓬莱阁 回复 悄悄话 2020年,命运无常已经逐渐变成了命运的常态。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舒啸' 的评论 : 多谢多谢。不客气哈。是的,您抓住了核心,这就是这本书与同类书的不同之处。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老幺的精彩书评。记下这本书了。

很震撼的一句话:“所有的人都问我集中营是如何恐怖的问题……假如下次谁问我的话,我要跟他聊聊集中营的幸福。”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褒奖,问好菲儿!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点赞老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