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头山

无意邀众赏,一心追残阳
个人资料
朱头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这儿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2020-11-21 14:37:17) 下一个

现在苏联已经被污名化了,苏联的工业产品老大粗,苏联的文学都是独裁制度的宣传品,苏联的成就更是不名一文。

这几天偶然翻阅了一本苏联小说,“这儿的黎明静悄悄”,竟然看得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泪流满面,而且看完后久久无法入睡,就像喝了一杯茶,余香袅袅,余味深长,好久看书没有这种感觉了。

不知译者是谁。这本书的译者绝对是汉语文学家水平,用的词确切生动。有很多名著,被翻译坏了,比如说“飘”,我看的那个版本太差了,后来看了英文原版的,简直不是一个水准的。按年代,本书译者一定是位老一代的翻译家,汉语功底极高,向他致敬!

本书有好几个版本的电影电视,中国还出钱在俄国拍摄过一部同名电视剧,但我认为都没超越原著的水平。

故事的概述:准尉(中国没有这级军衔,属于苏军最低级干部,下面还有士官,兵两级)瓦斯科夫负责一个车站的防卫,车站驻地村里男人都上了前线,只有一群妇女,见了驻扎此地的男兵,就像母老鼠见了大米,争相勾引,没有一个男兵能守住贞节。其中最出格的就是妇女波玲娜。

在瓦斯科夫一再要求下,上级给他派来了两个班(24人)“对酒和女人没兴趣的士兵”,结果是队女兵。管理女兵对瓦斯科夫可是一个挑战,女兵们叽叽喳喳,互相勾心斗角,还特别爱管男女之事。瓦斯科夫本人则陷入了驻地两个寡妇因为他引起的情战,寡妇为了留住瓦斯科夫还要到上级去告他搞女人。女兵们更热闹了,有添油加醋的,有落井下石的 ,但也有真心爱着瓦斯科夫的女兵。

有个女兵偶然发现了两个德国兵,瓦斯科夫带了5个女兵去抓,却不料实际上有16个德军。他们在无法和后方取得联系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与处于优势的德军周旋,最后杀死或抓获了全部德军,5个女兵也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的生命。

我觉得,本书刻画得最好的是人物性格,我看这书的感觉和看“红楼梦”一样。为什么男人喜欢看红楼梦,就是因为喜欢贾宝玉一人拥百花的感觉。那为什么不看“隋炀帝艳史”呢,那里女人更多,而且隋炀帝想搞谁谁,想怎么搞怎么搞。因为男人可不想当种马,他希望自己是所有女人中唯一的男人,这些女人还要有性格,有才能,而且也不是予取予夺,而是需要去追求,还不一定追求得到,那才有趣呢!

瓦斯科夫就像个贾宝玉,特别是他独立带5个女兵去追击德军时。在生死相搏的战场上,他优秀的战斗素养得到了女兵们真诚的爱慕。

丽达

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战前喜欢上了年轻的军官,他们费尽周折,终于结成连理,并且有了爱的结晶,也有了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战争一触即发,直到忠实的军犬带着他们的信物——家里的铜钥匙回到了家里,烽火连三月的岁月,他下落不明。丽达撇下了幼小的儿子,走入军营,走向保家卫国的战场。

艰苦的岁月里,她积攒下食物,晚上就寝后,悄悄离开,冒着被当做逃兵处决的危险,搭上过往的军车,到城里看望儿子。年幼的儿子怎懂得母亲深沉的爱,他感到陌生、恐惧。儿子一点点的不再害怕报以一丝笑容,都让她幸福不已。

她性格坚强,严以律己也严以律人。走向战场,她无所畏惧,英勇战斗。受伤以后,她明知道活不下去的情况下,交代了自己的秘密,托付好儿子。为了不拖累战友,自己用手枪,壮烈的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最后时刻,她毫无疑问爱上了瓦斯科夫大叔,在接受了他的吻后,说“真扎人”。以后瓦斯科夫抚养了她的儿子,以至于儿媳也说了句“真扎人”时,引起了瓦斯科夫的无限思念。

热妮亚

成长于军营,身量苗条,面容娇好,枪法精准,勇敢地爱上了已婚的上校。为了能见上爱人一面,她不惜被关禁闭,并在列车开向前线之前,大声的说出了她的爱,鼓舞着近卫军第四师的士气。

心灵同她的外在一样美,富有同情心,把自己的食物给丽达,不拆穿她的秘密,愿意与人分享,为战友修剪军服,为女孩们梳妆打扮,她就如最高贵的白天鹅。

战场上的她更是冷静、机智,她装作伐木工人,跳进河流里游泳,延缓了敌人的作战计划。寒冷与紧张,让她几乎身体僵硬。作战中,她把自己的家仇国恨,融在精确的子弹里,让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胆寒。这是个能文能武,外表美丽,内心高尚的完美的姑娘。

她的牺牲非常壮观,由于吸引了全部的火力,最后也不可避免的受伤了。但即使陷入绝境,身上多处中弹,她美丽的眼睛里绽放着坚强、隐忍、仇恨、蔑视。敌人想让她跪下,但即便是腿上中弹,她仍傲然挺立,用藐视的眼神看着他们。她战斗间隙找到瓦斯科夫时,哭着吻他的脸,能得到这么优秀,美丽的女人的爱,准尉死又何憾呢?

索妮娅
莫斯科大学的学生,喜爱文学,喜爱为战友读诗歌,为战地生活增添了浪漫气息。她和一个戴着眼镜,拿着《普希金文集》的战士,相遇在会让站。小姑娘心里暗生情愫,去作战仍旧带着《普希金文集》,她被敌人发现,残忍的敌人向她凶狠地举起了匕首,向她心脏刺去。这本书帮她挡了一刀,敌人扒开了她的衣服,拿出了这本被匕首刺过的书,才发现这个军人原来是个女人。凶狠的敌人将她杀害,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喜好诗文、开朗的姑娘。她最后的死,就是为了去拿一个准尉的烟袋,心甘情愿去冒险,只为了讨好准尉。这么优秀的大学生,爱上瓦斯科夫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他要多么骄傲啊!

里莎

成长在森林的农家女,身体强壮,心底善良,拉练中帮助战友背枪,搀扶着战友一起往前冲。尽管没怎么上学,却挡不住她对于爱的渴望,“爱不爱花”让我们见识了这个姑娘可爱的一面。它悄悄的喜欢着准尉,当她听到准尉唱着她家乡的民歌“里莎,里莎维达……”,她心里充满快慰。

她肩负着回去传送情报的任务,便一往无前的冲,冲过丛林、冲过小溪,把风声甩在了身后。在沼泽里,她没有找到来时做过的标记,饥寒交迫的她昏沉睡去,是信念将她唤起,就像准尉在她身旁唱着《里莎》的民歌。她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在沼泽里开辟新路,在嗜人的沼泽里艰难前进,最终陨落在离岸边不远的泥沼,看着黑暗吞噬了一切……

里莎是最爱瓦斯科夫的女孩,瓦斯科夫也喜欢她,说她壮得象头小牛,套上梨就可以耕地,是属于既喜欢又可及的爱情对象。在里莎眼里,瓦斯科夫是包括父亲在内的第二个男人,谁接近准尉她就嫉妒,谁说准尉不好她就翻脸,准尉让她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一种任何男人都向往的少女纯洁,专一,痴情的爱。在准尉的心中,最爱的,最愧疚的,应该是里莎,书中最后他要唱的歌,是给里莎的。

嘉尔卡和没有参加这场战斗的副排长基里亚诺夫,也是刻画得很好的人物。她们与瓦斯科夫没有构成爱恋关系,她们的性格复杂,难说好坏。嘉尔卡死的还不光彩,严格意义上说是临阵脱逃,但这是战争。按作者的意思,战争本来和这些女人是无关的,她们本来就不是为战争而生的,却被迫卷入丑恶的战争,卷入了仇恨和互相残杀。是战争将她们撕碎了,将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悲剧的意义,这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两个非军人妇女,特别是波玲娜,刻画得很好。波玲娜的丈夫打仗死了,她的性欲又很强,受不了没男人的日子,到处挑逗男人,见了男人就冒仙气。她喜欢挑是非,传谣言,但底子里还是很善良的。她常常说,“这个战争要打到什么时候啊!”,现在处于疫情中的我们,和她有了共鸣。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作者反战的情绪。

本书不像很多苏联作品那样,带有很强的宣传气息,而是通过刻画这样一系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当然,对我而言,感觉最深还是那种被众女子爱的幸福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捕风客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好的一部作品,看到结尾时,淡淡的悲伤。
电影也拍得不错。
登录后才可评论.